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稳定性心绞痛专辑──从症状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新分类南野隆三等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冠状动脉进行性狭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及凝血、纤溶系统的障碍,从发展为心肌梗塞的角度看,主要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不稳定性心绞痛时...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s)一般指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型心绞痛、猝死,其原因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但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前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到破裂时的组织形态学改变的机制,还有许多不明之处。本...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及二十一世纪的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含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及缺血性心性猝死 ,考虑其存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和继发的血栓形成这一共同的病理改变 ,本文就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病理 -粥样斑块破裂的病理生理做一详细叙述。一、粥样斑块破裂的病理学基础粥样斑块破裂时纤维性被膜破裂或断裂 ,脂质核暴露于血管内腔。通常易发生在偏心型斑块的边缘部分 (肩部 )。另外 ,也有还未形成脂质核的纤维性被膜的糜烂面或非肩部的中心部分破裂者。 Richardson等报道了因冠脉血栓形成致死的 85名患者 ,通过剖检所得的 10 0份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结果显示 ,偏心…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ACS)又称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和冠状动脉痉挛等因素致急性冠脉供血不足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坏死而产生的一系列综合征[1] 。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急性心肌梗死(AMI)、猝死 (SCD) ,是冠心病发展后期较严重的临床征候。冠心病是世界范围内主要致死疾病之一。在美国约 50 %的冠心病患者出现ACS ,而ACS病人中约 3 0 % 4 0 %以前无任何冠心病的临床征象 ,故对ACS的发病机理和防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一、发…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起因于冠状动脉硬化症,其发病机制在于不稳定性粥样斑块出现破绽,而斑块局部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作用很重要。这些细胞群也是免疫应答细胞群,在动脉硬化症和ACS时作为免疫反应而发挥作用。所谓免疫,是机体有效识别和排除感染病原体及各种异物的机体防御机制。最近从免疫反应角度研究发现了关于动脉硬化症,特别是ACS的新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学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溃烂,进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血流完全中断或极度降低的病理生理改变导致的综合征,它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梗以及缺血性心脏病猝死。这个概念于80年代后期在对缺血心脏病的病理学研究基础上提出,近来由于分...  相似文献   

7.
近年,随着生活习惯病的增加及高龄化,以动脉硬化为主的血管病变增加,致使心肌梗塞及脑梗塞等的发病率增加。动脉硬化是内膜的肥厚性疾病,肥厚的内膜称为粥样斑块。以往研究显示,人冠脉粥样斑块由于某些原因可发生不稳定化,此不稳定斑块一旦发生破裂、糜烂,随之内腔的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心绞痛及心源性猝死等,即所谓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现已清楚,冠状动脉痉挛与变异型心绞痛,多数安静心绞痛,以及部分劳累型心绞痛等的发病机制均有密切关系,而且是产生心肌梗塞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在完全正常的冠状动脉不发生冠状动脉挛缩,而是见于多少有硬化改变的冠血管,故当进行冠状动脉痉挛的治疗与预后判断时,必然要对冠状动脉狭窄的器质性病变加以考虑。本文围绕临床资料,仅就冠状动脉痉挛的治疗与预后加以叙述。  相似文献   

9.
刘连友 《日本医学介绍》1998,19(11):519-521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多发病。其主要特点是,动脉内膜出现了粥样斑块,斑块中沉积大量脂质,使内腔变狭窄,阻碍血流,最终形成血栓,堵塞动脉,导致冠心病(CHD)、心肌梗塞意外发生。[1,2,3]近年来虽然心血管病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发病率却呈...  相似文献   

10.
一、内科治疗的基本形势在临床上,患者经过心电图、超声波、放射性核素、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一旦确诊是缺血性心脏病,最恰当的治疗还是内科疗法,它是整个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基础。内科治疗主要是药物疗法,加上规律地日常生活,饮食疗法等。还有创伤性的治疗法,包括主动脉一冠状动脉搭桥手术(A—C bypas)、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相似文献   

11.
硝酸甘油可使冠状动脉扩张,但同时也可引起容量性静脉系统的扩张而使静脉还流减少,从而造成血压下降。动物实验时用成犬测定的情况是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时下降,与用潘生丁相比差别不大。但如果将左右冠状动脉血流的变化加以对比,用潘生丁无论是左冠状动脉还是右冠状动脉的血流量都增加,相反静脉注射0.1mg/kg硝酸甘油时,右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明显减少或增加程度很小。静脉注射5μg/kg硝苯吡啶时,大部分病例右冠状动脉血流量明显减少。造成右冠状动脉血流不同结果的原因,一般认为潘生丁作用冠状动脉,主要是阻力血管弛缓,从而使血流量显著  相似文献   

12.
心血管疾病     
近一年来循环系统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现就其中几个问题予以介绍。一、冠状动脉内血栓纤溶疗法心肌梗塞发病早期选择性地向冠状动脉内注入尿激酶(UK),可使血栓某种程度地溶解。日本冠状动脉血栓溶解研究会对31所医院进行联合调查,在500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例中,血栓纤溶疗法的冠状动脉再通率为66.8%。发病后2小时内投予尿激酶,用量72万单位以上者效果尤著。目前,围绕血栓纤溶疗法的探讨主要有:  相似文献   

13.
考虑冠状动脉的病理生理,不能忽视冠状动脉痉挛。痉挛在变异型心绞痛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安静型心绞痛和劳累型心绞痛以及心肌梗塞也都与冠状动脉痉挛有关。但在发病率方面与痉挛究竟有多大关系以及为什么发生痉挛,尚有许多不明之处。目前,X线检查是诊  相似文献   

14.
把光导纤维制成的纤细柔韧的内镜导管插入血管,用生理盐水等透明液冲洗观察部位,以排除血液,造成一个短暂的透明视野,以观察血管腔内有无血栓、粥样硬化斑块等,这种诊断方法叫血管内镜检查。[1]8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进展十分迅速,特别是经皮经管的冠状动脉内镜(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scopy-ca,PTCAS)已经成为评价溶栓疗法、血管成形术及旁路手术的重要诊断方法。目前,日本已有18家医院开展此项技术,92年十月在东京召开了第六届日本血管内神镜及激光研究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是缺血性心脏病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子,使动脉硬化进展加快、冠状动脉性疾病死亡率增高。认为其中原因之一是与合并脂蛋白代谢异常的发生率高有关。已知,即使糖尿病患者血脂正常,其动脉硬化的危险性依然很高。目前认为糖尿病为冠状动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  相似文献   

16.
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一组病症总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i以下简称ACS)。其发病被认为是起因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的粥样斑块内存在着富含胶状胆固醇酯的脂核,表面包被有薄层纤维性薄膜。当发生血管内皮损伤及血管壁的应激反应,以及炎症改变等时,斑块破裂,即以“冠脉粥样斑块破溃”开始,继之诱发血栓形成而导致冠脉的完全或不完全闭塞,从而引起致死性的心肌缺血、坏死。另方面。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诊断和治疗是在心肌缺血致心肌不断坏死的状态下,或者说是在混有已坏死心肌细胞的状态中进行的。对于像这种进展型、紧迫型的急性心肌损害做出早期诊断曾经非常困难。即使是在1992年引入ACS的概念以后。也很难做出早期诊断。但是现在血清学上已经能检出约1g的心肌坏死。这就是心肌肌钙蛋白的定量检测,即利用心肌坏死标志物诊断出微小梗死。根据2000年经ESC/ACC联合委员会制定的(心肌梗死的再定义),提示以心肌肌钙蛋白的升高作为诊断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从而使利用血清生化标志物进行诊断和评价预后(重症度),甚至使预测冠脉再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机能不全根据自觉症状、心电图(运动负荷心电图、Holter 心电图)、超声波检查、心脏核医学检查等也能诊断,但要掌握冠状动脉机能不全的部位、程度、详细的病理状态,必须依靠能描绘出冠状动脉本身形态的冠状动脉造影法。用冠状动脉造影法得到的冠状动脉机能不全的所见是决定药物疗法致主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溶检疗法(PTCR)等治疗的重要资料。一、冠状动脉造影的方法冠状动脉造影法大体上分为Sones 法和Judkins法。Sones 法:切开肱动脉后插入Sones 导管,用一  相似文献   

18.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从应用以来已逾20年,现已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硬化的有效方法,但是对冠状动脉硬化的介入治疗的最大问题依然是再狭窄。以前考虑PTCA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是新生内膜增殖引起的内腔新的狭窄,但是,通过血管内B超研究示,PT-CA部位...  相似文献   

19.
近来认为冠状血管痉挛可造成心肌缺血,并且在动脉硬化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1959年Prinzmetal将ST段抬高的心绞痛命名为变异型心绞痛,并且曾推测冠状动脉痉挛可能是其原因。到了七十年代,随着冠状动脉造影的普及,对冠状动脉痉挛的研究又有进展。现在认为不仅是在变异型心绞痛,就是在伴ST段抬高或下降的劳累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甚至在急性心肌梗塞时冠状血管痉挛都是主要的致病因素。能引起冠状血管痉挛的原因有很多,目前有关确切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的方法也很多。如:刺激交感神经的寒冷升压试验,运动负荷试验,拟副交感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现及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痉挛的发现心肌缺血的原因可分为: 1.非冠状动脉性2.冠状动脉性非冠状动脉性有贫血、心肌肥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冠状动脉性有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代表的器质性狭窄和以痉挛为代表的功能性狭窄,本文就痉挛的发现及其进展加以论述。19世纪就已经有痉挛这样的概念了,而使这个概念进一步发展的是1959年Prinzmetal总结的变异型心绞痛。痉挛是冠状动脉张力亢进的表现,在那以前,基本上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