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103例胆囊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并通过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10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82个月.平均(23.17±17.98)个月.全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19.57±18.42)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5.0%,25.0%和8.0%.单因素分析示血清CA19.9水平、总胆红素水平、腹部包块、肿瘤TNM分级、Nevin分期、UICC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神经、淋巴管、血管浸润、肝十二指肠韧带侵犯、肝转移、手术方式、腹腔转移、邻近脏器侵犯与胆囊癌生存率显著相关(P均<0.05).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按照其作用强度得出影响胆囊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依次为:UICC分期、手术方式、肿瘤淋巴管浸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侵犯.结论 UICC分期、手术方式、肿瘤淋巴管浸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侵犯是胆囊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胆囊癌的治疗策略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治疗策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35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情况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本组135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总体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6.7%、10.4%和5.2%;74例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8.9%、18.9%和9.5%;50例接受姑息性手术治疗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24.0%、0、0;11例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1、3、5年生存率均为0;不同治疗方式患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642,P<0.05).LC术后诊断为胆囊癌并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的9例患者中,l例Ⅰ期患者、3例Ⅱ期根治性手术患者中各有1例生存时间超过5年,而5例Ⅱ期姑息性手术患者生存时间<5年,3类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42,P<0.05).相同TNM分期(Ⅱ、ⅢA、ⅢB、ⅣA、ⅣB期)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接受姑息性手术和保守治疗的患者( x2 =8.971,21.250,44.153,6.696,21.722,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的年龄、CA19-9、TNM分期和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中位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x2=8.466,3.977,9.837,5.64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TNM分期及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中位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5.779,14.724,11.640,P<0.05).结论 原发性胆囊癌患者预后较差.年龄、TNM分期及治疗方式是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治性手术治疗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基质型血管生成拟态( vasculogenic mimicry,VM)在肝细胞癌中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收集安徽省立医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151例肝细胞癌组织标本,采用层粘连蛋白、CD34和肝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透射电镜检测肝细胞癌组织中基质型VM表达,分析基因表达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指标及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 151例肝细胞癌组织中基质型VM阳性31例(20.5%).组织中基质型VM阳性肝细胞癌患者与阴性患者相比,肿瘤较大(x2=4.132,P=0.042),血管侵犯率高(x2=5.825,P=0.016),Edmondson分级高(x2=5.256,P=0.022),pTNM分期晚(x2 =6.218,P=1.013).基质型VM阳性患者和基质型VM阴性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7.7%、34.6%、11.5%和86.7%、64.7%、40.3%(x2=14.852,P<0.001);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1.9%、19.4%、6.5%和63.3%、40.6%、19.6%(x2=10.065,P =0.002).对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单、多因素分析显示,多发肿瘤、血管侵犯和基质型VM表达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管侵犯和基质型VM表达是影响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细胞癌中存在基质型VM,其表达与肿瘤大小、分级、分期、血管侵犯有关,是肝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晚期胆囊癌(UICC III、IV期)的临床特点,总结外科治疗经验,探讨提高晚期胆囊癌生存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02年0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60例晚期胆囊癌的患者资料。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360例中312例得到有效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2.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7.6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8.0%、30.7%及15.4%。单因素分析结果:术前黄疸、手术方式、意外胆囊癌、肿瘤位置、肝外胆管切除、手术切缘、肝侵犯、病理学分级、T分期、N分期、M分期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N分期、病理学分级、肝侵犯、手术切缘、手术方式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晚期胆囊癌预后差,积极的外科手术可改善患者预后。N分期、病理学分级、肝侵犯、手术切缘、手术方式均是晚期胆囊癌外科治疗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AFP预测肝癌微波消融疗效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行微波消融治疗的213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1周内均进行AFP检测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分组:AFP阴性组(AFP< 20μ/L者)99例,AFP阳性组(AFP≥20μg/L者)114例.随访至2010年10月,记录并分析临床病理资料、生存评估资料、术后并发症情况及生存相关的预后因素.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213例患者5年局部进展率、肝内转移率、肝外转移率分别为5.5%、44.6%、9.9%;1、2、3、4、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6%、86.1%、77.3%、72.7%、67.5%.AFP阴性组11例患者死亡,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8%、85.4%、74.6%;而AFP阳性组23例患者死亡,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3.9%、71.6%、61.3%,两组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8,P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FP与术后严重并发症、术后肝内转移及生存情况相关(Z=-1.98,-3.46,-1.9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FP与性别、肿瘤直径、肝硬化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相关(t =2.60,3.78,1.97,2.06,P<0.05).结论 术前AFP较高的患者,微波消融治疗后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术前甲胎蛋白(AFP)水平与R0切除术后生存和早期复发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9年12月获R0切除术的582例HCC患者.其中男性488例,女性94例;年龄31 ~ 73岁,平均年龄51岁.比较术前AFP> 20 μg/L组(阳性组,323例)和AFP≤20 μg/L组(阴性组,259例)常见临床病理因素和1、3、5年生存率的差别,并分析阳性组R0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阳性组年龄、组织学分化程度低于阴性组,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肿瘤最大径、TNM分期、早期复发率高于阴性组,阳性组孤立性HCC少于阴性组(x2=8.509 ~ 32.293,P<0.05).生存分析显示,阳性组和阴性组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0.5%、53.9%、40.2%和89.2%、69.8%、50.3%,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5.6%、38.4%、29.6%和81.7%、51.0%、42.1%,早期复发和非早期复发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分别为10和62个月,从复发到死亡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和14个月(x2 =11.884~45.013,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非孤立性HCC和组织学低分化是影响HCC患者早期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HR =3.712,P=0.005;HR=1.477,P=0.000).结论 术前血清AFP水平增高提示HCC存在早期复发的潜在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巨大肝细胞癌(HCC)肝切除手术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1997年1月至2008年12月517例原发性HCC获R0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17例中巨大HCC(≥10 cm)患者69例,小HCC(<10 cm)患者448例.二者的5和10年生存(OS)率为分别24%、18%和49%、30%,中位OS分别为23.0个月和58.0个月(P<0.001,log rank检验),中位无瘤生存(DFS)分别为15.3个月和34.8个月(P<0.001).巨大HCC患者的1年复发率显著高于<10 cm HCC患者(24.3%比44.9%,P=0.022).复发患者中二组肝外复发者分别占16.0%和32.7%(P=0.004).与<10 cm HCC组相比,巨大HCC患者较为年轻,血清AFP值>400 μg/L者、大肝切除(≥3段)者、切缘<0.5 cm者、区域淋巴结转移者较多,围手术期输血亦较多,巨大HCC组织学呈高分化者显著低于<10 cm HCC组(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伴有门静脉高压症和血管癌栓是影响巨大HCC患者COS和DFS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未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影响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切除治疗巨大HCC安全可行.伴有门静脉高压症和血管癌栓是影响此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TACE治疗能改善术后的无瘤生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血管侵犯(MVI)对早期肝癌肝切除术切缘选择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肝癌肝切除术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史资料分为MVI阳性组及MVI阴性组,分析导致肝癌患者发生MVI的单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并对比MVI阳性及阴性患者中不同切缘患者1年复发率、生存率,以Cox等比例风险模型评价肿瘤复发及总体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比较不同切缘患者术后并发症。结果与MVI阴性组比较,MVI阳性组手术切缘(1.05±0.07)cm、病灶大小(6.57±1.23)cm、血清甲胎蛋白(AFP)(213.13±13.58)μg/L及肿瘤边缘不光滑70.00%、包膜不完整90.00%、肿瘤多发比例35.00%明显较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边缘不光滑、肿瘤多发为预测早期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VI阳性患者中中宽切缘者1年复发率55.56%高于窄切缘者9.09%(P0.05),1年总体生存率66.67%低于窄切缘者100.00%(P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AFP≥400μg/L、切缘1cm、肿瘤5cm是MVI阳性患者肿瘤复发及病人总体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接受中宽切缘或窄切缘患者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率15.63%、14.29%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肿瘤边缘不光滑、肿瘤多发是预测微血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发生微血管侵犯患者选择中宽切缘能显著延长生存期,降低复发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hepatolithiasis associated with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HLAIHC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09年9月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36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生存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LAIHCC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3.6%、36.4%与30.3%,与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4%、34.3%与28.6%,P=0.57).接受根治性切除术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4%、61.7%与58.6%,显著优于接受姑息性手术的患者(x2=20.426,P=0.000).HLAIHCC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ICC(x2=19.700,P=0.000),肿瘤直径显著大于ICC(P=0.04);血清CA19-9水平(P=0.049)和手术切缘(P=0.019)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HLAIHCC具有与ICC不同的临床病理特点,根治性切除术是最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血清CA19-9和手术切缘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根治术后患者肿瘤早、晚期复发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17例行HCC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2年为界,≤2年肿瘤复发为早期复发,>2年为晚期复发.分析AFP、AFP/肿瘤单位体积(AFP/V)、肿瘤直径、肿瘤数目、血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肝硬化程度、肝功能分级、HBsAg、肝切除方式、术中输血等因素与术后肿瘤复发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计算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Log-rank法对生存率进行检验.结果 117例患者中有85例(72.6%)出现肿瘤复发,其中早期复发59例(50.4%)、晚期复发26例(22.2%).AFP、AFP/V、肿瘤直径、肿瘤数目、血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术中输血是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x2=12.78,13.40,5.79,9.98,10.26,9.48,8.32,P<0.05);AFP、肝硬化程度是术后肿瘤晚期复发的影响因素(x2=4.46,7.75,P<0.05).AFP/V、肿瘤数目、血管侵犯是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R=0.170,0.172,0.064,P<0.05);肝硬化程度是术后肿瘤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R=2.809,P<0.05).本组患者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2.6%、60.8%、54.9%和65.0%、38.5%、23.1%.AFP<20μg/L、AFP/V<14 μg/(L·cm3)、AFP/V14μg/(L·cm3)的患者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早期复发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4.9%、23.0%、20.5%;肿瘤晚期复发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0%、88.5%、7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918,P<0.05).结论 AFP/V、肿瘤数目、血管侵犯是肿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硬化程度是肿瘤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CC根治术后肿瘤早、晚期复发患者生存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T3期胆囊癌(GBC)病人术中行标准或扩大淋巴结清扫的临床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肿瘤科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67例T3期GBC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标准和扩大淋巴结清扫分别为32、35例。67例病人中T分期达到T3的Ⅲ期GBC病人为56例,其中标准和扩大淋巴结清扫分别为32、24例。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估不同淋巴结清扫范围对于局部晚期胆囊癌预后的影响。结果 对于T3期病人,N分期(HR=2.24,95%CI 1.49-3.36,P<0.001)和淋巴结清扫范围(HR=2.51,95%CI 1.35-4.67,P=0.004)是总生存率(OS)的独立预后因素,而肝浸润(HR=2.10,95%CI 1.18-3.74,P=0.012)和胆石症(HR=2.84,95%CI 1.30-6.19,P=0.009)是无复发生存率(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手术切除后T分期达T3期的Ⅲ期GBC病人,淋巴结清扫是OS和RFS的独立危险因素(OS:HR=2.46,95%CI 1.27-4.77,P=0.008;RFS:HR=1.99,9...  相似文献   

12.
进展期胃癌脾门区淋巴结转移及其清扫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脾门区淋巴结(No.4sa、No.10和No.11d)转移状况及清扫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590例行近端或全胃切除术并标准D: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病理因素对该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并分析联合脾或胰体尾切除对该区淋巴结清扫的影响。结果全组病例脾门区淋巴结转移度(阳性淋巴结数目占清扫淋巴结总数)为17.5%(99/565),其中No.4sa、10、11d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17.8%(41/230)、13.9%(29/209)和22.8%(29/127)。脾门区淋巴结转移率(转移患者数/患者总数)为7.1%(42/59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No.4sb淋巴结转移是脾门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联合脾或胰体尾切除病例(23例)和未行联合脏器切除病例数(553例)脾门区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14.8%(4/27)和17.2%(91/5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1%(6/23)和5.4%(30/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4.3%(1/23)和0.9%(5/5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结论脾门区淋巴结存在着一定的转移规律,其与肿瘤部位、大小、浸润深度及No.4sb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联合脾或胰体尾切除并未增加脾门区淋巴结的清扫数目和阳性淋巴结的检出。反而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应谨慎施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肝移植术前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评估预测受者肝癌复发与生存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于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62例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前通过Cyttel法检测分析CTC,应用X-tile软件通过Kaplan-Meier法确定术前CTC最佳的截止值,并分析CTC与临床因素的关系;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描绘肝移植术后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生存曲线。结果确定术前CTC最佳临界值为3个/3.2 ml,将CTC≥3/3.2 mL设置为CTC阳性组,CTC<3个/3.2 ml设置为CTC阴性组;肝移植术前CTC阳性/阴性与术前甲胎蛋白(AFP)水平、最大肿瘤直径、淋巴转移、肝移植标准、分化程度呈显著相关(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法系发现术前CTC个数(HR:1.262,95%CI:1.069~1.489,P=0.006)、微血管侵犯(HR:2.657,95%CI:1.120~6.305,P=0.027)是肝癌肝移植术后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微血管侵犯(HR:3.738,95%CI:1.219-11.459,P=0.027)是影响肝癌肝移植术后总生存期唯一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CTC阳性/阴性与肿瘤复发或转移(未复发、肝内复发与远处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90,P=0.020);术前CTC阴性、阳性患者在1年、2年、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2.90%、68.70%、58.90%和49.00%、29.40%、22.10%;术前CTC阴性、阳性患者在1年、2年、3年总生存率为85.50%、77.10%、69.79%和64.90%、47.20%、40.50%。术前CTC阴性的无瘤生存率曲线高于CTC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CTC阴性的总生存率曲线高于CTC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术前CTC检测对评估肝癌肝移植术后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预后分析.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7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接受根治性手术并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65例,主要研究指标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手术方式、脉管内癌栓、癌结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出院后通过门诊、电话等方式随访,随访截至2017年4月.结果 所有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63.1%(41/65),各组淋巴结转移中,以第1、2、3、7、11和110组淋巴结转移频次最高,转移率分别为45.3%、32.5%、28.8%、22.5%、19.4%和8.2%;肿瘤最大径<2 cm淋巴结转移率为0,肿瘤最大径≥2 cm淋巴结转移率为71.9%(P=0.000);早期癌(T1)和进展期癌(T2 ~T4)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12.5%、69.0%和95.2%(P=0.000);分化型淋巴结转移率为45.2%,低于未分化型淋巴结转移率79.4% (P =0.009);33例患者合并脉管内瘤栓,其中28例(84.8%)伴有淋巴结转移(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类型及脉管瘤栓是影响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6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 ~45个月,平均18.81个月.生存分析显示,无淋巴结转移者3年总体生存率较合并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7),但较合并淋巴结转移者存在生存优势;肿瘤分期对于3年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29),但早期肿瘤较进展期肿瘤具有生存优势.结论 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淋巴结转移主要与组织学类型及脉管内瘤栓相关;其中第1、2、3、7、11和110组淋巴结转移率高,因而建议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D2淋巴结清扫术及常规清扫第110组淋巴结或清扫纵隔及食管裂孔周围淋巴结,对于合并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晚者,远期预后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D133、CXCR4共表达与胆囊癌转移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培养胆囊癌GBC~-SD细胞,并经免疫磁珠分选法分选得到CXCR4~+和CXCR4~-亚群胆囊癌GBC~-SD细胞,分为CD133~-CXCR4~-、CD133~-CXCR4~+、CD133~+CXCR4~-及CD133~+CXCR4~+四组,以Transwell法检测四组胆囊癌GBC~-SD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blot法检测CD133~+CXCR4~+组与CD133~+CXCR4~-组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因子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21例胆囊癌原发灶组织标本中CD133与CXCR4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肝脏侵犯、胆管侵犯及TNM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 CD133~+CXCR4~+组平均穿膜细胞数为(32.49±9.45),显著高于CD133~+CXCR4~-组的(16.17±8.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CD133~+CXCR4~+组N~-cadherin蛋白灰度值为(0.8321±0.1259),显著高于CD133~+CXCR4~-组的(0.4572±0.0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CD133~+CXCR4~+组E~-cadherin蛋白灰度值为(0.4712±0.0736),显著低于CD133~+CXCR4~-组的(0.8439±0.1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CD133~+CXCR4~+组Snail蛋白相对灰度值为(0.9455±0.1228),显著高于CD133~+CXCR4~-组的(0.3219±0.0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胆囊癌标本淋巴结转移组、肝脏侵犯组、胆管侵犯组CXCR4蛋白表达值显著高于对应阴性组(P=0.013,P=0.024,P=0.037),Ⅰ/Ⅱ分期组显著低于Ⅲ/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淋巴结转移组CD133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应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Ⅰ/Ⅱ分期组显著低于Ⅲ/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肝脏侵犯组、胆管侵犯组与相应对照组CD133蛋白相对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3,P=0.371)。CD133蛋白与CXCR4蛋白表达存在明显正相关(r=0.693,P0.01)。结论 CD133、CXCR4共表达预示胆囊癌具有较强的转移特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224对乳腺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5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和45例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转录组织化学方法分析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Luminal亚型浸润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和生存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2年1月1日至9月30日收治的162例接受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浸润性Luminal亚型乳腺癌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复发及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62例患者随访4 ~9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2个月,41例患者(25.3%,41/162)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包括远处转移32例(19.8%,32/162),局部复发2例(1.2%,2/162)及局部复发合并远处转移7例(4.3%,7/162).总的无病生存率为73.1%,5年无病生存率为79.6%;27例死亡(16.7%,27/162),总生存率为82.5%,5年生存率为85.3%.Kaple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淋巴结状况、临床分期影响患者的总生存时间(P<0.05);肿瘤大小、淋巴结状况、肿瘤分级、临床分期、PR影响患者无病生存时间(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PR和PCNA是影响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OR =0.633,95% CI:0.411~0.976,P <0.05; OR =0.823,95% CI:1.012~ 3.283,P<0.05);TNM分期和PR是影响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OR =3.273,95%CI:1.719 ~6.232,P<0.01; OR=0.599,95%CI:0.423 ~0.850,P<0.01).结论 在浸润性Luminal亚型乳腺癌中,PR、PCNA状况均能明显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癌结节对初始可切除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同期切除术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15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同期切除的212例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资料,分析癌结节和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模型分析癌结节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癌结节的阳性率为43.9%(93/212),癌结节和肿瘤分化、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和神经浸润显著相关(P=0.044、0.001、0.035、<0.001),是低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癌结节阳性患者的OS和DFS明显低于癌结节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1)。淋巴结阳性的135例患者中,癌结节阳性和阴性患者的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8),癌结节阳性患者DFS更低(P=0.003);在淋巴结阴性的77例患者中,癌结节阳性患者的OS和DFS均显著低于癌结节阴性患者(P<0.001、0.010)。 结论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切除术后患者,癌结节和肿瘤分化、淋巴结转移以及神经浸润显著相关,且预示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9.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of gastric cancers producing alpha-fetoprotein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Kono K  Amemiya H  Sekikawa T  Iizuka H  Takahashi A  Fujii H  Matsumoto Y 《Digestive surgery》2002,19(5):359-65; discussion 365
BACKGROUND: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s producing alpha-fetoprotein (AFP) were reported to have a poor prognosis with high rates of liver metastasis.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clarify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AFP-producing gastric cancers, in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liver metastasis, and to evaluate treatment of these cancers. METHODS: In 27 of the 29 cases with elevated preoperative serum AFP levels among a total of 974 primary gastric cancers, AFP production was confirmed in gastric cancer cells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These cases were included in the AFP-positive gastric cancer group (AFP(+), 2.7%). The remaining 945 cases with normal serum AFP levels were designated the AFP-negative gastric cancer group (AFP(-)). RESULTS: There was a higher incidence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a deeper invasion of the gastric wall, a higher frequency of advanced stage, a more marked lymphatic invasion and a higher rate of liver metastasis in the AFP(+) group than in the AFP(-) group. The patients received curative resection in AFP(+) group had a significantly worse survival rates in comparison to that in AFP(-) group. With respect to liver metastasis (n = 17) in AFP(+) group, of 3 cases who received curative hepatic resection, 1 patient survived more than 3 years, while the remaining 2 died in less than 3 years due to multiple liver recurrence. The patients (n = 5) who received palliative resection for liver metastasis followed by transarterial continuous infusion chemotherapy all died in less than 1 year. CONCLUSION: AFP-producing gastric cancers had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their clinical or biological features we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common AFP-negative gastric cancers. Surgical resection of liver metastasis from AFP-producing gastric cancers was unsatisfactory. The development of a novel multimodal therapy against AFP-producing gastric cancers is needed.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c-Met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HGF、C-Met、Lyve-1和CD34对58例胃癌组织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计数,结合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作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HGF和c-Met表达明显上调,其微血管密度(26±10)和微淋巴管密度(24±9)均高于胃溃疡组织[(20±4)、(1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淋巴转移的胃癌组织中HGF和c-Met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和80%,高于无淋巴转移的胃癌组织(57%、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远处转移的胃癌组织中HGF和c-Met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和94%,高于无远处转移的胃癌组织(7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GF和c-Met表达与肿瘤是否有淋巴转移、远处转移和微血管密度、微淋巴管密度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1);HGF、c-Met阳性和阴性组的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9、P<0.01);肿瘤侵袭深度、有无淋巴转移、有无远处转移、胃癌的HGF、c-Met表达和微血管密度、微淋巴管密度均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HGF和c-Met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