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并ARDS患者机械通气湿化和吸痰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人住我院ICU的重型颅脑损伤并ARDS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患者只给予机械通气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气道湿化和吸痰上实施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吸痰后SpO2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吸痰结束时、吸痰后1min、吸痰后5min血氧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并ARDS患者机械通气湿化和吸痰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机械通气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减少SpO2的下降幅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颅脑疾病患者采用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法的效果,以探讨颅脑疾病患者行机械通气期间最佳的吸痰方式。方法将80例行机械通气的颅脑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后潮气量、气道压力,并通过监护仪记录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吸痰后,各项呼吸机监测参数及SpO2改善,患者心率、血压与吸痰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吸痰后,呼吸机监测参数及SpO2与吸痰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吸痰前后患者心率、血压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脑疾病患者行机械通气期间采用密闭式吸痰,可以减少气道刺激及不良反应,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人工鼻联合密闭式吸痰对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将人住ICU机械通气超过48h的患者1J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人工鼻联合密闭式吸痰组)59例和对照组(开放性吸痰管联合加温加湿器组)55例,对两组人工气道湿化的效果、应用人工气道时间、应用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住ICU的时间、住院病死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痰液湿化效果好的病例多于对照组,导管痰痂病例少于对照组;应用人工气道时间两组病例比较无差异;观察组在应用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的时间上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病死率两组病例比较无差异;观察组无湿化意外出现,对照组发生呛水8例。结论机械通气患者使用人工鼻联合密闭式吸痰进行气道管理,能够满足加热加湿吸入气体的要求,有利于改善气道湿化效果,且能降低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2种气道湿化方式对颅脑损伤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44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2例,A组应用输液泵控制进行持续气道湿化,B组应用输液器控制进行持续气道湿化,观察2组日平均吸痰次数、平均吸痰时间、经皮血氧饱和度和经皮氧分压.结果 A组日平均吸痰次数、平均吸痰时间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吸痰即刻和吸痰后5min经皮血氧饱和度、经皮氧分压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应用输液泵控制对建立人工气道的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对患者呼吸功能的不利影响较小,优于输液器控制湿化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评估患者病情采取不同的吸痰方法在吸痰效果的重要性。喂水呛咳后经口负压吸痰及经鼻腔气道湿化排痰法在老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排痰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及颅脑外伤合并呼吸衰竭并不同程度痰液潴留且患者30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实验组采用采取两种改良吸痰方法后,立即用负压吸痰;对照组采用单纯负压吸痰,观察两组排痰方法的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气分析的比较上,对照组组内前后比较无差异(P>0.05),实验组组内前后比较有差异(P<0.05);吸痰后,组间比较上,实验组吸痰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基于患者情况,采取两种改良吸痰方法效果好,适合于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适宜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法.方法 将36例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灭菌注射用水持续气管内滴入湿化气道,并动态观察病人气道湿化情况,根据吸出痰液粘稠度调整湿化液滴速;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使用注射器每2h向气管内滴入0.9%氯化钠溶液2~4 ml湿化气道.比较两组病人痰液粘稠度、吸痰效果、气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病人痰液Ⅲ度粘稠发生率5.6%,每天吸痰次数为(17.72±1.57)次,痰培养阳性率为11.1%;对照组病人痰液Ⅲ度粘稠发生率55.6%,每天吸痰次数为(20.61±1.26)次,痰培养阳性率为50%,两组病人痰液稀释情况、吸痰效果、气道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 对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使用灭菌注射用水持续滴入湿化气道并做到动态观察气道湿化情况,及时调整湿化液滴速,效果优于使用0.9%氯化钠溶液定时湿化气道,能有效稀释痰液、湿化气道、减少吸痰次数和气道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简易呼吸器联合吸痰管吸痰对人工气道患者的排痰效果。方法 50例气管插管的机械通气患者,听诊出现双肺痰鸣音、肺部呼吸音的降低、呼吸频率的增快、潮气量的减低、氧饱和度的下降等,临床怀疑痰液阻塞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5例。吸痰前两组均常规加强气道湿化和拍背排痰;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管吸痰,观察组每次吸痰前均用简易呼吸器做快速捏放简易呼吸器,通气量按8 ml/kg体重计算,连续3~5次,以喉部明显听到痰鸣音为最佳,然后迅速再次应用吸痰管吸痰。对两组痰鸣音、呼吸频率、潮气量、氧饱和度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痰鸣音、呼吸频率、潮气量、氧饱和度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气道充分湿化的基础上,应用简易呼吸器联合吸痰管吸痰优于传统单纯吸痰管吸痰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浅层吸痰法对人工气道患者气道黏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娟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9):125-126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不同吸痰方法对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2011年8月在本院ICU行人工气道患者,根据建立人工气道的日期进行分组,单号建立为观察组,运用浅层吸痰法,双号建立为对照组,运用常规吸痰法。通过两组吸痰方法的比较,观察两组患者吸痰操作时的患者状态及气道损伤情况。将两组患者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研究指标有显著差异;常规吸痰法造成患者气道黏膜损伤的例数较多,吸痰管插入长度较深,对气管产生的刺激较大,引起患者明显的烦躁及呛咳较多。两种吸痰方法在患者的刺激、气道损伤等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浅层吸痰法可以避免或降低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的气道损伤,减少对患者的刺激,提高人工气道疗效,减低并发症,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人工气道护理质量,是建立了人工气道患者的一种较为理想的、人性化的吸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药科学》2017,(20):218-220
目的探讨高流量鼻导管湿化氧疗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预防的效果。方法将92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根据气道氧疗湿化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实验组给予HHFNC治疗;对照组给予经湿化瓶鼻导管给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及痰液情况。结果实验组采用HHFNC对患者进行湿化及氧疗,可以有效降低气管切开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切开2周时,对照组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达到了45.6%,而实验组仅21.7%。两者差异显著(P=0.028)同时可以使患者的气道湿化达到满意,痰液粘稠度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的患者使用HHFNC预防院内获得性肺炎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对机械通气病人实施不同吸痰方式的疗效。方法:选择某院2013年6月~2015年2月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20例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按照吸痰方式不同分为3组。A组患者仅行开放式吸痰操作,B组患者行密闭式吸痰操作,C组患者行半密闭式吸痰法操作。观察3组患者每日吸痰次数、吸痰量、吸痰间隔时间,并就两组患者吸痰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C组患者在治疗7d中日吸痰次数、吸痰量、吸痰间隔时间改善情况均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肺部感染、气道损伤及痰痂阻塞、VAP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根据患者需求选择适合的吸痰方式是保证通气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关键,总体来说,半密闭式吸痰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余华  杨雪莲 《现代医药卫生》2014,(20):3064-3065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术后2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排痰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60例该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气管切开未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温贝朗精密输液器加生理盐水持续气道湿化法;观察组采用微量泵加输液恒温器加0.45%氯化钠持续气道湿化法。比较二者排痰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气道黏膜损伤、肺部感染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量泵加输液恒温器加0.45%氯化钠持续气道湿化法排痰效果优于常温贝朗精密输液器加生理盐水持续气道湿化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脱机后使用持续加温湿化氧疗的效果。方法将80例重型颅脑损伤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新型氧疗机进行加温湿化给氧,对照组采用传统人工鼻湿化给氧。结果观察组患者呼吸频率、痰液黏稠度、二氧化碳分压及肺部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持续加温湿化氧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湿化效果满意,能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张婕  周海燕 《淮海医药》2011,29(3):207-208
目的 探讨不同吸痰深度在新生儿机械通气吸痰时对患儿的影响.方法 将56例行机械通气的新生儿随机分为浅层吸痰组及传统的深层吸痰组.每组各28例,分别在吸痰前后记录其有效率及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潮气量等数据.结果 2组吸痰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浅层吸痰组患儿呛咳反应较少,其吸痰前后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不同气道湿化液应用于无创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 将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入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121例无创机械通气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A组40例患者湿化液为灭菌注射用水;B组40例患者湿化液为0.9%氯化钠溶液;C组41例患者湿化液为稀释后浓度为1.25%碳酸氢钠溶液。比较3组痰液的黏稠度和湿化舒适度。结果 第1天3组的痰液黏稠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30,P=0.795);第2天3组痰液黏稠度比较,A组黏稠度最高,B组次之,C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16,P<0.05)。第3天3组痰液黏稠度比较,A组黏稠度最高,B组次之,C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388,P<0.001)。3组湿化后舒适度评分C组最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37.901,P<0.001)。结论 1.25%碳酸氢钠溶液湿化可以使痰液更为稀释,湿化后患者舒适度较好,对于痰液较多的患者可以优先考虑使用其作为无创呼吸机湿化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持续气道湿化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机械通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建立人工气道的COPD急性加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盐酸氨溴索气管内持续微泵推注气道湿化,对照组用常规灭菌用水湿化液气道湿化,对比分析2组临床疗效、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盐酸氨溴索气管内持续微泵推注气道湿化可以提高临床疗效(P<0.05),减少痰痂形成(P<0.01),减少患者刺激性咳嗽(P<0.01),减少气道出血(P<0.01),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率(P<0.001)。结论对于COPD急性加重期机械通气患者应用盐酸氨溴索气管内持续微泵推注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优于灭菌用水湿化液气道湿化。  相似文献   

16.
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系统排痰护理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系统的排痰护理,减少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痰阻发生,改善通气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10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10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机械通气排痰护理,研究组给予系统的排痰护理包括增加室内湿度、湿化气道、掌握吸痰时机和吸痰技巧、保证机体液体入量等,观察两组护理效果及通气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痰阻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机械通气后血氧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对照组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科学系统的的排痰护理措施能有效减少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痰阻发生,改善通气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持续正压通气(CPAP)和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两种无创通气模式治疗重症哮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重症哮喘患者37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CPAP组和BiPAP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命体征、动脉血气、气管插管率、依从率、有效率、病死率和住院天数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命体征、动脉血气、气管插管率均有改善,且两组患者依从率、有效率、病死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iPAP组患者二氧化碳分压(PaCO2)降低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AP和BiPAP无创通气均可改善重症哮喘患者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和降低气管插管率,而BiPAP通气模式在改善二氧化碳潴留方面更有优势,所以对于重症哮喘合并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两种通气方式均可选择,而重症哮喘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推荐使用BiPAP通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种有确切的效果又能够为患者接受的标本采集方法。方法采用4组吸痰法采集痰液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比较此4种不同采样方法的病原学检出效果,分组情况:Ⅰ组为自主咳痰法;Ⅱ组为雾化诱导排痰法;Ⅲ组为拍背吸痰法;Ⅳ组为带套管吸痰管吸痰法。结果标本合格率:Ⅰ组为34.15%,Ⅱ组为52.02%,Ⅲ组为73.60%,Ⅳ组为81.05%;微生物检出率:Ⅰ组为70.43%,Ⅱ组为78.44%,Ⅲ组为79.35%,Ⅳ组为81.59%;致病微生物的检出率:Ⅰ组为21.43%,Ⅱ组为35.51%,Ⅲ组为32.80%,Ⅳ组为51.6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带套管吸痰管吸痰法是另外3种取标本方法的总结,是根据纤支镜防污染毛刷采样的设计的一种标本采集方法,能明显提高采集标本的合格率。  相似文献   

19.
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观察二组患者吸痰前后SpO2、HR值、呼吸道黏膜损伤、肺部感染情况及发生时间等。结果两组患者吸痰前后SpO2、HR值变化、血性痰液、肺部感染发生率和发生时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有利于维持较好的氧合,能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有效防止交叉感染,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减轻护理工作量,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