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神经调节蛋白 1β(NRG-1β)对压力超负荷所致大鼠心肌肥大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采用腹主动脉缩窄的方法复制心肌肥大模型。术后8周,将模型动物随机分成模型(model)组、NRG-1β治疗组(尾静脉注射NRG-1β,10 μg·kg-1·d-1)和NRG-1β+赫赛汀(Herceptin, HERCE)治疗组(尾静脉注射NRG-1β的同时给予注射HERCE 10 μg·kg-1·d-1)。假手术(sham)组除不以银夹缩窄腹主动脉外,其余操作同腹主动脉缩窄组。7 d后分别采用心动超声、血流动力学评价心功能;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的超微结构;放射免疫法检测心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II(Ang II),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的变化;RT-PCR法检测心肌中bcl-2和bax mRMA表达的改变。结果:(1)心动超声显示,和模型组比较,NRG-1β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短轴缩短率(LVFS)升高,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及舒张末内径(LVEDD)减小(P<0.01)。(2)血流动力学检测显示,NRG-1β治疗组左室收缩末压(LVESP)和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max)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左室舒张末压(LVEDP)低于模型组(P<0.01)。(3)与模型组比较,NRG-1β组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下降,心肌中Ang II和TNF-α明显减少,bcl-2 mRNA表达显著升高,而bax mRNA表达下降(P<0.01)。(4)NRG-1β+ HERCE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NRG-1可以减少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Ang II和TNF-α的生成,从而减轻Ang II和TNF-α介导的心肌间质重构; NRG-1可通过上调bcl-2 mRNA表达、下调bax mRNA表达,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改善压力超负荷大鼠的心功能,进而在心肌肥大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外源性硫化氢(H_2S)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心肌间质纤维化和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探究H_2S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给予47只雄性SD大鼠高糖高脂饮食饲养4周并腹腔注射40 mg/kg链尿佐菌素(STZ)构建T2DM模型。腹腔注射后3 d和5 d采尾静脉血测血糖,血糖≥16.7 mmol/L提示糖尿病大鼠模型构建成功。选取糖尿病大鼠20只,正常大鼠20只,随机分组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硫氢化钠对照组(NaHS组)、糖尿病组(DM组)、糖尿病+硫氢化钠组(DM+NaHS组),每组10只。予以DM+NaHS组和NaHS组大鼠腹腔注射NaHS溶液100μmol/(kg·d),予以Control组和DM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持续12周。12周后,留取大鼠血清,检测空腹血糖(FBG);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各组大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E/A ratio;采用Masson染色法评估心肌间质纤维化程度和使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测定心肌间质胶原容积分数(CVF);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心肌TGF-β1、Smad7、p-Smad2/3蛋白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DM组大鼠FBG明显升高,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恶化,心肌间质胶原纤维显著增加,CVF明显增加,TGF-β1、p-Smad2/3和心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Smad7蛋白明显下调(P0.05);与DM组相比,DM+NaHS组大鼠血糖水平明显降低,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改善,心肌间质胶原纤维明显减少,CVF明显减少,心肌组织TGF-β1、p-Smad2/3、心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下调,Smad7蛋白明显上调(均P0.05)。结论:外源性H_2S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脏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与通过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改善糖尿病大鼠心肌纤维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糖尿病(DM)大鼠心肌磷酸受纳蛋白(PLB)基因表达和肌浆网 Ca2+-ATPase活性的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分别于4、6、8周后对糖尿病组和对照组进行左心室血流动力学检测,测定心肌PLB mRNA转录水平以及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检测心肌肌浆网 Ca2+-ATPase活性。结果:糖尿病大鼠心肌PLB 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4周时与正常大鼠无明显差异,6周时和8周时明显高于正常大鼠;肌浆网 Ca2+-ATPase活性4周时无明显改变,6周时和8周时明显低于正常大鼠;糖尿病大鼠4周时LVSP、LVEDP、±dp/dtmax与正常大鼠无明显差异,6周、8周时LVSP、±dp/dtmax显著降低,LVEDP显著升高。结论:糖尿病大鼠心肌PLB表达水平升高,肌浆网 Ca2+-ATPase活性降低,引起心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磷酸受纳蛋白(PLB)反义RNA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asPLB),建立糖尿病(DM)大鼠模型。直接心肌注射rAAV-asPLB,观察其对DM大鼠心肌PLB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对心肌肌浆网Ca2+-ATPase活性的作用。方法: 利用质粒辅助重组腺相关病毒系统试剂盒构建rAAV-asPLB。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DM大鼠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正常组、DM组、盐水组和rAAV-asPLB组。盐水或rAAV-asPLB注射后6周,RT-PCR检测心肌PLB mRNA转录;Western blotting检测PLB蛋白表达水平;检测心肌肌浆网Ca2+-ATPase活性。结果: (1)成功构建rAAV-asPLB,诱导出DM大鼠模型。(2)DM组和盐水组PLB mRNA水平均高于正常组;rAAV-asPLB组PLB mRNA水平较DM组和盐水组明显降低。 (3)DM组和盐水组PLB 蛋白水平均高于正常组;rAAV-asPLB组PLB 蛋白水平较DM组和盐水组明显降低。(4)肌浆网Ca2+-ATPase活性在DM组和盐水组中较正常组明显降低,而rAAV-asPLB组较DM组和盐水组升高。结论: rAAV-asPLB抑制DM大鼠心肌PLB表达,增强Ca2+-ATPase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含F框/WD重复域蛋白7(FBXW7)在1型糖尿病大鼠心肌中的表达,探究其在糖尿病心肌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将大鼠分为非糖尿病组(ND组)及糖尿病4、8和12周模型组(DM组),采用链脲佐菌素(60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HE染色法观察心肌病理结构变化,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中FBXW7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显微镜下可见糖尿病组大鼠心肌局灶性心肌细胞变性、坏死。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结果均显示,4周、8周及12周DM组大鼠心肌中的FBXW7表达相对于ND组显著增加(P 0. 01),但是相比于4周和8周DM组,12周DM组大鼠心肌中的FBXW7表达相对下降(P 0. 05)。结论: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FBXW7在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提示其在糖尿病心肌病发生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心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mRNA的表达及苯那普利的调节作用。方法:24只Wistar大鼠用链脲佐菌素诱发糖尿病后,随机分为苯那普利治疗组及糖尿病未治疗组(糖尿病组),以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治疗组以10 mg·kg-1·d-1灌服,连续处理12周后应用RT-PCR检测心肌CTGR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糖尿病组大鼠心肌CTGR mRNA的表达(1.04±0.10)高于对照组(0.69±0.04);苯那普利治疗组心肌CTGR mRNA表达低于糖尿病组(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心肌CTGF mRNA表达明显上调,苯那普利对CTGF mRNA表达的增加有抑制作用,可能减轻糖尿病大鼠的心肌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NC)组和高脂饮食(HFD)组。喂养8周后高脂饮食组大鼠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 27 mg/kg),以随机血糖≥16.7 mmol/L为2型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2组:糖尿病模型(DM)组和PDTC (50 mg·kg-1·d-1, ip)治疗组。治疗1周后断头处死大鼠,留取各组血浆、尿液及肾脏标本。测定各组血糖、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肾皮质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经HE及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肾小球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肾脏微血管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组化观察肾脏组织中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硝基酪氨酸(NT)的表达。结果: PDTC治疗组血糖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较DM组明显降低(P<0.01)。DM组肾皮质组织中MDA含量明显高于NC组, GSH-Px和SOD的活性明显低于NC组(P<0. 05) 。HE及Masson染色显示,DM组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管扩张,系膜区扩张,Masson染色阳性物质增多,提示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PDTC治疗组病理改变较DM组明显改善。电镜超微结构显示,DM组基底膜高度增厚,厚度不均,有断裂层,足突融合;PDTC治疗组基底膜轻度增厚,足突轻度融合。免疫组化显示,DM组iNOS和NT表达量较NC组明显增多(P<0.05);PDTC治疗组iNOS和NT表达量较DM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PDTC不仅具有降低血糖作用,而且可通过减少iNOS和NT表达改善糖尿病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蛋白激酶1(serum and glucocorticoid-inducible kinase 1,SGK1)在糖尿病(DM)小鼠肾脏皮质中时间上差异性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STZ)单次腹腔注射诱导小鼠糖尿病模型。将2月龄C57BL/6小鼠随机分成10组:第1、2、3、4、6、8、12周糖尿病小鼠组(DM1、DM2、DM3、DM4、DM6、DM8、DM12)和相应的第1、4、8周正常对照组(N1、N4、N8)。分别在DM模型制作成功后第1、2、3、4、6、8、12周末收集小鼠24 h尿量,检测24 h尿蛋白量;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半定量RT-PCR检测小鼠肾脏皮质SGK1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N4、DM4、DM8组皮质SGK1、CTGF蛋白的表达。结果: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DM组小鼠肾小球体积逐渐增大、系膜区逐渐增宽;DM组小鼠24h尿蛋白从第2周起开始逐渐增多,肾脏皮质SGK1 mRNA表达从第2周开始明显上调,在第4周达到峰值。CTGF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表达逐渐递增。结论: SGK1在糖尿病早期肾脏表达峰值的出现及CTGF 持续递增的表达,提示SGK1在糖尿病肾病肾脏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肌浆网钙调蛋白基因表达的改变。方法: 雄性SD大鼠经尾静脉注射四氧嘧啶(40 mg/kg)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4,6周处死,取心室肌组织,应用逆转录-聚合酶反应技术以肌动蛋白为内参照,测定肌浆网钙调蛋白钙泵(SERCA )、磷酸受纳蛋白(phospholamban)、ryanodine受体2型(RyR2)、1,4,5三磷酸肌醇受体2型(IP3R2)mRNA的变化。结果: 4,6周后糖尿病组大鼠的体重和心脏重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心脏/体重比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4周糖尿病组大鼠心肌肌浆网SERCA 、磷酸受纳蛋白、RyR2、IP3R2 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6周的糖尿病组大鼠心肌肌浆网Ca2+-ATP酶 的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但磷酸受纳蛋白的mRNA表达显著高于而RyR2、IP3R2的mRN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的肌浆网磷酸受纳蛋白的mRNA表达增加,RyR2、IP3R2的mRNA表达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表达在高盐饮食诱导的大鼠血管重构中的作用及替米沙坦的干预效应。方法: 雄性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盐对照组(C组),8%高盐模型组和8%高盐+替米沙坦干预组(T组),每2周测量尾动脉压1次,根据尾动脉压又将8%高盐模型组分为模型高血压组(MH组)和模型正常血压组(MN组),喂养共24周。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主动脉和肠系膜动脉重构。通过 real-time PCR测定主动脉中膜TGF-β1、Smad2和Smad3和Smad7 mRNA表达,同时免疫组化法检测主动脉和肠系膜动脉中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TGF-β1、磷酸化Smad2/3(p-Smad2/3)、磷酸化ERK1/2(p-ERK1/2)及Smad7的蛋白表达和分布。结果: 与C组相比,MH组大鼠血压升高(P<0.05), MH组和MN组主动脉和肠系膜动脉中膜胶原容积分数(CVF)和中膜厚度(MT)显著增加(P<0.01),主动脉TGF-β1、Smad2 和Smad7 mRNA表达增高(P<0.05),主动脉和肠系膜动脉中膜PCNA、TGF-β1、p-Smad2/3和p-ERK1/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Smad7表达明显降低(P<0.05);经替米沙坦干预后,主动脉和肠系膜动脉中膜CVF和MT减小(P<0.01),PCNA、TGF-β1、p-Smad2/3和p-ERK1/2表达减少(P<0.05),Smad7 表达上升(P<0.05)。结论: TGF-β1/Smads 和ERK表达异常共同参与高盐饮食致主动脉和肠系膜动脉重构的机制;替米沙坦抗动脉重构的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影响TGF-β1 /Smads 和ERK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橙皮素(HSP)纳米粒对大鼠糖尿病心肌病(DCM)的预防效果。 方法: 应用注入法准备包载 HSP 的纳米粒,并进行质量检测。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大鼠Ⅰ型糖尿病(DM)动物模型,并将其分 为正常对照组、DM 组、HSP 溶液组及HSP 纳米粒组,应用超声心功能检测在体评价各组大鼠心功能,应用H-E 染色离体评价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特征。酶联免疫吸附剂法(ELISA)及免疫印迹检测HSP 预防DCM 的作用机 制。结果: HSP-NPs 分散均匀,包封率达(91.23±5.23)%。相比于正常对照组,DM 组大鼠心肌左室收缩末期 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值显著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最 大运动速度比值(E/A)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值显著降低,同时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心肌纤维断裂。相比 于DM 模型及HSP 溶液组,HSP 纳米粒组LVESD、LVEDD 值显著下降,LVEF、E/A 和LVFS值显著升高,心肌 细胞形态接近正常对照组大鼠。ELISA 法及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M 组大鼠心肌超氧化 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P-Px)含量及B淋巴细胞瘤-2(Bcl-2)含量显著下降,同时丙二醛 (MDA)含量、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及Bcl 相关X 蛋白(Bax 蛋白)表达显著升高。与DM 组及HSP 溶 液组比较,HSP 纳米粒组大鼠心肌SOD、GSP-Px 含量及Bcl-2 含量显著上高,同时MDA 含量、caspase-3 及Bax 蛋白表达显著下降。结论: 应用纳米粒包载HSP 能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及稳定性,显著提高药物在体应用的生物利 用度,增加HSP 的治疗效果,从而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引起的细胞凋亡发挥抗DCM 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立友  张冬颖 《解剖学报》2020,51(3):431-436
目的 探讨肝/骨/肾型碱性磷酸酶(ALPL)过表达对小鼠急性心肌梗死(MI)后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 36只8周龄雄性C57BL/6 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组),心肌梗死组(MI+Adv-EGFP组)和ALPL过表达组(MI+Adv-ALPL组),每组12只。术后2周,使用心脏彩色超声测定小鼠心脏功能,HE染色观察小鼠心脏组织病理变化,Real-time PCR检测小鼠心脏ALPL mRNA表达水平, Western blotting检测ALPL、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蛋白(ColⅠ)和Ⅲ型胶原蛋白(ColⅢ)表达情况,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测定各组标本胶原容积分数(CVF)和Ⅰ型/Ⅲ型胶原比值。结果 与MI组相比,过表达ALPL组小鼠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明显下降(P<0.05),过表达ALPL组HE染色可见心肌纤维断裂,排列紊乱,梗死区域纤维化明显,心脏组织α-SMA、ColⅠ、ColⅢ蛋白表达及CVF均显著增大(P<0.05),同时ColⅠ/ColⅢ比值显著增加(P<0.05)。结论 ALPL过表达加重小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病理性重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心室重构及心功能恶化较非糖尿病者更为明显。本研究旨在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AMI后心肌细胞凋亡、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是否与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 (HGF/c-Met)信号通路有关。方法: 70只雄性SD大鼠经链脲霉素 (STZ, 65 mg/kg)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8周后对糖尿病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构建AMI大鼠模型,术后存活32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AMI对照组(n=16)和阿托伐他汀干预组(n=16, 阿托伐他汀20 mg·kg-1·d-1),并在糖尿病大鼠中设假手术组(n=11),术后24 h予以灌胃给药。2周后比较各组大鼠心功能、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心肌细胞凋亡、HGF和c-Met 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结果: (1) AMI对照组心功能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胶原容积分数、心肌细胞凋亡指数、HGF及c-Met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2) 阿托伐他汀干预组的胶原容积分数和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AMI对照组(P<0.05),心功能、HGF及c-Met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AMI对照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AMI后心肌细胞凋亡、心室重构及心功能具有显著改善作用;HGF/c-Met信号通路在AMI后会激活,阿托伐他汀的上述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进一步增强HGF/c-Me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中氧化应激水平,探讨氧化应激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 方法: 糖尿病模型鼠采用STZ诱导。3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维持组、糖尿病治疗组。喂养至12周,测定各组血糖、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素氮、肌酐、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尿肌酐水平和24 h尿蛋白含量。运用比色法测定肾脏皮质中抗氧化酶的活性,包括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 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以及丙二醛(MDA)的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半定量测定肾脏组织中各抗氧化酶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 糖尿病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各指标无显著差异。糖尿病维持组中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明显高于糖尿病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抗氧化酶中,TSOD 、Cu-Zn SOD、CAT活性明显低于糖尿病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GSH-Px活性则高于糖尿病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Mn SOD活性在各组中无显著差异;而MDA水平则明显高于糖尿病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维持组中GSH-Px、Cu-Zn SOD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其它组,而CAT mRNA的表达则低于其它组,Mn SOD的mRNA表达水平在各组无明显差异。糖尿病维持组尿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组,而肌酐清除率则明显低于其它组。 结论: 高血糖可以影响大鼠肾脏组织中抗氧化酶的表达,升高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的氧化应激水平,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NADPH氧化酶的影响。方法:36只SD雄性大鼠,腹主动脉结扎复制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大模型。动物随机分成3组:模型组;假手术组: 除不缩窄腹主动脉外,其余操作同腹主动脉缩窄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组(EPO治疗组):术后给予rhEPO,腹腔注射4 000 U/kg,每周2次。8周后采用心动超声和血流动力学评价心功能; 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程度;实时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ADPH氧化酶2(Nox2)和Nox4 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心肌炎症因子CD45、F4/8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EPO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收缩末压(LVESP)及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max)明显升高( P<0.01),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舒张末内径(LVEDD)及左室舒张末压(LVEDP)下降(P<0.01);同时,EPO可降低压力超负荷所致的心肌纤维化程度 (P<0.01),降低心室肌中 Nox2、Nox4 mRNA和蛋白的表达 (P<0.05 或 P<0.01)及心肌炎症因子CD45、F4/80、TGF-β蛋白的表达。结论: EPO可抑制压力超负荷所致大鼠的心肌纤维化,改善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NADPH氧化酶活性,抑制心肌氧化应激水平,减少心肌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肌肽(CAR)对1型糖尿病(T1DM)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及保护机制。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单次腹腔注射的方法制作大鼠1型糖尿病模型。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组,肌肽对照(C+CAR)组,糖尿病模型(DM)组和糖尿病CAR治疗(DM+CAR)组,每组10只。12周后处死大鼠,颈总动脉插管测定心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左心室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real-time PCR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6的mRNA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分布;Western blot法检测Cx43及蛋白激酶C(PKC)各亚型的蛋白表达。结果:与C组相比,DM组大鼠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升高,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_(max))降低(P 0. 01);左心室肌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P 0. 01);TNF-α、IL-1β和IL-6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P 0. 01);Cx43分布紊乱;磷酸化Cx43和PKCε蛋白水平升高(P 0. 01)。与DM组相比,DM+CAR组的LVEDP降低,±dp/dt升高(P 0. 01);左心室肌组织的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P 0. 05);TNF-α、IL-1β和IL-6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P 0. 01);Cx43分布好转;磷酸化的Cx43及PKCε蛋白水平降低(P 0. 01)。结论:肌肽治疗能改善1型糖尿病大鼠心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左心室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通过PKCε抑制Cx43磷酸化,并改善其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Toll样受体4(TLR4)介导的炎症通路研究利拉鲁肽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的保护机制.方法 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干预组,每组12只,糖尿病组和干预组腹腔注射60 mg/kg链脲佐菌素(STZ)溶液以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干预组给予200 μg·kg1·d-1利拉鲁肽腹腔注射,糖尿病组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葡萄籽原花青素(GSP)对糖尿病大鼠肾保护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GSP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尾静脉注射0.1%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和糖尿病GSP治疗组(GSP组,GSP 250 mg·kg-1·d-1),另设正常对照组(C组)。观察24周后测量大鼠体重、收缩压、肾重/体重和24 h尿蛋白定量;采血测定空腹血糖(FPG)、尿素氮(BUN)、肌酐(SCr)和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观察糖尿病大鼠肾脏病理改变,并应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法测定肾组织谷胱甘肽S-转移酶μ亚型(GSTM)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表达。结果: 实验开始时3组大鼠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24周时DM组大鼠较C组大鼠体重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GSP组大鼠体重较DM组增加,但无显著差异(P>0.05)。第24周时DM组大鼠与C组相比较,收缩压、FPG、HbA1c、肾重/体重、24 h尿蛋白定量、BUN和SCr水平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GSP组大鼠与DM组比较FPG和HbA1c水平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收缩压、24 h尿蛋白定量和肾重/体重显著降低,(P<0.01),BUN和SCr水平显著降低(P<0.05)。GSP组肾组织病理改变较DM组改善。GSTM和Nrf2表达在DM组表达较C组上调,在GSP组治疗后回调(P<0.05)。结论: GSP可能通过Nrf2下调GSTM表达而起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es)对糖尿病(DM)小鼠肾脏自噬水平及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清洁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DM组和Res组,每组各8只。用链脲佐菌素复制DM小鼠模型。从DM模型复制成功8周起,Res组连续给予Res灌胃干预12周后处死各组小鼠测定相应生化指标和肾脏指数(KI)。HE和Masson染色比较各组肾组织的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自噬、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EMT)及纤维化相关指标的蛋白表达水平,real-time PCR检测Ⅳ型胶原(Col Ⅳ)、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上皮钙黏素(E-cadherin)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NC组相比,DM组的空腹血糖(FBG)、KI、血清肌酐、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和24 h尿总蛋白均显著增高(P<0.05),HE和Masson染色显示出现肾纤维化改变。DM组小鼠肾组织的E-cadherin、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蛋白水平较NC组显著降低(P<0.05),α-SMA、Col IV和Snail1蛋白水平较NC组显著升高(P<0.05)。经Res干预后,除了FBG无显著差异(P>0.05)外,Res组中其余生化指标和KI均显著低于DM组(P<0.05);肾纤维化病变明显减轻;E-cadherin、beclin-1和LC3-Ⅱ蛋白水平较DM组显著升高(P<0.05),而α-SMA、Col IV和Snail1蛋白水平较DM组显著降低(P<0.05)。与DM组比较,Res组E-cadherin的mRNA表达增高(P<0.05),Col IV和α-SMA的mRNA表达降低(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显著抑制DM小鼠肾组织的EMT,减轻肾间质纤维化病变,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肾脏自噬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