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溶栓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柏根  钱虎声 《普外临床》1995,10(3):144-148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该院1981年1月至1990年12月间25例27侧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诊治资料.本病占同期周围动脉病的10.5%(25/237),其中病程超过2天的占56%(14例).24例经动脉造影明确诊断,1例为临床诊断,以急性动脉栓塞最常见(48.1%),其次为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继发血栓形成(分别为25.9%和25.6%).18例20侧下肢经手术治疗,6例6侧下肢经尿激酶溶栓治疗,1例2侧下肢一般疗法.14侧肢体痊愈,5侧症状改善.截肢率为18.5%(5/27).2例死于原发疾病,无1例因手术死亡.  相似文献   

3.
急性肢体动脉缺血(acute limb ischemia,ALI)即肢体动脉血流灌注突然减少,出现肢体血供不足,循环障碍。ALI为一种较常见而严重的周围血管疾病,其自然病程的截肢率和死亡率均高。目前治疗手段虽然多样,但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拟定个  相似文献   

4.
分级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按缺血程度分级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40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根据缺血程度分级,分别采用取栓术、血运重建术或截肢术治疗,同时配合药物治疗。结果:40例术后切口均I/甲级愈合,缺血症状缓解,踝肱指数(ABI)较术前升高0.5左右。3例出现轻度缺血再灌注损伤。病人急性动脉栓塞31例,急性动脉血栓形成9例,其中组织活力充分8例,组织活力刚开始消失20例,组织已开始发生不可逆变化10例,大部分组织已发生不可逆变化2例,按缺血程度分级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按缺血程度分级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简便有效,易于临床操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症下肢动脉缺血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3例(137侧肢体)重症下肢缺血(Fontaine Ⅳ期)患者的治疗方法 及疗效,患者平均年龄(74±9)岁,男79例,女44例,33.33%有吸烟病史,43.09%合并冠心病,50.41%合并高血压,29.27%合并脑血管病,52.33%合并糖尿病.其中介入治疗15侧肢体,手术治疗118侧肢体,介入联合手术治疗4侧肢体.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率4.88%.随访率88.89%,随访时间2~74个月,平均(18±18)个月,随访期间死亡率13.01%.术后1、2、3年通畅率分别为(81±4)%、(68±6)%、(61±7)%.动脉闭塞25例,再手术4例,截肢9例.溃疡或坏死创面术后半年愈合率78.85%(82/104),1年愈合率83.65%(87/104).术后1、2、3年保肢率分别为(81±4)%、(71±5)%、(65±6)%.结论 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患者通过介入及或手术方法 动脉重建可以达到满意的血管通畅率,促进创面愈合,降低截肢平面,提高保肢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溶栓治疗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 1年12月收治43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动脉腔内溶栓治疗,其中27例进行导管直接溶栓,6例导管直接溶栓前行血管内球囊扩张,7例导管直接溶栓后进行血管内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溶栓前后均进行球囊扩张有3例.腔内溶栓治疗无效转而手术取栓13例.结果 30例(69.8%)患者血管再通及肢体保存,但其中1例因出血并发症死亡,发生脑梗死1例.8例(18.6%)截肢,均为移植物血栓形成.1例肢体坏死但未行截肢.4例溶栓无效但肢体未坏死而最终采取药物保守治疗.结论 溶栓治疗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总体安全有效,可优先考虑,根据病情的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急性肠系膜缺血是较为少见的外科急重症,包括肠系膜动脉的栓塞和血栓形成、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以及其他少见病因。病情发展最终导致大面积肠坏死,病死率极高。早期诊断和及时的手术干预能有效降低病死率。介入治疗是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早期首选治疗手段,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8.
区域动脉灌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临床常见的重症急腹症之一,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其临床上的最大特点是病情机制复杂,一旦发病,就会不断进展,从无菌性坏死到继发感染性坏死再到多脏器衰竭,不易控制,病人病死率很高,是当前胰腺外科的难点之一. SAP的治疗主要分为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2种,以何种方式为主,原先一直存在着争论.通过对病理、临床规律的总结,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在SAP早期未出现感染时应先采用保守治疗方法,一旦出现继发性感染就必须及时手术[1].意大利Generoso等[2]指出,在胰腺炎的无菌性坏死阶段或在无感染性坏死的确凿证据前应保守治疗,至少也要观察3周,这样病死率会明显低于早期手术组.日本的同期研究也指出,在SAP的无菌性坏死阶段,应以保守治疗为主,避免不必要的早期手术,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病死率[3].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LLI)的治疗策略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ALL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LLI 130例,包括急性动脉栓塞82例和急性动脉血栓形成48例.单纯全身溶栓和抗凝治疗12例,Fogarty导管取栓81例,行取栓及动脉旁路术15例,9例行导管性溶栓,骨筋膜室切开减压27例.一期截肢13例;死亡9例,死亡率为6.9%,二期截肢8例;总体截肢率为19.3%(21/109).吸烟史、合并糖尿病和起病时间超过24小时是影响保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尽早开始治疗ALLI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下肢动脉急性缺血继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 肢体急性创伤和急性缺血的严重并发症,作者总结5例治疗经验,认为骨-筋膜室组织压测定是早期明确诊断的可靠检测指标;早期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是治疗本征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膝下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膝下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严重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3例,平均年龄(73±7)岁,平均病程(8±4)个月.下肢间歇性跛行5例,静息痛4例,足趾溃疡2例,坏疽2例.5例支架放于胫腓干动脉,3例于腓动脉近段,2例于胫腓干动脉和近段腓动脉,2例于胫前动脉,1例胫后动脉.2例为单纯小腿动脉支架成形,余11例患者均同时采用介入技术处理了股动脉和(或)胭动脉病变.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出院时所有患者再通血管保持通畅.跛行距离均增至500米以上,4例静息痛全部缓解,2例足趾溃疡面积均有所缩小,2例坏疽保持干燥出院,术后踝肱指数(ABI)均有增加.所有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9±2.2)个月.l例下肢坏疽患者的症状6个月后复发(其胫前动脉支架仍然保持通畅)而截肢,坏疽的另外1例患者的第2趾脱落,创面愈合.2例溃疡面愈合,静息痛无复发.结论 膝下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膝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重症肢体缺血(CL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50条患肢)接受膝下PTA治疗的下肢CLI患者,统计PTA的技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PTA术后的缺血症状缓解情况、治疗血管的通畅情况和大截肢情况。结果共针对64条膝下动脉施行PTA,技术成功率为85.94%(55/64);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6/48)。平均随访(16.25±2.65)个月;PTA术后1、3、6、12、24、36个月的1期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2.0%、85.7%、79.0%、75.8%、59.8%、29.9%;保肢率分别为92.0%、92.0%、89.7%、86.4%、82.1%、72.9%。50条患肢中,1、3、6个月时的缺血症状缓解率分别为42.00%(21/50)、70.21%(33/47)和86.36%(38/44)。结论膝下PTA治疗CLI技术可行,安全性高,能有效缓解CLI的静息痛症状、促进肢体溃疡的愈合,避免大截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在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手术治疗中的优越性。 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手术治疗的84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其中53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组),31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OC组),对比研究两组手术方式在术中与术后的疗效差异。 结果84例手术均获成功。两组手术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86.7 ±12)ml vs (120.4 ± 18) ml]、切口长度[(3.1 ± 0.4)cm vs (13.2 ± 2.7)cm]、术后8 h疼痛评分[(5.3 ± 2.1)分 vs (8.6 ± 1.9)分]、术后排气时间[(20.6 ± 6.5) h vs (34.5 ± 4.7) h]、切口感染率(1.8% vs 12.9%)、住院时间[(7.6 ± 1.8) d vs (13.4 ± 4.8)d]、术前及术后总胆红素的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组优于OC组。 结论在严格的手术适应证选择和精密的手术操作的前提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应用LC治疗,痛苦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高龄急性化脓坏疽性胆囊炎患者的优越性。方法:回顾分析115例急性化脓坏疽性胆囊炎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组),55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 cholecystectomy,OC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与术后等情况。结果:115例手术均获成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恢复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高龄急性化脓坏疽性胆囊炎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痛苦轻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临床经验丰富、腹腔镜技术掌握熟练的术者首选腹腔镜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效果的差异。 方法将126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3例。研究组患者给予腹腔镜手术,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的恢复情况(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流质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不同时间的疼痛评分)和远期预后状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结肠癌的治疗中,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能减少术中的出血量,增加淋巴结清扫数目,安全有效,有利于术后患者的恢复,远期疗效与传统开腹手术无差异,可广泛应用于在临床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90例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开腹组与腹腔镜组,每组45例,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血清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结果: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术中出血少,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拔除导尿管时间、住院时间缩短,VAS评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周血清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水平降低,两组间相比腹腔镜组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对周围组织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应用价值突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治疗下肢慢性缺血合并急性血栓形成的最佳外科治疗手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0年10月我科收治的26例下肢慢性缺血合并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单纯采用股动脉切开导管取栓术组(10例)与股-腘动脉切开取栓联合动脉重建手术组(16例)的疗效.结果随访时间1~114个月,单纯股动脉切开术组中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糖尿病对血管重建(腔内及手术)治疗慢性重症下肢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间北京朝阳医院因慢性重症下肢缺血行下肢血管重建治疗的121例患者(130条肢体)的临床资料。其中,糖尿病组(DM组)55例(60条肢体),行动脉转流手术27条肢体,单纯经皮动脉球囊扩张(PTA)9条肢体,PTA+支架20条肢体,转流手术+腔内治疗杂交手术4条肢体;非糖尿病组(NDM组)66例(70条肢体),行动脉转流手术28条肢体,单纯PTA 10条肢体,PTA+支架24条肢体,转流手术+腔内治疗杂交8条肢体。随访3~3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病死率、术后1年生存率及保肢率。结果围手术期病死率DM组为9.1%,NDM组为6.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生存率DM组为88.1%,NDM组为93.1%,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保肢率DM组为81.6%,NDM组为83.4%,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因慢性重症下肢缺血行下肢血管重建的患者,糖尿病并不增加其围手术期病死率,也不降低其远期生存率及保肢率。笔者认为,对于糖尿病慢性重症下肢缺血患者应积极进行血管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