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宜 《日本医学介绍》2006,27(4):191-191
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是1994年克隆得到的具有很强促血小板生成作用的造血因子。随后的研究表明TPO具有非常多样化的功能。针对基因重组型TPO的临床研究也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2.
内山  真一郎 《日本医学介绍》1998,19(12):562-562
脑卒中中唯脑梗塞和暂短性脑缺血发作(TIA)适宜用抗血小板疗法。美国国立神经疾病、脑卒中研究所的脑血管障碍分类第三版,将脑梗塞分成粥样血栓性、心脏栓塞性、腔隙性,其它性四种类型。粥样血栓性脑梗塞及其先兆TIA都是由主动脉弓、颈部、脑内主干动脉处的动脉...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s)一般指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型心绞痛、猝死,其原因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但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前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到破裂时的组织形态学改变的机制,还有许多不明之处。本...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的治疗)11崎病是以血管炎为中心的全身性脏器炎症,经数月可自然消退的自限性(selflimited)急性炎症。除血管炎(特别是冠状动脉)以外的病变,如心包炎,心肌炎、胆囊炎、脑膜炎、神经炎等各种脏器炎症不留后遗症,且大部分会自然痊愈。冠状动脉炎...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因子及其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主要发病机理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不稳定化、斑块破裂、血小板凝集和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等引起冠状动脉血流急剧下降。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子有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另外还...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在动脉硬化、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冠脉介入治疗伴发的慢性期再狭窄等缺血性并发症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急性冠脉综合征,其血管病变以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及血栓形成为主,因此在预防及治疗中,重点是使斑块稳定化及阻止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关键是血小板,作为抗血小板...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由于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并导致出血倾向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虽然已知某些病例是因某种病毒感染所致 ,但具体发病原因仍存在许多不明之处。ITP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慢性型ITP可采用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疗法或脾切除术等治疗 ,但同时也存在使用这些疗法治疗无效的病例。目前 ,已经证实 ,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是引起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胃MALT淋巴瘤等疾病的主要病因。H pylori感染后胃粘膜局部会发生强烈的免疫反应 ,并产生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和…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输注无效及其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血小板输注无效及其对策雨宫洋一多次进行血小板输血,其效果就会减弱。如果血小板输血一天后的回收率连续在10~20%以下,那就可推测受血者处于血小板输注无效状态(PTR)。如果没有促进血小板消耗的其他原因,其主要原因就是同种免疫的问题。在血小板表面除了血...  相似文献   

9.
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度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心动过速(VT)、室颤(VF)是心性猝死的重要原因。1.猝死时的情况Holter心电图对猝死时的情况判断是很有价值的。DeLuna归纳探讨了除外急性冠状动脉病变和其它疾病终末期的157例Holter心电图中...  相似文献   

10.
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机能异常所致的出血,使用浓缩血小板血浆(PC)是很有效果的,所以PC的用量逐年增加。与红细胞的保存相比,血小板是较易受损伤的。故血小板的长期保存,决不是容易的事。在此以前,有关血小板保存方法的研究已有很多。特别是保存袋的原料质量、保存的温度、保存时的振荡方法等都有过较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学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溃烂,进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血流完全中断或极度降低的病理生理改变导致的综合征,它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梗以及缺血性心脏病猝死。这个概念于80年代后期在对缺血心脏病的病理学研究基础上提出,近来由于分...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疾病荒川直志等目前冠心病的急救治疗是以CCU(冠心病监护单元)作为中心来进行的,被CCU收容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例的死亡率为10%。然而,以冠心病发生的急性心脏性死亡在疾病中为最多,即认为大多数猝死是由于急性心肌梗塞所致。为此,急性心肌梗...  相似文献   

13.
去除白细胞的血小板输血的临床实用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去除白细胞的血小板输血的临床实用性石田明一般来说,在血小板制剂中常混有106~1011白细胞(WBC),在血小板输血伴随的副作用中,有好几种其原因正是这种WBC成份。表1WBC成份所致血小板输血的副作用·HLA同种免疫的获得/血小板输注无效·非溶血性...  相似文献   

14.
巨血小板综合征是指末梢血中出现比正常大小大的血小板的疾病,但因无严密的大小规定,出现的巨血小板所占的比例也不固定,故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据报道,1972年有学者利用自动血细胞计数器研究了血小板的大小,并据此确定了血小板的大小是,直径在2.5μm以上,容积(MPV)13fl以上者称为巨血小板,但这也不是普遍适用的。  相似文献   

15.
残余脂蛋白是心脏性猝死的新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部心脏性猝死(SCD)来自以进行性冠状动脉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心脏病,然而几乎无冠状动脉硬化的男性青壮年猝死即所谓暴卒症者也约占10%。这些病例的特征为具有高残余脂蛋白血症(高RLP血症),特别是进行性冠状动脉硬化病例在残余脂蛋白区带的胆固醇(RLP-C)呈明显高值,而在几乎无冠脉硬化的猝死病例,其残余脂蛋白区带的甘油三酯(RLP-TG)也呈明显高值。精制的残余脂蛋白(RLP)在试管内具有促进血小板凝集、抑制血管松弛或收缩血管作用。  相似文献   

16.
血栓性脑梗塞和抗血小板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多数的脑梗塞都是由于血栓引起的动脉闭塞。因此可以说抗血栓疗法是脑梗塞的最根本的治疗方法。过去抗血小板疗法是在脑梗塞的慢性期以预防再发为目的而使用的,然而现已明确血小板的活化对脑梗塞急性期的状态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目前它又被作为脑梗塞急性期的治疗方法引起人们的重视。一、抗血小板疗法的理论根据在血液快速流动的动脉和小动脉系统形成血栓的过程中,血小板起着核心作用。其中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和其先兆暂短性脑缺血发作(TIA)也是在颈部大血管和脑内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斑的基础上,以血小板为主体形成的血栓,因此它是…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输注是改善和预防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的最有效治疗方法。血液疾病多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近年来发现 ,应用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法治疗恶性肿瘤时经常会引起血小板减少 ,故越来越有必要将血小板输注作为治疗恶性肿瘤的补充疗法。另方面 ,输血疗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当数血小板输注 ,并且其输入量也逐步增加。因此 ,正确的应用血小板输注及防止血小板输注副作用的发生已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整理了目前血小板输注的基础知识、存在的问题。一、血小板输注的基础知识现阶段由血液中心提供的血小板制品主要有…  相似文献   

18.
抗血小板药物做为脑梗塞慢性期的再发预防方法 ,是一种通过抑制血小板机能、阻止血栓形成的治疗法。本文将就抗血小板药物的特征、临床意义、实际投药方面的注意事项加以叙述。一、关于抗血小板药物据以前的以安慰剂为对照的共同研究结果报告 ,由于抗血小板药物的服用 ,脑卒中、心肌梗塞、血管性死亡等血管意外减少了 2 0 % 40 %。虽然抗血小板药已在销售中 ,但通过大规模的随机比较对照试验等 ,被认为能有效减少脑梗塞发病的是 ,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啶。阿司匹林在于阻碍血小板的环氧化酶 ,通过抑制具有血小板抑制作用的血栓烷A2 (TXA2…  相似文献   

19.
对再灌注疗法伴末梢栓塞症的对策血栓溶解疗法(CT)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为急性心肌梗塞(AMI)治疗中的冠状动脉介入疗法。但是,即使梗塞的冠状动脉病变部再灌注获得成功,其支配冠状动脉远端区域的血流也未必获得完全改善,这种情况称之为“无复流...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ACS)又称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和冠状动脉痉挛等因素致急性冠脉供血不足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坏死而产生的一系列综合征[1] 。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急性心肌梗死(AMI)、猝死 (SCD) ,是冠心病发展后期较严重的临床征候。冠心病是世界范围内主要致死疾病之一。在美国约 50 %的冠心病患者出现ACS ,而ACS病人中约 3 0 % 4 0 %以前无任何冠心病的临床征象 ,故对ACS的发病机理和防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