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李金矿  严华  龚福林  黄璐   《放射学实践》2014,(4):441-443
目的:探讨神经母细胞瘤颅面骨转移的CT和MRI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神经母细胞瘤颅面骨转移患者的CT和MRI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6例均行头颅CT平扫,其中2例行头颅MRI平扫和增强检查,6例中5例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行腹部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6例均为双侧颅面骨受累,主要CT表现为颅面骨骨质破坏、骨膜下垂直骨针和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中可见钙化;主要MRI表现为颅骨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其内有钙化灶,肿块于T1WI上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可见肿块和邻近脑膜有不均匀轻度强化。5例腹部CT显示腹膜后肿块并钙化,增强后有不均匀强化。1例MRI显示腹膜后肿块。结论:神经母细胞瘤颅骨转移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颅面骨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特征.方法 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颅面骨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CT和MRI资料,7例患儿均行眼眶CT平扫、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5例行上腹部平扫,3例行腹部增强扫描.结果 7例患儿中6例多发,1例单发;多发病灶以颅眶骨交界为著.CT均表现为受累骨质呈虫蚀状破坏,骨皮质毛糙不整,骨膜下可见垂直针状高密度影,受累骨质周围见梭形稍高密度肿块,内见斑点、斑片、不规则高密度影;7例MRI平扫表现为正常骨髓信号被软组织肿块替代,肿块呈等T1、不均匀等、稍长T2信号;MRI增强扫描显示病变不均匀强化,其中4例伴相邻脑膜增厚、异常强化、破坏中断.5例上腹部CT平扫表现为单侧肾上腺区或腹膜后软组织肿块伴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肿瘤密度不均;3例上腹部CT增强扫描显示病变不均匀强化.结论 儿童颅面骨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具特征性,CT对针状骨膜反应和肿块内钙化斑的显示较MRI更具鉴别诊断价值,而MRI对病变范围及脑膜转移的显示优于CT.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影像学特点,提高CT及MRI诊断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嘉兴市第一医院及嘉兴市中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其中4例行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病灶形态、大小、密度、信号及强化方式,总结其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12例患者,10例表现为脾肿大,其中4例表现为单发病灶,8例表现为多发病灶。病灶呈类圆形,病灶最大直径7.1cm,最小直径0.4cm,平均直径2.4cm;CT平扫8例病灶呈相对于脾脏稍低密度改变,4例病灶呈等密度而显示不清;增强扫描动脉期,部分病灶呈边缘"花边样"强化,病灶中央呈渐进性强化;3例多发病灶相对于脾脏稍低密度改变,增强呈较均匀的明显强化。MRI平扫均表现为T1WI稍低、T2WI稍高信号,DWI为高信号改变;MRI增强扫描呈"边缘强化,逐渐填充"的强化特点;部分病灶小于1.0cm,动脉期由于脾脏的"花斑样强化"特点,因而病灶显示欠清,平衡期因脾脏均匀强化,而逐渐凸显病灶。结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在CT及MRI上具有一定特征性的表现,把握这些征象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CT诊断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CT诊断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 7例经手术或活检诊断的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 按Kadish标准分期 ,本组 7例嗅神经母细胞瘤中 6例为C期 ,1例为B期 ,病灶均位于鼻腔顶部 ,均侵犯鼻窦、眼眶和前颅窝或中颅窝。 4例增强扫描中 3例明显不均匀强化 ,1例中度强化。结论 CT扫描可明确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侵犯范围和程度 ,并对肿瘤进行正确的分期 ,对临床决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CT、MRI表现,旨在提高对其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腹部IM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女各3例,年龄1~61岁,平均35.5岁。5例行CT扫描,其中4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仅行平扫;1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肠系膜4例,横结肠1例,前列腺后方1例。5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部分相互融合。4例边界清晰,2例不清晰。病灶最大横径5.3~15.4cm。CT平扫4例密度均匀,1例密度不均匀,CT值25~58HU;增强扫描3例呈明显强化,其中不均匀强化2例,均匀强化1例,1例呈轻度均匀强化,2例强化病灶内及周边可见血管影。1例MRI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中心可见不规则黏液样变性,呈明显短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呈明显均匀强化,黏液样变性区无强化。结论 CT、MRI能清楚显示IMT的部位、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依赖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6.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和MRI在嗅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分期和在临床随访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包括肿瘤部位和大小、累及范围、骨破坏、出血和坏死以及密度和信号改变等。CT平扫4例,增强扫描3例。MRI为SET1WI和T2WI,MRI平扫10例,Gd-DTPA增强扫描9例。3例有随访CT,7例有随访MRI。结果(1)肿瘤分期:按Kadish分期标准,A期0例,B期1例,C期11例,2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2)信号和密度改变:MRI平扫信号均匀者6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匀者4例,肿瘤内可见出血和坏死区。增强扫描9例,3例为中度不均匀强化,5例为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为明显均匀强化。CT平扫示肿瘤密度较均匀,与肌肉接近,增强扫描2例呈中度均匀强化,1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3)沟通瘤:肿瘤同时累及颅内外者7例,双侧额叶同时受累2例,右侧额叶受累1例,左额叶受累1例,双侧额叶及左侧岛叶、基底核同时受累2例,仅累及硬脑膜者1例。脑组织水肿6例。(4)临床随访9例,影像学检查见肿物消失3例,缩小5例,术后复发1例。结论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检查目的为界定肿瘤累及范围。定期影像学随访有助于及时检出复发和及时行补救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影像征象,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在颅底软骨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8例软骨肉瘤的CT、MRI影像学特点。本组中8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6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灶均位于颅底中线旁的硬膜外,其中鞍旁4例、颈静脉孔区2例、前颅窝底及后颅窝底各1例。病变呈分叶状7例,呈类圆形1例。周围骨质呈溶骨性破坏6例,膨胀性破坏1例,侵蚀性破坏1例。CT平扫密度不均匀,瘤内可见形态不一钙化,多呈稀疏散在分布(6例),大部分钙化灶边缘较模糊;增强扫描轻度至中度不均匀强化。MR信号不均匀,平扫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4例表现为周边及内部分隔中度强化,呈花环状或蜂窝状强化改变(病理类型为高分化型软骨肉瘤Ⅰ~Ⅱ级),2例呈不均匀斑片状明显强化(高分化型Ⅲ级及间叶性软骨肉瘤)。结论颅底软骨肉瘤好发于颅底中线旁,CT可以清晰显示瘤内特征性的钙化及周围骨质破坏征象,MRI增强扫描强化特点有助于判断肿瘤恶性程度,两者结合有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平滑肌瘤的CT及MRI表现。资料与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位于颅内鞍旁的血管平滑肌瘤的CT及MRI表现。2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1例行MRI动态增强,1例行CT平扫。结果 2例均位于右侧鞍旁。例1行CT平扫示中颅窝鞍旁类圆形稍高密度肿块,密度均匀,周围未见水肿,MRI平扫T1WI呈低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低信号,T2WI呈不均高信号,内可见条状低信号。病灶周围见薄层环状水肿带,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均匀强化,局部可见脑膜尾征;例2 MRI平扫示鞍旁卵圆形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右三叉神经受压,增强扫描早期示病灶中心斑片状强化,增强晚期示病灶逐渐从中心向周边强化。结论动态增强扫描呈中心性渐进性强化可能为颅内血管平滑肌瘤特征性表现,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累及前颅窝底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累及前颅窝底肿瘤CT和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37例累及前颅窝底肿瘤,比较其影像学特点。结果:37例肿瘤中几何平均径大于4.5cm的巨大肿瘤34例,占91.9%。来源鼻腔窦肿瘤16例、颅内肿瘤14例,颅骨病变4例,其它3例。7例鼻腔窦癌,2例嗅神经母细胞瘤和8例脑膜瘤与前颅窝底呈广基底。12例脑膜瘤,1例血管外皮细胞瘤,2例软骨肉瘤显著强化。2例软骨肉瘤,3例脑膜瘤,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见肿瘤内钙化。7例脑膜瘤,2例筛窦癌,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有硬膜尾征。4例脑膜瘤,2例骨化性纤维瘤骨质增生;鼻腔窦来源恶性肿瘤、转移瘤和淋巴瘤骨破坏。累及前颅窝底大多数肿瘤CT密度和MRI信号缺乏特征性。结论:累及前颅窝底多数肿瘤表现为巨大软组织肿块,CT和MRI能提示前颅窝底巨大肿瘤来源,影像学特征有助于病变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侵袭性纤维瘤病(AF)的影像学特点,提高CT及MRI诊断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影像学表现。2例同时行CT及MRI常规扫描,其中1例同时加做增强扫描,9例行CT常规及增强检查,9例行MRI常规及增强检查,3例仅行MRI常规平扫。分析病灶形态、大小、密度、信号及强化方式,总结其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23例患者,共发现25枚病灶。其中3例患者为术后复发。病灶最大13.2cm×12.0cm×11.4cm,最小2.0cm×1.8cm×1.5cm。CT平扫病灶呈稍低密度改变;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匀或不均匀轻度强化,部分病灶呈渐进性强化,其中1例病灶内见钙化。MRI平扫表现为T1WI稍低或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DWI为高信号改变,MRI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结论侵袭性纤维瘤病在CT及MRI具有一定特征性的表现,把握这些征象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鼻腔鼻窦淋巴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鼻腔鼻窦淋巴瘤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 原发于鼻腔30例,鼻窦7例,鼻腔、鼻窦同时发病或累及邻近结构9例。CT表现:淋巴瘤位于鼻腔前部28例,后部2例,向前浸润鼻前庭、鼻翼、鼻背及邻近面部皮肤22例;病灶密度均匀8例,不均匀22例,增强后轻度强化7例,中度强化6例,鼻中隔、中下鼻甲浸润性破坏7例。鼻窦淋巴瘤表现为窦腔内充以软组织影,窦壁骨质浸润性改变5例,明显破坏2例,4例上颌窦周软组织浸润,增强后中度强化3例。弥漫型淋巴瘤表现为鼻腔中线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鼻腔及邻近鼻窦伴软组织肿块,6例并累及邻近面部软组织、眼眶、鼻咽部、口咽、颞下窝、翼腭窝,4例浸润颅底骨髓,2例破坏硬腭。MRI表现:T1WI低信号12例(与肌肉比较。以下同)。等信号8例;T2WI高信号11例,等信号9例;病变轻度强化6例,中度强化10例。4例沿翼腭窝神经周扩散。结论 多数鼻腔淋巴瘤及弥漫型鼻腔鼻窦淋巴瘤有特异影像学征象,可提示诊断;鼻窦淋巴瘤则缺乏特异影像学征象。CT是本病诊断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MRI能更清楚显示病变的范围。帮助临床准确地分期。  相似文献   

12.
儿童后颅凹肿瘤的CT, 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儿童后颅凹常见肿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该病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收集儿童后颅凹常见肿瘤40例,其中髓母细胞瘤18例,星形细胞瘤13例,室管膜瘤9例。行CT和MRI检查。CT平扫40例,增强扫描32例;MRI平扫28例,增强扫描16例。将其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40例儿童后颅凹常见肿瘤CT显示率为975%,MRI显示率为100%。术前CT定性误诊11例,准确率为725%。术前MRI定性误诊4例,准确率为857%。CT和MRI联合检查,能对后颅凹多数常见肿瘤作出定位及定性诊断。MRI能多方位成像,去除后颅凹颅骨伪影的干扰,对该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明显优于CT。结论:CT和MRI检查相结合,能提高诊断儿童后颅凹常见肿瘤的准确率,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疗信息。  相似文献   

13.
鼻咽和咽旁邻近或远处肿瘤累及该区的CT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提高鼻咽和咽旁邻近或远处肿瘤累及该区的认识水平.方法搜集31例,除1例经病史和同位素扫描诊断外,其余经手术或活检病理确诊.常规采用轴位CT平扫,18例加作增强,5例加作冠状位扫描.详细分析了它们的CT表现.结果31例中,来自鼻腔者9例,其中3例内翻乳头状瘤和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边界清楚,其余恶性肿瘤境界不清,有2个以上部位骨破坏;上颌窦齿槽恶性肿瘤13例,膨胀性生长,均破坏上颌窦外后壁侵及颞下窝,有11例上颌窦顶部破坏,其中8例累及翼腭窝;口咽扁桃体癌3例,沿咽侧壁向上蔓延,1例侵犯颞下窝;下颌骨透明细胞癌、转移瘤和造釉细胞瘤各1例,肿块占据颞下窝;颈部血管肉瘤1例,向上经茎突后内侧累及咽旁区;外耳道癌1例,破坏周围骨质,蔓延至咽旁区和鼻咽;蝶骨大翼转移瘤1例,膨胀性生长,直接向颅内和咽旁扩展.结论根据CT表现,多数肿瘤可明确原发部位,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4.
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T对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征象,术后13例行CT随访.结果肿瘤呈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以中鼻道为中心,同时侵犯同侧鼻腔及副鼻窦21例,单纯累及上颌窦2例;所致骨质改变以骨质破坏多见.术后肿瘤复发率高(85%),3例恶性变.结论CT能较好地显示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病变部位、范围及术后有无肿瘤复发,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鼻腔T/NK细胞型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鼻腔T/NK细胞型淋巴瘤的CT和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组织学证实鼻腔T/NK细胞型淋巴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根据病变的范围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2种类型。CT表现:局限型25例,位于鼻腔前部23例,后部2例,向前浸润鼻前庭、鼻翼、鼻背及邻近面颊部皮肤23例;病灶密度均匀8例,不均匀17例,增强后低度强化6例,中度强化3例;中下鼻甲、鼻中隔轻微浸润性破坏2例。弥漫型10例,表现为鼻腔中线区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9例侵犯邻近鼻窦及面颊部软组织,6例蔓延到眼眶、颞下窝、翼腭窝,4例浸润颅底骨髓,3例破坏硬腭。MRI表现:T1WI低信号5例(与肌肉比较,以下同),等信号3例;T2WI高信号6例,等信号2例;病变低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4例。3例沿翼腭窝神经周围蔓延。结论大多数鼻腔T/NK细胞型淋巴瘤有特征影像学征象,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16.
鼻硬结病CT和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鼻硬结病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鼻硬结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起源于鼻腔7例,鼻窦3例。CT表现:鼻腔硬结病表现为实性软组织影2例,索条影5例,7例均见中下鼻甲破坏,4例鼻中隔破坏;7例均侵及邻近鼻窦,其中上颌窦内壁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其余各窦壁骨质明显增生硬化,以上颌窦、蝶窦最显著;2例侵犯眼眶,侵犯翼腭窝及颅内各1例。鼻窦硬结病表现为窦腔充以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相应处窦壁骨质破坏,同时伴周围骨质硬化,3例均侵犯翼腭窝,2例侵犯眼眶及颅内。MRI表现:T1WI呈等信号(与脑实质比较)3例,稍高信号4例;T277I呈等信号2例,明显低信号5例,但信号不均匀;均可见不同程度强化;窦腔外周伴阻塞性炎症,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有明显强化。结论CT可清楚显示骨质改变,是诊断鼻腔硬结病的主要影像方法;MRI能准确显示病变向邻近结构侵犯的范围,为临床分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CT和MRI两种影像方法结合能较准确地对鼻窦硬结病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MR1对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及CT、MRI资料.结果 病变发生于上腭者5例,口底4例,腮腺4例,鼻腔及上颌窦3例,颌下腺2例,泪腺及面颊部各1例.CT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软组织肿块,增强后不均匀强化,侵犯邻近骨质3例.MRI平扫病灶呈等或稍长T1信号,长T2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可见神经侵犯征象.结论 CT对肿瘤周围骨质破坏情况显示较好,MR1能够更清晰显示病变形态、轮廓及侵犯范围.两者结合可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8.
CT诊断鼻腔鼻窦脑膜瘤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CT扫描在诊断鼻腔鼻窦脑膜瘤中的作用。方法:对4例经手术证实的脑膜瘤的CT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斧正累及范围均较广泛,CT平扫时呈等,低混杂密度灶,瘤周均有环形骨质硬化,其中3例瘤内有不规则的条片状钙化影和低密度的坯 煞费苦心区;病灶均累及鼻中隔和鼻窦,鼻中隔明显偏曲或破坏消失。筛窦和蝶窦受累4例,上颌窦2例,窦腔膨胀性扩大,并被混杂密度影填塞,窦壁骨质受压变薄,但未见明显骨质溶解破坏。结论:CT扫描可正确诊断鼻腔鼻窦脑膜瘤。  相似文献   

19.
骨盆骨巨细胞瘤影像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潘诗农  李琦  吴振华 《放射学实践》2008,23(12):1358-1361
目的:分析骨盆骨巨细胞瘤X线平片、CT及MRI征象,探讨其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总结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9例(包括7例复发)骨盆骨巨细胞瘤患者的X线平片、CT、MRI表现。结果:①X线平片表现:囊状骨质破坏15例,单纯溶骨性破坏8例,"多房性"骨质破坏6例。②CT表现:18例呈囊样膨胀性骨质破坏,11例呈单纯溶骨性破坏,未见骨膨胀扩张征象;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均出现轻度至中度的强化。③MRI表现:6例MRT1WI上均呈等信号、低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等信号、高混杂信号。结论:骨盆巨细胞瘤的影学表现为膨胀性溶骨破坏,与长骨巨细胞瘤比较除膨胀更为显著外,余无明显差异;骨盆骨巨细胞瘤诊断需综合运用X线平片、CT及MRI并与临床表现相结合,且能够提高骨盆骨巨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及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及CT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4例。4例均行MRI扫描,其中2例并行CT扫描。结果:4例血管外皮细胞瘤分别位于前、中颅窝、右侧桥小脑角区及右顶部各1例,均呈明显分叶状。T1WI示肿瘤呈高或等、低混杂信号,T2WI示肿瘤呈等或等、高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示肿瘤实性部分高度增强,其中4例肿瘤周边均可见不同程度水肿带,3例见流空血管影,1例肿块内见坏死囊变灶、1例邻近颅骨骨质破坏,1例见幕上轻度脑积水。CT平扫示肿瘤呈高密度,未见瘤内钙化、邻近颅骨骨质增生及脑膜尾征等脑膜瘤常见征象。结论:MRI及CT表现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有一定的作用,最终诊断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