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所在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PCI治疗8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组给予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介入治疗,记录两种介入途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以及住院时间,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经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2.5%,手术成功率为97.5%;对照组经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100%,手术成功率达95%。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途径穿刺介入的穿刺时间明显长于经股动脉途径,但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途径,P0.05。结论与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比较,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虽穿刺时间较长,手术难度略大,但手术效果类似,且术后并发症低,易于恢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在基层医院采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的可行性及其在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优势.方法 回顾行分析我院经桡动脉和传统股动脉路径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连续病例共152例,比较手术的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手术成功率95.6%,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率93.1%.2例因穿刺桡动脉失败改股动脉途径手术成功,1例困右锁骨下动脉畸形而改股动脉途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断和治疗的手术相关并发症明显少于经股动脉途径.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减少患者住院时间,不影响患者的术后活动.但手术医师必须很好掌握桡动脉穿刺技术,导管操作技术.同时需要不断积累预防处理血管痉挛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皮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左主干狭窄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左主干狭窄行PCI术患者,其中经皮桡动脉入路组17例(A组),经皮股动脉入路组32例(B组),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导管型号、PCI成功率、手术时间、穿刺点并发症、住院期间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两组穿刺成功率均为100%,PCI成功率均大于94%,手术总时间、IABP使用率、住院期间MACE等差异均无显著性.股动脉组使用7F导管比例高,而且有5例发生穿刺点局部出血、血肿,4例发生拔管迷走反射.结论 在左主干狭窄的冠脉介入治疗中,桡动脉入路也是快速、安全可行的,而且能减少穿刺点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采血气分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100例行桡动脉穿刺采血,对照组100例行股动脉穿刺采血。比较2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血肿和凝血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一次性穿刺采血成功97例,成功率为97%,股动脉一次性穿刺采血成功89例,成功率为89%;桡动脉采血后发生血肿7例,标本凝血3例,股动脉采血后发生血肿16例,标本凝血19例。2组比较无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采血后血肿发生例数还是标本凝血例数,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及P〈0.01)。结论使用桡动脉穿刺采血具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减少血肿发生、患者易接受的优点,更适合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途径和经桡动脉途径穿刺介入术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龄冠心病患者160例,分为桡动脉组及股动脉组,各80例,桡动脉组经桡动脉途径进行穿刺,股动脉组经股动脉途径进行穿刺,比较两组介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桡动脉组成功率92.5%(74/80),股动脉组成功率97.5%(78/80),两组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穿刺时间长于股动脉组(P〈0.0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X线片曝光时间及成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股动脉组(P〈0.01)。结论两种途径穿刺介入术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均介入满意效果,而经桡动脉途径穿刺介入术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老年冠心病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路径行介入治疗的145例冠心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桡动脉路径PCI成功率(95.95%)与经股动脉路径成功率(92.86%)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桡动脉路径术后卧床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经股动脉路径(P<0.05);经桡动脉路径的穿刺点血肿、尿潴留及患者不适应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股动脉路径(P<0.05)。结论经桡动脉路径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经该路径行冠脉造影及介入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周俊高 《吉林医学》2010,(30):5382-5382
目的:观察经挠动脉和股动脉两种路径冠脉介入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方法:将120例行冠脉介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每组60例。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加支架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介入成功率、穿刺时间、穿刺点压迫时间、穿刺部位血肿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的穿刺点压迫时间、穿刺部位血肿的发生率均低于股动脉组;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局部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是急性心梗行介入治疗的可选血管途径。  相似文献   

8.
唐清荣  张会妮  王安杏 《吉林医学》2010,31(18):2941-2942
目的:总结探讨股动脉鞘管拔除前后的护理经验,以避免或尽早发现介入术后股动脉相关的并发症。方法:通过对经股动脉穿刺行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观察、护理措施的不断改进,进行记录、分析、总结。结果:加强护理措施,可有效减少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严密观察及精心护理是避免及及时发现股动脉相关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讨冠心病(CHD)患者接受经桡动脉路径穿刺行介入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从我院2013年12月-2016年5月选取64例CHD患者参与研究试验,并随机划分组别,两组(各32例)均接受介入手术治疗,其中Ⅰ组经股动脉路径穿刺,Ⅱ组经桡动脉路径穿刺,评估该两种穿刺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在手术成功率、置管成功率方面相比,P0.05,统计学不成立。在住院时间上,Ⅱ组显著短于Ⅰ组,数据满足P0.05,统计学成立。Ⅱ组术后发生局部血肿、感染等并发症的总概率占6.3%,显著比Ⅰ组的21.9%显著降低,数据满足P0.05,统计学成立。结论:对CHD患者实施经桡动脉路径穿刺介入手术,手术与置管成功率有保障,安全性高,且可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加强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效果对比.方法 选取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40例采用经股动脉途径,观察组患者40例采用经桡动脉途径,观察患者的围术期指标、穿刺成功率、选择性动脉造影技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穿刺时间、曝光时间、止血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24 h患者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将100例行PCI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经桡动脉途径PCI治疗组(A组,43例)和经股动脉途径PCI治疗组(B组,57例),比较2组患者PCI术后24 h的并发症、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A组患者局部血肿、切口出血、尿潴留、失眠、肢体及腰背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而动脉痉挛或闭塞的发生率高于B组(P < 0.05~P < 0.01)。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较股动脉途径的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的舒适度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CSI)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至2006年12月经桡动脉途径行CAG(236例)及CSI(1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AG成功率97.0%,4例因桡动脉穿刺失败改肱动脉途径,1例锁骨下动脉闭塞,2例右上臂动脉严重粥样硬化迂曲改经股动脉途径行CAG;经桡动脉途径行支架植入术的成功率97.0%,2例因病变重改经股动脉途径治疗,3例导丝未能通过病变处。所有患者术后即刻拔除桡动脉鞘管,压迫止血后弹力绷带包扎,术后桡动脉搏动良好,无出血、严重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血管栓塞等外周血管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行CAG及CSI成功率高,外周血管并发症低,患者创伤小,恢复快,是安全、有效、可行的介入检查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刘庆春  翟健坤  杨帆  肖建民 《中外医疗》2012,31(32):165-16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股动脉穿刺并发症监测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首先对术后存在皮下淤血、软组织肿胀的350例患者进行彩超检测,确定是否存在并发症、并发症的种类及性质,如果确定为假性动脉瘤即用彩超引导压迫治疗并评价其疗效。结果共有150例患者发生皮下血肿,30例发生假性动脉瘤,5例发生动静脉瘘,5例发生静脉血栓,2例股动脉出现管腔节段性狭窄(由于周围血肿较大压迫所致)。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股动脉穿刺的各种并发症能够作出准确诊断,并可指导压迫治疗假性动脉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可视化超声技术在重症病人疑难血管穿刺中的应用。方法收集ICU外周疑难血管穿刺病人120例,随机分为2组,60例病人按照传统穿刺法为对照组,60例病人按照可视化多普勒超声引导法穿刺作为观察组,观察对比2组的穿刺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总成功率较高,皮下血肿、局部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观察组穿刺成功所用时间较少(P < 0.01)。结论将可视化超声技术应用在重症病人疑难血管穿刺中,能够显著提高一次性和总体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和桡动脉两种途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1年2月收治的230例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同意接受冠状动脉介入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桡动脉介入组(TRA组)和股动脉介入组(TFA组),每组各115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穿刺点压迫时间、手术治疗时间、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TRA组穿刺点压迫时间为(3.8±1.9)min,完成PCI的手术时间为(62.0±9.5)min,手术成功率为95.65%;TFA组穿刺点压迫时间为(14.8±5.9)min,完成PCI的手术时间为(63.0±8.9)min,手术成功率为97.39%,两组患者的穿刺点压迫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R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22%)明显低TFA组(1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和桡动脉两种途径行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都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但经桡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少,在临床介入治疗急性心梗时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左侧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联合左内乳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心脏瓣膜病患者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桡动脉组及股动脉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管穿刺成功率、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左内乳动脉造影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左侧桡动脉路径与经股动脉路径比较,具有并发症少、造影成功率高、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率低等优势,心脏瓣膜病患者经左侧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联合左内乳动脉造影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先平面外定位再平面内引导的超声技术在ICU休克患者行桡动脉穿刺置管中的指导效果,明确此应用对穿刺置管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 将106例ICU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平面内超声组(对照组)和改良超声技术组(试验组)。2组均采用静脉持续镇痛镇静。平面内组采用平面内超声引导技术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改良组采用先平面外定位再平面内引导的方法行桡动脉穿刺置管。记录并比较2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失败率(穿刺3次未成功)、穿刺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确定先平面外定位再平面内引导的超声技术在ICU休克患者行桡动脉穿刺置管中的指导作用。 结果 ①改良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81.3%,平面内组为40.4%,改良组高于平面内组(P<0.05)。②改良组穿刺置管时间为(8.38±6.10) s,平面内组为(24.07±21.38) s,改良组短于平面内组(P<0.01)。③改良组血肿和穿刺口渗血发生率分别为2.1%和4.2%,平面内组分别为14.9%和10.6%,并发症发生率改良组小于平面内组(P<0.05)。 结论 对ICU休克患者采用先平面外定位再平面内引导的方法行桡动脉穿刺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穿刺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佟琳  孙小聪  钟贤  观春明  汤建勇  邓烈华 《四川医学》2017,38(12):1370-1372
目的评价超声评估和引导穿刺,在重症患者Pi CCO动脉置管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重症医学科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拟行Pi CCO监测的99例重 症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50人)和超声组(49人);观察两组置管成功率、第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收集超声组患者股动静解剖位置、动脉斑 块及闭塞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传统组及超声组置管成功率分别是94.0%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第1针穿刺成功率 56.0%,明显低于超声组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穿刺平均时间为(13.03±5.29)min,明显长于超声组(10.84±3.1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并发症传统组8例(16.0%),明显多于超声组并发症2例(4.2%)。结论在超声评估和引导下行重症患者Pi CCO股动脉穿刺置管术,可以提高置管及第一针 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时间,减少并发症,值得在重症医学的Pi CCO监测技术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股动脉穿刺置管在血管内介入方法制备恒河猴急性脑梗死模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拟行大脑中动脉M2段栓塞建模的健康成年恒河猴16只,雄性,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n=8):对照组(C组)、超声引导组(U组)。所有恒河猴采用0.1 mL/kg氯胺酮及速眠新的混合液肌内注射进行基础麻醉,待动物入睡后行气管内插管,接呼吸机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采用持续输注丙泊酚(5~8 mg·kg-1·h-1)。C组采用传统指尖触摸法进行股动脉穿刺置管,U组采用超声引导平面内-平面外联合法进行股动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组1次、2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总成功率、穿刺置管次数、穿刺置管花费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C组与U组1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25.0%和62.5%,2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50.0%和87.5%、总成功率分别为75.0%和100%。C组与U组穿刺置管次数分别为(3.0±1.6)次和(1.5±0.8)次,穿刺置管花费时间分别为(15.8±6.1) min和(5.4±2.9)min。与C组比较,U组穿刺置管次数少,穿刺置管花费时间较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U组1次、2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及总成功率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股动脉穿刺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血管内介入方法制备恒河猴急性脑梗死模型中,采用平面内-平面外联合技术进行超声引导股动脉穿刺,可提高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及总成功率,减少穿刺置管次数,缩短穿刺置管花费时间。  相似文献   

20.
PICC置管在老年患者肠外营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PICC置管在老年患者胃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方法:将110例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59例接受PICC置管,B组51例接受股静脉置管,对比两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穿刺成功率为93.22%,B组穿刺成功率为78.4%,A组明显高于B组(χ2=5.08,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相比,局部渗血(59.3%vs 80.4%),χ2=5.6867;导管脱落(1.7%vs 15.7%),χ2=7.1281;局部感染(1.7%vs 11.8%),χ2=4.6550;误入动脉(0 vs 9.8%),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老年患者肠外营养的应用中,PICC置管可以安全有效地替代股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