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胆固醇吸收与合成标志物及其它相关指标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成份的影响,探讨高脂血症患者胆固醇代谢特点。方法选取高脂血症患者(n=53)和健康对照者(n=50),常规检测肝肾功能及血脂水平,应用气相色谱法检测胆固醇吸收与合成标志物水平。结果高脂血症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高脂血症组角鲨烯、7-烯胆烷醇的合成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豆固醇吸收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组影响TC的独立影响因素为LDLC和菜油固醇,影响TG的独立影响因素为脱氢胆固醇和LDLC,影响健康对照组TC和TG的独立影响因素均为LDLC和7-烯胆烷醇。结论高脂血症患者胆固醇代谢标志物特点是角鲨烯、7-烯胆烷醇合成率显著增高,植物固醇中豆固醇吸收率显著降低;高脂血症组影响TC和TG的独立影响因素除LDLC外,还与胆固醇合成标志物(脱氢胆固醇)、胆固醇吸收标志物(菜油固醇)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健康成人胆固醇吸收与合成标志物的均值及分布情况.方法 入选北京安贞医院体检中心64例健康成人,常规测定肝肾功能、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等指标;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胆固醇吸收与合成标志物.结果 5种非胆固醇类固醇总和平均值为1.02 mg/dL,约为胆固醇总量的0.72%,且存在个体差异;与女性比较,男性血清中7-烯胆甾烷醇水平升高(P<0.05),而豆固醇水平较女性低(P<0.01);合成标志物角鲨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吸收标志物豆固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结论 通过检测胆固醇吸收与合成标志物,了解健康个体间胆固醇吸收、合成标志物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冠心病高危人群血脂和胆固醇代谢标志物(胆固醇合成、吸收标志物)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分别测定159例冠心病高危人群在口服20 mg阿托伐他汀4周前后血脂及胆固醇合成标志物[角鲨烯/总胆固醇(TC)、链甾醇/TC、7-烯胆烷醇/TC]、吸收标志物(谷固醇/TC、豆固醇/TC、菜油固醇/TC)。根据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将入选者分为反应好者和反应差者两组。分析两组血脂和胆固醇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性。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两组的血脂,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反应好者9.4%,反应差者7.4%)外,其它几项均降低,反应好者TC、LDLC下降幅度较反应差者更大(均P0.01)。反应好者中,TC降低幅度与角鲨烯/TC、谷固醇/TC降低幅度呈正相关(r=0.247,r=0.205,均P0.05),LDLC降低幅度与菜油固醇/TC降低幅度呈正相关(r=0.193,P0.05);反应差者中,TC降低幅度与豆固醇/TC降低幅度呈负相关(r=-0.388,P0.01),LDLC降低幅度与角鲨烯/TC、豆固醇/TC、谷固醇/TC降低幅度呈负相关(r=-0.280,P0.05;r=-0.517,P0.01;r=-0.320,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后,TC、LDLC的变化在反应好者中较反应差者中明显,胆固醇代谢标志物变化差异不大。反应好者中,TC、LDLC的下降幅度与胆固醇代谢标志物均呈正相关;而反应差者中则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fat-1小鼠高脂饮食后血清胆固醇水平、胆固醇合成与吸收效率的改变及相关机制。方法 mfat-1小鼠及C57BL/6小鼠各12只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心脏取血并取肝脏组织,气相色谱法检测小鼠肝脏膜脂质内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二碳五烯酸(DPA)、α-亚麻酸(ALA)、亚油酸(LA)、花生四烯酸(AA)的含量及血浆中总胆固醇、胆固醇合成标志物(角鲨烯、2,4-脱氢胆甾烷醇)及吸收标志物(菜油固醇、β-谷固醇、豆固醇)水平的变化,ELISA法检测两组小鼠肝脏中胆固醇合成限速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R)的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小鼠肝脏膜脂质内ω-6/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1.70比6.04,P<0.01),血浆中胆固醇合成标志物角鲨烯、2,4-脱氢胆甾烷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63±0.17比1.24±0.36,3.89±0.54比6.57±1.06,P<0.05),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R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379.76±22.37比443.98±27.99, P<0.01);胆固醇吸收标志物菜油固醇、β-谷固醇和豆固醇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6.10±2.28比21.24±2.96、1.07±0.18比1.76±0.43、28.78±5.60比42.30±5.81,P<0.01);总胆固醇水平较对照组降低(0.91±0.07比1.16±0.85,P<0.01)。结论 mfat-1小鼠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及吸收两种途径降低体内总胆固醇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胆固醇代谢标志物水平与反映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SYNTAX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冠心病患者共103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计算SYNTAX评分,根据评分数值分为低、中、高危组,检测所有患者接受调脂治疗前胆固醇代谢标志物的水平,分析胆固醇代谢标志物与SYNTAX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SYNTAX评分中危组较低危组患者的菜油固醇、谷固醇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提示随着胆固醇吸收标志物水平的升高,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加重。相关性分析显示:菜油固醇、谷固醇与SYNTAX评分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谷固醇(B=0.233,P=0.043)与SYNTAX评分呈正相关。结论:胆固醇吸收标志物与SYNTAX评分正相关,可作为判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胆固醇是维持哺乳动物细胞存活及功能所不可缺少的成分,然而高水平的血清胆固醇是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体内胆固醇代谢的平衡取决于以下三个主要代谢途径:体内胆固醇的合成、小肠对胆固醇的吸收以及胆汁/粪便胆固醇的分泌等。因此,降低体内胆固醇的合成,减少胆固醇的吸收,以及增加胆固醇的分泌都是降低体内胆固醇水平的有效手段。已有研究报道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可以增加小鼠巨噬细胞胆固醇的流出而促进胆固醇的逆向转运。但ω-3 PUFA对肝细胞胆固醇代谢的影响至今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ω-3 PUFA在肝细胞胆固醇合成和分泌中的作用。方法应用50μmol/Lω-3 PUFA(DHA或EPA)处理人肝癌细胞系HepG2 48 h后,收集细胞,用甲醇/氯仿(2∶1)溶液抽提细胞总脂质,在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的作用下将脂质溶解于蒸馏水中,并用酶法测定细胞胆固醇浓度;提取细胞总蛋白,用Western blot检测与胆固醇合成相关基因SREBP2和HMG-CoA还原酶,胆固醇向胆酸转化的限速酶CYP7a1,以胆固醇分泌相关基因ABCG8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经50μmol/LDHA或EPA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胆固醇代谢标志物与罪犯血管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特点的相关性。方法:入选4周内未接受过调脂治疗的ACS的患者共55例,根据血管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检查确定有无薄帽纤维粥样硬化斑块(TCFA),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斑块组分及胆固醇代谢标志物水平的差异。结果:TCFA(+)组罪犯病变斑块的纤维脂质、坏死核心、钙化成分较TCFA(-)组显著增高,[分别为18.55(12.20,46.77)vs.12.60(4.31,16.39)mm~3,P=0.002;44.88(35.06,68.82)vs.25.97(15.23,28.98)mm~3,P=0.000;3.20(1.03,4.70)vs.1.30(0.80,2.50)mm~3,P=0.015]。谷固醇与罪犯病变斑块的坏死体积、钙化体积成正相关。结论:胆固醇吸收标志物水平可能与冠状动脉斑块的易损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杂志》2003,11(5):403-403
临床过去使用离子交换树脂或胆汁酸蛰合剂在肠道内与胆汁酸结合。胆汁酸蛰合在大分子量的树脂上 ,随粪便排出 ,从而阻断胆汁酸的肝肠循环 ,使胆汁酸不能再经肠粘膜回吸收。这样肝细胞的胆固醇来源减少 ,肝细胞膜LDL受体 (LDL R)增加 ,吸收更多的血浆LDL。但由于肝细胞胆固醇少了 ,HMG CoA还原酶活性会代偿增加。肝细胞合成胆固醇增多 ,部份削弱了树脂类药物的降胆固醇的作用。新的肠道胆固醇吸收抑制剂Ezetimibe(E)是一种分子量很小的化合物。在肠道葡萄糖醛酸化后 ,通过肠粘膜绒毛很快进入门脉 ,经肝入胆汁 ,再到小肠 ,这样反复不已…  相似文献   

9.
胆固醇吸收蛋白——降脂治疗的新靶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固醇吸收蛋白(NPC1L1)是新型的降脂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的作用靶点,其在胆固醇的肠道吸收和胆汁分泌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调节体内胆固醇的生物合成,是维持生物体胆固醇动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胆固醇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对维持机体代谢及正常的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肝X受体(LXR)是肝脏中丰富表达的一种核受体,通过在肝细胞层面调控胆固醇及胆汁酸的合成、转化及转运来影响胆固醇代谢过程,在维持机体胆固醇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LXR能抑制食物中胆固醇在肠道的吸收,从而降低机体外源性胆固醇水平,从一定程度上降低机体总胆固醇水平,预防高胆固醇血症、胆结石等的形成。从肝脏和肠道两个层面对LXR调控胆固醇代谢的机制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第一个肠道胆固醇吸收的选择性抑制剂依折麦布(商品名益适纯,EZETROI.),是一种口服、强效的降脂药物,其作用机制与其它降脂药物不同(如:他汀类、胆酸螯合剂、苯氧酸衍牛物和植物性圆醇酯化物),可单独或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联合应用于治疗原发性(杂合子家族性或非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oFH)、纯合子谷甾醇血症(或植物甾醇血症)。  相似文献   

12.
胆道胆固醇的过高分泌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关于胆道胆固醇高分泌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经研究与肝脏胆固醇代谢的多个不同环节有关。该综述将从肝脏胆固醇的合成、摄取、转化、酯化、转运以及分泌等方面对胆道胆固醇高分泌的发生机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s)已经成为全球危害人类健康生命的头号死因.平均每年有1710万人因CVDs丧命,其中,超过40%的人死于冠心病,而高胆固醇血症是引起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危险因素,并且血清胆固醇水平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预测因素.大量研究证实,增加钙摄入可以降低或改善血浆胆固醇浓度,这对预防CVDs,特别是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钙摄入降低血胆固醇水平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增加胆汁酸的排泄、干扰胆固醇吸收、抑制饱和脂肪酸的吸收、促进能量代谢、调节血1,25(OH)_2D水平、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和控制食欲等.  相似文献   

14.
高密度脂蛋白(HDL)能够将胆固醇从泡沫细胞中转运到肝脏,代谢转化为胆汁排出体外,进而产生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称之为HDL的胆固醇逆转运(RCT)。因此,如何提高HDL浓度并促进HDL的功能,充分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但研究显示单纯升高HDLC并未发现有明显的临床效果,揭示了HDL功能的复杂性。因此有必要进行系统的回顾HDL的分子结构、合成、代谢等,重新认识其RCT功能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为进一步研究HDL的RCT功能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正钠缺乏时,循环中内源性哇巴因(endogenous ouabain,EO;一种肾上腺皮质来源的血管加压素)水平增加。此外,羊毛甾醇合酶(一种参与胆固醇生物合成的酶)的一种错义基因多态性突变(rs2254524V642L)可影响肾上腺皮质细胞的EO生物合成。研究人员探索轻度高血压患者体内羊毛甾醇合酶  相似文献   

16.
ABCA1是一种介导细胞内过量胆固醇外流到载脂蛋白并将其包装成高密度脂蛋白(HDL)的膜转运蛋白,是调节血浆HDL及细胞内胆固醇水平的重要受体;然而,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尚未明了。近期研究逐步揭示,ABCA1有可能通过特殊的信号传导通路诱发胆同醇外流;其信号传导作用还体现在抗凋亡、影响细胞骨架蛋白的相互作用等其它方面,本文对ABCA1的脂质调节、表达调控和信号传导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强化调脂方案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胆固醇代谢标志物及其比值的影响。方法:将90例住院已行择期PCI的慢性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辛伐他汀40mg/d组(SI组)、辛伐他汀20mg/d+依折麦布10mg/d组(SI/EZ组)和阿托伐他汀20mg/d组(AT组),治疗随访12周,观察调脂疗效、胆固醇代谢标志物的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①3种调脂方案均能明显降低LDL-C、TC和TG水平,同时提高HDL-C水平;12周时,SI/EZ组LDL-C降低幅度(32.2%)和TG下降幅度(29.5%)均高于SI组和A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治疗12周,3组血清胆固醇合成标志物水平均显著下降(均P<0.05),且SI组和AT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SI/EZ组;胆固醇吸收标志物在SI/EZ组下降幅度达到11.9%~20.5%,SI组和AT组胆固醇吸收标志物水平则升高,且AT组升高幅度大于SI组。③3组均未出现有临床意义的肝酶和肌酶升高。结论:小剂量他汀联合依折麦布与较大剂量他汀相比调脂疗效无显著差异,且前者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联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胆固醇代谢状况。  相似文献   

18.
胆道胆固醇的过高分泌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关于胆道胆固醇高分泌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经研究与肝脏胆固醇代谢的多个不同环节有关。该综述将从肝脏胆固醇的合成、摄取、转化、酯化、转运以及分泌等方面对胆道胆固醇高分泌的发生机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载脂蛋白与细胞胆固醇移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研究认为 ,细胞胆固醇移出是由于卵磷脂胆固醇酯酰转移酶 ( L CAT)引起的胆固醇酯化作用 ,使高密度脂蛋白 ( HDL )中非酯化胆固醇减少 ,从而导致非酯化胆固醇从细胞膜流向 HDL[1] 。但随后研究发现 ,在无 L CAT存在时 ,HDL仍可介导细胞胆固醇移出 [2 ]。近期研究还发现具有双性 α-螺旋的载脂蛋白 AI( apo AI)等可通过与细胞相互作用介导细胞胆固醇移出 ,并与细胞胆固醇和磷脂一起生成前 β1- HDL[3-5]。从而对载脂蛋白在细胞胆固醇移出中的作用及细胞胆固醇移出的机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1 细胞胆固醇代谢平衡胆固醇是细胞…  相似文献   

20.
血脂异常为临床常见疾病,与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中医认为血脂异常主要与痰浊有关,温胆汤作为血脂异常痰浊内阻证的主方,在临床疗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近年来温胆汤加减方调控血脂异常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整理与分析,发现温胆汤加减方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抑制肠道外源性胆固醇吸收、减少内源性胆固醇合成、调节胆固醇转运、促进胆固醇排泄、干扰三酰甘油的吸收与合成、干预三酰甘油分解代谢等机制调节血脂。因其多靶点整合起效、无肝肾功能损伤的特点,在血脂异常的治疗上具有独特优势,为血脂异常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