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严重胸伤为主的多发伤急诊一体化救治的临床效果。方法严重胸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268例,其中2005年10月~2007年12月采用传统模式救治122例患者(对照组)、2008年1月~2010年12月开展急诊一体化救治146例患者(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救治效果。结果两组早期病死率、早期漏诊率、获得确定性治疗时间、急诊室滞留时间、入院至急诊手术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实施急诊一体化救治严重胸伤为主的多发伤是提高其成功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急救模式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6~2009-6以绿色通道急救模式救治的120例多发伤病人的效果,并与2003-6~2006-05收治的106例非绿色通道组病人的救治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ISS及伤后至入院时间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绿色通道组病死率(4.2%)明显低于对照组病死率(13.2%)(P0.05);绿色通道组在急诊室滞留时间、特殊检查时间、出急诊室至手术室时间及入院至手术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绿色通道急救模式缩短了严重多发伤病人的救治时间,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急救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多发伤实施急救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该院收治的发生严重多发伤的糖尿病患者206例,随机分为2组各103例,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3.2%,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进行积极有效的规范化急救护理,可提高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运用损伤控制外科理论救治严重多发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总结130例严重多发损伤患者,按救治原则分为实验组(损伤控制组)和对照组(常规组).比较两组得到确定性治疗的时间、手术时间以及病死率、救治成功率的差异.结果 严重多发伤患者在ICU经过损伤控制外科理论救治后,患者得到确定性治疗的时间和手术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救治后患者的病死率降低,救治成功率提高(P<0.05).结论 由ICU主导应用损伤控制外科理论救治严重多发伤能明显缩短确定性治疗时间、手术时间,显著降低病死率,提高教治成功率;ICU主导多科协作模式对严重多发伤救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突发事件中大批伤病患者院前急救程序,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院前急救伤病患者175例,在接到急救电话后,迅速启动院前急救程序,对其实施有效救治,观察效果。结果所有伤病患者中存活165例(94.29%),死亡10例(5.71%)。死亡患者中,当场死亡5例(50.00%);转送途中死亡2例(20.00%),为多发伤合并失血休克患者;院内死亡3例(30.00%),其中2例为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例为胸腹联合伤。结论突发事件中伤病患者的主要特点是数量多、伤因复杂、伤情重、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而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系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病患者痛苦,降低致残率、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老年严重多发伤预后的影响。方法对该院急诊科2012年16月收治的62例老年严重多发伤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急救组),分析其受伤至救治时间、有效救治时间、ICU停留天数和住院天数、并发症及伤后6个月的预后情况,并与60例未经院前急救的老年严重多发伤患者作对比(对照组)。结果急救组的有效救治时间长于对照组(P<0.01),受伤至救治时间、ICU停留天数、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P<0.01P<0.0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证、多器官衰竭、应激性溃疡、腹腔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预后良好和中残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植物人状态和死亡例数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严重多发伤的病情发展较快,院前急救可缩短老年严重多发伤患者受伤至救治时间并增加有效救治时间,减少多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80例老年人严重多发伤致伤原因和病死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老年人严重多发伤致伤原因的构成及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0年1月5年间收治的老年类重多发性伤患者80例(老年组),与同期收治的青中年组(18-35岁)422例进行对照分析,用简明损伤定级(AIS90)和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标准进行评估,所有患者ISS≥16。结果青年中组和老年组的主要致伤原因都是交通事故,青中年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老年组(分别为14.2%和37.5%,P<0.05)老年组中ISS≥50的患者均死亡。两组的主要死亡原因是严重的头部损伤(71.8%和73.3%),老年组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和脓毒血症的病死率为6.3%,青中年组为0。老年组伤前并存症、伤后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ICU治疗时间、住院明显明显高于青中年组。结论:对于老年严重多伤患者积极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李娟  徐磊 《山东医药》2014,(8):54-56
目的 观察脉波指示连续心排量监测(PICCO)技术在多发伤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36例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治疗组经股动脉放置PICCO动脉导管,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放置双腔或三腔中心静脉导管,根据PICCO指标变化指导液体复苏;对照组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根据中心静脉压(CVP)、血乳酸、心率(HR)及尿量等指导液体复苏.记录两组治疗前(T0)及治疗后6 h(T1)、12 h(T2)、24h(T3)的HR、CVP、平均动脉压(MAP)、氧合指数(PaO2/FiO2),72 h复苏液体量,呼吸机应用时间,ICU住院时间,28d内病死率.结果 两组T1、T2 、T3时的HR均低于T0,CVP、MAP、PaO2/FiO2均高于T0,P均≤0.01;治疗组T2、T3时的HR、CVP、MAP均低于对照组,PaO2/FiO2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组72 h复苏液体量(14451.7±162.9)mL、呼吸机应用时间(7.1±3.57)h、ICU住院时间(9.5±3.92)d、28 d内病死率11.1%,对照组分别为(21520.6±178.2)mL、(15.2 ±3.79)h、(22.1 ±4.15)d、22.2%,P均≤0.05.结论 HCCO技术能有效地指导多发伤患者的液体复苏,减少72 h复苏液体量,缩短呼吸机应用时间和ICU住院天数,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胸痛中心一体化信息管理模式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为治疗该病症提供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9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接受院前急救的93例老年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常规院前急救患者50例,接受胸痛中心一体化信息管理模式患者43例,采用1∶1的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确定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40对患者,将40例接受胸痛中心一体化信息管理模式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接受常规院前急救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2组抢救效率(急诊至导管室时间、门球时间、首份心电图获取时间),比较2组抢救成功率,比较2组入院第1天及抢救后1个月心功能水平,比较2组抢救后1个月生活质量,并比较2组出院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急诊至导管室时间、门球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首份心电图获取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0%vs 80.0%,P<0.05);抢救后1个月,2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老年人严重多发伤致伤原因的构成及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0年1月5年间收治的老年严重多发伤患者80例(老年组),与同期收治的青中年组(18~35岁)422例进行对照分析,用简明损伤定级(AIS90)和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标准进行评估,所有患者ISS≥16.结果青中年组和老年组的主要致伤原因都是交通事故,青中年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老年组(分别为14.2%和37.5%,P<0.05),老年组中ISS≥50的患者均死亡.两组的主要死亡原因是严重的头部损伤(71.8%和73.3%),老年组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和脓毒血症的病死率为6.3%,青中年组为0.老年组伤前并存症、伤后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明显高于青中年组.结论对于老年严重多发伤患者积极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病死率分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李崇娜 《内科》2013,(5):551-552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脑出血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入院的方式分为对照组(自行入院组)和观察组(院前急救组)各30例,比较两组脑出血患者救治时间和院前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救治时间明显缩短,呼吸道梗阻、脑疝发生率、病死率明显降低。结论对脑出血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对提高患者救治率,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PDCA循环下抢救流程图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急救护理质量及救治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抽取2021年5-11月、2021年12月至2022年5月两个时间段该院急救中心进行抢救的45例、5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为对照组和PDCA组,对照组施行常规急诊护理流程,PDCA组按照PDCA循环下抢救流程图进行急救护理。比较两组各阶段急救护理质量及救治结局。结果 PDCA组接诊至出诊时间、分诊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及急救总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A组急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A组急救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下抢救流程图可缩短AMI患者院前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护理质量,改善患者救治结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多发伤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其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 据统计,平时严重多发伤多由于车祸、爆炸伤、高处坠落伤所致。严重多发伤涉及临床多个学科,发病急、部位多、范围广、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情复杂、救治难度大、病死率高。因此,提高抢救成功率是急诊医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选取我院1999年1月-2007年7收治的300例多发伤患者,结合文献回顾性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李湘军 《山东医药》2007,47(19):153-154
对我院急诊科收治的5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抢救成功51例(87.9%),死亡7例。认为在严重多发伤的救治过程中,护理人员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患者全面评估,及时地观察病情变化,科学地运用急救程序,辅以心理治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和残废率。  相似文献   

15.
《内科》2016,(5)
目的探讨院前急诊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急诊处置情况分为院前急救组和院前未处理组,院前急救组患者45例为接诊后先进行院前急诊治疗,再运送入院治疗;院前未处理组患者45例,不进行院前急诊治疗,接诊后直接运送入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院内死亡情况、抢救成功情况及致残情况。结果院前急救组患者院内病死率、抢救成功率、致残率分别为4.4%、84.4%、2.2%;院前未处理组患者分别为20.0%、62.2%、17.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首先全面细致地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及身体状况,然后根据患者的发病经过及症状特点进行院前急诊处理,可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宇  赵开亮  黄善庆 《内科》2011,6(2):139-140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院前急救措施的有效性.方法 对院前急救的49例AMI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安全转送入院47例,现场抢救无效死亡2例.安全转送入院47例中,25例直接送介入室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血运再建(PCI),13例行早期溶栓治疗,9例保守治疗.治愈44例,死亡3例.结论 迅速有效的院前急救,快速将患者转送入医院,才能提高AMI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路径的抢救效果。方法 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将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目标,按照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9例,采用传统急诊护理流程,观察组49例,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路径,观察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优化后,观察组患者院前急救时间、急诊室抢救时间、分诊评估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优化后,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路径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突出,能够明显缩短抢救时间,临床应用价值及临床推广极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别应用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我院急诊接收的28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院前急救,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141例(应用常规院前急救模式),观察组14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院前急救创伤评分模式),观察两组现场救治、转运和延续抢救情况,比较两组死亡情况。结果对照组现场明确急救诊断率、急救成功率以及急诊科延续抢救成功率低于观察组(P0.05),两组转运成功率对比无意义(P0.05);对照组现场急救死亡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急诊科延续抢救死亡率、转运死亡率以及进ICU/专科病房2h内死亡率对比差异无意义(P0.05)。结论常规院前急救模式能有效抢救患者生命,为后续治疗争夺宝贵时间,院前急救创伤评分模式效果更佳,患者抢救成功率更高,死亡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网络技术下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医疗紧密衔接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1日-2020年1月31日本院接收的60例院前急救患者为研究对象.30例在无网络信息技术平台的条件下开展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患者列入对照组;30例采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开展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患者列入研究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院前诊断时间、院前急救时间、院内预警准备时间以及抢救成功率.结果 研究组院前诊断时间、院前急救时间与院内预警准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研究组的抢救成功率(93.33%)高于对照组(73.33%)(P<0.05).结论 实施网络技术下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医疗紧密衔接能使迅速做好相应的准备,减少无效就诊时间,从而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余坚勇 《内科》2012,7(2):144-146
目的总结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资料,提高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抢救的成功率。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最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75例患者的院前抢救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5例患者入院后成功救治68例,抢救成功率为90.7%,死亡7例,病死率为9.3%。结论及时、准确、有效的院前急救可大幅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