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疣状胃炎与胃癌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疣状胃炎与胃癌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778例疣状胃炎病理资料,并与同期86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37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资料进行对比。结果疣状胃炎中HP阳性率为82%,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45.1%)和慢性萎缩性胃炎(56.4%)(P〈0.01)。成熟型疣状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检出率分别为12.7%和14.1%,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1);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熟型疣状胃炎具有高度癌变的可能,是一种胃癌癌前疾病,应积极治疗和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2.
蔡莉  王文富  陈菊平 《四川医学》2010,31(9):1316-1317
目的探讨内镜胃液pH值的检测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4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A组),同时选取同期的4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为对照组一组(B组),46例健康人为对照二组(C组),分别采用内镜对三组胃液pH值进行研究统计,并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严重程度与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经研究发现,A组胃液pH值明显高于B组及C组,P〈0.05,B组与C组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度者幽门螺杆菌阳性率明显高于中度及轻度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胃液pH值的检测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有较重要的诊断价值,且随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加重,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也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胃癌及胃黏膜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胃癌患者47例作为观察组,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消化性溃疡共16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同时观察组47例胃癌患者胃镜分型按照Borrmann分类为Ⅰ、Ⅱ、Ⅲ、Ⅳ型,组织学按照Lauren分为肠型和弥漫型,按照位置分为贲门型和非贲门型,观察不同部位和分类中的Hp感染情况。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的Hp感染阳性率最低,胃溃疡Hp感染阳性率最高,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阳性率第二,四组病人经统计学分析,χ2=6.988,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胃癌Hp感染中非贲门与贲门感染相比较差异显著(72.7%vs 42.8%)。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的发生与Hp感染有一定的关联,非贲门位置的胃癌的发生率要显著高于贲门位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吉林省延边地区朝鲜族与汉族之间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细胞毒素相关基因与胃癌及癌前疾病的相关性。方法Hp检查阳性患者571例(朝257例,汉31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CSG)168例(朝75例,汉9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CAG)167例(朝76例,汉91例)、胃溃疡(GU)组132例(朝60例,汉72例),胃癌组(GC)104例(朝46例,汉58例)。采用快速尿素酶法、14 C呼气试验法、免疫印迹法检测定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CagA)菌株感染率。结果(1)朝鲜族与汉族CagA基因菌株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5)。(2)在朝鲜族组中胃癌组、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组与均较浅表性胃炎组CagA基因菌株阳性率高(P<0.05)。同样,在汉族组中胃癌组、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组与也均较浅表性胃炎组CagA基因菌株阳性率高(P<0.05)。(3)朝鲜族胃癌组CagA基因菌株阳性率低于汉族胃癌组(P=0.019<0.05)。结论(1)朝鲜族CagA基因菌株阳性率较汉族患者低。(2)感染CagA基因菌株易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与胃癌、胃溃疡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关系密切。(3)朝鲜族患者胃癌的发生与CagA基因菌株感染相关性较汉族患者小。  相似文献   

5.
Liu YE  Yu XW  Dong NN  Gong YH  Sun LP  Yuan Y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4):230-23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不同胃部疾病中的定植状态,同时探讨免疫组化染色在幽门螺杆菌原位密度测量方面的应用。方法选取已知病理诊断的胃黏膜活检标本174例,其中来自胃癌高发地区135例,胃癌低发地区地区39例,分别行石蜡包埋、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不同部位Hp感染密度。结果胃黏膜小凹上皮表面及腺腔内Hp定植密度评分〈1分时,免疫组化染色与HE染色经配对Χ^2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46、P〈0.01);定植密度评分〉1分时,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浅表性胃炎组,胃黏膜小凹上皮表面及腺腔内Hp定植密度评分〉1萎缩性胃炎(23.8%)与胃癌组(1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80、P〉0.05,Χ^2=4.876、P〉0.05);在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胃黏液内游离的Hp密度评分显著大于浅表性胃炎组(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01、P〈0.01,Χ^2=11.002、P〈0.01)。结论胃黏膜小凹上皮表面及腺腔内Hp定植密度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胃癌逐渐降低,而胃黏液内游离的Hp密度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胃癌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6.
7.
胃癌中Hsp90α和p53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慧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27-28,31
目的:研究Hsp90α及p53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胃癌中Hsp90α和p53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Hsp90α及p53的表达。结果:Hsp90α在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0.0%(21/30)、60.0%(12/20)、30.0%(6/20)。p53在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3.3%(19/30)、10.0%(2/20)、5.0%(1/20)。胃癌中Hsp90α及p53的表达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P〈0.05); 胃癌中Hsp90α及p53表达的关系:56.7%(17/30)的胃癌Hsp90α、p53均为阳性,23.3%(7/30)的胃癌Hsp90α、p53均为阴性,13.3%(4/30)的胃癌Hsp90α阳性但p53阴性,6.7%(2/30)的胃癌p53阳性但Hsp90α阴性,Hsp90α及p53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Hsp90α及p53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及发展有关; 胃癌组织中Hsp90α及p53表达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p16,p53和Mad2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组和对照组(正常胃粘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增生性息肉、不典型增生)中p16,p53和Mad2蛋白的表达.结果:对照组中p16,p53和Mad2的阳性率分别为74.6%,32.8%和59.7%,而胃癌中p16,p53和Mad2的阳性率分别为46.3%,58.7%和79.1%,各指标在两组间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16在累及浆膜组的表达与未累及浆膜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p16,p53和Mad2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16,p53和Mad2基因表达的异常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感染、端粒酶表达与胃癌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端粒酶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端粒酶反复扩增法(TRAP)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应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病理组织学Giemsa染色法检测Hp,两种方法均阳性即可诊断Hp感染。结果:胃癌组织、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中,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6.6%、43.3%、35.0%,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端粒酶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9.5%、36.6%、10.0%,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癌组Hp阳性者发生端粒酶阳性的危险性是Hp阴性者的6倍,差异有显著性(P〈0.01);萎缩性胃炎组OR=0.3,差异无显著性(P〉0.05);浅表性胃炎组OR=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p与端粒酶阳性检出率随病变加重而增加,Hp感染在诱导端粒酶活性、导致癌变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疣状胃炎与胃癌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PC蛋白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疣状胃炎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疣状胃炎组APC蛋白阳性率(44.4%)显著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90%)(χ~2=15.97,P0.01),而与胃癌组(25%)比较无显著差异(χ~2=3.29,P0.05)。结论抑癌基因APC可能参与了疣状胃炎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9 d疗程的含莫西沙星三联方案对初治和复治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的根除效果.方法 纳入313例Hp感染初治患者、51例第2次治疗患者、32例第3次治疗患者,均给予莫西沙星400 mg 1次/d,埃索美拉唑20 mg 2次/d,替硝唑400 mg 2次/d,疗程9 d.疗程结束4周以后复查呼气试验,阴性者为根除成功,按照意向治疗(ITT)和按符合方案(PP)分析计算Hp根除率及95%可信区间(CI),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患者的依从性.结果 按ITT分析:首次治疗组、第2次治疗组、第3次治疗组的Hp根除率分别是89.8%(86.7%~93.0%)、81.2%(75.3%~90.9%)、81.2%(66.1%~9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39,P>0.05);按PP分析:3组Hp根除率分别是93.9%(90.9%~96.4%)、84.8%(79.1%~93.6%)、81.2%(66.1%~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94,P<0.01),第2次治疗组、第3次治疗组的根除率均低于首次治疗组(χ~2=4.885、P<0.05,χ~2=7.023、P<0.01).在首次治疗组中,不管按ITT还是PP分析,活动期溃疡病和慢性胃炎患者的Hp根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670、0.030,均P>0.05).按ITT分析,3组慢性胃炎患者的Hp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50,P>0.10),而按PP分析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51,P<0.05),其中第3次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Hp根除率低于首次治疗(χ~2=8.076,P<0.01).比较常见的不良事件是大便次数增多、腹部不适和头晕,多出现在服药的前3 d内,一般可以忍受,仅1例(0.3%)因头晕而停药,治疗的依从性为96.0%.结论 9 d疗程的莫西沙星+埃索美拉唑+替硝唑方案对于初治和复治Hp感染患者都有比较高的根除率,依从性高,不良事件相对较少,可以作为一线甚至二线补救治疗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干扰素单药治疗24周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后续治疗,分析
比较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3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193例干扰素治疗24周时应答不佳的
HBeAg阳性的CHB患者,根据不同后续治疗方案分成:联用恩替卡韦(ETV)或阿德福韦(ADV)治疗(A组),继续干扰素单药治
疗(B组),换为NAs治疗(C组),直接停止治疗(D组)。观察比较第24、48、72周时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继续治
疗至疗程48 周时,A组和C组HBV DNA转阴率、ALT 复常率均高于B组(A组:χ2=26.808,P<0.001 和χ2=5.485,P=0.017;C
组:χ2=21.257,P<0.001 和χ2=5.369,P=0.018);同时发现,加ETV组HBV DNA转阴率高于加ADV组(χ2=8.255,P=0.004)。疗
程72周时,A组患者有27例(39.7%)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明显高于B、C两组(χ2=4.238,P=0.04 和χ2=7.681,P=0.006);58例
(85.3%)获得HBV DNA转阴,59例(86.8%)ALT恢复正常,均高于B组(χ2=23.018,P<0.001和χ2=5.987,P=0.014),但与C组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联合ETV组HBV DNA转阴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加ADV组(χ2=9.823,
P=0.002 和χ2=5.450,P=0.020)。D组,28例患者的HBV DNA均持续较高水平复制,HBeAg水平升高,ALT反复波动。结论对
于干扰素单药治疗24周时应答不佳的CHB患者,联用NAs并延长疗程可明显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V DNA转阴率及
ALT复常率,特别是联用ETV并延长疗程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治疗方法对女性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27例口服血府逐瘀胶囊(2.4 g,每日2次)治疗;B组27例在A组基础上局部外用医用黄褐斑治疗贴敷料/液体敷料(前2周1天1次局部外敷,以后隔日1次局部外敷)治疗;C组28例在A组基础上局部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适量外涂于皮损处,2次/d,局部按摩皮损处3~5 min)。治疗8周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A、B、C三组的有效率分别为40.74%、74.07%、67.86%。A组与B、C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135,χ~2=4.076,P均<0.05)。B组和C组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8,P>0.05)。结论血府逐瘀胶囊联合局部外用医用黄褐斑治疗贴敷料/液体敷料或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治疗女性黄褐斑安全、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 (CGA)胃粘膜的损伤程度与幽门螺杆菌 (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 (CagA)的关系。方法 将 13 0例HP阳性CGA患者分为CagA+ HP胃炎组 (92例 )、CagA-HP胃炎组 (3 8例 )两组 ,观察评定两组患者胃粘膜炎症的损害程度、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情况。结果 CagA+ HP组的胃粘膜炎症损害程度明显高于CagA-HP组(χ2 =16.765 ,P <0 .0 5 ) ;但两组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感染CagA+ HP患者 ,其胃粘膜炎症损害程度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RRM1、CDX2在不同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胃癌9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浅表性胃炎、正常胃黏膜各30例,共240例.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对所有组织检测RRM1、CDX2表达,并进行分析.结果:(1)胃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RRM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7%、83.3%、83.3%,均高于浅表性胃炎组的66.7%(P<0.05)和肠上皮化生组的33.3%(P<0.01),浅表性胃炎组66.7%高于肠上皮化生组的33.3%(P<0.0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胃癌组的CDX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7%,63.3%、61.1%,均高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的33.3%(P<0.05)和浅表性胃炎组的0(P<0.01).(2)210例不同胃黏膜病变中,RRM1与CDX2二者之间表达呈正相关(rs=0.352,P=0.000),90例胃癌中RRM1与CDX2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s=0.223,P=0.034).结论:RRM1、CDX2表达均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二者可作为较为理想的肿瘤标志物,用于胃癌早期诊断的预警.  相似文献   

16.
胃粘膜组织中bcl-2、bax蛋白表达与胃癌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红杰  赵志泉  王颖 《河北医学》2001,7(10):865-866
目的:探讨bcl-2、bax表达在胃癌多基因、多阶段发展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79例临床标本(慢性浅表性胃炎30例、萎缩性胃炎14例、胃炎伴异型增生20例、胃癌15)进行了bcl-2、bax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组中无bcl-2表达,异型增生组阳性表达率5%,胃癌组为20%,阳性表达率呈逐渐增加趋势;bax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组为83.3%,萎缩性胃炎组为64.3%,异型增生组为60%,胃癌组为46.7%,阳性表达率呈逐渐减少趋势。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在胃癌的多阶段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逐渐受抑及抑凋亡基因的表达逐渐增加,即存在凋亡受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hMSH2蛋白、抑癌基因P53蛋白表达在胃癌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63例胃癌组织及32例胃炎组织hMSH2、P53的表达。[结果]胃癌组hMSH2蛋白阳性表达率(79.37%)明显高于胃炎组(53.13%)(P〈0.05);胃癌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88.89%)明显高于胃炎组(21.88%)(P〈0.05)。hMSH2蛋白在高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及黏液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68%、82.76%和80.00%,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0%、89.66%和73.33%,两者阳性表达率与胃癌分化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hMSH2蛋白和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结论]DNA错配修复基因hMSH2蛋白及抑癌基因P53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胃癌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8.
无精症睾丸穿刺活检不同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活检枪、Cook活检针和自制睾丸活检针3种不同方法穿刺活检取材合格率。方法:将310例患者随机分成A、B、C 3组。A组37例用MDTECH活检枪、B组152例用Cook活检针、C组121例用自制睾丸活检针。结果:取材合格率A组94.6%,B组90.8%,C组93.4%。经统计学处理2χ=0.958,P>0.05。自制睾丸活检针与活检枪和Cook活检针在取材合格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制睾丸活检针获取标本满意,并有高性价比和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联合头孢拉定胶囊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宫颈电环切除术(LEEP)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DNA负荷量及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 (Caspase-3)、生存素(survivi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海南省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CIN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CINⅠ级、CINⅡ级患者各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CINⅠ级患者分为CINⅠA组、CINⅠB组、CINⅠC组,CINⅡ级患者分为CINⅡA组、CINⅡB组、CINⅡC组,各30例。CIN患者均接受LEEP治疗,CINⅠA组及CINⅡA组术后均口服抗生素头孢拉定胶囊,CINⅠB组及CINⅡB组术后均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阴道给药,CINⅠC组及CINⅡC组给予口服头孢拉定胶囊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阴道给药。观察各组患者临床疗效,术后6个月HPV转阴率,术前、术后6个月HPV-DNA负荷量及宫颈组织中Caspase-3蛋白、survivin蛋白阳性率。结果 CINⅠC组治愈率显著高于CINⅠA组、ⅠB组(χ2=4.216,P=0.040);CINⅡC组治愈率明显高于CINⅡA组、ⅡB组(χ2=6.585,P=0.037)。术后6个月各组患者HPV-DNA负荷量均明显少于术前(P均<0.001),且C组明显少于A组、B组(FCINⅠ=84.294,P<0.001;FCINⅡ=82.601,P<0.001)。术后6个月CINⅠC组患者HPV转阴率为93.3%,明显高于CINⅠA组的73.3%和CINⅠB组的70.0%(χ2=6.634,P=0.036),CINⅡC组为83.3%,显著高于CINⅡA组的60.0%和CINⅡB组的56.7%(χ2=6.104,P=0.047)。术后6个月各组患者Caspase-3、survivin蛋白阳性率均显著低于术前,且C组显著低于A组、B组(Caspase-3蛋白阳性率:χCINⅠ2=5.079,P=0.024;χCINⅡ2=4.286,P=0.038。survivin蛋白阳性率:χCINⅠ2=5.963,P<0.001;χCINⅡ2=4.295,P=0.040)。结论CIN患者LEEP术后联合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和头孢拉定胶囊效果明显优于单独应用,不仅可有效减少HPV-DNA负荷量,促进HPV转阴,还能明显降低Caspase-3、survivin蛋白阳性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Ⅱ型剖宫产瘢痕妊娠(CSP)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妇产科2016年6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24例Ⅱ型CS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所采用的手术方式将124例患者分为A组(n=77)、B组(n=20)、C组(n=8)、D组(n=13)、E组(n=6),其中A组患者行宫腔镜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B组患者行腹腔镜瘢痕妊娠病灶切除+修补术,C组患者行阴式子宫瘢痕妊娠病灶清除+修补术,D组患者于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后行宫腔镜手术,E组患者于UAE后行腹腔镜手术。分别观察5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下降率、HCG降至正常时间、术后月经来潮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及术后2周内不良反应;术后随访36~48个月,观察5组有妊娠需求的CSP患者的自然妊娠、流产、再发CSP及分娩情况。结果 A组、B组、C组、D组和E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84.41%(65/77)、65.00%(13/20)、87.50%(7/8)、100.00%(13/13)、100.00%(6/6),5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