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01~2015-08酒泉市医院心内科接诊的STEMI行PCI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在进行PCI术前,对照组给予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8片治疗,观察组则口服替格瑞洛2片治疗。以冠脉造影中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分级(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3级比例、支架内血栓发生率、靶向血管再狭窄发生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出血发生率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评价指标。结果术前两组TIMI 3级患者比例相当(P0.05),术后两组TIMI 3级比例均大幅上升(P0.05),但观察组上升幅度更为明显(P0.05)。对照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为6.00%,与观察组的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靶向血管再狭窄发生率为2.00%,与对照组的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术后出血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相比急性STEMI急诊PCI中可更加迅速地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靶向血管再狭窄发生率,不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出血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观察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方法选取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住院的8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氯吡格雷组(n=42)与替格瑞洛组(n=42),通过TEG检测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后的血小板抑制率情况。结果氯吡格雷组中11例出现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26.19%,替格瑞洛组中1例患者出现替格瑞洛抵抗,发生率为2.38%,两组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22,P=0.002);氯吡格雷组中有1例(2.38%)发生阿司匹林抵抗;替格瑞洛组中有2例(4.76%)发生阿司匹林抵抗,两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χ2=0.346,P=0.557)。结论接受标准抗血小板治疗的部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存在抗血小板抵抗,TEG监测结果显示,替格瑞洛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明显优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替格瑞洛对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诊断STEMI并行直接PCI的164例患者,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40例)和氯吡格雷组(124例)。根据治疗后第5天血小板聚集率结果进而将氯吡格雷组分为非氯吡格雷抵抗(CPGR)组(81例)和CPGR组(43例),CPGR组患者改服替格瑞洛。随访3个月,分析替格瑞洛组和非CPGR组用药后5天、1个月、3个月血小板聚集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形成、再发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和药物不良反应(出血、呼吸困难)发生情况;分析CPGR组换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结果替格瑞洛组治疗后第5天、1个月、3个月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低于非CPGR组(33.94%±14.90%比53.13%±14.07%,25.26%±8.89%比35.51%±9.45%,24.91%±7.55%比31.57%±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GR组换用替格瑞洛1个月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28.33%±8.11%比64.50%±1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44,P0.05)。随访3个月,替格瑞洛组MACE、轻中度呼吸困难发生率较非CPGR组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轻微出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及重度呼吸困难者。结论替格瑞洛抗血小板作用明显优于氯吡格雷,且对于CPGR患者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较轻微,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5年4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ASTEMI患者216例,根据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8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患者予以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替格瑞洛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超敏肌钙蛋白I(TnI-Ultra)、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空腹血糖(FPG)、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肾功能指标[肌酐(Cr)、尿酸(UA)、尿素氮(BUN)]、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治疗前1周、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发生情况及治疗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K-MB、MYO、TnI-Ultra、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PG、ALT、AST、Cr、UA、BU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TC、TG、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与方法在hs-CRP水平、MAR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hs-CRP水平、MAR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hs-CRP水平、MAR上主效应显著(P<0.05);治疗3、6个月观察组患者hs-CRP水平、MAR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6个月观察组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发生率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卒中、靶血管重建、支架内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ASTEMI的有效性相似、安全性相当,而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可更有效抑制ASTEMI患者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PCI治疗的NSTE-ACS患者7 41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将患者分为替格瑞洛组(1 665例)和氯吡格雷组(5 752例)。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s)和心肌梗死溶栓(TIMI)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结果 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后,替格瑞洛组的MACCEs发生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4.9%比6.5%,HR=0.71,95%CI:0.50~0.97,P=0.043)。其中,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和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均为P<0.05)。替格瑞洛组的TIMI总体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6.7%比4.7%,HR=1.84,95%CI:1.28~2.50,P=0.017)。结论 在接受PCI治疗的NSTE-ACS患者中,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可降低MACCEs的发生风险,但增加小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随机、前瞻、对照研究,将行急诊PCI治疗的207例STEMI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101例和对照组106例。在冠状动脉造影前,观察组给予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和替格瑞洛180 mg;对照组给予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和氯吡格雷600 mg。同时两组均给予静脉内注射2 000~10 000 IU普通肝素进行抗凝处理。行PCI术后观察组患者予替格瑞洛90 mg,2次/d;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75 mg,1次/d。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结果有3例患者因血栓抽吸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流TIMI 3级且无明显狭窄无需支架置入而排除,其中观察组1例,对照组2例;1年随访期间失访5例,其中观察组2例,对照组3例。最终符合入选条件并完成随访的患者共199例,观察组98例,对照组101例。治疗后观察组TIMI 3级患者85例(86.7%),对照组78例(77.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校正的TIMI帧数、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个月,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半径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较为明显,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后1年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4和0.03);用药前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均较高,用药后24 h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治疗后1年,观察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总发生率为15.3%,对照组为28.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治疗后1年,观察组出现鼻黏膜出血3例,牙龈出血1例,尿路出血2例,出血发生率6.1%;对照组出现鼻黏膜出血3例,出血发生率3.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在STEMI患者行PCI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更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MACE发生率,且不增加主要致命性及其他主要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非氯吡格雷抵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长期服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21例PCI患者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60例)与氯吡格雷组(61例),在口服阿司匹林基础上,替格瑞洛组术后加服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每日2次,每次90 mg;氯吡格雷组加服氯吡格雷治疗,75 mg/d,随访两组术后半年血小板抑制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栓标志物变化情况,比较术后1年内出血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替格瑞洛组术后半年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17. 3±4. 4) vs(13. 5±3. 8)%〕及全血高切黏度〔(0. 85±0. 18) vs(0. 67±0. 20) m Pa·s〕、低切黏度〔(1. 06±0. 21) vs(0. 89±0. 24) m Pa·s〕、血浆黏度〔(0. 43±0. 10)vs(0. 35±0. 08) m Pa·s〕下降绝对数值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P均<0. 05);替格瑞洛组术后半年金属基质蛋白酶-9〔(102. 5±26. 7) vs(91. 8±22. 3) mg/L〕、D-二聚体〔(106. 3±21. 5) vs(94. 1±20. 5)μg/L〕、瘦素〔(3. 27±0. 95) vs(2. 89±0. 87)μg/L〕下降绝对数值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P均<0. 05);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术后1年内出血发生率(14. 0%vs 10. 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替格瑞洛组呼吸困难发生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15. 8%vs 3. 4%,P<0. 05),而氯吡格雷组术后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替格瑞洛组(16. 9%vs 5. 3%,P<0. 05)。结论对非氯吡格雷抵抗者,替格瑞洛、氯吡格雷分别联合阿司匹林均是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方案,前者能在不明显增加出血事件前提下,降低血小板反应性与血液黏度,并表现出减少MACE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两种剂量氯吡格雷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辅助治疗效果,并通过对比研究确定最合适剂量.方法 2009年7月至2010年11月该院88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溶栓治疗开始前观察组口服氯吡格雷600 mg、对照组300 mg,之后两组患者每日给予75 mg氯吡格雷维持剂量.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起始剂量为600 mg的高剂量氯吡格雷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治疗比低剂量(300 mg)组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应用氯吡格雷常规负荷剂量(300mg)与高负荷剂量(600mg)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6年8月至2008年2月的131例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临床基本资料中,除年龄外,性别、基本用药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前2h分别给予600mg(A组,n=65)和300mg(B组,n=66)负荷剂量氯吡格雷预治疗,之后均予75mg/d维持量。比较两组30d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心绞痛、脑卒中、再入院)、术后2hST段回落、术后心肌肌钙蛋白I(cTnI)峰值、30d出血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PCI基线特征无明显差异。A组与B组比较,30d主要心血管事件〔7.7%(5/65)vs19.7%(13/66),P0.05〕、术后2hST段回落〔70.8%(46/65)vs45.5%(30/66),P0.05〕、术后cTnI峰值〔(15±3)μg/Lvs(22±5)μg/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d出血事件〔9.2%(6/65)vs7.6%(5/66),P0.05〕和不良反应〔12.3%(8/65)vs10.6%(7/6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负荷剂量(300mg)相比,高负荷剂量(600mg)氯吡格雷可显著改善急性STEMI行PCI患者的近期疗效,且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抗血小板的疗效及预后。方法纳入ACS合并糖尿病行PCI术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氯吡格雷组(n=92)术前接受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 mg/d;替格瑞洛组(n=88)术前接受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0 mg,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替格瑞洛90 mg,每天两次。血栓弹力图检测两组患者PCI术后24 h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观察并比较两组3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等安全性事件。结果替格瑞洛组ADP激活血小板形成最大血凝块强度(MA-ADP),低于氯吡格雷组(34.94%±11.91%比47.16%±14.90%,P0.001)。血小板AA抑制率、ADP抑制率替格瑞洛组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68.24%±22.96%比48.21%±32.91%,58.16%±23.52%比33.34%±26.67%,P0.001)。结论 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明显优于氯吡格雷,可显著降低3个月内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抬高与冠状动脉造影所示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8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按入院时18导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分为2组,ST段抬高组(16例)和非ST段压低组(171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病变适合行经皮腔冠状动脉成型术并检测B型钠尿肽(BNP).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抬高时多为右冠状动脉近段闭塞,尤其是圆锥支闭塞(P<0.01),且伴有右心功能不全和血流动力学障碍,与下壁右室心梗相比B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胸前导联ST抬高表明为右冠状动脉近段或开口闭塞且多伴右室心肌梗死和心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墓碑形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墓碑形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6例AMI患者以ST段抬高的特征分为两组,墓碑形抬高组36例、其他形抬高组50例。观察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有否合并糖尿病),并比较两组AMI的发生部位、PCI前心梗后心绞痛、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率、首次CK值、各项心电指标及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及心电图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墓碑形ST段抬高组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其他形ST段抬高组。结论墓碑形ST段抬高患者梗死部位特殊而广泛、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易出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此类患者应高度重视并积极预防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VR导联ST段抬高( ST segment elevation ,STSE)对于非STSE型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 AMI )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5例非STSE 型AMI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并观察各导联ST段压低情况及是否存在T波倒置。对所测定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处理。结果 aVR导联STSE多见于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左心室肥厚以及V1导联STSE的患者,在其他导联广泛ST段压低的患者中也较为多见;此类情况在T波倒置患者中较少见。本研究中,22例在住院时死亡,其中5例死于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死亡率的不断升高和aVR导联STSE的等级不断上升相关。多重变量分析表明,aVR导联STSE已经成为预测住院死亡的独立重要变量。 aVR导联STSE大都与住院患者的心肌缺血时间以及发生心力衰竭相关,但是与血清肌酸激酶或肌酸激酶同工酶 MB 的水平高低没有相关性。结论如果aVR导联STSE和严重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联系,能够在大样本非STSE型AMI患者群体中得到进一步验证,那么aVR导联STSE就可以成为选择早期介入治疗患者的一个较为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收集比较有关发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时即刻植入支架(IS)和延迟植入支架(DS)的随机对照和队列研究,对其结果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比较IS和D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3大数据库检索2017年5月前关于比较IS和DS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文章,将IS患者作为实验组(IS组),DS患者组作为对照组(DS组),以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远端栓塞发生率、靶病变血管开通率(TIMI 3级)、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VR)率、主要出血发生率、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对应的OR值和95%CI,并分析异质性及其来源。结果:最终有8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包括2 181例患者,其中IS组1 262例,DS组919例。与IS相比,DS能够显著降低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OR=4.55,95%CI:2.14~9.68)、远端栓塞发生率(OR=9.14,95%CI:3.47~24.10),提高靶病变血管开通率(TIMI 3级)(OR=0.22,95%CI:0.12~0.43);然而两组在MACE发生率、TVR率、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主要出血发生率方面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在STEMI患者中,DS与IS在MACE发生率、TVR、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与主要出血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DS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与远端栓塞发生率均较IS低,靶病变血管开通率(TIMI 3级)较IS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TCA术后1小时ST段变化对急性期预后的评估意义。方法:观察2001年1月-2003年10月因首次患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在我院接受直接PTCA的病人54例。比较PTCA术前、术后1小时ST段的高度。按抬高的ST段下移>50%或<50%,分为A组(33例)和B组(21例)。结果:住院期间死亡例数,A组1例,B组2例;心功能Ⅲ-Ⅳ级的病例:A组4例(4/32.12.5%),B组8例(8/19,42.1%).P<0.05。左室射血分数:A组(51.5±8.76)%,B组(44.82±8.04)%,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TCA术后1小时ST段变化,反映心肌再灌注后的微循环情况,是预测早期临床预后和检出高危患者的简便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病过程中 ,患者心电图 (ECG)呈现不同形态的 ST段抬高 (STE)。为探讨不同形态 STE与 AMI预后的关系。选择 AMI患者 2 39例 ,观察其 STE的变化规律及幅度 (以 TP段为基线 ,以QRS波群起点后 16 0 ms处为测量点 )。结果显示 ,就诊早者 STE多呈下弧形 ,继之呈现上斜形、上弧形的变化规律 ;就诊晚者多表现为上斜形或上弧形 STE。下弧形 STE持续时间为 2~ 8.5小时 ;上斜形持续时间为 7~ 32小时 ;上弧形持续时间均在 2 4小时以上。发病 6小时后就诊者 ,79.5 %见不到下弧形 STE,其病死率 (15 .4 % )显著高于发病 6小时内就诊者 (80 %表现为下弧形 STE,其病死率为 6 % )。心肌酶 CK峰值与 STE幅度存在显著相关性 (P均 <0 .0 1) ,但与 STE形态无关。提示 AMI时 STE形态呈下弧形 -上斜形 -上弧形的变化规律。下弧形抬高提示损伤早期 ,上斜形抬高为损伤中期 ,上弧形抬高为损伤晚期。可以根据 STE的不同形态来估计 AMI的发生时间 ,判断预后。建议以 QRS起点后 16 0~ 180 ms作为 ST段偏移的测定点  相似文献   

17.
墓碑形ST段抬高对心肌梗死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心电图墓碑形 ST段抬高对心肌梗死范围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根据心电图 ST段抬高形式 ,将170例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墓碑形组 5 2例 ,非墓碑形组 118例 ,比较两组心电图 ST段抬高振幅、QRS记分、血清肌酸激酶 (CK )及其同工酶 (CK - MB)峰值 ,并对其 4周内心脏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墓碑形组 ST段抬高的振幅、QRS记分、CK和 CK- MB峰值均显著高于非墓碑形组 (P<0 .0 1)。墓碑形组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室颤动和病死率分别为 11.5 4 %、4 2 .31%、2 6 .92 %和 19.2 3%,均高于非墓碑形组 2 .5 4 %、2 4 .5 8%、12 .71%和6 .78%(P<0 .0 5 )。 L 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墓碑形 ST段抬高与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室颤动和死亡危险独立相关 (OR分别为 1.880、1.5 73、2 .2 75和 3.0 6 4 ;均 P<0 .0 5 )。结论 墓碑形 ST段抬高提示心肌梗死范围大 ,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李杰伟 《内科》2008,3(5):663-664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治疗后抬高的ST段下降的幅度,评价溶栓治疗过程中ST段改变对STEMI患者心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105例急性STEMI患者,入院后行溶栓治疗,并计算溶栓后2h内ST段抬高总和的下降幅度。结果溶栓治疗2h后,ST段抬高振幅总和较溶栓治疗前下降大于50%时,病人自觉胸痛症状消失,心功能得到较好的保护。而ST段抬高振幅总和较治疗前小于50%时,患者心功能不同程度受损。结论急性STEMI患者经早期溶栓治疗后,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可作为心肌血供能否恢复的间接预测指标,从而能较准确地反映心肌再灌注情况及预测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9.
aVR导联ST段抬高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首次入院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57例,对其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心电图aVR导联ST段变化分为抬高组、无偏移组。结果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病变的ST段抬高组、ST段无偏移组分别为5例(21.7%)、1例(2.9%),两组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0.01);病变范围为多支病变ST段抬高组、ST段无偏移组分别为10例(43.4%)、8例(23.5%),两组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生心脏事件ST段抬高组、ST段无偏移组分别为8例(34.8%)、3例(8.8%),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VR导联ST段抬高对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价值,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