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奔前  周俊亮  蒲应炎 《新中医》2008,40(11):54-55
目的:观察平胃四逆散加减结合针刺双侧足三里、内关穴,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0例患者均经中医辨证分型,给予平胃四逆散随证加减治疗,并配合针刺足三里、内关穴治疗.对照组60例以吗丁啉和潘舒秦克治疗.主要观察2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及胃镜疗效.结果:临床综合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7%;对照组为78.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胃镜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1.7%;对照组为7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比较慢性胃炎5种常见中医证型患者的胃黏膜病理情况。方法:对脾胃湿热型、脾虚气滞型、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均行胃黏膜活检作出病理诊断与分析,且不同证型间进行比较。结果:慢性胃炎中医分型与病理类型有一定相关性,浅表性胃炎中脾虚气滞型比例最高(83.33%),萎缩性胃炎中胃阴不足型比例最高(24.00%),肠上皮化生中脾胃湿热型比例最高(28.57%)。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慢性胃炎病理改变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采用中医辨证论治,逆转慢性胃炎病理发展趋势,减少癌前病变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方法在胃寒型胃炎治疗效果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胃炎患者90例,并分型属胃寒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入中医辨证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中医辨证治疗后,痊愈30例,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可达91.11%,而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后,痊愈18例,显效7例,有效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仅为75.56%。结论:按照中医分型对胃寒型胃炎进行辨证施治,治愈率高,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08年~2012年5月278例患者,经临床辨证,予以中药四逆散,并临证加减。结果:总治愈和显效率75.54%,加味四逆散治疗浅表性胃炎、浅表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治疗效果总体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42.121,P<0.001),但浅表性胃炎治愈和显效率(83.51%,162/194)高于浅表性萎缩性胃炎(58.33%,28/48)和萎缩性胃炎(55.56%,20/36)(X2=22.134,P<0.001);不同中医分型间治疗效果治愈和显效率总体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42.121,P<0.001)。结论: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有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IBS-D的可能作用机理。方法结合实际选择符合罗马ⅢIBS-D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中医脾胃虚弱或肝旺脾虚的辨证诊断标准,年龄在18~60岁的患者,其中脾胃虚弱证60例,肝旺脾虚证60例,同时选择健康人20例。脾胃虚弱证给予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肝旺脾虚证给与痛泻要方加减治疗,疗程均为30天。测定IBS-D患者治疗前后血浆5-HT和血浆MOT的数据,同时测定健康人血浆5-HT和血浆MOT的数据。主要观察IBS-D患者治疗前后血浆5-HT和血浆MOT水平的变化并与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①IBS-D患者与正常人血浆5-HT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1)。②IBS-D患者与正常人血浆MOT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5)。③IBS-D脾胃虚弱型患者与IBS-D肝旺脾虚型患者血浆5-HT、MOT水平无明显差异。④黄芪建中汤治疗IBS-D脾胃虚弱型患者与痛泄要方治疗IBS-D肝旺脾虚型患者均能使IBS-D脾胃虚弱型患者与IBS-D肝旺脾虚型患者血浆5-HT、MOT水平下降(P<0.01)。结论①血浆5-HT、MOT水平对IBS-D脾胃虚弱型患者与IBS-D肝旺脾虚型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无明显提示。②中医辨证施药可明显降低IBS-D脾胃虚弱型患者与IBS-D肝旺脾虚型患者的血浆5-HT、MOT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按脾肾阳虚型、脾虚湿蕴型、肝郁脾虚型、大肠湿热蕴结型以及阴血亏虚型等5型进行分型辨证加减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6%,对照组为77.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情况,对照组患者中有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症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满意,用药比常规西医疗法更加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婴儿湿疹患者分为湿热内蕴型、脾虚湿盛型、血虚风燥型三型,分别以清热利湿法、健脾燥湿法、养血祛风法治疗。结果:中医辨证论治婴儿湿疹临床总有效率88.71%。结论:分型论治婴儿湿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胃镜病理与中医证型相关性。[方法]使用前瞻性设计方法,将132例门诊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脾胃虚弱,脾虚气滞,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肝胃不和。内镜与活检检查,观察胃黏膜是否存在平坦或隆起糜烂、胆汁反流或出血等现象,在炎症部位取4块胃黏膜组织检测样本,浸泡10%甲醛,石蜡包埋,连续厚5μm切片,常规染色观察。[结果]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有一定相关性,浅表性胃炎中脾虚气滞萎缩性胃炎中胃阴不足肠上皮化生中脾胃湿热。[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病理改变具有较大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治疗小儿磨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小儿磨牙按中医辨证分为3型,心脾积热型治以清热泻脾散加减,脾虚夹积型治以健脾丸加减,虫积型治以化虫丸合参苓白术散。结果:全部治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结论:辨证分型治疗小儿磨牙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内镜下分类的相关性。方法:将320例慢性胃炎患者分别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内镜检查分类,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各中医辨证分型与内镜下分类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中医证型内镜下分类以萎缩性胃炎最为多见,其次为隆起糜烂性、红斑渗出性及反流性胃炎;其中在隆起糜烂性、红斑渗出性及反流性胃炎中均以肝胃不和最多,分别占33.77%、34.62%、42.55%;在出血性胃炎中以胃络瘀血最多,占35.29%;在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脾虚气滞证型上,均以萎缩性胃炎的比例最高,分别占40.00%、48.48%、41.86%。结论: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和内镜下分类之间密切相关,对于无法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可通过中医辨证分型对其可能的内镜表现进行相应的推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86例符合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的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胃气滞、肝胃郁热、气滞血瘀、气滞湿阻、脾虚痰湿、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等8种证型并分类施治,观察各型疗效。结果:治愈率达86%,有效率96.5%。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久治难愈其实质是脾虚兼气滞或兼湿阻、湿热、血瘀,中医分型施治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86例符合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的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胃气滞、肝胃郁热、气滞血瘀、气滞湿阻、脾虚痰湿、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等8种证型并分类施治,观察各型疗效。结果:治愈率达86%,有效率为96.5%。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久治难愈其实质是脾虚兼气滞或兼湿阻、湿热、血瘀,中医分型施治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中药泡脚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28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东海  黄彬森 《河南中医》2009,29(8):778-778
目的:观察中医泡脚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抑郁患者28例,辨证分型后,以自拟四逆散加冰片为基础方进行随证加减,上药浓煎,每晚睡前跑脚30min,1月为1个疗程。结果:抑郁症状按HRSD评分以减分率评估疗效:痊愈3例,显效9例,有效10例,无效6例。结论:以中药泡脚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加味四逆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各证型的疗效差别。方法对58例肠易激综合征病人进行辨证分型后用加味四逆散加减进行治疗。结果治愈14例,显效3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4.5%。结论加味四逆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其中以肝郁脾虚型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病理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315例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通过观察、比较不同中医分型患者的胃黏膜病理表现,中医分型与胃黏膜病理表现的关系。结果:脾虚气滞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最多见,其次依次为脾胃虚寒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频率最低的为胃络瘀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病理在不同中医证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病理表现与中医分型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郑丽  李树斌  马力  许国磊 《北京中医药》2010,29(10):777-778
目的 探讨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胃电图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 收集113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虚证、虚实夹杂证2个主证型,对113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进行了胃电图检测,并与糖尿病无胃轻瘫患者的胃电图水平作对照,并对各证间胃电图指标做统计分析与比较.结果 脾虚夹痰阻及脾虚夹血瘀较对照组差异显著,各脾虚及兼证组与对照组比较,胃电图水平有显著差异.结论 糖尿病胃轻瘫的证候特点为虚实夹杂,而且以脾虚为基本病机,兼夹痰浊、痰瘀、气滞为主要证候类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不同中医证候与胃电图的异常改变相关联,可将胃电图指标作为临床辨证分型诊断和治疗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辨证分型患者中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为中医证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中医辨证分型共分为4型,分别为:肝气郁结23例,瘀血阻络26例,肝郁脾虚瘀血阻络29例,脾气虚证26例,测定并分析各型患者血清中γ-GT2、DCP、AFU和AFP的表达水平及相互关系。结果:DCP在肝气郁结证患者的表达水平为(20.4±6.4)ng/mL,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和脾气虚证患者分别为(8.8±4.3)ng/mL和(11.7±5.0)ng/mL,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肝气郁结证患者中DCP呈表达水平〉15ng/mL的患者20例(86.9%),显著高于其他3种证型患者。γ-GT2在瘀血阻络和肝郁脾虚瘀血阻络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肝气郁结和脾气虚证患者的表达水平,AFP和AFU在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证和脾气虚证的患者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肝气郁结和瘀血阻络证患者(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其中DCP表达与肝气郁结证患者的相关程度较高,γ-GT2与AFP联合检测可定型为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荧光素渗漏类型民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确诊为中浆的77例(77眼)患者进行中医分型。肝气郁结型37例,荧光素渗漏类型:喷出或墨渍型25眼,色素上皮着色、微渗漏型12眼;脾虚湿困型29例,荧光素渗漏类型;喷出或墨渍型23眼,色素上皮着色,微渗漏型6眼;肝肾亏损型11例,荧光素渗漏类型:喷出或墨渍型1眼,色素上皮着色、微渗漏型10眼。所有患者在FFA检查为喷出或墨渍状渗漏期均用活血利水基本方五苓散加减;色素上皮着色、微渗漏期依据中医分型论治:肝气郁结型予逍遥散加减,脾虚湿困型予参苓白术散加减,肝肾亏损型予杞菊地黄丸加减。结果 中浆的渗漏类型与中医各证型构成比不同,经X^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3种不同证型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荧光素渗漏的喷出或墨渍型多见于肝气郁结型及脾虚湿困型,而色素上皮色着、微渗漏型则多见于肝肾亏损型。临床疗效以肝气郁结型最佳。  相似文献   

19.
樊建  何学斌 《河南中医》2010,30(5):486-487
目的:观察中药辨证治疗水疝(睾丸鞘膜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确诊患者69例,根据张登本主编的《中医男性病学〉辨证分型,分为寒湿凝聚型、肝经湿热型、脾虚湿盛型、气郁水停型、肾阳亏虚型,10d为1个疗程,连用2—3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痊愈54例,好转9例,显效6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100%。结论:辨证治疗水疝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中医常见辨证分型中胃黏膜组织p53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中医各证型之间在细胞生物学水平上有无差异,探索其是否可以作为CAG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方法:将CAG患者90例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进行分型,选择其中病例数较多的3个证型共71例分为3组,胃镜下采集3组患者病变胃黏膜组织,并记录Hp感染情况,同时检测胃黏膜组织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CAG 3个中医证型组Hp阳性与Hp阴性组比较p53阳性表达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53阳性表达率3个证型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阳性表达率在脾胃湿热型、脾虚气滞型、胃阴不足型3个证型中逐渐递增。结论:检测p 53的表达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并能协助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