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采用Meta分析法对注射用灯盏花素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检索CNKI、VIP、万方数据库199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发表的有关注射用灯盏花素静脉给药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采用Rev Man 5.3软件对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同时对不同适应证、不同剂量、不同疗程、联合用药情况、使用年限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符合标准的33篇文献纳入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注射用灯盏花素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OR=1.17,95%CI(0.83,1.64),P=0.37]。亚组分析显示,在不同适应证、不同剂量、联合用药情况、不同使用年份等相关亚组中,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疗程亚组中,10 d疗程中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14~15 d疗程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注射用灯盏花素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用药比较无明显差异,用药时间控制在15 d内表现出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3.
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住院期间应用注射用灯盏花素与香丹注射液后的血脂、血糖、心电图及临床症状变化,以探讨注射用灯盏花素在患者住院期间的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4年1月~12月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105例,年龄36~81岁,平均(59.3±9.6)岁,男72例,女33例,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心血管病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的诊断标准,并依据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高、中、低、危)。UA 的诊断依据心绞痛发作的性质、特点、发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注射用灯盏花素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变化。方法选择120例经头颅CT证实的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采用注射用灯盏花素针20mg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共16d;对照组60例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共16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4﹪,对照组为75.0﹪,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小板黏附率,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浆纤维蛋白指标较治疗前均有非常明显改善(P〈0.01),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亦有明显(P〈0.01)。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结论注射用灯盏花素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并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同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11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6例,应用灯盏花素针治疗,对照组58例应用脉络宁注射液治疗。2组均15d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3%,对照组总有效率72.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各项指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使用方便.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注射用灯盏花素与速尿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病例报告患者,女,52岁,主因:呕吐、少尿9d由急诊科收入我院。入院后急查血,血白蛋白28.6g/L,球蛋白30g/L,丙氨酸转氨酶139U/L,尿素氮40.6mmol/L,肌酐578μmol/L,肌酸激酶218U/L,肌酸激酶同工酶67U/L,乳酸脱氢酶836U/L,α-羟丁酸脱氢酶1 035U/L;血渗透压290mmol/L,尿渗透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注射用灯盏花素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变化。方法选择120例经头颅CT证实的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采用注射用灯盏花素针20mg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共16d;对照组60例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共16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4﹪,对照组为75.0﹪,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小板黏附率,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浆纤维蛋白指标较治疗前均有非常明显改善(P<0.01),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亦有明显(P<0.01)。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结论注射用灯盏花素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并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同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注射用灯盏花素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典型病例患者,男性,56岁,诊断:左肾结石。患者在全麻下行经皮肾镜碎石清石术后静点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消炎治疗,静点完毕后给予更换注射用灯盏花素,即刻,输液器的莫非氏滴壶内药液出现大量乳白色絮状混浊,立即停止滴注此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注射用灯盏花素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以临床两种用药的浓度为参考,取5mg奥硝唑溶于100ml氯化钠溶液,取25mg灯盏花素溶于250ml氯化钠溶液中,两种溶液混合均匀后静置。结果混合液静置后1min、3min仍呈现为澄明液体,5min后出现白色絮状物;混合液体的pH值随着静置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5min出现白色絮状物时,pH值达到3.9。结论注射用灯盏花素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10.
1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灯盏花素片中灯盏花乙素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灯盏花素片中灯盏花乙素的含量。方法 色谱柱 Diam onsil C1 8( 4.6 mm× 15 0 mm,5 μm) ,流动相 :乙腈 - 0 .5 %乙酸溶液 ( 2 2∶ 78) ,检测波长 :335 nm,柱温 :30℃ ,流速 :1.2 m L/min。结果 灯盏花乙素线性范围为 0~ 6 .0μg,加样回收率为 10 0 .43%,RSD为 0 .5 8%。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可用于灯盏花素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痰热清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痰热清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警示。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对23篇文献涉及的38例痰热清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痰热清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包括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头昏恶心、腹泻、高热、肾功能异常、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其中头昏恶心和过敏反应占较大比例。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痰热清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使用克林霉素注射液后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本院21例使用克林霉素注射液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的基本情况、原发疾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克林霉素注射液所致21例不良反应患者女性较男性稍多,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患者中60岁以上占17例,60岁以下占4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1例患者原发病均属于感染性疾病;不良反应出现在15-45min者占16例,与〈15min组及〉45min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9例),全身反应(6例),心血管系统损害(3例),呼吸系统损害(3例)。结论克林霉素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与患者性别无明显关系,不良反应多发生在60岁以上患者中,时间多出现在用药后30min左右,多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严重者会出现过敏性休克、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儿童注射用炎琥宁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分析诱发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儿童使用注射用炎琥宁不良反应42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注射用炎琥宁不良反应发生的年龄全部为11岁以下儿童,男性多于女性;系统损害主要为皮肤、全身性损害及呼吸系统损害;有既往过敏史的患者应用该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大,不良反应主要在用药60 min内出现.结论 注射用炎琥宁所致不良反应在年龄、ADR发生时间、临床表现上具有一定特点和规律,应规范儿童应用,加强用药过程中监测,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38例银杏达莫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从性别、年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临床表现等方面对38例银杏达莫注射液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银杏达莫注射液不良反应表现以皮疹、恶心、呕吐、憋气、头晕、寒战为主,多在注射过程中出现。新的、严重的比例较高,有23例(60.5%),其中1例致过敏性休克,50岁以上年龄段发生率较高。结论应加强银杏达莫注射液不良反应监测,掌握其相关因素及临床表现,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18.
我们应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6例,通过监测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心电图结果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性的改善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61例疏血通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0年报道的疏血通注射剂ADR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疏血通注射剂引起ADR在60岁以上的高年龄组发生率较高,ADR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结论:临床医务工作者应了解疏血通注射剂所致ADR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强其应用的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