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转移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26例胸腰椎转移瘤,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评估生活质量。结果 26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8.6分下降为2.0分;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未发生骨水泥渗漏到椎管现象。结论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转移瘤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脊柱功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球囊PKP治疗20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球囊扩张器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价值。方法20例29个椎体OVCF患者。在C臂机监测下,经双侧椎弓根穿刺病椎,使用单球囊置入椎体完成扩张,增加病椎高度,填充骨水泥。术后观察疼痛缓解、病椎高度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0例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术后24h内疼痛不同程度缓解,无临床并发症。术后病椎前缘和中部高度较术前明显提高。手术前后疼痛及椎体高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2处椎旁静脉发现少许骨水泥渗漏,但无临床症状,平均随访6个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OVCF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术中疼痛进行相关临床研究.方法 选择68例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均为新鲜压缩骨折,完成72个椎体后凸成形术.手术均采用局麻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均为单侧球囊穿刺.对术中穿刺、球囊扩张、骨水泥注射三个阶段患者疼痛进行评估和比较,同时观察术中的疼痛行为特征和生命体征.结果 59例(87%)患者术后疼痛出现明显改善,术中疼痛出现率为82%.手术前后VAS均值分别为8.1±1.2和3.1±1.4,穿刺VAS均值为7.6±1.2,球囊扩张VAS均值为8.7±0.9,骨水泥注射VAS均值为8.1±0.7.最疼痛比率:穿刺占18%,球囊扩张占53%,骨水泥注射占29%.球囊扩张时的疼痛程度与穿刺和骨水泥注射的疼痛程度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疼痛的发生对临床效果无影响.结论 对于椎体后凸成形术,多数患者会出现术中疼痛.尽管术中疼痛的出现不会影响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临床疗效,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对它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椎体后凸成形术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5月,我院进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治疗的48例骨质疏松性单个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CPC组23例,其中男9例,女14例,年龄61~82岁,平均69.59岁;PMMA组25例,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67~89岁,平均71.23岁。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6、12、24个月进行随访检查。评价比较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止痛药持续使用时间、手术满意度、椎体压缩率、局部后凸畸形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后至手术的间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VAS评分、止痛药持续使用时间、手术满意度、椎体高度恢复及局部后凸畸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较术前明显好转。继发骨折及骨水泥渗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C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体压缩率分别为(23.26±10.08)%、(23.39±11.23)%,较术后即刻的(17.22±14.19)%椎体高度有所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后凸成形术,CPC与PMMA一样安全有效,可以缓解疼痛、提高活动能力,但CPC术后椎体高度恢复后会有部分丢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和椎体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45例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和椎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活动能力评分、前缘椎体高度、后缘椎体高度、Cobb's角度分别为(8.5±11.4)分、(3.2±0.7)分、(17.7±1.6)mm、(19.8±1.2)mm、(30.8±3.1)度。治疗后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前缘椎体高度、后缘椎体高度、Cobb's角度分别为(2.3±0.6)分、(1.4±0.3)分、(22.5±0.9)mm、(23.7±1.1)mm、(6.7±0.7)度。治疗前后与治疗后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前缘椎体高度、后缘椎体高度、Cobb's角度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得到较好的康复,并且无神经功能症状和感染以及血管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临床中采取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和椎体肿瘤效果显著,有效的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并且创伤也比较小,术后恢复也比较快,并发症也较少,有效的改善椎体高度,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观察前路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支撑体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行前路减压、n—HA/PA66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46例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男33例,女13例,平均年龄54.5岁。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三维CT等影像学资料以及使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临床资料;通过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高度及融合节段后凸角,通过CT三维重建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本组病例随访平均50(42~64)个月,至末次随访植骨融合率为97.8%。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平均伤椎上下椎间高度分别为94.3mm、108.0mm、106.9mm、106.2mm;平均后凸角分别为18.2°、5.7°、6.0°、6.3°。患者术后1周的融合节段高度及后凸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融合节段高度及后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P〉0.05),至末次随访时支撑体下沉平均为1.7mm。患者神经功能术前:A级3例、B级6例、C级16例、D级19例、E级2例;至末次随访:A级1例、B级2例、c级3例、D级14例、E级26例,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n—HA/PA66支撑植骨内固定能有效恢复及维持融合节段生理高度及弧度、促进植骨融合、方便术后手术节段的影像学观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胸腰段植骨材料。使用前路减压、n—HA/PA66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胸腰椎体成形手术在多发性胸腰椎体转移瘤病人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43例行经皮胸腰椎体成形术病人,其中胸腰椎体有压缩骨折(20例)与无椎体骨折(23例).观察术后患者局部疼痛缓解程度.并进行2-13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5个月.结果:胸腰椎体有压缩骨折组患者疼痛缓解明显,相反胸腰椎体无骨折患者疼痛缓解差.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在多发胸腰椎体转移瘤患者应用中,要充分考虑椎体有无骨折预测术后止痛效果,以便让患者配合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加固椎体发生再压缩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并接受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共252例,根据患者随访影像学资料,将所有患者分为无压缩对照组和再压缩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导致椎体再压缩的可能因素,如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是否为新鲜骨折、术前是否存在其它合并症、既往是否发生其它椎体压缩骨折、是否发生骨水泥渗漏、术前骨密度T值、注射骨水泥量、术前椎体压缩率、术后椎体压缩率、骨水泥是否与上下终板均接触、伤椎是否发生椎体内裂隙,推测其中可能导致术后加固椎体再压缩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发生再压缩45例,未再压缩者207例,压缩组术前合并其它合并症40例,未再压缩组141例;压缩组平均术前骨密度T值(-2.89±0.32),未再压缩组(-2.64±0.29);压缩组骨水泥与上下终板均接触者13例,未再压缩组141例;压缩组骨水泥发生椎体内裂隙者19例,未再压缩组4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存在其它合并症、术前骨密度T值、骨水泥与上下终板均接触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存在其它合并症(OR=0.223)和术前骨密度T值低(OR=0.053)是危险因素,骨水泥与上下终板均接触(OR=6.296)是保护因素。结论术前存在其它合并症和患者骨密度过低是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加固椎体再压缩的重要危险因素,对有存在以上两种情况的患者进行密切观察随访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术后3~5年随访中,腰椎侧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和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楔形角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0年11月,我院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9例DLS患者,男14例,女25例,年龄51~79岁,平均(67.3±8.5)岁。在X线片上测量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和终末随访时固定节段的冠状位Cobb’s角、腰椎前凸角和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楔形角变化,比较影像学各指标术前、术后和终末随访的变化。结果随访36~66个月,平均(45.2±10.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和终末随访期间暂未观察到侧凸的明显进展。患者术后Cobb’s角、腰椎前凸角和上位相邻节段椎间角都获得一定的改善,但是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17例(43.6%)随访期间出现了侧凸Cobb’s角加重,进展0°~9°,但是均未超过术前Cobb’s角。12例(30.8%)术前腰椎前凸角度不良的患者中(术前腰椎前凸0°~11°),6例术后获得明显的改善(术后腰椎前凸16.5°~30°),其中4例在随访期间出现腰椎前凸角度的减小(7.1~11.4)°。终末随访上位椎间楔形角进展0°~3.3°,平均0.51°/年,与术前椎间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LS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后即刻的侧凸Cobb’s角、腰椎前凸角和上位椎间角可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3~5年随访无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椎体成形术后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的纵向回顾性研究,探讨发生再骨折的高危因素。方法自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我科共应用椎体成形术治疗OVCF患者220例,分别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骨密度,认知能力评分,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椎体后凸畸形,椎体再骨折等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模型观察每种因素与椎体再骨折发生的相关性,筛查可疑的相关因素,接着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与椎体再骨折发生相关的高危因素。结果 220例椎体成形术的患者,共334个椎体,30例(30个椎体)发生再骨折,约占9.0%。再骨折组年龄为(81.2±5.5)岁,非再骨折组年龄为(78±7.2)岁。认知功能评分MMSE(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再骨折组为(23.2±9.03)分,非再骨折组为(27.48±5.27)分。椎体后凸畸形再骨折组为40%,非再骨折组为16.32%。骨水泥渗漏再骨折组为16.67%,非再骨折组为7.3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认知功能评分,椎体术后后凸畸形,骨水泥渗漏等因素与椎体再骨折相关。结论年龄,认知功能评分,椎体术后后凸畸形,骨水泥渗漏等因素是OVCF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应对危险人群加强再骨折风险的宣教及防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骨折椎螺钉直接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2001年6月至2008年12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72例.男48例,女24例;年龄35~62岁,平均45.5岁.骨折部位包括:T11 6例,T12 27例,L1 33例,L2 6例.其中T12、L1两节段60例,占83.3%.均为单节段爆裂骨折.AO分型:A1型36例,A2型10例,A3型21例,B1型5例.按ASIA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标准:B级3例,C级8例,D级13例,E级48例.按椎管阻塞面积分为IV°:椎管阻塞I° (<1/4阻塞) 13例,II° (1/4~1/2阻塞) 45例,III° (1/2~3/4阻塞) 10例,IV° (>3/4阻塞) 4例.采用经骨折椎钉直接复位的5步操作法进行复位.术后评估矢状面Cobb角、骨折椎前缘高度比、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骨块复位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 随访时间16-38个月,平均2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21周,平均13.6周.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23.55°±7.80°恢复到术后的9.66°±5.81°;骨折椎前缘高度比由术前53.39%±9.80%提高到术后的82.36%±7.54%;骨折椎管面积比由术前44.6%±8%提高到术后的92.1%±6%.24例神经功能部分损害病例19例恢复正常,占79.2%.无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随访平均(1.9±0.8)分;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平均(18.5±1.8).结论 骨折椎螺钉直接复位5步操作法可提高复位质量,后期骨折稳定性维持满意.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Only in recent years has balloon kyphoplasty gained signific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vertebral fractures as an adequate minimally invasive vertebral stabilization technique. Kyphoplasty has also increasingly been used to treat vertebral osteolyses caused by multiple myeloma (MM).Patients and MethodsIn our cohort of 76 patients with MM with a total of 190 vertebral fractures treated with kyphoplasty, we performed a 30-day postoperative analysis of cement leakage, neurologic symptoms, pulmonary embolism, and infections.ResultsPainful osteolytic or fractured vertebrae or even imminent vertebral instability caused by osteolyses were seen as indications for kyphoplasty. One case of pulmonary embolism was observed because of cement leakage as the only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ConclusionBy careful interdisciplinary indication setting and a standardized treatment model, kyphoplasty presents a very safe and effective proced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vertebral osteolyses and fractures caused by MM.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pereutaneousPK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共44个椎体行PVP,7例9个椎体行PKP,术前VAS标准(visualanalogscale,VAS)评分。结果:45例53个椎体手术无死亡病例。术前轻度疼痛4例,中度11例,剧痛31例。术前VAS评分平均为9.2±2.2分。术后3天疼痛完全缓解38例(84.4%);部分缓解5例(11.1%);轻微缓解1例(2.2%);NR1例(2.2%);有效为95.5%,VAS评分2.0±1.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3个椎体术中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3例,硬膜外囊2例,椎旁静脉丛1例,椎旁软组织3例;骨水泥外漏发生率16.98%,其中PKP仅发生椎旁软组织外渗1例,术中及术后均无其它并发症发生。PVP式Cobb’s角术前19.3±8.7,术后为18.4±7.8;PKP术前为22.1±8.7,术后为12.2±5.8,术后Cobb’s角与术前比较,PKP术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VP术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疼痛及中度疼痛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为100%;重度疼痛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为93.6%,轻微缓解及无效为6.4%,轻、中、重度各级术后较术前疼痛缓解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及PKP对缓解或消除由椎体转移性肿瘤引起的疼痛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无严重并发症。PKP术对塌陷椎体高度有一定程度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中填充人工骨与骨水泥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比较。方法对30例(31个骨折椎体)随访1年以上资料完整的脊柱压缩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平均随访时间1.7年),A组15例患者填充硫酸钙骨水泥(CSC),B组填充骨水泥,分析术前、术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结果A、B两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术前比较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A组和B组骨折椎体高度与术前比较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结果与1年后随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硫酸钙治疗椎体压缩骨折同样可以取得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能完全或部分缓解患者的疼痛及提高患者脊柱功能活动;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避免骨折椎体高度进一步丢失。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方法共治疗29例患者76处脊柱转移瘤病灶,男11例,女18例,年龄30~82岁,平均63.7岁。影像学检查及术后病理证实有脊柱转移瘤。临床伴有明显持续性骨痛,症状持续时间为1~18个月,平均5.2个月。29例患者76处脊柱转移瘤病灶均给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治疗前后观察疼痛强度的变化情况、患者的止痛药使用评分并行SF-12健康状况调查。结果29例患者76处病灶手术顺利完成。疼痛评分由治疗前的5.0~9.6,平均7.8±1.3减少为治疗后的2.8~5.5,平均3.9±0.9(P〈0.01)。止痛药使用评分由治疗前的3~4,平均3.3±0.4,减少为治疗后的1~3,平均1.9±0.8(P〈0.01)。SF-12健康调查评分治疗前为-17~-34,平均-29.1±4.3,治疗后为-15~-33,平均-22.6±3.8(P〈0.05)。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8.7个月,患者疼痛症状及生活质量较术前改善满意。结论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可有效的缓解疼痛,改善患者后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在治疗胸腰椎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拟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胸腰椎转移瘤患者,对其是否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观察并记录术前及术后2周、1、3、6、12个月的VAS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及KPS评分(karnofskyperformancescore),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21例,对照组2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所有病例均随访12~60个月,平均(37.5±15.9)个月,未发现骨水泥渗漏,研究组病例未发现放射性粒子移位或放射性脊髓损伤。研究组及对照组术前VAS评分分别为8.44±1.32、8.7±1.83,两组术后2周、1、3、6、12个月VAS分别为2.79±3.46、3.21±2.53、2.96±2.16、3.08±2.03、3.17±1.24及4.23±2.78、3.42±2.21、3.63±1.76、3.58±2.53、3.62±3.12,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说明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止痛效果更明显。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前KPS分别为55.0±11.7及60.9±16.4,术后2周,1、3、6、12个月分别为85.7±12.5、89.7±10.6、81.96±14.4、82.1±11.3、81.3±11.2及91.2±12.7、90.4±13.1、88.6±13.3、86.8±12.3、83.6±13.2,术后KPS分别较术前明显改善,但在术后2周、1、3、6、12个月各时间点的KP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说明手术对于患者体力恢复的作用无明显差别。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联合PKP治疗脊柱转移瘤,在临床操作上安全可行,能达到缓解癌性疼痛、局部肿瘤控制、重建脊柱稳定性的作用,短期疗效可靠,为脊柱转移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在疼痛控制方面,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较单纯椎体成形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同椎体一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 联合对侧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 对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 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2018 年 5~12 月收治的 67 例胸腰椎 OCVFs 患者。其中试验组 (改良一侧 PKP 联合对侧 PVP) 31 例,对照组 (传统双侧 PKP) 36 例。统计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前与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骨水泥注入量和渗漏率、Cobb’s 角矫正情况以及椎体前缘和中部的高度变化,分析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其中,试验组手术时间 (33.35±11.34) min,术前与术后 7 天 VAS 评分分别为 (7.60±2.34) 分和 (1.95±0.63) 分,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 (18.78±3.07) mm 和 (28.22±4.98) mm,椎体中部高度分别为 (19.21±4.35) mm 和 (30.82±3.31) mm,Cobb’s 角分别为 (26.84±4.79) °和 (13.66±3.13) °;对照组手术时间为 (42.10±12.26) min,术前与术后 7 天 VAS 评分分别为 (7.85±1.87) 分和 (2.11±0.45) 分,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 (20.31±4.76) mm 和 (26.76±2.21) mm,椎体中部高度分别为 (20.88±3.16) mm 和 (29.79±1.96) mm,Cobb’s 角分别为 (25.13±3.02) °和 (13.38±1.21) °。两组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Cobb’s 角、VAS 评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所有患者两侧缘高度改善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手术操作时间低于对照组 (P<0.05),但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Cobb’s 角度、VAS 评分的恢复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共有 9 例发生骨水泥渗漏 (试验组 5 例,对照组 4 例),渗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改良一侧 PKP 联合对侧 PVP 与双侧 PKP 术式均能获得良好临床疗效。同时两种术式对疼痛改善程度、伤椎的复位效果以及骨水泥渗漏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改良一侧 PKP 联合对侧 PVP 在手术操作时间上明显优于双侧 PKP 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