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莹 《中国医药指南》2023,(15):102-104
目的 深入分析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与孕晚期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 将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孕晚期妊娠高血压患者为对象和同时期接受正常检查的50例孕晚期孕妇为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六项凝血指标(PT、APTT、TT、FIB、FDP、D-D)及血小板参数(MPV、PLT、PDW)情况,分析观察组不同疾病严重程度孕妇六项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情况,另外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疾病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PT、APTT、TT、PLT水平较对照组低,FIB、FDP、D-D、MPV、PDW水平较对照组高(P <0.05)。与妊娠高血压组相比,子痫前期组PT、APTT、TT、PLT水平较低,FIB、FDP、D-D、MPV、PDW水平较高(P <0.05)。PT、APTT、TT、PLT水平与妊娠高血压疾病呈负相关(P <0.05),FIB、FDP、D-D、MPV、PDW水平与妊娠高血压疾病呈正相关(P <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与孕晚期妊娠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孕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健康非妊娠妇女60名、健康晚期妊娠60名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58例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CD62p和血小板激活复合物(PAC)-1。全自动血凝仪采用凝固法检测PT、APTT、TT、FIB,免疫比浊法检测D-dimer,发色底物法检测AT-Ⅲ。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62p和PAC-1。结果与健康非孕组比较,健康晚孕组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各组PT、APTT明显缩短、AT-Ⅲ明显降低、FIB和D-dimer明显升高,CD62和PAC-1表达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健康晚期妊娠组比较,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和重度子痫前期组PT、APTT明显缩短、AT-Ⅲ明显降低、FIB和D-dimer明显升高,CD62和PAC-1表达明显增加,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随病情加重,FIB、AT-Ⅲ、D-dimer、CD62p和PAC-1有增高趋势。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凝血功能指标和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检测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情监测,早期防治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母亲所娩新生儿凝血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100例妊娠期高血压孕妇进行研究,依据孕妇妊娠期高血压严重程度分为重度子痫前期组28例、轻度子痫前期组34例、妊娠期高血压组38例,比较三组不同妊娠期高血压严重程度孕妇所娩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进一步依据胎龄将100例新生儿分为早期早产儿组19例、晚期早产儿组46例、足月儿组35例,比较三组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结果 不同妊娠期高血压严重程度孕妇所娩新生儿PT、APTT、FDP、D-D检测结果显示,重度子痫前期组轻度子痫前期组妊娠期高血压组,FIB、PLT检测结果显示,重度子痫前期组轻度子痫前期组妊娠期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胎龄新生儿PT、APTT、FDP、D-D检测结果显示,早期早产儿组晚期早产儿组足月儿组,FIB、PLT检测结果显示,早期早产儿组晚期早产儿组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母亲对所娩新生儿凝血功能有明显影响,母亲妊娠期高血压越严重、新生儿胎龄越低越容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相关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等的参数变化,了解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功能的状态。方法选取41例子痫前期患者,41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和41例非孕妇女作为对照组。采用日本Sysmex Corporation公司的CS-5100凝血分析系统与XT-18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子痫前期患者PT、APTT值较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和非孕妇女明显减低(P<0.05),PT-H、FIB、D-D值明显升高(P<0.05),TT值在3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减少(P<0.05),PCT,MPV,PDW均增高(P<0.05)。结论子痫前期患者有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血小板消耗,妊娠期检测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功能对子痫前期的病情检测和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莉萍 《临床医药实践》2014,23(10):723-727
目的:观察D-二聚体(D-D)与白细胞(WBC)对孕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前状态(Pre-DIC)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57例妊娠并发生DIC的患者为妊娠DIC组,另选健康体检妇女30例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妊娠妇女30例,为正常妊娠组。采用美国ACLAd-vance全自动血细胞凝集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D-D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WBC)按常规方法。纤维蛋白原(Fib)、AT-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分析三组PT,TT,APTT,Fib,PLT,AT-Ⅲ,D-D,WBC,3P阳性率的差异,同期观察妊娠DIC组中不同诱因: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引产、先兆子痫、子宫破裂及难治性宫缩乏力患者PT,TT,APTT,Fib,PLT,AT-Ⅲ,D-D,WBC检测的差异,并通过图示分析找到D-D,WBC对Pre-DIC的预测范围值。结果:三组PT,TT,APTT,PLT,AT-Ⅲ,D-D,W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TT,APTT,D-D,W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妊娠DIC组各种诱因的凝血因子PT,TT,APTT,Fib,PLT,AT-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种诱因的PLT,AT-Ⅲ两两比较,PLT除B-D、B-C无差异外,AT-Ⅲ除C-D无差异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孕妇PreDIC的预测指标D-D>2 mg/L且<2.4 mg/L,WBC≥14×109/L。结论:妊娠妇女血D-D含量、WBC升高到一定值,结合起来拟可作为妊娠Pre-DIC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妇女治疗前后凝血四项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0年8月—2012年8月在本院确诊为妊娠期高血压并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患者120例,其中妊娠期高血压组50例,轻度子痫前期组33例,重度子痫前期组37例。同期在本院收治的健康晚期妊娠妇女50例为正常晚孕组。采用SYSMEX-CA1500血凝仪对50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及12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妇女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妊娠期高血压妇女经治疗临床缓解后再进行凝血四项的检测分析。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组与正常晚期妊娠妇女组比较PT,APTT,T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高血压妇女经治疗临床缓解后于正常晚期妊娠妇女组比较,PT,APTT,FIB,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妇女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动态检测血凝指标的变化对早期诊断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彬 《淮海医药》2024,(1):17-21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检测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78例作为观察组,并依据不同妊娠结局将观察组分为妊娠期高血压(32例)、轻度子痫前期(24例)、重度子痫前期(22例)3个亚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78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受试者及观察组3个亚组间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AT-Ⅲ)]及纤溶指标[D-二聚体(D-D)、预测纤溶指数(EPL)、纤溶指标(LY30)],绘制ROC曲线分析PT、TT、APTT、AT-Ⅲ、D-D、EPL、LY30及联合检测诊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PT、TT、APTT、AT-Ⅲ[(9.56±1.13)s、(12.41±1.15)s、(25.69±2.13)s、(91.63±7.58)%]均小于对照组[(13.02±1.28)s、(16.18±1.25)s、(34.58±2.41)s、(105.89±10.12)%],观察组3亚组间重度子痫前期<轻度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与新生儿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7年10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NICU收治的HDCP母亲分娩的新生儿2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儿分为A、B、C三组:A组(n=80例)母亲为重度子痫前期、B 组(n=92例)母亲为轻度子痫前期、C 组(n =108 例)母亲为HDCP;根据胎龄将纳入的新生儿分为中期早产儿(n =90 例)、晚期早产儿(n =112 例)和足月儿(n =78 例)。于出生后2 h 内检测纳入新生儿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 (PLT)]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应用Spearman 秩相关分析HDCP 孕母分娩的新生儿凝血指标水平与HDCP 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A、B、C 组PLT、PT、APTT、FIB、D-D、FDP 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严重程度HDCP 孕母分娩的中期早产儿、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PLT、PT、APTT、FIB、D-D、FDP 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 秩相关性分析显示,HDCP 孕母分娩的新生儿PT、APTT、D-D、FDP 水平与HDCP 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HDCP 孕母分娩的新生儿FIB、PLT 水平与HDCP 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HDCP 孕母分娩的新生儿血液处于低凝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状态,母亲HDCP 越严重,新生儿越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基于血栓弹力图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孕妇凝血状态。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分娩的孕妇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50名为正常健康孕妇(纳入对照组),50例为出现HDCP的孕妇(纳入研究组)。所有孕妇均接受凝血指标检测、血小板指标检测以及血栓弹力图检测。比较两组之间以及研究组中不同病情孕妇之间的上述各项检测指标;分析血栓弹力图中各项指标与凝血指标与血小板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的PT、APTT、R、K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TT显著长于对照组(P <0.05),FIB、D-D、PDW、MPV、Angle、MA、LY30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PLT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孕妇随着病情加重,PT、APTT、R、K逐渐缩短,TT逐渐延长,FIB、D-D、PDW、MPV、Angle、MA、LY30逐渐升高,PLT逐渐降低。R与PT、APTT呈正相关;K与FIB、D-D呈负相关;Angle与FIB、D-D呈正相关;MA与PLT呈负相关,与PDW、MPV呈正相关;LY30与FIB、D-D呈...  相似文献   

10.
韩卫华 《河北医药》2013,35(6):805-807
目的探讨正常非妊娠育龄女性、正常晚期妊娠及早发型子痫前期女性体内血浆蛋白(PZ)、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D-D)的含量变化及其与早发型子痫前期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孕周28~34周)80例(早发子痫前期组)、孕周相同的正常晚期妊娠女性80例(正常孕晚期组)及正常的非孕期女性40例(非孕组)。测定PZ、hs-CRP、D-D水平及PT及APTT时间,比较各项指标水平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 (1)正常孕晚期组PZ、D-D、hs-CRP含量高于非孕组,而PT、APTT与后者相比缩短(P<0.05);(2)早发子痫前期组患者PZ含量低于正常孕晚期组而血清D-D、hs-CRP含量与后者相比升高(P<0.05);2组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重度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与轻度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相比血浆中PZ降低、D-D及hs-CRP含量升高(P<0.05);(4)PZ与D-D及hs-CRP均呈负相关(P<0.05),D-D的变化与hs-CRP呈正相关(P<0.05)。结论 (1)正常晚期妊娠女性血浆PZ、D-D及hs-CRP含量升高,PT、APTT时间缩短,血液呈高凝状态,是机体预防产后出血的应激保护性反应。(2)患者血浆PZ降低和hs-CRP、D-D升高可能导致早发型子痫前期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郭先锋  何柳芳  郭长根  张玲  苑书华 《安徽医药》2015,19(10):1897-1900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凝血功能指标与新生儿危重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该院新生儿住院的脓毒症患儿共93例,按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将患儿分为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对入组的患儿在入院时及经治疗后72 h 采集患儿静脉血分别测定外周血中血小板(PL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和蛋白质 C(PC)。采用统计软件分析和比较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三组患儿治疗前后各项凝血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与非危重组比较,危重组、极危重组 TT 、PT、APTT延长(P <0.05),DD、FIB 水平升高(P <0.05),PC、AT-Ⅲ和 PLT 水平显著性降低(P <0.05)。与危重组比较,极危重组 PC、AT-Ⅲ和 PLT 水平显著性降低(P <0.05),DD 水平升高(P <0.05),PT、APTT、TT、FIB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急性期比较,危重和极危重组患儿经治疗好转后,恢复期 TT 、PT、APTT 缩短(P <0.05),DD、FIB 水平降低(P <0.05),PC、AT-Ⅲ和 PLT 水平升高(P <0.05);而非危重组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脓毒症患儿的凝血功能的异常与危重评分之间密切相关,与疾病的发展进程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就血小板及凝血功能联合检测对妊高征的临床意义进行详细分析与探讨。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6月~2018年8月期间于某院接受治疗的81例妊高症患者以及健康孕妇81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健康孕妇组为对照组,妊高症患者为观察组,分别就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值、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凝血酶时间(TT)值、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值以及血小板(PLT)水平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研究显示,在对观察组患者以及对照组孕妇相关水平进行详细分析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无论是PT、APTT,还是TT、FIB以及PLT与对照组孕妇相比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5),检验值存在确切统计意义。结论:通过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后发现,在妊高症患者临床诊断中,通过血小板及凝血功能联合检测,能够有效观测患者病情,对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及产后出血的防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治疗前后出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方法测定58例KD患儿出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活化时间(APTT)、凝血时间(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和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计数(PLT),根据心脏彩超结果分为非冠状动脉损伤组(nCAL)和冠状动脉损伤组(CAL),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PLT、FIB、D-D均高于正常,冠状动脉损伤组增高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一周后PLT仍处于上升期,而FIB、D-D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冠状动脉损伤组仍高于非冠状动脉损伤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IB、D-D是判断川崎病血液高凝状态及疗效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DIC产妇中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的变化,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产妇DIC的早期诊断指标,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32例DIC产妇和进行体检的30例健康产妇,对两组受试者的凝血与纤溶系统多种指标进行检查。结果与对照组产妇比较,DIC组的PLT计数和FIB水平显著降低,而PT、TT及APTT显著增加,D-D升高,两组受试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于产妇DIC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PT、TT及APTT显著性增加表明凝血功能亢进,而D-D升高表明继发性纤溶的发生,上述指标的变化可以作为产妇DIC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肝衰竭患者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42例肝衰竭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后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bg)。结果治疗后PT、INR、AT-Ⅲ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Fbg、APTY、TT、PTA无显著改善(P〉0.05)。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能部分改善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51例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及23例健康对照组进行研究,监测其伤后24h内体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PLT)的变化。结果将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监测数据与健康对照组患者以及中、轻型颅脑损伤组患者进行对比,重型颅脑损伤组患者伤后24h内体内血浆PT、APTT、TT、FIB和PLT分别为(16.565±3.563),(29.755±4.731),(18.009±0.627),(2.283±1.211),(142.900±30.675),其中PT、APTT、TT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FIB和PLT均减低,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可发生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7.
肝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及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贝克曼ElitePr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和迈瑞BC-550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检测40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和90例肝病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以及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分布体积(MPV),并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肝癌患者的PT、APTT、TT延长,FIB降低,D-二聚体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与代偿期相比,肝硬化失代偿期也存在PT、APTT、TT显著延长,FIB降低,D-dimer升高现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失代偿期和原发性肝癌中PLT、PCT显著减少,MPV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肝病患者凝血、纤溶及血小板参数,对病情判断、出血抢救,治疗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金行  刘柏新  宋鉴清 《江苏医药》2012,38(13):1538-1540
目的探讨孕妇妊娠期D-二聚体(D-D)和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测定30例正常非孕育龄妇女(对照组)、60例正常孕妇(早、中、晚期孕妇各20例)和30例合并妊娠高血压孕妇的血浆D-D和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比较其组间差异。结果妊娠高血压组PT为(10.6±1.0)s,明显低于晚孕组的(11.4±0.8)s和中孕组的(11.9±0.7)s(P<0.05);妊娠高血压组APTT为(28.4±2.2)s,明显低于中孕组的(31.2±2.2)s(P<0.05)。妊娠高血压组Fib为(5.1±1.0)g/L,明显高于晚孕组的(4.2±0.9)g/L和中孕组的(3.8±0.6)g/L(P<0.05);妊娠高血压组D-D为(0.72±0.4)mg/L,明显高于晚孕组的(0.48±0.2)mg/L和中孕组的(0.28±0.2)mg/L(P<0.05)。上述测定值均与早孕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孕妇,尤其是合并妊娠高血压者监测D-D和凝血三项指标的变化有助于凝血与纤溶功能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