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对弥漫性轴索损伤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日本光电公司生产ME-543K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查JCU病房中85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分析Ⅱ-Ⅰ-Ⅴ波,体感诱发电位(SEP)分析P15,N20、P25波检查结果分为正常和异常预后分为好转和死亡。结果:85例患者中好转60例,死亡25例。BAEP正常24例,异常61例,SEP正常25例,异常60例。当SEP异常时,病死率明显高于SEF正常时。而同时伴有BAEP异常时,病死率更高。30例患者SEP检查P15,N20,P25波均消失,其中25例死亡,病死率为83.3%。5例患者BAEP检查Ⅲ-Ⅴ波和SEP,检查P15,N20,P25波均消失,全部死亡,异常率为100%。结论:BAEP和SEP的正常与否与弥漫性轴索损伤的预后有密切关系(P=0.01)。SEP异常是判定的主要根据。BAEP和SEP相结合,则可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进行动态的BAEP和SEP观察可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震颤作为最常见的运动障碍表型之一,是指全身任意部位呈现一定频率和振幅的节律性、无意识性肌肉收缩。按发作起源,其可分为生理性震颤和病理性震颤;按发作时体位,其可分为静止性、运动性和姿势性震颤;按发作频率,其又可分为低频、中频和高频率震颤。无论是患者,还是正常人,每个人一生可能都会经历震颤。因此,除了采用临床体检评估震颤外,也可借助以震颤电图为代表的电生理手段客观量化震颤,以帮助鉴别诊断、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这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急性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脊髓损伤等中枢神经损伤患通过积极的临床救治,存活率明显提高,但通常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截瘫、偏瘫、四肢瘫等)。如何准确地评估这些患的运动障碍、残存功能及其潜在的能力,建立客观、全面地反映中枢神经损伤性运动障碍的综合评估指标就显得极为重要。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一直在探索各种相关的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周电刺激抑制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不插入不锈钢针组(A组)、在相应穴位插入不锈钢针而不行外周电刺激(PES)组(B组)、在相应穴位插入不锈钢针行PES组(C组),每组8只,另选取正常大鼠8只作为对照组(D组)。通过机械性痛敏压力阈值(PWPT)和热痛敏潜伏期(PWL)对其伤害性刺激的痛觉过敏进行评价,同时观察其自发痛行为现象(包括自噬、搔抓等),然后,经后肢和背部标准穴位插入不锈钢针对中枢性疼痛大鼠行PES,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脊髓背角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亚单位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其他两组相比,C组大鼠中枢性疼痛得以缓解,PWPT及PWL显著增高(P〈0.01),且NR—1表达显著降低(P〈0.01),3组大鼠脊髓背角NR—1表达比正常大鼠明显增多(P〈0.01)。结论 外周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毫米波电场缓解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伤的实验研究中[1] ,组织学形态结构的改变及某些相关的神经蛋白变化已表明毫米波治疗的有效。但是 ,解剖学上的再生、结构的重建并不等同于功能的恢复。脊髓修复的最终目标是有功能的神经再支配的重建。因此 ,需要一定的技术来明确毫米波治疗脊髓继发性损伤后的脊髓功能状态。近年来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技术取得很大进展 ,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脊髓损伤的评定有了一些比较客观的指标 ,能较好反应脊髓的功能状态。本研究选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 (corticalsomatosensoryevokedp…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电生理检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电生理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意义。方法:对100例糖尿病患测定正中神经肘→腕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波幅,指1→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波幅。迟神经肘→腕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波幅,指5→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波幅。胫后神经Guo→踝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波幅,趾1→踝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波幅。腓总神经膝→踝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波幅。腓肠神经外踝→腓肠点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结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以轴索及髓鞘同时受损多见,在四肢各神经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及波幅降低较多,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次之,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受累较少见。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电生理检测评估慢性乙醇中毒者的神经损害状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讨电生理检测对慢性乙醇中毒的评估价值,对36例此类患者进行脑电图和神经肌电图检测。结果脑电图异常率75%(27/36);神经肌电图综合判断提示神经源性损害。说明电生理用段检测慢性乙醇中毒患者能得到全面客观的评估,并能及早发现神经系统的亚临床损害。  相似文献   

8.
应用生物力学分析棒球运动中的肩关节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棒球投掷运动常可导致不同类型及程度的肩关节损伤.基于此,采用绘图的方式描述棒球运动导致肩关节损伤的力学机制,并从动作技术方面简单形象地说明多种肩关节损伤的形成原因,以及发生这些问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电生理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损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志伟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1):1710-171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部遭受外力和椎间盘自身的退变,致使其破裂后压迫脊髓成神经根,引起以坐仔神经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电生理检测对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神经根损害具有重要的诊断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神经电生理评定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脊髓损伤过程中,应用客观、准确、敏感的方法,评价动物模型及人类脊髓功能异常程度,是实验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毫米波促进大鼠损伤脊髓修复的神经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不同频率及功能密度的毫米波对损伤脊髓的生物效应。方法 按Allen氏WD法致大鼠脊髓L1节段不完全性损伤,用波长4.9,7.1,8.9mm,输出功率密度2.7,20mW/cm^2的毫米波局部治疗大鼠损伤脊髓,治疗时间30min,每日2次,治疗20d,观察波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变化。结果 7.1mm~7mW/cm^2和7.1mm~20mW/cm^2的毫米波能使  相似文献   

12.
根型“坐骨神经痛”的电生理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电生理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测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各频谱参数在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rdiovascular autonomic neuropathy,CAN)各阶段的改变,探索糖尿病CAN的早期诊断方法,为有效防止糖尿病CAN的发生、发展提供监测手段。方法:根据传统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将104例糖尿病患者按CAN程度分为4组:单纯糖尿病组10例(男8例,女2例),早期CAN组30例(男13例,女17例),肯定CAN组24例(男10例,女14例),严重CAN组40例(男13例,女27例)。每例均检测八项HRV频谱参数,同时检查眼底、尿蛋白、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及心电图。分析HRV各频谱参数在糖尿病各组间的差异及与正常人群间的差异。结果:心率变异性各频谱参数在糖尿病早期CAN组已显著下降,且早于视网膜病变及肌电图改变,与CAN严重程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高频-0.43,低频-0.40,总功率-0.38,R-R间隔的方差(variance of R-R interval,Var)-0.35,极低频-0.34,低频百分率-0.32,P均&;lt;0.01。极低频、高频、总功率、Var与乏氏指数、深呼吸心率差、卧立位30/15比值显著相关(r=0.30-0.46,P&;lt;0.01)。低频与乏氏指数、深呼吸心率差、卧立位30/15比值、卧立位血压差、握拳实验显著相关(r=0.20-0.44,P均&;lt;0.01)。低频百分率与乏氏指数、卧立位血压差、握拳实验相关(r=0.21~0.30,P&;lt;0.05)。结论:HRV频谱检测对糖尿病CAN特异性强,检测参数中高频、低频、总功率、Var、极低频、低频百分率的改变能反映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程度,可用于糖尿病CAN的早期诊断;极低频、高频、总功率、Var代表心脏副交感神经功能,低频反映心脏自主神经总体情况,低频百分率主要反映心脏交感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脊髓损伤患者双下肢神经肌肉的电生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采用神经传导测定及肌电图观察脊髓损伤(SCI)患者双下肢神经肌肉电生理变化,为脊髓损伤后双下肢神经肌肉功能判断提供依据。方法:19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常规神经传导检测方法测定双胫、腓总神经运动及感觉传导,分析末端潜伏期、动作电位波幅及传导速度。采用同心圆针电极检测双侧胫前肌、腓肠肌、股四头肌及L4—S1脊旁肌自发肌电活动(SA)。结果:①神经传导特征:94.7%患者运动传导异常,表现为单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波幅降低伴潜伏期延长、动作电位缺失三种类型;15.8%的患者同时伴有感觉传导异常,表现为波幅降低、传导速度减慢或动作电位缺失;②胫神经:单纯运动传导异常占47.4%,运动与感觉传导均异常占10.5%;运动传导均表现为双侧异常(动作电位缺失、波幅减低和/或潜伏期延长);感觉传导表现为单侧传导速度减慢和/或波幅降低;③腓总神经:单纯运动异常占78.9%,运动与感觉均受累为15.8%;运动传导双侧异常为84.2%(动作电位缺失和/或波幅降低),单侧异常为10.5%(波幅降低和/或潜伏期延长);感觉传导异常为双侧或单侧动作电位缺失、传导速度降低和波幅降低(15.8%);④胸腰段SCI的胫、腓神经运动传导异常显著高于颈段SCI(腓神经为100%:85.7%,胫神经为66.7%:42.9%)。⑤肌肉自发电活动:所有患者双下肢肌肉及脊旁肌均见不同程度的自发电活动,包括纤颤电位、正锐波。结论:脊髓损伤后双下肢电生理主要表现为运动神经轴索性损害及肌肉异常自发电活动,肌肉异常自发电活动与下肢周围神经电生理改变无关;胸腰段脊髓损伤下肢周围神经传导异常比例高于颈段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15.
肋间神经植入损伤侧脊髓的电生理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神经示踪方法(MEP)和脊髓电生理(SEP)检测探讨该方法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可行性,客观评价其价值,方法:本实验共高3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制作成脊髓半切损害模型将肋间神经植和缺损的脊髓处)、C组(在脊髓半切损害模型的脊髓缺损处植主可吸收的明胶海绵)。结果:B组经移植重建后,示踪剂注射处显色显示沿神经束向远、近端顺向和逆向运输、并以顺向显色较为明显。3个月后引MEP和SEP测定。B组与C组要比较,脊髓电生理功能有明显改善,其潜伏期和波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纵观脊髓扣佃肋间神经移植不仅可诱导和促进脊髓财生,而且再生的轴突可沿着肋间神经桥延伸到较远的距离,MEP和SEP在此方面可起到较为客观的评价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合并磁热振治疗对脊髓损伤(SCI)中枢性疼痛的效果。方法:将36例SCI后中枢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TENS组(B组)、磁热振治疗组(C组),每组12例。观察组采用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合并磁热振治疗,TENS组只采用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磁热组只采用磁热振疗法。三组均在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对中枢性疼痛进行评定。结果:疗程结束后,患者疼痛的6项参数值均有降低,TENS组参数值低于磁热组,但两组差异并无显著性;观察组参数值显著低于TENS组或磁热振组(P<0.01)。结论:经皮电神经刺激合并磁热振疗法对治疗SCI后中枢性疼痛优于单纯的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和磁热振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踝管综合征(TTS)患者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26例临床拟诊的踝管综合征患者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及肌电图(EMG)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26例患者中,单侧受累22例,双侧受累4例,共对30群受累神经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经运动神经传导检测,30条胫后神经中异常28条,异常率为93.3%;经感觉神经传导检测,30条足底内侧神经中异常27条,异常率90%;30条患侧足底外侧神经中异常24条,异常率80%;经EMG检测,踝管内神经相关肌肉156块,90块肌肉出现异常自发活动(57.7%),12块肌肉出现高大电位(7.7%),76块肌肉出现募集相减少(48.7%)。 结论踝管综合征为胫后神经远端病变,以轴索损害电生理改变为主。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踝管综合征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任喆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9):842-843
目的 探讨心内科电心生理检查时的相关护理策略.方法 将2011年1~11月在我院心内科行电生理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常规护理,另一组给予新的护理策略,并对两种护理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心内电生理检查后患者观察组较对照组在抑郁、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方面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心内电生理检查后患者观察组较对照组在工作态度、生活指导、饮食指导上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较高.结论 心内科电生理检查时采取新的护理策略,既能改善护理质量,减少护理风险,还能提高患者的疗效,临床中应给予积极的推广.  相似文献   

19.
神经电生理主要检测手段包括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脑磁图等。颅脑手术中较常运用监测手段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脑电图、肌电图。  相似文献   

20.
穿戴式生理检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就穿戴式检测系统的组成结构、相关技术及其标准、特点和应用等内容进行概述,并展望了穿戴式生理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IEEE/IEE Electronic Library数据库1995-01/2006-12与穿戴式生理检测技术相关文章,检索词“Wearable,wireles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01/2006-12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穿戴式”。资料选择:初审资料纳入范围包括:①关于穿戴式检测系统结构,原理设计方面的研究文献。②有关穿戴式生理检测的信号采集、信号处理及通讯等相关技术及其标准的研究文献。③反映穿戴式生理检测技术实验研究和开发应用的文献。排除掉一些较陈旧或价值不大的资料以及重复性内容的文章。资料提炼:按照上述要求,共收集到有关文献50余篇,排除重复或类似的研究,筛选出30篇作为参考文献,进而对这30余篇文献进行仔细阅读、分析和归纳。资料综合:穿戴式生理检测是近年来引起人们重视而迅速发展的医学测试技术。目前,国内外文献提出的穿戴式生理检测系统基本上由4部分组成:①检测生理参数的穿戴式传感器及相应的医学测量技术。②具有无线通讯功能的数据记录器执行信号采集与初步处理。③监护基站执行数据接收、监护显示和向上一级传输数据的任务。④提供医疗服务的远程监护中心。穿戴式生理检测技术将向着标准化、智能化、多功能化、个性化、微型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有关技术将与日常电子产品紧密结合,融入为社区、家庭和个人的医疗健康服务。结论:穿戴式生理检测技术能够实现对使用者生理参数和健康状况信息的长期、持续动态检测,通过实时传输、显示、分析和报警等,有利于改善监护条件,也为社区医疗与保健服务提供了更好的手段。由于蓝牙等无线通信技术的采用,减少了对使用者活动的限制和医护人员的干预,有利于获得自然状况下生理信息,其发展和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