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状态指数(CSI)对脑外伤昏迷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监测意义,总结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外伤昏迷并发肺部感染的6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行CSI评分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分析两者之间相关性,总结预防性护理措施。结果 CSI评分越高,CPIS评分越低,CSI与CPIS之间呈负相关。结论 CSI和CPIS评分对脑外伤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实施预防性护理,可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有助于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状态指数(CSI)联合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评分表在重型脑外伤并发颅内感染患者病情监测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脑外伤患者78例,采用CSI评分及CNS评分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结果:CSI评分10~30分组、31~50分组、51~80分组、CNS评...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脑状态监测仪评价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镇静效果,达到控制镇静剂的使用,减轻血流动力学波动,指导护理配合的目的。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急诊ICU病房危重症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观察组连接脑状态监测仪评价镇静效果,对照组应用Ramsay评分评估镇静深度,两组分别根据监测结果调整丙泊酚用量,对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不良事件和护理工作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操作前后PO2差值为(10.954±1.598)mm Hg,明显高于对照组(8.289±1.184)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1,P<0.05)。观察组镇静总药量(9.58±2.472)ml,给药次数为(2.05±0.705)次,均少于对照组(12.55±3.096)ml,(2.55±0.567)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5.750,-4.229;P<0.05)。观察组操作准备时间为(57.45±4.282) min,长于对照组(12.45±3.697) min,但用于评估镇静状态、给药的时间为(22.45±4.031)min,明显少于对照组(34.45±7.260)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55.177,62.320;P<0.05)。结论将脑状态监测应用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镇静监测,不仅可以量化监测深度,减少镇静药物的用量,还可以提高护理配合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意识障碍是意识由清醒状态向昏迷转化,是指觉醒水平、知觉、注意、定向、思维、判断、理解、记忆等许多心理活动一时性或持续性的障碍 [1]。监测意识障碍者脑功能损害程度,对指导急救及护理,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我科 1995年 1月~ 1999年 7月收治的 290例意识障碍患者,用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 (GCS)进行脑功能监测的情况及急救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 290例意识障碍患者中,男 184例,女 106例;年龄 5~ 95岁,平均 (42± 3)岁;前 5位病种依次为:脑出血 129例、颅脑外伤 36例、肝性脑病 21例、脑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最低意识状态(MCS)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对5例MCS住院患者采取个体化康复护理,主要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发音刺激、视觉-动作疗法等护理,并注重预防并发症。结果实施个体化康复护理3个月后,本组患者植物状态(PVS)评分量表的分值总分比实验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执行命令、躯体运动、眼球运动、情感反应等方面的评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未发生严重的肺部及泌尿系感染、营养失调、压疮等并发症。结论实施个体化康复护理有利于促进MCS患者的良性转归。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脑外伤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的判断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明确在病程中正确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的重要性。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4月至2010年1月因急性颅脑损伤出现意识障碍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317例,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9~12分85例,GCS〈8分者232例;开颅手术214例,保守治疗103例。结果按GOS结果分级评定:Ⅴ级205例,Ⅳ级37例,Ⅲ级9例,Ⅱ级3例,Ⅰ级63例。GCS评分〈8分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GCS评分9~12分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1.76,P〈0.01),痊愈率低于GCS评分9~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P〈0.05)。结论正确评估脑外伤患者的意识障碍的程度对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的脑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外伤后综合征(PTBIS)患者的脑诱发电位改变特点及脑诱发电位对PTBIS患者脑功能的评定价值。方法 对38例PTBIS患者进行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事件相关电位(ERP)检测,并与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者对比。结果 SEP、BAEP及ERP异常率分别为71.1%、38.9%、50%。SEP异常主要为P15、N60波波峰潜伏期延长和N20波波幅降低,BAEP异常主要为Ⅲ、V波波峰潜伏期延长或I~Ⅲ、I~V峰间期延长,ERP异常主要为P3潜伏期延长。结论 多项诱发电位异常提示PTBIS患者存在大脑半球、脑干功能的损害及认知功能障碍,脑诱发电位检查为PTBIS患者的脑功能评定提供了一种敏感、客观的电生理学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意识障碍患者脑电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应用脑电非线性分析来定量评估其意识障碍程度。方法:本研究包含30例严重颅脑外伤或卒中的意识障碍患者,所有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评分≤8分。依次采集患者安静闭眼、声音刺激和痛觉刺激三种状态下的脑电信号,并计算了三种状态下的脑电信号的关联维数、近似熵和复杂度非线性指数。结果:安静闭眼状态下,关联维数、近似熵和复杂度非线性指数分别保持在2.84、0.53、0.26的低水平,声音刺激和痛觉刺激与安静闭眼状态相比,脑电非线性指数几乎无变化。结论:脑电非线性分析能够实时监测和直接度量意识障碍患者大脑皮质受抑制的程度。脑电非线性指数监测有可能成为一种观察临床促醒措施疗效的新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9.
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患者的促醒康复护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植物状态(PVS)患者除了药物、运动康复手段外,还加强基础护理、营养调理、刺激性康复护理、家庭支持等,并对其苏醒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及时进行评估和记录。结果:10 例恢复意识,苏醒前后起ADL评分均明显提高,8 例生活基本能自理。在PVS患者病情相对稳定时,预防并发症和保证患者足够营养是促醒康复的根本;有重点地进行刺激性康复护理,以改变大脑皮质的抑制状态;同时注重家庭参与是促醒康复的补充形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家庭背景等情况探索一套适合PVS的促醒康复护理,对其意识的恢复有着积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脑出血伴轻中度意识障碍的手术患者中丙泊酚全麻诱导的指导意义。方法 拟在全麻下行开颅手术的43例脑出血患者,GCS评分在8~15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B组(BIS监测下诱导组)21例和G组(按传统经验诱导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过程中丙泊酚的使用量以及在诱导前(T_(0))、丙泊酚推注完即刻(T_(1))、气管插管即刻(T_(2))、插管后1min(T_(3))的BIS值、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血液中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同时记录BIS<40、心动过缓(HR≤60次/分)、心动过速(HR≥100次/分)、平均动脉压波动超过基础血压20%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B组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G组,BIS值明显高于G组(P<0.05);T_(1)时,两组患者的MAP均低于T0(P<0.05),且B组高于G组(P<0.05);B组T_(1)~T_(3)的HR均低于G组,低血压、低BIS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G组(P<0.05)。结论 BIS监测应用于轻中度意识障碍的脑出血患者的麻醉诱导,可明显减少丙泊酚的用量,降低麻醉诱导期低BIS和低血压的发生率,麻醉诱导过程更平稳安全。  相似文献   

11.
护理干预对交通事故致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把交通事故致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两组(以单日、双日收治分)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护理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办法。护理干预组除常规治疗护理外,结合制订具体可行的干预措施,对病人进行早期五个感觉通路和肢体的功能锻炼。结果两组病人在其治疗转归和住院日期等方面差异都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病人的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态脑灌注压(CPP)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与意义。方法选择伤后72 h内首诊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非监护组和监护组各60例。监护组其中伤后〈24 h内入院36例,伤后24~72 h入院24例,进行持续CPP和同步生理监护,以患者入院时的CPP值分为A组(CFP≥9.33 kPa)和B组(CPP〈9.33 kPa),根据监测指标的变化给予早期临床干预。结果伤后24 h内入院的监护组中,B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BP)为8.33±1.08 kPa、血液PaO27.88±2.78 kPa,明显低于A组的MABP12.68±1.13 kPa和PaO212.22±2.33 kPa,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伤后24、72 h入院的监护组中,B组颅内压(ICP)为4.04±0.12 kPa,较A组2.55±0.09 kPa明显增高(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的早期动态CPP监护,有助于病情变化的正确判断,可为疾病的正确治疗、护理及判断其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房爱敏  邹萍 《天津护理》2010,18(2):75-76
通过对265例颅脑损伤患儿进行系统的观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认为观察及护理措施得当,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预防并发症,减轻致残程度,降低患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干预组除常规治疗护理外,制订可行的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早期感觉通路和肢体的功能锻炼.比较2组的预后情况.结果 2组患者在其治疗转归和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干预组除常规治疗护理外,制订可行的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早期感觉通路和肢体的功能锻炼。比较2组的预后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其治疗转归和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有效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内环境的失衡而出现的低钾血症,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方法 2003年10月10日-2006年7月30日对经治疗的75例重型颅脑损伤致不同程度低钾血症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护理上密切观察心电图波形的改变及病情的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及血钾检查结果 ,尽早补钾,剂量根据脱水剂的用量及生化血钾值来调整.有效减少或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患者死亡16例,其余血钾浓度均予有效纠正.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各种外伤中最严重的损伤之一,及时采取相应的监测手段及护理措施是纠正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低血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系统细节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鼻饲并发症的效果,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方法2010年3月—2013年2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212例,将此21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0年1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175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细节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患者鼻饲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营养不良9例,占5.14%,观察组0例,观察组患者的营养状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27,P〈0.05)。对照组发生鼻饲并发症41例,占23.43%,观察组22例,占10.3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07,P〈0.05)。结论系统细节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鼻饲并发症的发生,在保证患者营养供给的同时提高了护理质量,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18.
重症颅脑外伤后脑性盐耗综合征的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脑性盐耗综合征(CSWS)的观察和护理。方法对34例重症颅脑外伤后发生CSW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患者意识变化,监测中心静脉压(CVP)、血钠、血浆渗透压、尿钠、尿量及血ANP等,根据检测结果补钠补液,同时给予适量的抗利尿激素和盐皮质激素,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31例患者经治疗13~24d(平均17.9d)CVP、血钠、血渗透压、尿钠、尿量及血ANP等逐渐恢复正常,无补钠补液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生命体征稳定,意识状态好转,3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提高临床护士对CSWS的认识.正确监测,及时处理,对提高抢救成功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不同致病因素脑损伤昏迷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2年8月重症监护病房(ICU)急性脑损伤昏迷患者122例,根据致病因素将患者分为直接损伤组(66例)和间接损伤组(56例);按BIS值分为<60组(80例)和≥60组(42例).入ICU 3 d内或停用镇静剂24 h后持续监测BIS 12 h,计算其均值(BISmean);记录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存活概率(P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并于监测当日取静脉血检测S100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统计患者的病死率与神经学不良转归率.结果 ①不同致病因素两组患者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PS及住ICU时间无明显差异.②直接损伤组BISmean、GCS(分)均明显低于间接损伤组[BISmean:39.0(2.5,58.0)比59.0(42.0,71.0),GCS评分:3(3,5)比4(3,6),均P<0.01],血清S100蛋白(mg/L)明显高于间接损伤组[2.30(0.75,6.66)比0.84(0.40,3.62),P<0.01],NSE水平两组无明显差异.③BIS<60组病死率、神经学不良转归率均明显高于BIS≥60组(病死率:67.50%比40.48%,神经学不良转归率:86.25%比66.67%,P<0.01和P<0.05);BIS< 60时直接损伤组与间接损伤组病死率、神经学不良转归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直接脑损伤与间接脑损伤的致病因素不同、致伤机制不同、损伤程度也不同,BIS监测可以判断不同致病因素的脑损伤程度;无论何种原因引发脑损伤,BIS <60均能很好地判断病情不良预后及神经系统不良转归.  相似文献   

20.
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有效监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笔者报道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有效监测及护理。内容包括神经功能监护、生命体征监护、持续颅内压监护、中心静脉压监护、脑电图监护及电解质、血和尿渗透压、肝肾功能的检查,采用格拉斯哥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正确评分,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进行特殊护理。有效地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