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胆总管结石探查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申伟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1):1975-1976
目的探讨经扩张胆囊管取出胆总管内结石后不放置“T”管的可行性及临床适应证。方法选择30例经胆囊管探查胆总管取石后不放置“T”管并与传统的放置“T”管方法进行比较。结果不放置“T”管组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8d,放“T”管者为16d,不放置“T”,型管的患者避免了“T”型管引起的诸多并发症。结论在正确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经扩张胆囊管探查胆总管取石后不放置“T”型管有较多优点,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后不放置“T”形管的可行性及临床适应证。方法选择39例患者于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后术中不放置“T”形管,并与传统的放置“T”形管法进行比较。结果不放置“T”形管组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平均7天,放置“T”形管患者为15.5天;不放置“T”形管的患者可避免“T”形管引起的诸多并发症,减少住院天数及费用。结论在正确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后以不放置“T”形管为好。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中纤维胆道镜入路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胆总管并发结石的入路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Olympus P20胆道镜对64例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选择性施行胆道探查取石术,其中经胆囊管入路26例,胆总管前壁切开入路38例。结果:①经胆囊管人路取净结石24例,残留结石2例,术后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肝胰壶腹括约肌切开(EST)取石成功。②经胆总管前壁切开入路取出结石34例,推入十二指肠3例,阴性探查1例。一期缝合17例,术后胆漏2例,引流1周内愈合;置放T形管21例,术后无胆漏。残留结石1例,经T形管窦道取石成功。结论:腹腔镜术中经胆囊管人路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但对不适宜的患者仍应坚持切开胆总管前壁,探查取石后酌情行一期缝合或置放T形管引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胆管镜经胆囊管胆管探查取石的可行性及适应证。方法对具有胆管探查取石指征的患者,施行胆管镜经胆囊管扩张或辅以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后进行胆管检查和取石,完成后不放置T管,直接结扎或缝合胆囊管。结果 36例中7例探查阴性,29例发现胆总管结石,经胆囊管扩张或辅以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后进行胆管镜取石,均顺利清除结石,结石清除率为100%。无住院期间死亡及胆漏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4~9d,平均住院6.5d。结论该术式有适当的手术指征、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的特点,符合微创外科的原则,降低胆总管阴性探查率,是部分胆石症患者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胆道镜经胆囊管探查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纤维胆道镜经切除胆囊后扩张的胆囊管探查胆总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可疑有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术中在切除胆囊后经胆囊管行胆道镜胆总管探查。结果通过扩张后的胆囊管共34例患者成功进行了胆道镜检查,成功率94.12%,无残留结石发生。结论通过扩张后的胆囊管行胆道镜探察胆总管操作简便、安全,能提高胆总管结石的取净率,减少胆总管的阴性探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具有胆总管相对探查指征者,经胆囊管探查胆总管的可行性。方法 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46例采用右肋缘下切口切除胆囊,经胆囊管探查胆总管不放置“T”管,Winslow孔放置引流管1根。结果 46例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此术式安全可靠,解决了有相对胆总管探查指征者给外科医师术中带来的困扰。  相似文献   

7.
王晓瑾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22):117-118
胆总管结石传统的治疗方法为胆总管探查切开取石后放置T型管引流,手术创伤较大,住院时间长,为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法,我院采用胆总管切开取石后I期缝合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2004年1月-2008年1月共40例患者实施胆总管切开取石后I期缝合,不放  相似文献   

8.
李枝富 《成都医药》2002,28(4):196-198
目的:探讨经胆囊管探查胆总管的方法和经验。方法:总结46例用小号刮匙和取石钳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和取石术。结果:经胆囊管取出胆总管结石31例(67.4%),经胆囊管将胆总管结石推入十二指肠4例(8.7%),阴性探查11例(23.9%)。术后残留胆总管结石2例(4.3%)。结论: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及取石的技术是安全和有效的方法,与传统的胆总管切开探查及取石相比患的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切口胆总管切开取石后Ⅰ期缝合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选择5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常规经右上腹腹直肌开腹,切口长度6~8 cm,于十二指肠上方纵行切开胆总管,长度以结石大小而定,一般在2 cm以内,胆总管切开取石后不放置T型管,以胆道镜探查胆道黏膜情况及结石,以取石钳及纤维胆道镜网篮取净结石,并确认远端通畅无残余结石及狭窄,应用5-0的可吸收胆肠吻合线Ⅰ期缝合.结果:所有病例均无胆瘘发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5±1.5)d,具有住院时间短、痛苦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前提下,胆总管切开取石后行Ⅰ期缝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不放置"T”型管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斌  吕贵荣  贺享军 《贵州医药》2001,25(7):645-646
传统的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常规放置“T”型管引流。近年随着外科缝合技术的提高,缝合材料更新以及有效抗生素的应用,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不放置“T”型管在临床也有报导。我院在1996年元月至2000年12月间施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128例中选择了12例直接缝合胆总管,不放置“T”型管,经随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 自1996年元月至2000年12月,我院外科共施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128例,其中有12例选择不放置“T”型管。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9岁。单纯性胆总…  相似文献   

11.
方勇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3):356-358
目的:探讨胆管镜(biliary duct mirror,BDM)在胆管手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10年应用(Oly-musCHF-P20型)BDM在胆管外科手术中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BDM检查结果显示肝内外胆管结石363例,其中肝外胆管结石225例,结石取净222例,取净率99.0%(222/225);肝内外胆管多发结石98例,结石取净93例,取净辜95%;单纯肝内胆管结石41例,结石取净38例,取净率94%(38/41).术后肝外胆管结石残石率0.89%(2/225),肝内胆管结石残石率10.2%(10/98).结论:术中BDM检查直观、安全高效.具有诊断治疗双重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与研究医源性胆管损伤与胆管狭窄的原因以及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选择80例医源性胆管损伤与胆管狭窄的患者进行研究,利用经内腔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技术在患者体内置放支架,对医源性胆管损伤与胆管狭窄情况进行治疗,手术之后的第1、4、7及11d对患者的肝功能变化情况进行检测,对患者血白细胞水平的计算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患者住院的时间、临床上的治愈率以及手术之后第1、3、5年的复发率进行观察。另外,还要对比分析这些患者医源性胆管损伤与胆管狭窄情况的致伤原因以及治疗结果。结果术后治愈73例患者,治愈率为91.2%,术后的第1、4、7及11d,患者总胆红素、血白细胞水平、丙氨酸转氨酶等均有显著的下降趋势。比较手术后第1d和第7d患者各项指标的数值,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第7d和第11d,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胆囊切除手术当中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医源性胆管损伤与胆管狭窄在注意遵循及掌握手术原则的前提下,大多数是可以避免的。在提高其远期疗效方面利用经内腔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技术在患者体内置放支架这种治疗方法效果显著,特别是对于胆道狭窄的直径>3mm的。  相似文献   

13.
张晓莉  于泓  韩冬梅  杨瑞民  戚伟 《安徽医药》2021,25(8):1663-1666
目的 探讨泪道U形置管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泪道阻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廊坊市人民医院就诊的泪道阻塞病人80例(104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泪道U形置管联合地塞米松注射液治疗)和对照组(泪道U形置管治疗)各40例,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及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率.结果 联合组和对照组的泪液分泌量治疗前[(14.4±2.7)mm/5min比(15.0±2.4)mm/5min]、治疗1个月后[(19.2±3.1)mm/5min比(20.0±3.5)mm/5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联合组的泪液分泌量低于对照组[(11.3±2.7)mm/5min比(13.2±2.5)mm/5min,P<0.05],两组拔管后的泪液分泌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前、治疗1个月、拔管后,两组不同时间点之间泪膜破裂时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痊愈率76.92%、好转率23.08%,对照组痊愈率53.85%、好转率44.23%、无效率1.92%,联合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联合组的并发症率3.85%低于对照组的19.23%(P<0.05).结论 泪道U形置管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泪道阻塞的效果优于单用泪道U形置管,且具有降低并发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本院诊治的22例胆囊结石、胆管扩张的患者22例,采用开腹经胆囊管行术中胆道镜胆管探查取石和治疗,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胆总管结石17例,14例经胆囊管取出,3例改行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均未置管,恢复好,无残余结石。结论开腹经胆囊管行术中胆道镜胆管探查取石避免了胆总管切开,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留置管的痛苦,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胆道再次手术7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胆道再手术原因,总结诊治经验及教训。方法对1998年5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73例胆道再次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道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是肝胆管结石残留或复发,占全组病例的79.4%,其次为胆管狭窄、医源性损伤、肿瘤,再手术的方式以胆总管切开取石、肝叶段切除、胆肠吻合为主。结论胆道再次手术既有胆道疾病本身因素,亦有医源性因素;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术前评估,结合内镜或术中超声或造影等,以"取净结石、解除狭窄、通畅引流、去除病灶、防治复发"为原则,选择合理手术方式是减少胆道再次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薛宏威 《中国医药科学》2014,(3):188-189,192
目的:评价分析3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2010年3月~2012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50例)。其中,试验组患者行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统计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及手术有效率,比较分析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优于对照组,两组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0%(30/30)优于对照组为98.00%(49/50),两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在治疗胆总管结石方面临床优异性显著,且减轻患者术中损伤,改善预后,简化手术步骤,治疗有效率高,值得临床的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路泪道引流管泪道置管结合冲洗液在泪道断离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2年4月在山东省垦利县人民医院五官科住院治疗的外伤性泪小管离断行一期高倍显微镜下泪小管离断吻合术患者46例46眼,在泪道断离患者行泪道断离吻合术中分双路从上下泪道中置人泪道引流管并在鼻腔前端打结。常规行断端吻合术,术后7d开始用自制冲洗液(氧氟沙星滴眼液5mL+地塞米松1mL+糜蛋白酶4000U)冲洗泪道,1周1次,至术后3个月拔除泪道引流管后继续冲洗2-4周,观察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均手术一次成功,随访1个月至半年。46例中治愈44例(无溢泪,冲洗泪道通畅),治愈率为95.7%,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双路从上下泪道中置入泪道引流管常规行断端吻合术并结合自行配制的泪道冲洗液冲洗泪道治疗泪道断离患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4例,对照组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术中胆道镜探查及取石处理。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为6.3%,对照组的复发率为1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术中胆道镜探查及取石处理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的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