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硬膜外腔注入丁丙诺啡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硬膜外腔注入丁丙诺啡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王建荔*温文钊*顾永辉*黄玲丁丙诺啡是一种新型强效镇痛药,镇痛效果好,对呼吸、循环影响小,副作用少。现将丁丙诺啡用于硬膜外腔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选择连续硬膜外腔麻醉行妇科肿瘤切除术后病人56...  相似文献   

2.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原因探讨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髋关节脱位的易发因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2005年9月5例THA术后髋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行手法复位、外展皮牵引术4例,因手法复位后脱位复发而再次手术翻修1例。结果 术后经1-3年随访,3例未再发生脱位;1例高龄患者因患侧臀中肌无力,反复出现脱位而放弃治疗;1例患者牵引治疗出院后再次出现脱位,入院行翻修手术,术后随访3年未再出现脱位。结论 体位因素、假体安装位置不当及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失衡是引起术后髋关节脱位的主要原因。脱位后大多数患者可通过保守治疗纠正,但对反复脱位、假体位置严重不当或松动患者应考虑手术翻修。  相似文献   

3.
李婷  吴明珑 《骨科》2016,7(6):453-455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自控式镇痛泵(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的患者引入超前镇痛的观念,超前定时预防性加注镇痛泵药物镇痛效果.方法 将2014年1~12月我科收治的11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PCA的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术后常规使用PCA;改良组55例,术后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实施全程一对一宣教及护理,全面负责PCA操作过程,并从手术结束后6 h起,每间隔1.5 h由责任护士给予按压加注按钮超前镇痛,严密观察并比较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改良组在术后12 h、18 h和24 h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在恶心呕吐、尿潴留、呼吸抑制、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PCA患者,定时预防性加注镇痛泵药物,镇痛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初次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6年以上的临床疗效及术后的各种并发症。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本中心共对北京地区210例225侧髋关节进行初次THA。其中单侧髋关节置换术195例,双髋同时置换术15例。半髋置换1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215例。骨水泥固定假体18例,非骨水泥固定假体207例。围手术期及术后处理基本一致。术后定期随访,最新的随访时间平均为6.5年(5.5~8.5年)。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术中股骨干骨折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8例,无肺栓塞病例;术后伤口感染4例;术后4周内脱位3例;术后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3例。术后平均6.5年时176例183髋得到随访,34例42髋失访。远期感染病例1例,脱位2例,股骨干骨折4例。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0.6分(-12~59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0.4分(75~94分)。其中152例评分〉80分,19例评分位于70~80分之间,5例评分〈70分。影像学检查3例髋臼假体、4例6髋股骨假体周围出现小范围的透亮线,2例3髋发现位于髋关节周围的异位骨化。其余X线片示髋臼和股骨柄假体位置满意,无松动和感染征象。结论 THA是治疗各种晚期重度髋关节疾病很好的方法,6年以上的临床效果良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单侧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腰痛症状的变化.方法 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对39例合并腰痛的单侧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性7例,女性32例,患者平均年龄53岁(38-73岁).Crowe Ⅰ型4例,Crowe Ⅱ型20例,Ⅲ型8例,Ⅳ型7例.全部患者于真臼位置重建髋臼或小于2 cm的运动中心上移进行髋关节置换.分别于术前,术后3、24个月对同一患者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腰痛Oswestry评分.髋关节术前Harris评分(44±7)分,Oswestry评分平均(36±4)分.结果 39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髋部和腰部疼痛和功能均获得了显著改善,3个月后Harris评分(80±6)分(P<0.01),24个月为(84±6)分(P<0.05).术后3个月Oswestry评分为(25±4)分(P<0.01),24个月为(23±4)分(P>0.05).结论 对合并下腰痛的单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全髋置换术后,下腰部疼痛和功能在3个月后得到显著改善,2年后仍保持并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本组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5年以上的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探讨其疗效、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骨科2006年以前行THA并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48例(285髋)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截至末次随访时,174例(198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70.2%,随访时间平均为7.6年(5.5~11.6年)。临床随访包括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及各种并发症。影像学评估包括双侧髋关节正位(或骨盆正位)、患髋侧位片,判断人工假体位置、假体周围骨质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34.4分(0~8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88分(35~99分),优良率为88.5%。术后假体总的生存率为97.1%。术后并发症包括跛行(9例)、异位骨化(8髋)、脱位(7例)、假体松动(2例)和感染(3例)等。结论本组病例整体疗效满意、假体生存期长,随访率偏低、病例数偏少,因此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1年3月至2009年6月26例(31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并随访,置换前患者日常活动均明显受限或者严重疼痛,Harris评分平均(43.2±5.8)分,髋关节活动度平均51.8°±9.7°.记录术后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X线检查结果,观察假体有无松动、脱位及异位骨化. 结果 所有病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24.9(8 ~125)个月.末次随访患者均疼痛消失,步态正常.Harris评分平均(82.4±4.7)分;髋关节活动度平均148.6°±7.4°;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均显著高于置换前(P<0.05).2髋出现异位骨化,为Brooker分级Ⅰ、Ⅲ级.无脱位、骨折及假体松动下沉,无患者进行翻修. 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可以恢复关节功能,缓解关节疼痛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时修复关节囊及外旋肌的作用.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初次采用后外侧切口行THA 116例122髋,术中保留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并且分别将其用疝缝线"8"字直接缝合至股骨大转子(修复组).将修复组THA术后脱位率与同期常规行THA(未修复关节囊及外旋肌,对照组)的255例266髋THA做比较分析. 结果术后6个月内,修复组仅1髋(1/122,0.8%)发生术后早期脱位;对照组则有15髋发生早期脱位(15/266,5.6%),早期脱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14,P=0.027);两组术后6个月均无冉脱位. 结论采用后外侧切口进行THA时修复关节囊及外旋肌群技术能够有效预防术后早期脱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是否留置引流管及拔管时间对隐性出血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自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选取初次行THA术的12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留置引流管及拔管时间分为3组,A组41例THA术后不放置引流管,男24例,女17例,年龄53~77岁;B组41例THA术后放置引流管24 h拔除,男26例,女15例,年龄55~74岁;C组41例THA术后放置引流管48 h拔除,男25例,女16例,年龄52~75岁;比较各组术后72 h疼痛VAS评分,术后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开始功能锻炼时间;记录各组术后肢体肿胀等发生率。患者出院后均随访1年以上,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康复程度。结果:A、B、C组隐性失血量分别为(513.6±25.3)、(521.7±33.4)、(519.3±29.8)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中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显性失血量大于A组(P0.05)。3组患者术前、术后72 h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下床时间短于B、C组(P0.05),B组术后下床时间短于C组(P0.05)。3组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3组术前、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A术后是否留置引流管及拔管时间对隐性失血量及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但术后不放置引流管可减少术后显性失血,患者术后6 h即可下床,更利于患者恢复及护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联合多模式镇痛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THR)术后的早期疗效。方法本组自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了97例(104髋)接受THR的患者,男43例,女54例,平均年龄(56.14+2.97)岁。术后采用联合多模式镇痛技术进行围手术镇痛,除给予术后常规药物镇痛外,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如术前宣教、超前镇痛、物理疗法以及术后肢体功能锻炼等综合措施。由同一术者实施,关节假体及器械均选自同一厂家,自术后12h随机将上述104髋分为两组进行比较,实验组联合应用及通安片与非甾体类镇痛药物,对照组单纯服用非甾体类镇痛药进行镇痛,术后指导患者行肢体功能锻炼,以患者主观疼痛及关节活动情况作为主要观察指标,以数字疼痛评分法(NPRS)对静息痛与关节活动后疼痛评分进行量化评估镇痛效果。结果实验组静息痛与关节活动后疼痛总体NPRS评分分别为(4.74+0.77)及(6.14±1.41)分,对照组则分别为(5.11±1.01)及(7.23+0.97)分,经SPSS13.0软件包统计学检验,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出院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关节主动活动能力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联合多模式镇痛在THR术后的早期疗效较好,利于关节功能恢复,是一种较廉价的镇痛模式。  相似文献   

11.
翁文杰  王锋  陈东阳  袁涛  徐志宏  蒋青 《中国骨伤》2008,21(11):834-836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向关节周围局部注射混合镇痛液的疗效。方法:将76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分成2组,38例患者术中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液,另38例不注射。术后采用直观模拟疼痛量表(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所有患者术后24h内使用患者自控镇痛泵(PCA),于不同时间点分别记录PCA的用量。结果:在麻醉后恢复室及术后4h,患者VAS疼痛评分注射组比对照组明显低。患者PCA使用量,与对照组6h及12h相比,注射组使用量明显少;术后24h内PCA使用总量注射组也比对照组明显少。注射组患者未观察到任何与混合镇痛液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向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液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并减少镇痛泵的用量。  相似文献   

12.
张小斌  王坤正 《中国骨伤》2004,17(12):769-770
随着全髋关节置换(THA)手术数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翻修的病例也逐年增加,翻修手术难度大,效果比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差,假体的选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XA)对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围手术期的输血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节外科行过初次单侧THA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行初次单侧非骨水泥THA患者;术前凝血正常;髋关节疾病类型为髋关节骨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或无菌性坏死、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颈骨折、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强直性脊柱炎;术前切皮前按体重15 mg/kg给予TXA。排除标准:行髋关节翻修患者,同时有合并除单侧THA其他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合并恶性肿瘤;既往有心肌梗死或下肢血栓史;使用骨水泥假体;其他髋关节疾病类型;术前切皮前不是按体重15 mg/kg给予TXA等。根据术后使用抗凝药与未使用抗凝药两种情况,初次单侧THA术后使用抗凝药的患者,使用TXA实验组共556例,未使用TXA对照组共244例;初次单侧THA术后未使用抗凝药的患者,使用TXA实验组共248例,未使用TXA对照组共130例。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及卡方检验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种情况下两组输血率、输悬浮红细胞(RBC)量、血红蛋白(HB)最大丢失量、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等。 结果对于行初次单侧THA患者,在术后使用抗凝药物情况下,实验组输血率14.4%,对照组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085,P<0.001);实验组中输悬浮RBC量低于对照组(2.0 U vs 2.5 U,Z=-2.600,P<0.01)(1 U=200 ml);实验组HB最大丢失量低于对照组(32.0 g/L vs 36.3 g/L,Z=-4.402,P<0.001)。实验组伤口周围瘀斑(0例)低于对照组(5例)(P<0.05);伤口其他并发症及发生血栓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未使用抗凝药情况下,实验组输血率低于对照组(9.7% vs 53.8%,χ2=89.058,P<0.001),实验组输入悬浮RBC量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 U vs 4.0 U,Z =-0.303,P>0.05),实验组HB最大丢失量低于对照组(29.8 g/L vs 39.5 g/L,Z =-6.285,P<0.001)。实验组出现伤口感染低于对照组(1例vs 5例,P<0.05);伤口其他并发症及血栓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7.0 d vs 8.0 d,Z=-6.165,P<0.001)。 结论TXA对行初次单侧THA患者,在使用抗凝药与未使用抗凝药两种情况下,均能降低输血率、HB最大丢失量,具有明显的止血效果,且不增加术后伤口及发生血栓并发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系统评价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 Data)的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时间为建库至2014年6月。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按Cochrane Handbook 5.0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后6周WOMAC评分、术后6周Oxford评分、术后8 h红细胞压积、术后48 h红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量、术后髋内翻及髋关节脱位发生率和股骨偏心距增加值。结果 :共纳入13个随机对照试验,共1 213例患者(1 284髋),其中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631髋,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653髋。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MD=8.37,95%CI(6.02,10.72)],术后48 h红细胞压积[MD=0.02,95%CI(0.01,0.03)],术后48 h血红蛋白量[MD=0.50,95%CI(0.16,0.85)],改善股骨偏心距[MD=0.30,95%CI(0.04,0.56)]方面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优于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评分[MD=3.26,95%CI(-3.25,9.76)],术后6周WOMAC评分[MD=-0.53,95%CI(-3.67,2.60)],术后6周Oxford评分[MD=1.34,95%CI(-3.46,6.13)],术后8 h红细胞压积[MD=-0.01,95%CI(-0.02,0.00)],髋内翻发生率[RR=0.82,95%CI(0.45,1.52)],髋关节脱位发生率[RR=1.40,95%CI(0.48,4.12)]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可带来更小的创伤和失血,其术后早期疗效优于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术式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15.
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接受清创术、一期翻修术、二期翻修术及旷置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3年6月至2008年6月因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接受手术治疗患者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34~80岁,平均55.8岁.术前诊断感染的方法包括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窦道分泌物及关节穿刺液培养.行保留假体的清创术7例,一期翻修术14例,二期翻修术21例,旷置术4例.术后观察伤口外观,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行实验室检查确定感染控制情况.结果 46例假体周围感染患者中29例培养结果 阳性,表皮葡萄球菌占感染病原体的首位(37.9%),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4.2%).3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79个月,平均61.6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2~99分,平均76.5分.清创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控制率为16.7%,一期翻修术为54.5%,二期翻修术为93.3%,旷置术为100%.二期翻修术后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13.3%,术后脱位率13.3%.11例感染复发,复发时间为感染治疗术后2~127个月,平均39.5个月.其中10例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包括清创术1例、二期翻修术8例、旷置术1例.结论 清创术与一期翻修术的选择应严格把握适应证.二期翻修术感染控制率高,但有发生假体周围骨折和脱位的风险.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足关节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全髋表面置换术(HRA)和传统全髋置换术(THA)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探讨两种术式不同的失血机制及其对手术创伤的影响。方法 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选择67例髋关节骨病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施行HRA和THA,HRA组34例(34髋),THA组33例(33髋)THA,两组均为初次单侧关节置换。通过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变化差值算出所有患者的总失血量,记录显性失血量(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推算出隐性失血量。记录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将以上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HRA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都与THA组有统计学差异。总失血量HRA组和THA组分别为(1048.0±134.2)ml和(1466.0±167.4)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42.0±68.9)ml和(625.0±86.3)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P〈0.05);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66.0±93.9)ml和(379.0±162.7)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P〈0.05);平均隐性失血量分别为(240.0±43.4)ml和(462.0±71.5)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P〈0.05);平均术后住院时间HRA组也明显缩短,HRA为(4.6±0.9)d,THA为(6.1±0.9)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P〈0.05);平均手术时间HRA组则比HA组延长,HRA组为(114±13.9)min,THA组为(87±18.5)min,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P〈0.01)。结论尽管HRA比THA手术时间和手术切口都有延长,但总出血量明显降低,尤其是隐形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也缩短,说明HRA出血相对偏少,创伤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7.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目的 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长期疗效。方法 1996年11月~1999年4月共进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手术35例(36髋),根据前次手术失败的原因进行分组并分析。结果 根据病例统计,在同一失败病例中,失败的原因往往不止一个,最常见的原因是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溶解,共24例次,其次为人工股骨头引起髋臼磨损7例次,假体置入位置不良6例次,人工髋关节脱位3例次,术后感染3例次,假体股骨西柄断裂2例次。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作为髋关节重建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其长期可靠的疗效与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假体的适当选择和手术中正确操作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二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部手术继发髋关节感染的疗效。方法 从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应用二期全髋关节置换连续治疗髋部手术继发髋关节感染患者6例,男2例,女4例;年龄43~68岁,平均(59.7±9.2)岁。股骨颈骨折行加压螺钉固定3例,股骨头坏死骨瓣移植1例,早期股骨头坏死行中心钻孔减压及局部介入治疗各1例。一期手术彻底清创,植入抗生素(万古霉素)骨水泥间隔体,感染控制后二期植入全髋关节假体。术后定期随访,常规复查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81个月,平均46个月。5例患者在一期清创后平均14周(12~18周)行二期全髋关节置换,1例患者在一期清创后7个月行二次清创及重新植入骨水泥间隔体,12周后行二期全髋关节置换。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35.6±3.3)分,间隔期平均(57.8±5.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平均(92.3±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例患者于间隔期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左下肺栓塞。随访期间未出现感染复发及新发感染病例。结论 对继发于髋部手术的髋关节感染,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行二期全髋关节置换可以获得较满意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9.
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偏心距的重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Shi ZC  Li ZR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6):997-1000
目的 探讨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 (THA)中影响股骨偏心距的因素及股骨偏心距和髋关节外展肌力的关系。方法 对 1998年 3月至 2 0 0 2年 1月间施行的 81例 ( 99髋 )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了随访。其中男 2 8例 ,女 5 3例 ;年龄平均 5 7 0岁 ( 2 9~ 80岁 )。右侧 2 8例 ,左侧 35例 ,双侧 18例。随访时间 19~ 6 6个月 (平均 36 8个月 )。手术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X线片上测量股骨偏心距、髋外展肌力臂及股骨矩保留部分的长度 ,使用Cybex测量髋外展肌力量。统计学软件(SPSS10 0 )对X线片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股骨偏心距与股骨外展肌力臂具有正相关性 (r =0 6 13,P <0 0 0 1)。术后股骨矩保留部分的长度与股骨偏心距存在正相关性 (r =0 4 5 1,P =0 0 0 1) ,术后股骨颈干角与股骨偏心距存在明显相关性 (r =0 5 6 7,P <0 0 0 1) ,髋关节的外展肌力与股骨偏心距和外展肌力臂存在正相关性 (r =0 5 0 0 ,P =0 0 0 9;r =0 4 77,P =0 0 14 )。结论 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中欲重建股骨偏心距 ,术前细致的模板测量至关重要 ,选用接近解剖颈干角的股骨柄假体 ,适当地增加假体颈的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