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辨证运用吴茱萸汤临床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玲 《中医研究》2002,15(1):62-63
吴茱萸汤是张仲景方 ,在《伤寒论》中 ,论本方证治有 3条 ,阳明篇用治“食谷欲呕” ,少阴篇用治“少阴病吐利 ,手足厥冷 ,烦躁欲死” ,厥阴篇用治“干呕 ,吐涎沫 ,头痛者”。《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篇》用本方有 2条 ,一治“呕而胸满者”,一治与《伤寒论·厥阴篇》同。以上各条证  相似文献   

2.
吴茱萸汤是张仲景方,在《伤寒论》中,论本方证治有3条,阳明篇用治“食谷欲呕”,少阴篇用治“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厥阴篇用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篇》用本方有2条,一治“呕而胸满者”,一治与《伤寒论·厥阴篇》同。以上各条证候,虽表现不同,但病机相同,都……  相似文献   

3.
白头翁汤出自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其立方本义,原文说得虽属简要,但很清楚。《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第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篇中原文同371条。综观这三条原文,不难看出该方主治病证为“热利”,症见下利后重,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讲义·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之“附子粳米汤”证条下按曰:“理中汤、附子粳米汤均治中焦虚寒证。但理中汤证,主要在于下利,而附子粳米汤证,则主要在于呕吐,此为二者不同之处。”笔者认为,此二方证之别,不仅在  相似文献   

5.
吴茱萸汤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汤在《伤寒论》中三见 ,即阳明篇 2 4 3条 :“食谷则呕 ,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篇 30 9条 :“少阴病 ,吐利 ,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者 ,吴茱萸汤主之。”厥阴篇 378条 :“干呕吐涎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二见 ,即“呕而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载桃花汤证有二条。一为“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6条);一为“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7条)。桃花汤重用赤石脂温涩固肠止泻,干姜振奋中阳,粳米和养胃气,属于温涩固下之剂。余临床治下痢不止、虚多实少之重症,常以此方和香连丸,更加罂粟壳一味,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7.
“梅核气”,最早载于《金匮要略》。书中“妇人(?)病(?)症治”篇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后世医家对其证因又有进一步的认识,认为是因“七情郁结,结成痰浊,随之积聚,……塞咽喉如梅核,粉絮样,咯不出,咽不下,……宜四七汤”。至明代,始名之曰梅核气。如《赤水玄珠·卷  相似文献   

8.
憨兰 《中医研究》2007,20(6):55-56
艾滋病属于病毒性传染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目前尚不统一,但根据其传播方式、流行情况、发病特点、临床表现以及预后转归等方面来看,现有文献报道大多把本病归属于“温疫”、“虚劳”的范畴。半夏泻心汤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始见于《伤寒论》治小柴胡汤误下成痞者,但《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亦用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本方辛开苦降,具有和胃降逆,开结除痞的作用。方中黄连、黄芩之苦寒降泄,除其热;干姜、半夏之辛温开结,散其寒;苦降辛开,补气和中,自然邪去正复,气得升降,诸证悉…  相似文献   

9.
一、小柴胡汤主证《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此条文提出了少阳病主证及其或然证。《伤寒论》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乃为少阳病提纲。二、小柴胡汤的应用观《伤寒论》对小柴胡汤的运用很是灵活广泛,除少阳篇外,太阳、阳明、厥阴篇中均出现过小柴胡汤。第10条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对此条文,历代医家持两种不同看法。刘栋(引自《伤寒论释义》,  相似文献   

10.
试析吴茱萸汤治厥阴头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第十条 :“干呕 ,吐涎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复见于《伤寒论》厥阴篇 ,系胃中寒饮上犯厥阴经脉所致。笔者曾用本方治愈几例典型厥阴头痛 ,似有所悟 ,略述于下。1 胃病及肝 ,土反侮木  肝属木 ,胃属土 ,木克土 ,即脾胃在肝的制约调节下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在病理状态下 ,若肝气过盛即可影响脾胃 ,叫木乘土 ,即“乘其所胜” ,如临床所见的肝气犯胃、肝脾不和等均为肝病及脾。故仲景嘱之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反之 ,若肝气不足 ,土病则可及木 ,叫土反侮木 ,即“侮其所不胜”。…  相似文献   

11.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篇。历代医家对本条争议较大,其焦点为“肺痛”究竟应作何解?归纳起来不外“胸痛”、“腹痛”之说。本人认为“肺痛”即为肺病,不当解作“胸痛”、“腹痛”。此实为仲景所言病位在肺,良由肺痈而致肺痛,理固昭然,何疑之有?观仲景《金匮》组方,紫参一味凡两用:一见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篇中之泽漆汤;二见于《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篇之紫参汤。前方注为治咳之病,然焉知其非肺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曾载:“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关于本条“肺痛”一症,历来医家看法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一认为确系肺痛。如赵以德说:“此大肠与肺相合故也……大肠病,而气塞于肺者痛,肺有积者亦痛。”二认为当是腹痛之误,如程林谓:“肺痛未详,或云肺痛当是腹  相似文献   

13.
吴茱萸汤证三见于《伤寒论》中 :阳明病篇第 2 43条 :“食谷欲呕者 ,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篇第 30 9条 :“少阴病吐利 ,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者 ,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病篇第 378条 :“干呕 ,吐涎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的组成为 :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方中吴茱萸暖肝温胃 ,开郁下气 ;生姜温胃散寒 ,和中止呕 ,为呕家之圣药 ,与吴茱萸相配且重用 ,散寒降浊之功益著。佐以人参补气安中 ,生津益阴 ,既扶脾胃之虚 ,兼顾吐利津伤 ;大枣益气滋脾 ,甘缓和药 ,即制吴茱萸之燥 ,又助人参扶胃补虚。四药同用 ,共奏温中 ,…  相似文献   

14.
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上焦篇》第4条,其曰“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是方在书中虽列第二,但实为《条辨》治温之首方。现就吴鞠通在湿病治疗中对银翘散的运用予以探析。一、邪入气分用银翘散《条辨·上焦篇》第38条曰“太阴伏署,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方中去牛蒡之滑泄,加杏仁宣肺利气以化湿,加滑石清署渗下以利湿,故可用于伏署之暑湿内郁气分、时邪外束卫表之卫气同病,所以自注说“此邪在气分而表实之证也”。  相似文献   

15.
仲景治疗杂病的经验结晶《金匮要略》一书,至今在中医临床起指导作用。由于其指导作用的广泛性,仅从《金匮要略》所述及治疗杂病方面进行粗浅分析。一、预防性治疗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传变都有其客观规律性,掌握疾病传变的规律性,则可预测疾病的发展变化。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下称《总论》)第1条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根据有二:一是五行学说,肝木之病可传脾土;二是临床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治虚法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最先提出了“虚劳” ,并列专篇论述。认为病机是“脉大虚” ,即阴阳气血俱虚 ,病位及于脏腑气血阴阳。其具体治法 ,除《金匮要略·虚劳篇》中七法及附方外 ,还散在于消渴病、百合病、肺痿病、寒疝病、下血病、产后病、虚黄病、妇人杂病等篇中。笔者将其归纳为十法 ,浅述如下。1 补阴生气 ,助阳化水法 本法用于阴阳不足 ,膀胱气化不行所致的虚证。《虚劳篇》第 15条 :“虚劳腰痛 ,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者 ,八味肾气丸主之。”《消渴篇》第 3条 :“男子消渴 ,小便反多 ,以饮一斗 ,小便一斗 ,肾气丸主之。”这两条症状一为…  相似文献   

17.
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胃痞证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旋覆代赭汤始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七”篇,原文为:“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本方具有调补胃虚、和降胃气、化痰消痞之功,主治胃虚气逆痰阻之胃痞证。胃痞证是以胃脘部痞满不舒、闷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常因饮食、情  相似文献   

18.
郑明武 《江西中医药》2005,36(10):12-13
仲景治呕辨证精当,处方灵活,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涉及到的条文有六十余条,方剂三十余首,特别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中,尤为集中,现归纳为十法,分述于下。1和胃止呕《呕吐哕下利病篇》指出:“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又说:“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胃主受纳,以降为顺,各种原因而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皆可发生呕吐,故治呕之法,以和胃为首要。小半夏汤和生姜半夏汤皆由生姜半夏组成,药虽仅二味,但善能降逆和胃,为治呕之要药,应用时随证化裁,即可治疗诸般呕吐…  相似文献   

19.
半夏泻心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两见,一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的第154条;二是《金匮要略方论·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篇的第10条。这两条原文,表面上看前者为伤寒病而设;后者为杂病而立。但深入研究,这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兹剖析如下: 一、原文解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第154条说:“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  相似文献   

20.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由桂枝、炙甘草、龙骨、煅牡蛎四药组成,故名。本方出自《伤寒论》,其第118条云:“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历代医家多数认为,本方是治太阳病误火劫津复下、重伤心阳。以致心阳虚损而烦躁惊悸之主方。然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用本方治疗郁怒伤肝、肝胃气逆所敛之顽固性呃逆、呕叶、嗳气等多例,无一不效。兹将典型病例三则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