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例一、女,25岁。因腹胀、腹痛反复发作9月余入院。体检:营养差,腹部膨隆,见肠型及逆蠕动波。右下腹偶可触及拳头大小囊性肿物。肠鸣音活跃,可闻及气过水声。腹部平片:小肠管高度扩张,直径达8cm,有多个宽大的液平。钡餐:小肠广泛胀气,回盲部显影不清,钡剂可进入结肠。保守治疗无效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回肠下段高度扩张,管径达8—10cm,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其内淋巴结肿大。回盲部见一椭圆形约12×7×6cm~3肿块,包膜完整,质软。行回盲部切除,回肠升结肠端端吻合。病理诊断:回盲部肠重复畸形(囊肿型)。术后随访2年8个月,症状无复发。  相似文献   

2.
l病例报告 患男.32岁。因马车挤伤腹部后26h于1994-10-10在当地医院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小肠上段距回盲部约2~3m间有3.0cm×8.0cm及2.5cm×7.0cm两处破裂口,裂口较规则,予世修补。术后第4天切口有大量胆汁样肠内容物溢出,每日精出液约2000ml。经持续开放吸引漏出液、营养支持及抗感染治疗20天于同年11月3日转入我院。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61岁。因反复便秘、腹泻3年于1997年6月16日入院。体检:右下腹扪及5×4cm肿物,柔韧,边界不清,无明显触痛,较固定。B超提示为右下腹囊性占位性病变。为确诊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报告为回盲部包块,病理检查为慢性炎性改变。术前初步诊断回盲部肿瘤。行肠道准备4天后于1997年6月28日剖腹探查,术中发现阑尾中段呈囊状扩张约2×2cm,与盲肠壁粘连,阑尾根部套叠入盲肠内;分离盲肠壁见阑尾根部又一囊性肿物约2.5×2.5cm,基部尚正常,整个阑尾呈葫芦状。探查其余部位,未见类似肿物,行常规阑尾切除及盲肠壁修补术。术后病理检查报告:哑铃形阑尾一…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10岁,因腹痛、右上腹部肿物2d于1998年3月21日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表情痛苦,急性病容,扶入病室,心肺无阳性体征,腹部视诊右上腹部略隆起,可触及6.0cm×5.0cm的肿物,质硬,压痛(++),反跳痛(-),边界不清,表面光滑,活动差,无搏动感,叩诊呈实音感,肠鸣音每分钟2次,腹部B超检查:右上腹略偏左可见7.0cm×2.8cm的液性暗区,边缘较完整,内可见少量细光点回声,给予腹腔肿物穿刺,抽出不凝血性液体2mL,给予急诊手术治疗.术中所见:回盲部肠套叠,给予手法复位后,于距回盲部约1m处可触及一大小约5.0cm×2.5cm的Mecket憩室内翻入肠腔内,难以还纳,小肠肠腔内完全阻塞,肠内容物无法通过.小肠距回盲部10cm约有1m的小肠呈紫褐色,无弹性及光泽,有腥臭味,给予等渗温盐水复温30min后肠管颜色仍无改变,确诊小肠部分坏死,行坏死小肠切除断端吻合术,术中经过顺利.最后诊断:Mecket憩室内翻诱发回盲部肠套叠.  相似文献   

5.
阑尾套叠2例     
例1:患者,女,22岁。因右下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一个月入院。查体:右下腹可扪及4×3×8cm肿块,质硬、光滑、稍活动,轻微触痛。白细胞总数10.900,中性64%。B超右下腹进出波为4.5cm肿物。实质性。钡灌肠。盲肠不规则变形,腔内充盈缺损,粘膜破坏迴盲瓣受累变细。诊断:1、回盲部癌;2,迴盲部结核。剖腹探查见盲肠后有-7×4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36岁,因劳动中右下腹不适,触之有肿块并逐渐增大两个月,于1961年2月21日住院。饮食、二便均正常。家族史中,父患鼻泪管癌,弟妹共6人,其中一弟患甲状腺癌,一妹患乳腺癌。体检:右下腹触及10×10×8cm肿块,境界不甚清楚,质硬,压之有不适感。肛诊(一),余无特殊体征发现。X线胸透:两上肺有少许纤维硬结性结核灶。钡剂灌肠X线片示盲肠有充盈残缺阴影,回盲瓣未开放。临床拟诊回盲部肿块(结核或肿瘤)。3月14日剖腹探查:见下段升结肠后壁有12×10×8cm肿块,表面凹凸不平,与附近脏器广泛粘连,腹腔中有少量淡黄色腹水。由于病变性质未详,同时估计匆促手术切除有困难,仅行回肠与横结肠吻合术,切取小块肿瘤活检,病理报告腺癌组织。 1961年5月18日在充分准备下再次剖腹,尽量切除  相似文献   

7.
病例:女,2岁,以阵发性腹痛伴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4天入院。查体:腹部膨隆,无胃型、肠型及蠕动波,全腹压痛,无肌紧张,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亢进。血象:白细胞18.4×10~9/L,中性0.82腹透;肠曲多量积气,数个小液平面。入院诊断:急性肠梗阻。给予胃肠减压、灌肠、抗炎、补液等保守治疗16小时无好转。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腹腔血性液体约600ml,小肠胀气,距回盲部约70cm的回肠系膜有一扇形裂孔,其肠管系膜缘仅有约1cm的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35岁。右下腹无痛性包块半年,腹泻便秘交替两月,于1983年8月15日住院。即患阑尾炎、颈淋巴结核。右下腹5×3×3cm、质中等、稍活动、无触痛肿块。血沉正常。胸片两肺门散在钙斑。钡灌肠示盲肠及升结肠近端显现不规则狭窄,结肠袋消失,升结肠粘膜结构消失。术前诊断回盲部结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院收治 2例小肠异物患者 ,术前均误诊为急性阑尾炎 ,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例 1:男 ,9岁。主因右下腹痛 2 4h于 2 0 0 2年 6月入院 ,入院时查体温 3 8.5℃。脉搏 10 0次 /min,腹平坦 ,全腹肌紧张 ,压痛 (+ ) ,反跳痛 (+ )以右下腹明显 ,肠鸣音消失 ,白细胞 16× 10 9/L,中性粒细胞 0 .86,淋巴细胞 0 .14。尿常规 (-) ,入院诊断 :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 ,并急诊行阑尾切除术 ,术中见阑尾表面略红肿 ,无化脓穿孔 ,腹腔有积脓 ,小肠表面有少量脓苔 ,进一步探查小肠 ,见距回盲部 12 cm处有一尖性异物 ,分别穿透回肠两侧 ,穿出点有脓苔 ,…  相似文献   

10.
<正> 患者女,14岁,因具有典型急性阑尾炎症状体征于1988年10月3日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回肠系膜有白色囊状肿物,阑尾明显充血水肿。切除阑尾后探查末段回肠发现距回盲部50~150cm的肠管上有蛛丝状乳白色线条,肠系膜呈弥漫性海绵状乳白色隆起,范围约90×8×0.3cm,挤压该隆起物溢出乳白色液体,近系膜根部处有成串大小不等囊性白色半透明肿物,大者如核桃,小者如花生。另取探查切口进一步检查,发现该段肠系膜有一12cm长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42岁,一年前偶有右中下腹不适感,因无任何伴随症状未在意。一月前开始间断出现脐周抽搐样痛,向腰部放散,大便次数增多、有时有黑便及鲜血。彩超检查:右上腹实质性占位性病变;纤内镜检查:盲肠息肉;肠癌;CT检查;右中下腹回盲部高密度肿块,CT值为48—49Hu,呈分层环状,大小约4.8×4.5×9cm,CT值为—93Hu。手术:回盲部  相似文献   

12.
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7、54岁,有阑尾切除史1.5年余,症状以局部隐痛为主,局部可扪及包块。嗜酸性粒细胞各为6%与3%。钡剂造影示回盲部充盈缺损或肿块阴影。术中见回盲部约6×6cm及  相似文献   

13.
肠道类癌3例     
肠道类癌较少见,我院遇到3例。其中1例以脏器穿孔腹膜炎急诊手术病理证实。现将3例报告如下:例1:男,47岁。于1982年10月15日入院。6个月前出现腹胀,40天前右下腹有拳头大小肿块伴阵发性腹痛。检查腹部有广泛的深压痛,但无反跳痛。右下腹可触及一肿块,质较硬,表面光滑不活动。10月28日剖腹探查发现肿块位于回盲部,约8×7×5 cm,质硬与大网膜右髂窝及侧后腹膜粘连紧密。肠系膜有多个肿大淋巴结。行右半结肠切除回横结肠端端吻合术。病理诊断:回盲部类癌。术后10个月因肿瘤复发死亡。  相似文献   

14.
1 病例介绍例1,男性,50岁。阵发性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5天入院。否认“腹外疝”史。曾在外院以“不全性肠梗阻”保守治疗无效。查体:腹胀、有肠型,轻度腹肌紧张,全腹压痛。肠鸣亢进有金属音。腹部X线透视中腹部多个阶梯液平。诊断:机械性小肠梗阻,肠粘连。剖腹探查发现小肠高度扩张,距回盲部60 cm有肠袢嵌入右侧腹股沟管,牵拉松解困难。切开腹股沟管,见10cm长的肠管已坏死,穿孔1cm×1cm。作部分小肠切除,端端吻合,疝修补。术后切口感染,住院25天,痊愈。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18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天入院。入院前1天,患者感脐周隐痛不适。数小时后疼痛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疼痛。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无畏寒发热。查体:T36.8℃,右下腹压痛,反跳痛,伴肌卫。实验室检查:血WBC13.5×10~9/L,N0.7,L0.3。术前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急诊行阑尾切除术。术中见大网膜下移,阑尾明显充血水肿,阑尾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切除阑尾。关腹前检查回盲部发现结肠距回盲瓣4cm处有一炎性包块,约4×4×5cm~3大小,与结肠壁粘连。表面有散在米粒大小脓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39岁。反复黑便、头晕心悸16d。腹部检查无压痛及反跳痛。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74g/L(120~160g/L)。癌胚抗原1.10μg/L(0~5.2μg/L)。全身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检查:盆腔内小肠肠壁节段性结节状不规则增厚,代谢未见异常增高,不除外黏液腺癌可能。胶囊内镜示:空肠中下段见菜花样肿物,表面分叶,并见活动性出血。手术所见:距回盲部120cm见回肠处质软肿瘤约8.5cm&#215;6.8cm,小肠系膜见散在多枚肿大质软淋巴结0.5cm&#215;0.5cm,在距肿瘤上、下端各10cm切除肠管。  相似文献   

17.
阿苯达唑自微乳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阿苯达唑自微乳在小肠各部位的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实验,RP-HPLC法测定药物浓度,根据药物进出小肠各段中的质量减少量来求算出药物的吸收速率。结果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依次是1.78×10-2,2.15×10-2和1.25×10-2·min-1。结论阿苯达唑自微乳在整个小肠段都有吸收,且小肠中段吸收较好。  相似文献   

18.
保留回盲瓣回肠末段短距离吻合15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锵 《中国医药指南》2009,7(12):129-130
目的探讨保留回盲瓣回肠末段短距离吻合方法及其可行性。方法近回盲瓣的末段回肠行端-端吻合,同时切除阑尾,如吻合口距回盲瓣短于5cm者则经阑尾残端插入硅胶管越过回盲瓣达吻合口远端开放引流,防止因末段回肠内压力增高致吻合口瘘之严重并发症。结果15例患者均于术后2~3d肛门排气,2周拔除导管,饮食恢复正常痊愈出院,未出现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结论在保证回盲瓣末端回肠段的血供及充分的小肠减压的情况下进行保留回盲瓣回肠末段短距离吻合,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25岁,因右肾区酸胀不适二年余伴间歇性血尿,于1983年10月6日入院,经肾图、B 超、膀胱静脉肾盂造影等检查,诊断为左肾缺如,右侧肾盂输尿管交界处先天性狭窄合并肾积水、肾结石,而于1983年11月25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经腹行回肠代右输尿管术,术中见右肾为16×9×6cm 大小,肾实质厚而富有弹性,左肾未探及。在距回盲瓣20cm 处截取一段回肠约2.5cm(注意保留系膜血管弓),于截取之肠管后方行断离回肠端端吻合,恢复肠道连续性。移用之肠管经反复用1%卡那霉素液及生理盐水冲洗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44岁。因右下腹包块4个月伴发热、腹痛2个月于1990年2月入院,查体:消瘦,右下腹可扪及6×5×3cm 包块,质硬,活动度差,压痛阳性。ESR32mm/h,B 超示右下腹有8×6×5cm 的实质包块,予以剖腹探查。术中见肿块来源于回盲肠,约10×8×8cm 大小,质硬,与周围脏器广泛粘连。肺块周围见有多个转移的瘤结节,大如鸽蛋,仅手术切除一个转移瘤结节送病理检查。病理诊断为浆细胞肉瘤。术后2个月患者两肺及右腹股沟部均发现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