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09~2009-12急来我院治疗的46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温对照组各23例。前者给予常规脱水、利尿、止血、抗感染,必要时气管切开,维持酸碱、电解质平衡治疗的基础上加亚低温治疗;后者仅进行上述常规治疗,与亚低温组对照比较。结果 2组在降低颅内压、减少死亡率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亚低温组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而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明显降低。结论亚低温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降低颅内压,从而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胃泌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顷脑损伤患者血清胃泌素变化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免法动态检测54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及常规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变化,对病人进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测定,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亚低温治疗组的血清胃泌素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胃泌素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机制和疗效。方法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实施了开颅手术。亚低温组2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均于术后即给予亚低温治疗,亚低温治疗持续72h,肛温维持在35~35.5℃。对照组25例在术后按照常规治疗。所有患者治疗期间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颅内压、血糖、血气,并检测术后引流管引流液中谷氨酸、自由基(SOD)。2组患者均于术后l周给予GCS评分和术后1、3、6个月按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患者严重高颅压、高血糖、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引流液中谷氨酸、SOD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0.05);病死率明显降低,预后显著改善。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适时恰当的应用亚低温治疗,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54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病人分为两组,分别行常规治疗和亚低温治疗,并对其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常规治疗组26例中,痊愈6例,死亡20例,治愈率23.1%; 亚低温治疗组28例中,痊愈15例,死亡13例,治愈率53.6%; 两组相较,其治愈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局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09—2016-09收治的6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依据建档顺序分组,对照组34例实施单一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组35例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比较2组脑功能障碍评分(DRS)及颅内压变化情况,并统计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D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观察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2例),低于对照组的26.37%(9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可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恢复,改善颅内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4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局部亚低温治疗,比较2组颅内压、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颅内压水平在亚低温治疗后第1天、3天、7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期间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月,治疗组的预后良好及中残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安全、有效,可显著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和常温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比较.方法 对本院ICU收治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温对照组,在治疗后3个月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的病死率及恢复良好率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亚低温治疗和常温治疗重型外伤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常温组26例和亚低温组24例.入院后病人均持续监测颅内压7 d.对照组维持正常体温,亚低温组入院后在3~7 h内将肛温降至33℃左右,并维持3~7 d.比较2组GCS评分、颅内压、临床预后指标.结果 在伤后第7天,亚低温组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0-02-01-2012-08-01我院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4例,运用数字表法将上述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对照组62例患者运用常规方式治疗;观察组62例运用亚低温治疗,即患者受伤后24 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其直肠温度32~35℃,脑温度33~35℃,持续时间为1~7 d,对比上述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明显优于对照组87.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运用亚低温方式进行治疗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并减少治疗并发症,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高压氧和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重型颅脑损伤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和亚低温治疗组以及对照组,将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 按FMA运动功能评价,2组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经治疗6个月后2组有显著性差异.2组GOS评定,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应用高压氧和亚低温治疗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脑保护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51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规治疗组182例和亚低温治疗组69例.亚低温治疗组均在受伤后24 h内行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与常温治疗组比较,亚低温治疗组恢复良好率显著提高,病死率显著降低,预后改善显著,且并发症无明显增加.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特重型颅脑外伤,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能显著降低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死残率.  相似文献   

12.
早期肠内营养对预防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arlyenteralnutrition,EEN)对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后发生应激性溃疡(stressrelatedmucosaldamage,SRMD)出血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科3年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4例,按照开始肠内营养的早晚分成两组,对比两组病例上消化道出血发生情况。结果给于早期肠内营养的一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EEN可以有效预防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与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平均分成两组:A组行常规综合治疗及亚低温疗法;B组行常规综合治疗。结果 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行亚低温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方法、注意事项及治疗效果。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病人(GCS≤8分)80例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实验组常规治疗基础上于伤后24 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5℃,维持亚低温7~14 d;2组病人均通过生命征监护,颅内压、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监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高颅压、高体温很快得到控制,而生命体征、血气及电解质2组变化不大。结论亚低温疗法能减轻颅脑损伤后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和改善预后,疗效确切,安全有效,可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及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54例颅脑损伤患者在进行其它治疗的同时给予亚低温治疗和亚低温护理,并与54例非亚低温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治疗3个月后采用COS标准对两组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合理的亚低温疗法配合适当的临床护理能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分析267例重型颅脑损病例,在治疗原发颅脑损伤的基础上,分为2组,早期肠内营养组(A组)176例,非早期肠内营养组(B组)91例;对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均应用止血剂、胃黏膜保护等治疗措施。结果本组267例中,发生上消化道出血214例,经过止血、制酸、黏膜保护等治疗,治愈206例,死亡8例,胃镜下治疗治愈3例;其中A组176例中上消化道出血125例,出血率71.02%,B组91例中上消化道出血89例,出血率97.80%;2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重形颅脑损伤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早期肠内营养可以降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应用常规处理方案治疗满意,简单经济安全有效,对顽固的活动性出血,可行胃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血糖代谢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把重型颅脑外伤65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32例)和常规治疗组(33例).前组于入院或急诊手术后即用亚低温治疗,将直肠温度控制于33~35℃,持续3~5 d;后组行常规治疗.并按Glasgow预后分级评定患者的预后.两组分别于入院后及治疗后第1、3、5、7 d检测血糖和胰岛素含量,观察其动态变化,并分析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重型颅脑外伤后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均升高.亚低温组治疗5~7 d后血糖水平较治疗后1 d及常规组治疗同一时期显著下降,两组观察期内胰岛素水平则无显著差异.亚低温组病死率为28.1%,常规组病死率为54.5%.入院时血糖≥11mmol/L者预后较差.结论亚低温治疗有可能通过缓解机体强烈的应激反应,导致血糖水平下降,从而减轻颅脑损伤患者糖代谢紊乱,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亚低温联合纳洛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6-12—2011-12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计分≤8分)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与纳洛酮进行联合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病死率20.0%,与对照组的31.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第7、21天,治疗组GC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GOS评定,治疗组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给予患者亚低温与纳洛酮联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降低病死率,有效改善患者的GCS评分,加快恢复进程,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检测亚低温治疗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蛋白含量的变化来证实亚低温治疗的脑保护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10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选取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1并分为亚低温治疗组50例和常温治疗组50例,分别于伤后早期(2~6 h)及伤后不同时间(1 d、3 d、5 d、7 d、10 d)采血,检测血清中S-100B蛋白含量,比较其在伤后不同时期的血清S-100B蛋白含量.结果 正常体检者血清S-100B蛋白含量测定结果证实,正常人血清S-100B蛋白含量与年龄、性别无关.亚低温治疗组、常温治疗组患者伤后血清S-100B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后1 d、3 d、5 d、7 d、10 d时亚低温治疗组血清S-100B含量明显低于常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S-100B蛋白在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巾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种有效的生化指标.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早期应用亚低温疗法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脑水肿的治疗价值和临床效果。方法将11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59例,均于伤后10h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5℃,持续5~7d,同时监测颅内压、生命体征、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血电解质。定期头颅CT扫描。对照组57例,直肠温度控制在37℃,其它治疗两组相同。两组病人均于治疗半个月后评估脑水肿治疗效果及3个月后根据GOS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颅内压降低、脑水肿的CT改变及血糖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3个月后亚低温组治愈31例,占53%,死亡15例,占25%。对照组治愈23例,占40%,死亡26例,占46%,两组具有显著的差异。结论 亚低温治疗明显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具有脑保护作 用,临床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脑水肿病人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