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目的 调查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探究情绪智力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手机依赖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应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PBI)、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及情绪智力量表(EIS)对河南省某三所高校的1 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父母教养方式与手机依赖的关系,采用AMOS路径分析探究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结果 共1 090名大学生完成调查,检出597人(54.77%)存在手机依赖。PBI中关爱和鼓励自主因子评分与MPAI总评分和各维度评分均呈负相关(r=-0.316~-0.197,P均<0.01),PBI中的控制因子评分与MPAI总评分和各维度评分均呈正相关(r=0.206~0.258,P<0.05或0.01),EIS评分与MPAI总评分和各维度评分均呈负相关(r=-0.317~-0.219,P均<0.01)。母亲关爱、鼓励自主和控制通过情绪智力对手机依赖的间接效应量分别为47.98%、47.00%、42.93%;父亲关爱、鼓励自主和控制通过情绪智力对手机依赖的间接效应量分别为47.99%、48.71%、44.70%。结论 情绪智力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抑郁症状在门诊女性患者的检出率,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及情绪调节策略对抑郁水平的影响,分析情绪调节策略在父母教养方式对抑郁症状的中介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5日~12月17日在荆州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的患者,就诊前采用一般人口学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父母教养方式量表(PBI)、情绪调节策略量表(ERQ)问卷调查。结果 (1)抑郁症状在门诊女性就诊患者中检出率为65.27%;(2)女性SDS量表标准分与认知重评评分成负相关(P<0.01),与表达抑制呈正相关(P<0.01),与母亲关爱、父亲关爱、母亲鼓励、父亲鼓励教育方式成负相关(P均<0.01),与母亲控制和父亲控制教育方式成正相关(P均<0.05);(3)情绪调节策略在教养方式与抑郁水平之间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可以减少抑郁症状的发生,而个体选择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也可通过中介效应避免不良教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探讨心理弹性在人格及人际信任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300名高校大学生,施以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人际信任度量表(ITS)及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测验。结果 1大学生在独生子女方面的人际信任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5,P<0.05);2内外向因子与人际信任度呈正相关(r=0.117,P<0.05);3积极认知因子在人格特质和人际信任度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约为17.1%。结论心理弹性在人格与人际信任度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功能失调性态度与攻击性的相关性,以及抑郁情绪在功能失调性态度和攻击性之间的中介作用,以探究保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方法 对山东省内10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功能失调性态度与攻击性的相关性,以及抑郁情绪在功能失调性态度和攻击性间的中介作用.结果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身体攻击性、言语攻击性、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性、强制性、寻求赞许、认知哲学因子和抑郁情绪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为独生子女愤怒因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失调性态度与除认知哲学与言语性攻击、愤怒外的各攻击性因子均相关(P<0.05),抑郁情绪在功能失调性态度和攻击性间起部分中介效应,占全部作用的16.32%.结论 功能失调性态度与攻击性相关,抑郁在功能失调性态度和攻击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初中生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艾森克人格问卷(少年版)、应对方式问卷,对上海市杨浦区一所中学288名11-14岁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焦虑组与对照组在出生时情况、家庭结构、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均〈0.05)。两组在应对方式,自责,幻想,退避,合理性,解决问题,求助,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母亲过分干涉,惩罚,情感温暖、理解,人格精神质,神经质,掩饰各因子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或P〈0.01)。相关分析发现广泛性焦虑与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精神质明显正相关,学校恐怖与自责、精神质明显正相关;广泛性焦虑与掩饰程度、分离性焦虑与幻想明显负相关。结论:初中生有明显的焦虑情绪,父母养育方式,个性,应对方式是焦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焦虑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父母亲养育方式中的“拒绝否认”和父亲的“过度保护”因子存在性别差异;母亲的“过度保护”因子有城乡差异。(2)大学生焦虑水平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因子有显著负相关,与父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和父亲的“严厉惩罚”、“过度保护”因子有显著正相关。(3)回归分析发现,父亲的“严厉惩罚”固子、“过度保护”因子和母亲的“情感温暖”、“过分干涉保护”因子对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有预测作用。结论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焦虑水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职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273名大学生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EPQ测量结果显示文科生在精神质(P)维度得分显著低于理科生(P<0.01)男生精神质(P)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1),大二学生在神经质(N)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P<0.01).内外向(E)维度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1)、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m1)、母亲偏爱被试(m5)呈正相关(P<0.01);精神质(P)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1)、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m1)呈负相关(P<0.01),与父亲惩罚严厉(f2)、父亲过分干涉(f3)、父亲拒绝否认(f5)、母亲拒绝否认(m3)、母亲严厉惩罚(m4)呈正相关(P<0.05);神经质(N)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1)、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m1)呈负相关(P<0.01),与父亲过度保护(f6)、母亲过分干涉及过度保护(m2)、母亲惩罚严厉(m4)呈正相关(P<0.05).父亲惩罚、严厉(f2)、母亲惩罚、严厉(m4)进入精神质(P)回归方程;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m1)进入内外向(E)回归方程;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1),母亲过度干涉、过度保护(m2)进入神经质(N)回归方程.结论 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对其人格形成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PNES)儿童自我意识、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的特征及其与正常儿童的区别。方法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SS)、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对43例PNES儿童和43名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了评估。结果 PNES儿童CSS总分及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分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儿童;FES-CV中的知识性分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儿童;EMBU中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儿童,父亲的惩罚严厉因子、母亲的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因子、父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儿童。结论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儿童存在不良的自我意识、家庭环境及父母养育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职学生自我接纳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交恐惧之间的中介作用,为其心理 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以1 253 名中职学生为被试群体,采用简明社交恐惧量表(BSPS)、自 我接纳量表(SAQ)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进行横断面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 法验 证自我接纳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交恐惧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 结果表明,除父母偏爱因子外,社交 恐惧与父母教养方式其他9 个因子显著相关(Ps< 0.01);社交恐惧与自我接纳、自我评价显著负相关 (Ps< 0.01);自我接纳、自我评价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部分因子显著相关(Ps< 0.01);结构方程模型结 果显示,自我接纳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交恐惧之间起中介作用(χ2/df=5.50,RMSEA=0.060,CFI=0.973, TLI=0.961,SRMR=0.047);Bootstrap 检验结果表明,自我接纳的中介效应贡献率为76.47%。结论 自我 接纳在父母教养方式和社交恐惧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网络成瘾者的心理防御机制和人格特征及其父母养育方式.方法 分别运用网络成瘾问卷(IDQ),防御方式问卷(DSQ),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对75名网络成瘾者进行测试,并与配对的75名正常人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1、网络成瘾者更多采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χ2=4.23,P<0.05).2、网络成瘾者人格特征呈现不同程度的缺陷,防御机制与人格特征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r=0.991,P<0.05).3、网络成瘾组与正常对照组的父母养育方式存有较大差异.结论 1、网络成瘾者更多地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存在病态人格特征,且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2、网络成瘾与父母养育方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伴有攻击行为的男性青少年的愤怒情绪特征及听感觉门控电位P50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42例伴攻击行为的男性青少年(研究组)和46例健康对照(对照组)进行听觉诱发电位P50的检测以评估感觉门控功能,应用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问卷-儿童青少年版(STAXI-CA)及Barratt冲动量表第11版(BIS-11)评估男性青少年的愤怒情绪及冲动特征.结果 (1)研究组STAXI-CA中特质愤怒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的躯体语言愤怒、易怒性情、愤怒反应、外显愤怒表达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而内隐愤怒表达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2)研究组BIS-11中的运动因子、认知复杂性因子、缺少计划因子评分和冲动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P<0.01).(3)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S1-P50波幅下降、S2-P50波幅增高、S2-P50潜伏期延长、S2/S1增加、S1-S2下降、P50抑制率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结论 伴攻击行为的男性青少年存在愤怒及冲动情绪调节缺陷、感觉门控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初中生独生子女攻击行为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为初中生独生子女攻击行为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新乡市某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抽取500名学生作为被试.采用青少年攻击性问卷(AAQ)和家庭环境量表(FES)进行施测,回收有效问卷46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4%.结果 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量表中亲密度、知识性、独立性、娱乐性等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7~3.81,P均<0.05).亲密性、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均与独生子女攻击总分呈负相关(r=-0.47~-0.27,P均<0.05),矛盾性与独生子女攻击总分呈正相关(r=0.50,P< 0.01).家庭环境量表中的矛盾性、成功性二因子对初中生独生子女的攻击性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P均< 0.05);组织性对初中生独生子女的攻击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P<0.01).结论 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能降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矛盾性可能增加其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有自杀意念的非洲维和官兵适应性障碍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非洲维和官兵共270名,以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军人适应不良自评量表(MMMS)进行测评,数据结果应用t检验,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非洲维和官兵发生自杀意念率达21.85%,有自杀意念的非洲维和官兵中,个性内向情绪不稳定(抑郁质)12人,占20.0%,个性内向情绪稳定(粘液质)42人,占71.7%,个性外向情绪不稳定(胆汁质)2人,占3.3%,个性外向情绪稳定(多血质)3人,占5.0%;无自杀意念的维和官兵中,个性内向情绪不稳定(抑郁质)13人,占6.2%,个性内向情绪稳定(粘液质)149人,占70.6%,个性外向情绪不稳定(胆汁质)3人,占1.4%,个性外向情绪稳定(多血质)46人,占21.8%;有无自杀意念的非洲维和官兵的适应不良各因子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中国军人常模(P〈0.05),但有无自杀意念的两组维和官兵适应不良各因子及总分无明显差异(P〉0.05);有自杀意念维和官兵的EPQ-P,EPQ-N,EPQ-L得分显著升高(P〈0.05);有自杀意念非洲维和官兵的EPQ-P与行为问题呈低度负相关(P〈0.05)、与人际关系不良呈正相关(P〈0.05)。EPQ.N与环境适应呈显著负相关(P〈0.05)。另外,年龄、受教育年数、婚姻、职务与人际关系不良及适应不良总分关系密切,r在-0.188-0.153之间(P〈0.05)。结论非洲维和官兵发生自杀意念率达21.85%,有自杀意念以个性内向情绪不稳定(抑郁质)型为多,更易出现适应性障碍,且有自杀意念维和官兵的适应性障碍与人格特征存在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蒙古族青少年在外显攻击、内隐攻击、人格方面和汉族有何异同,进而分析所产生的原因。方法采用直接和间接攻击量表、IAT测验和艾森克个性问卷对279名汉族与蒙古族初中生进行测试。结果民族与艾森克各维度、外显攻击各维度都存在显著的相关;汉族青少年在内隐攻击、外显攻击各维度上都显著低于蒙古族,并在神经质、精神质维度上差异显著,但在内外向维度上差异不显著。结论民族差异可能是导致攻击性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对青少年进行攻击性行为指导和矫正时充分考虑其生活环境的因素,加强青少年道德认知教育有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伏隔核毁损手术对阿片相关性障碍病人的人格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手术治疗的男性病人26例,手术前后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施测,调查3个人格维度[内外向(E)、神经质(N)及精神质(P)]和1个效度量表(L)。结果术前E标准分平均为(55.96±12.89)分,N为(64.81±11.27)分,P为(62.50±8.51)分,L为(40.19±9,85)分;术前、术后粗分与常模比较,E、N、P、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自身对照分析结果显示:仅N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N标准分下降16例,平均下降12.25分。结论手术前病人呈不稳定、偏外向人格。手术矫治了部分病人的病理性心理症状,使EPQ的N分下降,病人不稳定型人格特质改善。手术未使病人外倾、精神质高分、掩饰性偏低等人格特征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开放式叙事疗法在解决农村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调查问卷(7~15岁)、儿童孤独量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南充市阆中金城中心校四到六年级的在校农村特殊家庭(包括单亲、父母双亡、父母离异、父母服刑、父母丧失劳动力、养父母的家庭等)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量.其中49例为农村特殊家庭留守儿童设为干预组,75例非留守儿童设为对照组.干预组给予为期30周开放式叙事心理治疗(以作文结对交流为主),对照组仅给予一般支持性心理辅导,随后两组重测上述心理测验,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农村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表现为社会行为问题、个性情绪问题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开放式叙事治疗后干预组儿童的社会行为问题、个性情绪问题明显减少、自我意识水平有所提高.结论 农村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存在较多的心理卫生问题,开放式叙事心理治疗可显著改善农村特殊家庭留守儿童的社会行为、缓解焦虑抑郁情绪、重塑个性,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Mothers of 18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s (AD/HD) and 6 with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PDD) underwent a parent training (PT) program. After the program, the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II (BDI - II) score, which indicates parenting stres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from 15 to 8 (p=0.036). A total of 22 mothers had increased parenting self-esteem, and bette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were noted in these cases. An analysis of children's behavior by using Achenbach's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showed that introversion tendency, physical failure,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extroversion sco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fter PT (p<0.05). After PT, out-of-control behaviors improved in 19 children and continued in 5. We conclude that PT for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AD/HD and/or high-functioning PDD is effective in improving both the parenting skills of mothers and adaptive behaviors of children.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和人格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运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和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袁(MMPI)对4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5例正常人对照进行防御方式评定和人格特征测定.结果 精神分裂症组同对照组相比,不成熟及中间型防御机制差异有显著性(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MMPI中9个量表得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成熟防御机制同精神病态、偏执、精神分裂、轻躁狂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成熟防御机制同社会内向存在负相关;中间型防御机制同癔症呈负相关(P<0.05),同偏执、轻躁狂呈正相关(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多地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存在病态的人格特征,且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对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及防御方式的性别差异。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CSQ)、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BMU)及防御方式问卷(DSQ)对96例男性与75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估。结果:应付方式:男性患者使用幻想少于女性(F=2.77,P0.05),使用自责、退避多于女性(F=3.76,F=2.76;P均0.05)。父母教养方式:父亲对儿子采取拒绝否认大于女儿(F=4.82,P0.01);母亲对儿子采取拒绝否认小于女儿(F=2.87,P0.05)。防御方式:男性患者采用退缩、反作用形成、消耗倾向多于女性,采用幻想、躯体化、期望少于女性(P均0.05)。结论:不同性别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对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及防御方式不同,心理干预应有性别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