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胃复宁对实验大鼠CAG的预防作用和对胃癌前疾病中P53、P21基因蛋白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胃炎组用去氧胆酸钠联合无水乙醇和氨水制造大鼠CAG实验模型;胃复宁组在胃炎组造模的基础上再施予不同剂量的胃复宁,以观察胃复宁对大鼠CAG形成的防预效果,同时检测P53、P21蛋白表达率。比较胃炎组、胃复宁组、果胶铋组和空白对照组之间CAG的发生率和P53、P21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炎组CAG的发生率为100%,胃复宁(高、中剂量)组CAG的发生率为13%~20%,两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胃炎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8.33%,胃复宁(高、中剂量)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0%~26%,两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胃炎组P2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0.00%,胃复宁(高、中剂量)组P21蛋白的表达为13%~26%,两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结论:胃复宁(高、中剂量)组能够有效对抗有害因素对大鼠胃粘膜的损伤,降低了大鼠CAG的发生率,干预了P21、P53基因蛋白的表达,降低了CAG发展为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P^53蛋白表达及其血清抗体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P^53蛋白压抗体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PCR方法检测血清抗P^53蛋白抗体,酶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P^53蛋白表达。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清抗P^53蛋白抗体阳性率为39.5%,而非癌患者和正常人血清抗P^53蛋白抗体均为阴性(P〈0.01)。P^53蛋白阳性表达的乳腺癌患者抗P^53蛋白抗体阳性率为64.2%,明显高于P^53蛋白阴性表达蛆,血清P抗体测定与P^53蛋白表达密切相关(P〈0.01)。结论检测血清抗P^53蛋白抗体是检测组织P^53蛋白理想的替代工具,可作为乳腺癌血清学诊断新标志,用于乳腺癌的普查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P^16和nm23癌基因蛋白表达与涎腺粘液表皮样癌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用超敏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2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P^16和nm23癌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 P^16和nm23癌基因蛋白阳性表达主要见于细胞浆,阳性率分别为56.25%和59.38%,高分化型和低分化型肿瘤P^16癌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8.95%和23.08%;高分化型和低分化型肿瘤nm23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4.21%和23.08%。经统计学处理,不同分分程度涎腺粘液表皮样癌P^16和nm23癌基因蛋白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P^16和nm23癌基因蛋白表达可作为判断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组织分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s 70,HSP70)在人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检测HSP70在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窦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HSP70在浅表性胃炎组、CAG伴H-IN组、胃窦腺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67%、48.89%、66.67%,过表达率分别为3.33%、37.25%、58.33%,胃窦腺癌组、CAG伴H-IN组HSfy70阳性表达及过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浅表性胃炎组与CAG伴或不伴H-IN组、胃窦腺癌组之间HSP70过表达量上差异较大。结论:HSP70在胃癌和CAG伴H-IN中过度表达,可能在其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27蛋白表达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不检测48例宫颈癌中P^27蛋白表达。结果:P^27蛋白高表达率在宫颈癌中为195(9/48),而正常宫颈组织中均为高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P^27蛋白高表达率与患者年龄、结婚年龄、生育状况、职业及临床分期无关,且放疗前后P^27蛋白高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27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对P^27蛋白进行检测可为早期诊断宫颈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血清胃泌素含量及胃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致癌化学物MNNG复制CAG动物模型,给药后对各组大鼠测定胃酸、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胃泌素含量、S-P法检测HSP70的表达。结果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大、中、小剂量组和胃复春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胃泌素含量显著升高(P〈0.01);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大剂量组与胃复春组相比,HSP70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对CAG模型大鼠具有促进胃酸分泌,提高血清胃泌素含量及增强HSP70的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Hp感染、DNA含量、P^21蛋白异常表达与胃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幽门螺杆菌(Hp)感染、DNA含量及P^21蛋白在胃炎性病变、不典型增生及胃癌中异常表达的意义,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Hp、P^21蛋白蛋白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DNA含量采用Feulgen反应显示DNA,用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研制的CMM-3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DNA含量分析。结果:Hp感染与胃炎性病变及不典型增生密切相关,在胃癌中的检出率较前二者低(34%);不典型增生和胃癌P^21蛋白阳性表达与胃炎性病变P^21蛋白阳性表达有显著性差异;中、高增殖病例P^21蛋白阳性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胃粘膜活检标本同时检测出Hp、P^21及DNA含量,对预防胃癌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另外,还可以作为早期诊断胃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P^21、P^53和MDM2表达与人脑星形细胞瘤发生、发展及与细胞增殖指数间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查41例石蜡包埋的人脑星形细胞瘤标本P^21、P^53和MDM2蛋白的表达和由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反映的细胞增殖程度,同时用RNA原位杂交技术检测24例新鲜人脑星形细胞瘤标本的p21 mRNA表达情况。结果 p21 mRNA原位杂交检查中无论是高级别肿瘤组或低级别肿瘤组,表达均有明显的差异。免疫组化检查中P^21、P^53、MDM2和PCNA的阳性率分别为75.6%、68.3%、65.9%和100%。P^21蛋白表达在高级别肿瘤中较高(P=0.001),且与细胞增殖指数明显相关,但与P^53表达和MDM2表达无明显相关。P^53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无关(P=0.424),但与细胞增殖指数明显相关。MDM2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无关(P=0.812),与细胞增殖指数亦无明显相关性。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细胞增殖指数(PCNALI)和P^21标记指数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有密切关系(P=0.000和P=0.001)。结论 (1)p21 mRNA和P^21蛋白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过度表达,其与细胞增殖指数相关,但与P^53表达无关,表明可能有不依赖于P^53的通路诱导^21表达,仅有P^21过度表达对抑制肿瘤生长是不够的,还需要PCNA参与;(2)P^53蛋白表达水平与细胞增殖指数有关,但与肿瘤恶性程度无关,提示p53基因失活可能是人脑星形细胞瘤发生的早期事件;(3)细胞增殖指数(PCNALI)和P^21、MDM2标记指数的结果提示p21基因,而非MDM2基因在人脑星形细胞瘤的发展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9.
血清P^53抗体检测在胃部疾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思源  曹勤 《中华综合医学》2002,3(8):714-714,770
目的:探讨测定血清P^53抑癌基因突变型抗体在胃部疾病中的意义。方法:对胃镜及病理检查证实的患有各种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胃癌的病人共150例。用快速尿素酶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HP),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P^53抗体。结果:HP感染者的P^53抗体中位值明显高于未感染者(P<0.05),胃癌中P^53抗体阳性占37.5%,萎缩性胃炎中位值1.1-1.6间明显增高,且大部分有不典型增生。结论:P^53突变基因与胃内HP感染具有相关性,胃癌中血清P^53抗体增高明显,萎缩性胃炎或伴不典型增生者抗体值也有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53蛋白,Bcl-2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基底细胞癌(BCC)及脂溢性角化病(SK)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S-P法分别对12例SCC,BCC,SK进行免疫组化P^53蛋白,Bcl-2蛋白检测。结果:12例SCC,BCC中分别有9例,11例P^53蛋白表达阳性有10例,11例Bcl-2蛋白表达阳性,12例SK中有1例P^53表达阳性,11例Bcl-2表达阳性,P^53蛋白在SCC,BCC中表达显著高于SK(P<0.01)。结论:P53蛋白基因突变和Bcl-2蛋白的过度表达(即细胞凋亡机制)在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鸟氨酸脱羧酶(ODC)和c—myc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分析二者表达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探讨ODC及c—mye在慢性胃炎胃黏膜化生和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ODC和c—mycmRNA在18例浅表性胃炎、18例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12例不典型增生及30例胃癌组织中表达,并做统计分析。结果ODCmRNA在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在浅表性胃炎中的表达(P〈0.01)。此外,ODC在高分化腺癌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低、中分化腺癌(P〈0.01)。c—myc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P〈0.01),c-myc在低分化腺癌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高、中分化腺癌(P〈0.01)。ODC与c—myc在胃黏膜癌变多阶段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ODC作为致癌因子在胃癌发生中有重要作用,且c—myc通过诱导ODC的表达促进细胞增殖,将两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HO-1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分析HO-1在胃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在病理科存档的68例胃腺癌(分高、中、低分化组)石蜡标本,与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0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标本对照,比较HO-1/c0分布表达情况。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HO-1在胃腺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阳性率分别是88%(60/68)、60%(12/20)、10%(2/20)。胃腺癌中HO-1的表达明显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中HO-1的表达明显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中HO-1的表达明显高于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组(P〈0.05);胃腺癌低分化组阳性数明显大于中分化组,中分化组阳性数明显高于高分化组,两两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HO-1在胃腺癌病理组织的高表达,表明HO-1在胃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为胃腺癌早期预防、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胃黏膜不同病变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胃癌高危人群胃黏膜不同病变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的检测,探讨在胃癌高发区胃黏膜不同病变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本研究的胃黏膜标本178例来自胃癌高危人群普查和63例胃癌组织临床活检标本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178例胃黏膜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在CSG、CAG、伴IM、伴DYS和GC中表达率分别为4.90%、25.00%、40.00%、55.55%和60.31%。在CSG中的表达率最低,胃癌中表达率最高,随着病变的进展阳性表达率呈递增趋势,其中GC与CAG、CSG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63例胃癌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在20例高分化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35.00%,20例中分化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0.00%,23例低分化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6.95%。低分化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高分化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相比有显著性(χ^2=12.36,P〈0.005),低分化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中分化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χ^2=4.08,P〈0.05)结论突变型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随着病变的发展而增高,提示P53基因的突变与胃癌的发生有关,可能是安塞县胃癌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胃萎Ⅰ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并从细胞增殖凋亡和相关基因的表达方面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120例患者均经胃镜与病理检查证实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分成两组,分别采用胃萎Ⅰ号、三九胃泰冲剂治疗,免疫组化检测PCNA、p53的表达。【结果】治疗组(胃萎工号)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三九胃泰)(P〈0.05),治疗组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为73.24%,对照组症状缓解总有效率48.26%,两组相比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细胞增殖指数、PCNA和p53表达率分别从20.8%、78.05%、40.91%下降至6.5%、58.54%、13.64%(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胃萎Ⅰ号能有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PCNA和p53表达,抑制过度增殖,诱导胃黏膜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愈萎平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胃粘膜的影响。方法:采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饮水加饥饱失常法复制CAG模型,分组,给药12周后测量大鼠胃粘膜厚度,测定胃粘膜匀浆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前列腺素E2(PGE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愈萎平高、中剂量组可显著升高CAG大鼠SOD活性和PGE2含量(P<0.05或P<0.01)、降低MDA含量(有P<0.05或P<0.01);愈萎平高、中、低三个剂量组胃壁平均厚度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愈萎平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粘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上皮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和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胃黏膜的表达状况,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胃黏膜PCNA,Bcl-2的表达。结果随着胃黏膜损伤程度的加重,PCNA,Bcl-2阳性表达递增,CAG与CSG及正常对照组相比,3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胃黏膜损伤程度加重可能通过PCNA,Bcl-2的过度表达而促进细胞增殖和恶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脉冲毫米波经穴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CAG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脉冲毫米波经穴治疗)33例和对照组(中成药摩罗丹治疗)33例,治疗2个月后观察各项指标。结果:治疗组能明显改善CAG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93.33%,与对照组(73.3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胃黏膜萎缩改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改善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脉冲毫米波经穴治疗CAG可明显改善腺体萎缩程度、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等作用,且临床症状缓解快,不良反应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胃癌中Hsp90α和p53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慧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27-28,31
目的:研究Hsp90α及p53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胃癌中Hsp90α和p53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Hsp90α及p53的表达。结果:Hsp90α在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0.0%(21/30)、60.0%(12/20)、30.0%(6/20)。p53在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3.3%(19/30)、10.0%(2/20)、5.0%(1/20)。胃癌中Hsp90α及p53的表达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P〈0.05); 胃癌中Hsp90α及p53表达的关系:56.7%(17/30)的胃癌Hsp90α、p53均为阳性,23.3%(7/30)的胃癌Hsp90α、p53均为阴性,13.3%(4/30)的胃癌Hsp90α阳性但p53阴性,6.7%(2/30)的胃癌p53阳性但Hsp90α阴性,Hsp90α及p53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Hsp90α及p53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及发展有关; 胃癌组织中Hsp90α及p53表达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及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均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中西医联合治疗)50例,对照组(西医治疗)50例,比较两组CAG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两组CAG患者治疗后的临床表现如胃痛、纳差、乏力、痞满、嗳气、口干、口苦、大便不调的改变情况。两组CAG患者治疗前后胃镜检查示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黏膜色泽灰暗、黏膜皱壁变薄方面情况;两组CAG患者治疗前后IL-6、TNF-α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CAG患者的总有效率达94.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AG患者治疗后的临床表现如胃痛、纳差、乏力、痞满、嗳气、口干、口苦、便溏均较治疗前例数明显减少,且观察组CAG患者上述临床症状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CAG患者治疗后在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黏膜色泽灰暗、黏膜皱壁变薄方面均较对照组例数明显减少(P<0.05)。两组CAG患者治疗后IL-6、TNF-α水平均分别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CAG患者治疗后IL-6、TNF-α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或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胃镜表现,抑制炎症因子IL-6、TNF-α的水平,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常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内p53基因的表达及探讨肺血管重建(PVR)的分子机制。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氧组,每组10只。采用常压间断低氧8h/d,连续21d的方法来建立常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模型。用右心导管法检测肺动脉平均压(mPAP)。测量右心室肥厚指数[R.(L+S)-1]。测量肺血管管壁面积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MA%)、管壁厚度占血管外径的百分比(MT%)及管腔面积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VA%)等肺血管形态学指标。用免疫组化方法来检测p53基因在HPH大鼠肺组织表达。结果21d后,低氧组mPAP、R.(L+S)-1、MT%、MA%及p53基因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或P〈0.05),而VA%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HPH大鼠肺内突变型p53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强,而可能相对抑制野生型p53基因蛋白的表达,导致细胞增殖被促进、细胞凋亡被抑制,从而导致PVR进展,引起肺动脉压力升高,以致发生HP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