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相邻多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及脱位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27例相邻多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及脱位病例进行后路减压及椎弓根螺丝钉系统内固定.脊柱受损平面从胸7~腰4,相邻2个脊柱节段骨折21例,相邻3个节段骨折6例.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4年2个月,平均2.3年.7例椎体骨折脱位均实现良好复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术前丧失30%~68%(平均38.2%),术后恢复至91%~96%(平均93.8%).后路椎板及横突间植骨均骨性融合,平均骨性融合时间4.2个月.12例脊髓神经功能得以明显恢复,13例无明显改善.结论 对相邻多节段脊柱骨折,后路的椎管减压及骨折复位具有手术简单易行、创伤小的优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可对该类骨折的有效复位和三维之间上的牢靠固定.但应避免在后路行胸椎椎管环形减压时造成医源性脊髓牵拉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SRS-SchwabⅤ级截骨翻修术治疗椎体强化术后伤椎再骨折伴脊髓损伤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20年12月我中心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共982例,发生伤椎再骨折52例(5.3%),对其中合并脊髓压迫损伤症状并符合纳入标准的9例病历资料进行研究,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69~86岁,平均(75.56±5.87)岁。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5例,D级3例。对比翻修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后凸Cobb’s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观察神经功能转归及并发症。结果 9例均顺利完成SRS-SchwabⅤ级截骨。截骨部位T11 3例,T12 5例,L1 1例。手术时间310~452 min,平均(381.67...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局部麻醉下经皮椎弓根螺钉钉棒杠杆复位及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复位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3月我科收治的26例胸腰椎创伤性骨折患者,均于伤后3天内手术,其中男20例,女6例;年龄18~62岁,平均45.2岁;骨折部位:T_(10)骨折1例,T_(11)骨折1例,T_(12)骨折9例,L_1骨折9例,L_2骨折7例。术前进行脊柱正、侧位X线、CT和MRI检查,评价椎体、椎管、椎间盘及韧带损伤情况。根据脊柱骨折Magerl分型:A1型骨折16例,A2型骨折3例,A3型骨折5例,B1型骨折1例,B2型骨折1例。神经功能Franke1分级E级14例,D级9例,C级3例。在局麻X线监视下,通过一系列置钉及复位方法来矫正压缩及后凸角。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手术时间(85.9±12.4)min,术中失血(24.3±10.1)ml,切口长度(6.3±0.3)cm,术中麻醉评分优良率为84.6%,伤处疼痛VAS评分由术前(7.2±0.8)分减轻为术后(2.1±0.6)分。矢状面后凸Cobb’s角由术前(9.4±9.4)°减少为术后(3.0±7.7)°,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由术前(74.0±15.3)%恢复至术后(101.8±18.5)%。无神经损伤加重或其它并发症。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13.2个月,存在神经功能不全损伤患者术后获得1级及以上神经功能恢复。椎体高度和后凸矫正较术后无明显丢失(P0.05),VAS评分得到进一步缓解(P0.05)。结论局麻下经皮椎弓根螺钉钉棒杠杆复位技术能有效恢复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临床效果满意,为临床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固定角度侧块、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10月至2012年2月,38例无神经系统症状的机械不稳定胸腰段爆裂骨折且无需减压的患者,采用后路固定角度侧块(-100、-50、00、50、100)、椎弓根钉棒系统经椎弓根复位固定:无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者给予单纯短节段固定,有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但伤椎椎弓根完整者给予伤椎椎弓根螺丝钉固定,合并伤椎椎弓根损伤者给予上下两个椎体固定,所有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者均后外侧植骨融合。所有病例术后1~3天戴支具下地活动。所有病例均行术前、术后x线片及CT、MRI扫描。结果32例获得了完整的随访,随访时间4~40个月,平均28.2个月,无断钉、断棒、内固定失效;平均手术时间92f82.6±19.2)min;术后伤椎高度由术前平均41.6%,恢复到术后平均91.2%;后凸Cobb’s角由术前平均35.3°,恢复到术后平均7.8°;矢状面位移由术前平均(32.7±7.6)%,恢复到术后(8.7±4.9)%(P〈0.05)。结论固定角度侧块、椎弓根钉棒系统是治疗无神经损伤机械不稳定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该固定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固定确实,手术时间短,骨折复位理想等近期优点,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5.
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总结应用AF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脊柱后正中入路椎管探查减压或单纯使用AF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6例。结果经6-36个月随访,椎体平均高度由术前的前缘34.5%和后缘76.5%恢复到术后的前缘91%和后缘97.5%,Cobb’s角由术前平均16.2°恢复为术后平均1.8°。对脊髓损伤的患者按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5级。以上病例未发现有椎弓根钉松动,断裂情况。结论AF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固定可靠,在脊柱内固定器械中具有较明显的优越性,有待进一步临床应用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严重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我院采用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42例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27~55岁,平均41.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致伤22例,高空坠落伤14例,重物砸伤6例。伤椎节段:T_(11) 4例,T_(12) 13例,L_1 16例,L_2 9例。按Denis分型:A型15例,B型24例,D型2例,E型1例。所有病例脊柱载荷评分(load-sharing scoring,LSC)≥7分。测量伤椎椎体高度、Cobb’s角;评估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记录随访期间所有并发症。结果本组4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6个月,平均11.6个月。随访期间,4例出现切口感染,经换药后4周内愈合;所有患者均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伤椎前缘相对高度由术前的(51.0±8.9)%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的(92.0±9.7)%;Cobb’s角由术前的(36.0±7.4)°减小至末次随访的(5.9±2.8)°;VAS评分由术前(7.9±1.8)分减轻至末次随访的(1.6±0.9)分;ODI评分由术前39.0±6.2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6.0±7.9。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重建了椎体的高度,增加了脊柱前柱稳定性,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后路经皮微创短节段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单节段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6年3月,我院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单节段胸腰段椎体骨折的4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21例采用经皮微创短节段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内固定术,对照组26例采用传统开放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记录两组围术期参数、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s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47例均无脱钉、断钉及神经损伤现象。观察组手术时间(80.2±3.1) min,出血量(38.4±1.9) ml,切口长度(8.1±3.7) cm,住院时间(8.2±1.7)天,对照组手术时间(120.7±1.4) min,出血量(190.3±2.1) ml,切口长度(12.3±1.7) cm,住院时间(14.5±4.6)天,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3天、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分别为(55.2±2.1)%、(97.6±5.5)%、(96.4±4.3)%,对照组术前、术后3天、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分别为(54.6±5.6)%、(98.2±3.7)%、(97.5±6.1)%。观察组术前、术后3天、术后1年Cobb’s角分别为(23.3±5.1)°、(14.5±2.1)°、(14.8±9.8)°,对照组术前、术后3天、术后1年Cobb’s角分别为(24.1±1.7)°、(14.1±7.3)°、(14.4±4.2)°。两组术后3天、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显著高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术后1年Cobb’s角显著低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1.0±0.8)、ODI (5.6±2.4)均优于对照组(2.9±0.4、17.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经皮微创短节段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单节段胸腰段椎体骨折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获得同样的疗效,但与开放手术相比,该术式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切口长度短、术后疼痛轻、术后功能恢复快的优点,是治疗无神经损伤单节段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腰骶椎结核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我科收集的16例腰骶椎(L_5,S_1)结核患者,伴有椎旁或椎管脓肿形成。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23~66岁,平均(46.7±12.5)岁;术前病变节段腰骶角为18°~24°,平均(21.9±1.9)°。术前ASIA神经功能分级:C级5例,D级8例,E级3例。均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通过研究术后并发症、VAS疼痛评分、ASIA分级、病变节段腰骶角、植骨融合时间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2~60个月,平均(45.1±8.0)个月,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腰骶角为24°~30°,平均(28.1±1.7)°,末次随访为24°~29°,平均(27.1±1.6)°,较术前得到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至末次随访,根据ASIA分级,1例由C级恢复至D级,4例由C级恢复至E级,8例由D级恢复至E级,VAS疼痛评分均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在术后9~15个月,平均(11.6±2.2)个月达到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假关节形成。结论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腰骶椎脊柱结核成人患者,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方法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侧凸不同手术治疗方法的适应证,观察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37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平均年龄55.3岁(51~67岁)。平均病程8.6年(4~17年)。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选择治疗方法:椎管双侧多节段开窗减压、椎弓根螺钉器械长节段固定矫形、椎板关节突间植骨融合19例;椎管双侧多节段开窗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13例;单纯椎管双侧多节段开窗减压术5例。术后2~4周配带腰背支具活动,支具佩带3~6个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4.7个月(16~67个月),29例(79.8%)腰部疼痛消失或仅感轻微疼痛,术后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改善率分别为(83.5±2,4)%和(72.7±4.1)%。侧凸Cobb角平均剩余8.3°,无假关节,内植物失败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充分减压的基础上,采用经椎弓根固定可以较好的恢复腰椎的生理序列,选择有利术式,降低手术并发症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术后3~5年随访中,腰椎侧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和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楔形角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0年11月,我院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9例DLS患者,男14例,女25例,年龄51~79岁,平均(67.3±8.5)岁。在X线片上测量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和终末随访时固定节段的冠状位Cobb’s角、腰椎前凸角和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楔形角变化,比较影像学各指标术前、术后和终末随访的变化。结果随访36~66个月,平均(45.2±10.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和终末随访期间暂未观察到侧凸的明显进展。患者术后Cobb’s角、腰椎前凸角和上位相邻节段椎间角都获得一定的改善,但是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17例(43.6%)随访期间出现了侧凸Cobb’s角加重,进展0°~9°,但是均未超过术前Cobb’s角。12例(30.8%)术前腰椎前凸角度不良的患者中(术前腰椎前凸0°~11°),6例术后获得明显的改善(术后腰椎前凸16.5°~30°),其中4例在随访期间出现腰椎前凸角度的减小(7.1~11.4)°。终末随访上位椎间楔形角进展0°~3.3°,平均0.51°/年,与术前椎间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LS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后即刻的侧凸Cobb’s角、腰椎前凸角和上位椎间角可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3~5年随访无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中,后外侧植骨融合与非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2月至2010年2月收治46例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病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一未植骨组、B组一植骨组)进行治疗,对比术前、术后及随访时伤椎后凸畸形角(Cobb’s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AVH)的变化。结果随访时间18—26个月,平均20个月。无固定失败病例。A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明显小于B组,两组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的Cobb’S角、AVH相对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较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应用非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与行后外侧融合的疗效相似,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通过CT观察不同椎弓根骨折类型的置钉情况来探讨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胸腰椎单节段骨折共56例,全部患者均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后路复位内固定手术方式。术前常规行标准胸腰段DR摄片和cT扫描,运用PACS系统保存伤椎椎弓根层面的相关图像。观察伤椎椎弓根的完整性和骨折部位,并对其进行骨折分型;术后cT扫描观察伤椎椎弓根置钉情况,用Youkilis标准来评价置钉的准确率。结果椎弓根骨折类型主要分为椎弓根与椎体结合处骨折、椎弓根腰部骨折、椎弓根与椎板结合处骨折三型;56例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共105枚,其中左侧椎弓根置钉57枚,右侧置钉48枚,在伤椎单侧椎弓根置钉者7例。术后cT影像发现:在伤椎椎弓根置入的105枚螺钉中,有98枚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骨皮质内,7枚螺钉位置出现偏差,但均未导致相应临床症状。螺钉位置按Youkilis分级:Ⅰ度98枚,Ⅱ度7枚,Ⅲ度0枚,本组病例没有发现螺钉向椎体的上方和前方穿出。术后发生脑脊液漏1例,没有切口感染、医源性的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有2例发生内固定失败(钉棒松动和断裂各1例)。结论术前掌握好伤椎置钉的适应证并根据cT制定个体化的手术计划,术中把握好进钉点、方向和螺钉大小及长度等因素,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是安全和可行的,不增加并发症,是临床上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观察前路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支撑体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行前路减压、n—HA/PA66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46例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男33例,女13例,平均年龄54.5岁。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三维CT等影像学资料以及使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临床资料;通过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高度及融合节段后凸角,通过CT三维重建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本组病例随访平均50(42~64)个月,至末次随访植骨融合率为97.8%。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平均伤椎上下椎间高度分别为94.3mm、108.0mm、106.9mm、106.2mm;平均后凸角分别为18.2°、5.7°、6.0°、6.3°。患者术后1周的融合节段高度及后凸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融合节段高度及后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P〉0.05),至末次随访时支撑体下沉平均为1.7mm。患者神经功能术前:A级3例、B级6例、C级16例、D级19例、E级2例;至末次随访:A级1例、B级2例、c级3例、D级14例、E级26例,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n—HA/PA66支撑植骨内固定能有效恢复及维持融合节段生理高度及弧度、促进植骨融合、方便术后手术节段的影像学观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胸腰段植骨材料。使用前路减压、n—HA/PA66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选择性应用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04年至2009年期间在我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9例使用球囊扩张后凸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18例,男11例;年龄(55~78)岁,平均64.5岁.所有患者经骨密度检测均为骨质疏松症患者.均表现为骨折椎体局部疼痛,无双下肢神经症状.骨折椎体共33个:T8 2个,T10 1个,T11 7个,T12 11个,L1 9个,L2 3个.所有患者术中经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3.25±0.76)ml.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测量X线侧位片骨折椎体后凸角,CT或MRI上受损椎管狭窄指数,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3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2例患者疼痛缓解不明显,对症治疗后治愈.术中3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1例渗漏至椎间盘,2例渗漏至椎体前方,渗漏率为10.34%;均无神经压迫症状及其他并发症.末次随访时VAS 评分为(2.342±1.13)分,较术前的(6.58±1.31)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凸角为-3.36°±15.78°,较术前后凸角-5.32°±16.17°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受损椎管狭窄指数(85.14%±10.12%)与末次随访时(84.07%±11.3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性应用球囊扩张后凸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肘关节置换治疗老年患者肱骨远端骨折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2月至2010年11月,12例肱骨远端骨折骨不连患者行全肘关节置换手术。男5例,女7例,年龄(76±4)(69~83)岁。骨折类型(按照AO分型):B型3例,C型9例。非手术治疗后肱骨远端骨折骨不连6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失败6例。均采用美国Zimmer公司半限制型Coonrad—Morry人工肘关节假体进行关节置换。术后6个月进行MEPS评分(MayoElbow Performance Score)、肘关节活动范围检查和VAS评分等检查随访。结果12例均获(33.4±6.3)(25~45)个月随访。没有发生尺神经和血管损伤、肘关节脱位或关节不稳定、肱三头肌肌力弱、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和断裂。MEPS评分由术前(29±13)(10-50)分上升到(85±10)(65~100)分(P〈0.05),其中优4例(33%),良6例(50%),可2例(17%)。肘关节活动范围从术前(18±11)(0~40)。提高到(108±21)(75~135)。(P〈0.05);9例(75%)患者肘关节伸屈范围超过90°。患者肘关节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由(7.3±1.1)(5—9)分下降至(1.3±0.9)(0。2)分(P〈0.05)。结论全肘关节置换治疗老年患者肱骨远端骨折骨不连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和椎体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45例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和椎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活动能力评分、前缘椎体高度、后缘椎体高度、Cobb's角度分别为(8.5±11.4)分、(3.2±0.7)分、(17.7±1.6)mm、(19.8±1.2)mm、(30.8±3.1)度。治疗后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前缘椎体高度、后缘椎体高度、Cobb's角度分别为(2.3±0.6)分、(1.4±0.3)分、(22.5±0.9)mm、(23.7±1.1)mm、(6.7±0.7)度。治疗前后与治疗后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前缘椎体高度、后缘椎体高度、Cobb's角度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得到较好的康复,并且无神经功能症状和感染以及血管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临床中采取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和椎体肿瘤效果显著,有效的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并且创伤也比较小,术后恢复也比较快,并发症也较少,有效的改善椎体高度,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后路经椎弓根顶椎截骨凸侧悬臂梁技术治疗重度僵硬性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09年6月经椎弓根顶椎截骨凸侧悬臂梁技术治疗的重度僵硬性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8例,平均年龄17岁(13~25岁).入组病例均为重度僵硬性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术中经椎弓根顶椎截骨技术截骨,并保留凹侧结构不完全离断作为门轴,在凸侧采用悬臂梁技术压棒矫正侧后凸畸形.通过术前术后X线片对矫形效果进行评价,并对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254min (220-42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280ml (850~3200ml),平均随访28个月(18-40个月),术前主弯侧凸Cobb's角86.0°±16.5° (78°~135°),后凸角82.0°±13.6° (78°~110°),术前C7铅垂线距骶中线距离1.51±0.32cm;术后侧凸Cobb's角矫正至26.8°±15.0° (矫正率69%);后凸Cobb's角25.1°±10.5° (矫正率70%);C7铅垂线距骶中线距离0.50±0.16cm.所有手术顺利安全实施,无截瘫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坚固融合,没有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结论经椎弓根顶椎截骨凸侧悬臂梁压棒技术治疗重度僵硬性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矫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中填充人工骨与骨水泥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比较。方法对30例(31个骨折椎体)随访1年以上资料完整的脊柱压缩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平均随访时间1.7年),A组15例患者填充硫酸钙骨水泥(CSC),B组填充骨水泥,分析术前、术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结果A、B两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术前比较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A组和B组骨折椎体高度与术前比较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结果与1年后随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硫酸钙治疗椎体压缩骨折同样可以取得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能完全或部分缓解患者的疼痛及提高患者脊柱功能活动;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避免骨折椎体高度进一步丢失。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骨水泥强化下腰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伴滑脱椎体骨折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1年3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7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合并滑脱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腰痛伴或不伴有下肢神经根刺激症状,MRI证实滑脱椎体T:加权像及STIR序列高信号。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骨水泥的注入量。采用Taillard指数评估椎体滑脱程度及术后复位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评估手术前后腰痛的程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骨水泥的注入量平均(4.2±0.7)ml,手术时间平均为(167±2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708±45)ml,腰痛VAS评分术后1年随访时改善为(4.6±0.2)分,术前Taillard指数平均为(17.6±1.8)%,术后为(8.2±1.3)%,滑脱复位率为53.4%;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严重骨水泥渗漏及神经血管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植骨均已融合,未发现椎间融合器移位及螺钉松动、断裂、脱出等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结论骨水泥强化下腰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伴滑脱椎体骨折的有效方法,骨水泥的应用增加了椎弓根螺钉把持力,彻底的减压及植骨融合改善了神经刺激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