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情况。方法选自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收入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53例,患者给予PFNA手术治疗,并计算患者隐性失血量。结果患者术后Hct、Hb显著高于术前,手术前后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手术操作简单、出血量小,具有显著的优点,但患者也存在着隐性失血量较多,因此对患者手术后应严格检测其生命体征,以免术后出现不必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动力髋螺钉(DHS)、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ABFH)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围手术期隐性失血情况.方法 对15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别采用DHS(45例)、PFN-A(65例)和ABFH(42例)进行治疗.计算并比较围手术期实际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 PFN-A、DHS、ABFH组实际失血量分别约为1204、1011、949ml,隐性失血量约占实际失血量分别为80%、46%、36%.结论 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实际失血量显著高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需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药实践》2015,(7):509-513
目的:探讨急诊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隐性失血量及其对治疗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总结2011年1月-2013年1月行PFN内固定治疗的高龄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28例。计算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所有病例均经牵引床牵引、闭合复位,术中不显露骨折区域,小切口置入PFN。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隐性失血量811 m L,显性失血量92 m L,平均失血总量为903 m L。隐性失血和显性失血占失血总量的比例分别为89.8%和10.2%,隐性失血量远多于显性失血量。不同性别组间以及肥胖组与非肥胖组间的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隐性失血是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围术期失血的主要原因,应及时补充血容量。性别和肥胖不是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李辉  彭阿钦 《河北医药》2013,35(10):1505-1506
近年来,许多学者注意到转子间骨折手术后的总失血量远超过手术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失血量,可见隐性失血量之多,因此人们对隐性失血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视[1]。选择2012年7至11月我科采用PFNA治疗1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例,并对手术后隐性失血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18例患者中,男8例,女10例;年龄66~87岁,平均年龄(78±3)岁;身高150~171cm,平均(160.8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Gamma-3内固定患者手术时股骨近端扩髓与否对失血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65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Gamma-3内固定手术的1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为三组。A组患者56例,插入髓内钉主钉前股骨髓腔不用扩髓器进行扩髓;B组患者18例,股骨髓腔周径窄,插入髓内钉主钉困难者需用扩髓器进行扩髓; C组患者61例,髓内钉主钉插入前主动用扩髓器进行扩髓。比较各组患者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手术时间等。 结果 A组患者术中显性失血量为(103±27) mL,B、C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24±32) mL,(145±32) mL,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隐性失血量为(440±26) mL;B、C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分别为(634±32) mL,(701±32) mL,A组与B、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总失血量为(543±32) mL;B、C组患者术中总失血量分别为(610±32) mL,(656±32) mL,A组与B、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Gamma-3内固定手术中,股骨近端扩髓增加隐性和总失血量;股骨近端扩髓是Gamma-3内固定手术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董泽民 《安徽医药》2015,(4):709-711
目的:对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内固定方法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围术期隐性出血量进行分析,为临床处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在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采取PFNA治疗的8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43例,女37例,平均年龄77.8岁。使用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比容( HCT)变化,计算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结果80例患者中围手术期未输血的62例,男34例,女28例;平均年龄78.2岁;平均手术时间43.71 min;术中失血及术后引流量116.30 mL。术前血红蛋白( Hb)平均111.3 g· L-1,术后84.6 g· L-1,降低了26.7 g· L-1;术前红细胞比容(HCT)平均36.27%,术后27.13%,降低了9.14%。采取输血支持的18例,男9例,女9例;平均年龄76.5岁;平均手术时间46.42 min;术中失血及术后引流量共111.24 mL;平均输血量574.22 mL。术前Hb平均98.2 g· L-1,术后95.7 g· L-1,降低了2.5 g· L-1;术前HCT平均29.87%,术后29.15%,降低了0.72%。按Gross方程计算,两组围手术期失血量分别为763.07 mL和631.68 mL,其中隐性失血量分别占84.76%和82.39%。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较多,临床上应特别重视并严格注意术后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康复训练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康复训练护理经验。方法 7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入院4~6h完成对患者的评估和手术准备,围术期实施康复护理。68例手术、10例非手术治疗,术后6个月对其治疗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围术期并发症22例、发生率28.46%。手术患者中60例、非手术患者中7例获随访,平均随访1.2年,随访率87.18%。骨折均已愈合,根据Charnley评分标准,手术患者的优良率80.0%,非手术患者的优良率28.57%。结论 正确的康复训练护理是取得优良疗效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5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结果 56例均顺利通过手术,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2例,经治疗均治愈出院。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风险大易出现多种并发症,护理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科学》2016,(12):203-206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PFNA)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治疗围手术期隐性出血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80例行PFB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患者术后1、2、3d隐血出血量,并分析性别、年龄、骨折类型、体重、手术时间、合并症、是否放置引流管等相关因素对隐形出血影响。结果患者术后第1天隐性出血量显著多于术后第2、3天,呈逐渐减少趋势,组间各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75岁、骨折类型为Ⅳ~Ⅴ级,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手术时间≥1.5h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出血量相对增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骨折类型、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手术时间均为影响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隐性出血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围手术期隐性出血易发生于术后24h内,临床中对高龄、骨折类型为Ⅳ~Ⅴ级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手术时间1.5h患者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检测血常规,积极预防隐性出血所引起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比较及围术期护理。方法:将本院2009年5月~2011年4月收治的8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术前、术后全面护理,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为(4.52±3.25)周,并发症发生率为5.0%,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为(12.01±1.51)周,并发症发生率为25.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功能恢复亦比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更好,积极的围术期护理在保证手术效果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分析三种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进行对照比较,根据Evans分型,并结合患者的年龄、骨折粉碎程度和骨折的部位,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采用不同的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A组30例(Ⅰ型、Ⅱ型25例+Ⅲ型、Ⅳ型5例)采用DHS内固定治疗,B组23例(Ⅰ型、Ⅱ型17例+Ⅲ型、Ⅳ型6例)采用DCS内固定治疗、C组15例(均为Ⅲ型、Ⅳ型骨折)采用PFN治疗,术后评价三种内固定治疗方法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劣.结果 6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37个月,平均19个月,全部骨折性愈合.根据Parker髋部骨折疗效标准:优52例,良8例,可6例,差2例,总优良率为91.18%.结论 DHS、DCS适用于稳定的Ⅰ型、Ⅱ型及部分Ⅲ型股骨转子间骨折,DCS更适于股骨粗隆下或逆粗隆骨折,而PFN适用于股骨转子间各种类型骨折,而对Ⅲ型、Ⅳ型不稳定型骨折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患者随访,评价PFNA内固定对其治疗效果。方法对56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均经C型臂X线机透视下牵引、闭合复位,术中不显露骨折断端,小切口置入PFNA。结果本组随访10~26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根据Harris评分:优42例,良12例,可2例,优良率96.4%。结论PFNA具有微创、出血量少,较容易掌握手术要领,使断端处固定可靠,符合生物力学固定原则,对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良好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和比较两种内固定方法动力髋螺钉(dynamichipscrews,DHS)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患者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7年7月~2011年7月诊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56例,分为两组,并比较术中和术后指标。结果DHS组优良率(71.4%)低于PFNA组优良率(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G5)。结论对老年患者粗隆间骨折的治疗,DHS和PFNA两种内固定方法都有效。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法相比,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法的损伤较小,更适于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股骨粗隆闻骨折围手术期准备的方法及体会。方法 股骨粗隆闻骨折的病人38例,其中男16例,女22例;病人年龄为60~98岁,平均78.4岁。骨折按Evalls分型:Ⅰ型7例,Ⅱ型16例,Ⅲ型9例,Ⅳ型4例,Ⅴ型2例。38例中有29例合并有内科疾病,占总病例数的76.3%。合并的内科疾病分别为:心血管系统疾病22例(57.9%),呼吸系统疾病18例(47.4%),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20例(52.6%)。消化系统疾病12例(31.6%),神经系统疾病8例(21.1%),并存两种及以上疾病内科疾病的病人占23例(60.5%)。结果 其中32例病例经围手术期准备后顺利进行手术,术前住院4~20d,平均9d。有6例病例因围手术期间出现并发症而不能进行手术,只能行保守治疗。并发症分别为:肺部感染6例,下肢深静脉桂塞2例,心功能衰竭3例,其中并有两种及以上并发症者5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5.8%。38例病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闻为6个月至3年。结论 多数老年人各脏器功能衰退,同时多患有一种或多种内科疾病,手术风险较大,因此必须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控制内科并发症,才能降低手术的风险,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周政  刘傥  沈奕  彭丹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0):193-195
目的探讨比较内固定术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人工关节置换术组和内固定术组,每组44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人工关节置换术组临床治疗为优的比率和优良率分别为6l-36%和90.9l%,均显著高于内固定术组的45.45%和7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与内固定术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讨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围手术期准备的方式。方法:本组45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33例合并有内科疾病。术前及时诊断并治疗内科疾病,选择恰当的麻醉及手术方式,术后继续治疗,预防并发症。结果:38例经围手术期处理,顺利进行手术,7例因围手术期并发症采取保守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4.2%。结论:老年患者多合并内科疾病,手术风险大,只有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控制内科并发症,才能降低手术的风险,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在治疗不稳定型股骨大转子间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3年9月80例手术治疗的不稳定型股骨大转子间骨折患者,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人工关节术治疗,分别记录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下床活动的时间及术后Harris评分。结果(1)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两者无明显差异。(2)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t=10.593,P=0.000);(3)观察组围手术期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x^2=3.914,P〈0.05);(4)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x^2=5.000,P〈0.05)。结论严格按适应证对不稳定型股骨大转子间骨折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有效,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早期下床进行部分负重活动,预防并发症的同时可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DHS治疗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采用DHS对5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手术治疗,对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6例获得6~36个月随访,平均27个月。本组优38例,良12例,可6例。骨性愈合时间为4~8个月。无伤口、肺部、泌尿系感染,无骨不连,无内固定断裂脱出,无髋内翻,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DHS内固定疗效肯定,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