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比较通过骨髓腔输液与常规静脉输液对于院外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北京急救中心中区分中心院外救治的创伤失血性性休克患者100例随机分骨髓腔穿刺组(IO,n=50)和常规静脉穿刺组(IV,n=50)。分别应用骨髄腔穿刺或常规静脉穿刺进行快速补液治疗。比较建立补液通道所用的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现场救后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骨髓腔穿刺组建立有效补液通道时间明显比常规辞脉穿刺组短(P<0.05),骨髓腔穿刺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静脉穿刺组(P<0.05),骨疏腔穿刺组现场救后生存率明显高于常规静脉穿刺组(P<0.05),骨髓腔穿刺组发生液体渗漏的患者明显少于常规静脉穿刺组(P<0.05)。结论常规静脉穿刺对救治环境和患者自身条件有一定的要求,院外现场急救因其特殊性有时难以保证常规静脉穿刺的顺利进行。采用骨髓腔穿刺建立补液通路具有操作简单、快捷,输液通路穩定性高,方便及时给予抢救药物,可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争取宝贵的时间。骨髓腔穿刺具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在院外现场抢救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建立静脉通道的方法一般有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穿刺及静脉切开等。但对于危重患者,外周静脉常收缩塌陷,穿刺困难,中心静脉的建立有一定的难度且较耗时,导致最佳用药时机丧失。建立骨髓腔通道进行骨髓输液作为一种有效的输液方式,被国外急救组织广泛采用。我院应用骨髓腔输液创伤急救患者2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一次性20ml注射器穿刺骨髓腔输液在实施心肺复苏急救的成人创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实验设定的胫骨骨髓腔输液的纳入标准,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2月实施心肺复苏急救的成人创伤患者62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共计27例,首选胫骨骨髓腔输液通;对照组35例首选外周静脉输液通道补液.比较两组通道建立的时间、首次给药时间、补液速度,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 两组通道建立的时间、首次给药时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补液速度比较:骨髓腔输液通道在未加压情况下,与外周静脉补液速度有差异(P<0.05);在加压的情况下,与外周静脉输液通道补液速度差异不大(P>0.05).结论 在成人创伤实施心肺复苏术的院外及院内急救中,若外周静脉通道难以建立,采用一次性20 ml注射器穿刺胫骨骨髓腔输液可达到快速给药、加压快速输液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LFR)与积极液体复苏(AFR)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方法 132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LFR组[60例,当平均动脉压(MAP)上升至50~60 mmHg时即减慢输液速度,限制液体入量,维持MAP在50 mmHg左右]和积极液体复苏组(72例,采取早期、快速、足量补液,维持MAP在70 mmHg左右),对其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FR组院前输液量为(232±215)ml,显著低于AFR组[(830±542)ml,P<0.01],LFR组术前输液量为(328±309)ml,显著低于AFR组(1905±1340,P<0.01).LFR组死亡率为13.3%,显著低于AFR组(27.8%,P<0.05,单侧).LFR组术前剩余碱(BE)值为(-7.9±5.9)mmol/L,显著低于AFR组(-9.9±5.7,P<0.05),LFR组术前血小板计数为(268±97)×109,显著高于AFR组[(233±91)×109,P<0.05];LFR组术前凝血酶原时间为(12.3±1.7)s,显著低于AFR组[(14.5±1.9)s,P<0.01];LFR组术前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为(36.5±14.1)s,显著短于AFR组[(41.8±18.5)s,P<0.05].结论 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液体复苏法可能优于积极液体复苏法.  相似文献   

5.
宫外孕失血性休克是妇产科最常见的急腹症,发病率达到1%,如不能及时有效救治危及患者生命。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2006年~2009年急诊抢救宫外孕失血性休克110例,全部抢救成功,部分患者生命体征允许的情况下行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救治有效,同时也收到满意的社会效益,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的复苏方法对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HTS)的临床效果,总结临床经验。方法用不同液体复苏方法救治HTS患者300例,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A组)、高渗盐溶液复苏组(B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c组),每组100例,对三组患者复苏前后的血清乳酸值、碱剩余值、输入液体量、存活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B组与c组间液体输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与c组间复苏前的碱剩余值、血乳酸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复苏12、24h的碱剩余值、血乳酸比较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与c组间存活率比较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对治疗HTS均有显著疗效,能改善组织器官灌注,明显增加循环血量,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静脉输注高氧液对高原地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血压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48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相同的止血、吸氧、留置导尿、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及快速输血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在静脉输液时采用高氧液,首次500 ml,每隔2 h 1次,对照组则输注等量未处理过的复方乳酸钠。观察休克指标改善或恢复所用的时间。结果治疗组血压回升、心率恢复正常、尿量、末梢循环及血气恢复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高原地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通过静脉通路给高氧液,可以迅速提高患者的Pa02、SaO2,增加尿量、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缩短组织缺氧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危重患者的预后。输注高氧液相对简单易行,未发现明显的禁忌症和并发症,是高原地区抢救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胸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研究标准的68例胸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治疗的相关资料,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在彻底止血前,只给予少量的平衡液维持机体基本需求;常规液体复苏组入院后快速给予大量等张晶体液和(或)胶体液.用成组t检验、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分析两种液体复苏方式对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比容、凝血酶原时间、血乳酸含量、碱缺失水平、机械通气率及病死率的影响.结果 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与常规液体复苏组术后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比容、血乳酸和碱缺失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液体复苏组病死率高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率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低于常规液体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能显著改善胸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组织和器官的灌注及乳酸酸中毒程度,降低机械通气率,效果优于常规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重度创伤未控制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创伤未控制失血性休克SD大鼠模型,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S)、未输液组(NF)、大量液体复苏组(AR)、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LR),分别于30 min、90 min、150 min、270 min、510 min五个时间点每组取四只大鼠采血检测血清ALT水平;同时处死大鼠取肝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各组大鼠休克后,血清ALT/AST均开始升高.急救期给予不同方式处理后,随着时间的延长,NF、AR、LR三组大鼠血清的ALT/AST均进行性升高.其中以NF组升高最明显,LR组变化较小.肝组织光镜下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肝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实验过程中NF 和AR组比LR组损伤更明显.结论 手术前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有利于创伤未控制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功能的保护,避免多器官功能的衰竭,可能为临床创伤未控制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提供一个较好复苏方案.  相似文献   

10.
成分输血在产科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成分输血在产科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方法:2002年6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共抢救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74例,分为成分输血组(40例)和输全血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后HGB、RBC、PLT、红细胞压积(HCT)以及FGB含量、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激活的凝血酶原时间(APTT)变化的情况及输血后不良反应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输血前后HGB、PLT、红细胞压积(HCT)以及FGB含量均有明显提高。在PLT、部分激活的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FGB的改善上成分输血组明显优于输全血组.。成分输血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输全血组。结论:成分输血代替全血输血是克服全血副作用保证安全输血的最好办法,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随着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过程的更深入认识,在活动性出血休克的早期给予限制性液体的复苏,可使机体代偿机制和液体复苏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进一步提高抢救成功率。现回顾性分析宁波市第六院急诊科2004年8月~2007年8月收治150例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浆中炎性因子(IL-6,IL-10)、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和临床预后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开滦医院2007年1月~2008年3月收治的患者中,选择严重创伤患者40例,年龄在16岁以上,进行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分为2组:ISS≥40分为危伤组;20分≤ISS〈40分为重伤组;另设健康对照组,每组20人。血样采集,用以检测IL-6,IL-10;进行APACHEⅡ;监测并发症和最终临床预后。结果临床并发症在危伤组为50%,重伤组为20%。病死率分别为危伤组30%,重伤组10%。危伤组IL-6,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危伤组、死亡组的IL-6浓度和APACHEⅡ评分分别高于重伤组、存活组(P〈0.01);危伤组和死亡组IL—10浓度分别与重伤组和存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严重创伤患者中IL-6浓度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8726,P〈0.01),IL-10浓度与APACHEⅡ评分无相关性(1=-0.0615,P〉0.05)。结论早期检测血清IL-6浓度及APACHEⅡ评分对预见患者的病死率和逐渐发展的并发症,如脓毒症、急性炎性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有判断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兔血流动力学、血糖和酸碱平衡的影响。方法采用Lamson’s法制作创伤失血性休克兔模型。日本长耳大白兔32只随机均分为4组:正常对照(NC)组,生理盐水(NS)组,乳酸钠林格氏液(LR)组,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SPMCG)组;在限制复苏期给予不同干预,在充分复苏期给予相同干预;于休克前即基础期(T1)、休克末(T2)、限制复苏期末(T3)、充分复苏期末(T4)各时间点采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输液各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F)、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以及血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液体复苏后, SPMCG组实验动物的pH值、血乳酸(Lac)及碱剩余(BE)的改善效果明显好于NS组和LR组(P<0.05)。而NS组和L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兔使用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进行液体复苏,血糖水平不会显著升高,且更有利于维持其酸碱平衡。  相似文献   

14.
在抢救低血容量性休克过程中,迅速建立输液通道,快速补液扩容,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但由于休克状态下周围循环衰竭,末稍静脉塌陷而常常无法建立输液通道而延误抢救时机.骨髓输液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时,除了可以给药,其进液的速度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在加压的情况下,骨髓输液的速度达到原来的几倍,可以成功地用于抢救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宿迁市人民医院急诊中心自2010 年3 月起,在抢救低血容量性休克当中应用经骨髓输液与经静脉输液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三种常见不同骨髓腔穿刺部位在成人急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急救成人组中无法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骨髓穿刺部位分为A组(肱骨近端部位穿刺)、B组(胫骨近端部位穿刺)、C组(胫骨远端部位穿刺),每组各30例。比较三组骨髓腔输液通路建立时间、穿刺后及冲洗时患者疼痛评分(NRS)、输液速率、血压回升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对总体操作的满意程度。结果输液速率A组高于B组,B组高于C组;血压回升时间A组低于B组、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骨髓腔输液通道建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S评分A组低于B组、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A组低于B组、C组,总体操作满意程度A组优于B组、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近端骨髓腔穿刺输液相较于胫骨近端、胫骨远端穿刺输液临床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是一种理想的骨髓腔穿刺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不同目标血压的限制性液体复苏(LFR)方案对创伤骨折伴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21年8月南通大学附属如皋医院收治的96例创伤骨折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三组患者均接受LFR,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平均动脉压(MAP)组、中MAP组及高MAP组,每组各32例。对比三组凝血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抢救成功率。结果 与复苏前相比,复苏60 min三组患者PT、aPTT及TT水平均升高(P<0.05),但复苏60 min三组患者PT、aPTT及TT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前三组患者MAP、中心静脉压(CVP)排血量(CO)及心排血指数(CI)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复苏前相比,复苏30、60 min三组患者MAP、CVP、CO及CI均升高(P<0.05);复苏30 min、复苏60 min中MAP组和高MAP组MAP、CVP、CO及CI均高于低MAP组(P<0.05);中MAP组和高MAP组复苏30 min、复苏60 min MAP、CVP、CO及CI对比,差异无统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应用传统液体复苏方法和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治疗创伤所致的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中,比较万汶与贺斯两种复苏液体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60例非控制HTS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液体复苏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再将每组随机分为万汶亚组(V)和贺斯亚组(H),分别应用万汶、贺斯对相应亚组患者行胶体液复苏。液体复苏后30min、1h、2h检测红细胞比积(hematocrit,Hct)、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结果①传统液体复苏组输入液体总量大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入液体总量(P〈0.05)。②随时间的延长,两组的HCT、PIJrr进行性下降;在限制性液体复苏组2h检测显示,v亚组PLT高于H亚组(P〈0.05);在传统液体复苏组1h、2h检测均显示v亚组PLT高于H亚组(P〈0.05)。③随时间的延长,两组的TT、PT、APTT升高,FIB下降;在限制性液体复苏组2h检测显示,V亚组的APTT及TT均低于H亚组(P〈O.05)。结论万汶应用于失血性休克容量复苏中较贺斯对凝血功能影响小,当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时,这种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2013年4月20日8:02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4.20芦山地震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是距离震中最近的一所国家级大型综合医院,也是卫生部指定的复杂危重地震伤员救治的主要医院之一。本院截止4月25日8:00,共接诊地震伤员314人,入院治疗287人。在地震后大量以创伤伤员为主,其中因创伤收入骨科178人,儿外科11人,神经外科51人,胸外科12人,SICU 21人。在芦山地震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通过成立急诊应急创伤救治小组对314名地震伤员的救治,现将救治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创伤指数在乌鲁木齐“7·5”事件救治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分析创伤指数(TI)在突发暴力事件伤员救治中的作用。方法根据设定的参数对伤员进行综合评分,并通过评估、确定伤员的伤情等级,指导伤员的分诊救治。通过对伤员入、出急诊科TI分值各等级病例数的比较,TI分值各登记病例数与死亡例数的对比,人急诊科TI分值各等级病例数与其并发症例数的对比研究,分析TI在临床创伤急救中的实际作用。结果TI≤9分者人科、出科伤员例数相差不大,人科TI≥17分及≥21分伤员与出科再评分对比例数相差较大;在TI≥21分值的死亡与并发症的例数均高于其他分值组。结论应用TI在应急过程中短时间内对突发性暴力群体伤伤员的处置、救治、愈后判断以及并发症的预测有一定的作用,但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由于环境和食品的污染,肿瘤发病率的不断增高.肿瘤化学药物治疗已成为常用方法手段之一.由于婴幼儿外周血管细小,输液困难,加之治疗时间长,且化疗药物对血管刺激引起静脉炎,药物外渗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对需要长期反复静脉化疗、输血、肠外营养、标本采集的肿瘤患者.因此,建立一条长期的、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是肿瘤病患儿首要问题.为了解决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保护了外周血管,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而静脉输液港是一种近年来在临床上逐渐被应用的,也是护理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因其价格较贵,国内尚未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