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NDLIP)对后继急性期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首先在老年人群中宣传肢体缺血预适应的益处,动员每人用弹性绷带绑紧大腿根部,造成下肢短时间缺血。早、中、晚各3次,5min/次,间隔10min,建立健康档案,长期跟踪观察。发现有脑梗死症状者,立即住院行脑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后,随机归为NDLIP组,共30例。并随机选取30例未用此方法的急性脑梗死病人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病例入院时即给予脑CT检查、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和Fugl-Meyer(FMA)总分评定。结果 NDLIP组脑梗死体积(3.54±2.17)cm3,对照组脑梗死体积(4.64±2.18)cm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LIP组NIHSS评分(12.48±3.11),对照组NIHSS评分(20.46±2.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LIP组BI指数评分(67.1±3.863),对照组BI指数评分(39.8±2.86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LIP组FMA总分(35.28±5.47),对照组FMA总分(20.76±9.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DLIP可缩小梗死体积,减轻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脑梗死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具有很好的神经保护作用,有望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可行的、简便的、有效的非创伤性预适应保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39例AMI并予尿激酶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梗死前3d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顸适应(IP)组和非缺血预适应(NIP)组,比较两组患者冠脉再通率、梗死面积、左室功能及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iP组冠脉再通率、梗死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恢复优于NIP组(P〈O.05);IP组溶栓后梗死面积较溶栓前明显缩小(P〈0.05);IP组溶栓后梗死面积、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NIP组(分别为P〈0.05、P〈0.01);回归分析显示:IP与冠脉再通呈正相关(b=o.962,P〈0.05),与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呈负相关(b=0.656,P〈o.05)。[结论]IP对AMI患者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可提高溶栓后冠脉再通率,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影响冠脉再通及近期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及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AMI患者86例随机分为瑞替普酶组和尿激酶组各43例,分别应用瑞替普酶和尿激酶溶栓,比较2组溶栓治疗后2,4h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瑞替普酶组溶栓治疗后2,4h血管再通率高于尿激酶组(P〈0.05);病死率、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尿激酶组(P〈0.05)。结论AMI患者应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效果优于尿激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病变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将94例经皮介入治疗(PCI)的非糖尿病的AMI患者分为2组,A组48例(血糖〈7.8 mmol/L),B组46例(血糖≥7.8 mmol/L)。对比两组病人的平均住院日、射血分数、溶栓再通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及冠脉造影结果。结果 B组患者的射血分数明显低于A组、病死率明显高于A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溶栓再通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发生多支血管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非糖尿病AMI患者入院时血糖高者往往伴有多支血管病变,其心功能差,病死率高,入院时血糖水平可作为非糖尿病AMI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无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国产药物洗脱支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血管再通后心肌无复流(NR)现象的影响。方法将100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随机分为无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国产药物洗脱支架组(直接支架组)和球囊预扩张后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组(预扩张组),应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计帧法(CTFC)、心肌呈色分级(MBG)、心电图ST段回落(≥50%)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和峰值时间来评价两种方法对AMI患者NR的影响。结果两组虽然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直接支架组与预扩张组比较,术后即刻CTFC显著减少[(23.10±4.51)帧vs.(25.53±5.09)帧,P〈0.05)]、MBG 2~3级显著增高(90%vs.74%,P〈0.05)、NR发生率显著减少(10%vs.26%,P〈0.05);术后60 min心电图ST段回落≥50%发生率显著增加(88%vs.70%,P〈0.05),直接支架组CK-MB峰值显著减少[(217.2±96.86)U/Lvs.(260.22±97.78)U/L,P〈0.05]、CK-MB峰值时间显著提前[(11.72±2.67)hvs.(13.7±2.06)h,P〈0.05]。结论无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国产药物洗脱支架可降低AMI血管再通后心肌NR的发生,缩小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6.
小剂量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2例AMI患者,于90min内给予rt-PA总量50mg,观察血管再通临床指标、出血、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果 心肌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78.85%,5周住院病死率1.92%。结论 小剂量rt-PA治疗AMI血管再通率高,并发症少,可降低AMI早期病死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rocardialinfarction,AMI)发病后不同时间窗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方法120例老年AMI患者按发病到溶栓治疗开始时间分为〈5h(5h)组和6—12h组(延迟组),在AMI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尿激酶(UK)150万u溶栓治疗。结果5h组血管再通率、4周病死率、严重心衰发生率、半年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71.67%、3.33%、6.67%、(63±8.1)%;延迟组血管再通率、4周病死率、严重心衰发生率、半年后LVEF分别为15.0%、13.33%、12.0%、(51.5±9.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及P〈0.05),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O.05)。结论5h组血管再通率,LVEF较高,4周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8.
观察了51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静脉应用尿激酶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组及未通组心电图ST段以及血清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的变化规律,并对血管再通组及未通组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经静脉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组的心电图ST段在用药后30min开始下降,90min下降达53.1%,与未通组心电图ST段具有显著差异;冠脉再通组血清CK及CK-MB在胸痛后14h达到高峰,而未通组在胸病后20h达到高峰;冠脉再通率为67%,再通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病死率明显低于未通组。AMI病人早期经静脉应用溶栓剂治疗,可改善急性期预后,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的适宜血压。方法 68例AMI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比较其不同血压状态溶栓的血管再通率及病死率。结果 68例溶栓开始时的血压范围为85~158/45~100mmHg,其中A组及B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4.5%及28.6%(P〈0.01);病死率分别为0及14.3%(P=0.0265)。结论 溶栓治疗时A组血压90-129/60~84mmHg为AMI静脉溶栓的适宜血压。  相似文献   

10.
韩景宣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5):3556-3556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血管再通率的影响。方法:把适于溶栓的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运用抗血小板、抗凝、溶栓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丹红注射液,观察血管再通指征(症状、心电图、心肌酶学改变)。结果:两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6%和64%(P〈0.05),病死率分别为4%和8%(P〈0.05)。结论:中药丹红注射液联合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血管再通率明显增高,且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栓体舒、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8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栓体舒(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rtPA)和尿激酶(UK)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溶栓疗效。方法:将AMI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38例,应用rtPA溶栓)和B组(42例,应用UK溶栓)。结果:2组冠状动脉(冠脉)血管总再通率为60.0%。A组与B组冠脉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3.6%和47.6%,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病死率分别为5.3%和11.9%,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继发内脏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和14.3%,A组明显低于B组(P<0.01)。溶栓再通患者病死率(0)明显低于未溶通者(21.9%),P<0.01。溶栓开始的时间越早越好,发病6小时以内溶栓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78.3%,明显高于6小时~24小时溶栓者(35.3%),P<0.01。结论:rtPA用于AMI紧急溶栓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UK,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尿激酶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和肝素钠治疗.结果 两组组间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血管再通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尿激酶溶栓时间越早,再通率越高,是一种治疗AMI安全、有效的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吸入一氧化氮 (NO)加静脉溶栓治疗的再通率。方法 采用随机方法将 6 0例 AMI患者分为 NO吸入加静脉溶栓组 30例 (治疗组 ,30例 )和单用静脉溶栓组 (对照组 ,30例 )。治疗组在院前现场立刻吸入浓度为 (2 0± 1) mg/ L 的 NO30 m in,并同时给予质量分数为 0 .9%的氯化钠10 0 m l加尿激酶 15 0× 10 4 U于 30 min内静脉滴入。对照组除不吸入 NO外 ,溶栓方法与治疗组相同。两组溶栓后的治疗方法一致。结果 治疗组中再通者 2 5例 ,再通率为 83.3% ;未通者 5例。对照组中再通者 19例 ,再通率为 6 3.3% ;未通者 11例。治疗组再通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 .0 5 )。治疗组乳酸脱氢酶 (L DH)、肌酸磷酸激酶 (CPK)没有出现明显的高峰期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NO吸入同时进行静脉溶栓疗效确切 ,可以提高静脉溶栓时闭塞血管的再通率 ,为后期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且方法简单易行 ,安全可靠 ,有利于院前急救。  相似文献   

14.
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3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静脉溶栓疗效。方法:35例70岁以上AMI患者(病例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与同期42例≤69岁的AMI患者作对照。观察患者琳梢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及血液皮质醇含量,比较2组再通率及溶栓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老年AMI患者末梢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减少,血皮质醇升高。2组患者49小时以上溶栓者5例,无一例再通。2组12小时内溶栓再通庇无明显差异,溶栓后并发症发  相似文献   

15.
溶栓治疗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5例,溶栓组35例,对照组(未溶栓组)40例,溶栓组采用尿激酶及心肌梗死常规治疗方法,对照组除不用尿激酶外其他治疗方法相同。结果溶栓组临床血管再通率62.86%,病死率11.43%,无严重并发症。对照组的临床血管再通率22.5%,病死率27.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提高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90例进行疗效分析。方法:在冠心病监护病房行静脉溶栓治疗。结果:冠脉再通率60%,4周住院病死率6.67%。结论:再通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再通组,早期溶栓治疗对合并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也有效,除2例发生轻微出血外,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并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替代普通肝素(UFH)抗凝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106例AMI患者经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后,随机分为LMWH组(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2次/d)和静脉UFH组(普通肝素静脉泵入24h后改为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2次/d),1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PCI)。观察临床再通率、血管开通率、急性期并发症、出血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①LMWH组与静脉UFH组相比,临床再通率(82.1%vs78.0%)、血管开通率(78.9%vs75.0%)高,临床再通病例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8.70%vs12.8%)低,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LMWH组出血并发症明显低于静脉UFH组(7.14%vs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PCI后均予LMWH抗凝治疗,30d内无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瑞替普酶并LMWH用于AMI再灌注治疗是安全、有效、方便的,LMWH用于PCI后抗凝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斯匹林在早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及预防AMI后早期再梗死、梗死延展中的作用。方法:治疗组72例AMI患者急性期应用尿激酶溶栓时首剂顿服阿斯匹林300mg,以后每日100mg维持。对照组30例AMI患者急性期应用尿激酶溶栓时每日静滴丹参注射液16ml,2周后改口服丹参片。观察2组患者早期再梗死、梗死延展、病死率发生情况及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凝聚试验和出凝血时间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血小板计数降低,血小板凝聚试验、出凝血时间延长,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治疗组AMI后早期再梗死、梗死延展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心脏性病死率亦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阿斯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和释放、血栓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提高了溶栓效果,同时减少了AMI后早期再梗死及梗死延展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辅助应用依诺肝素替代普通肝素抗凝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86例AMI患者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时随机分为依诺肝素组(45例)和静脉普通肝素组(41例),2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PCI)。观察临床再通率、血管开通率、急性期并发症、出血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依诺肝素组与普通肝素组临床再通率、血管开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性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诺肝素组出血并发症低于静脉普通肝素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并依诺肝素用于AMI再灌注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