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角膜屈光矫正手术后白内障手术的诊疗特点。方法:对2005/2008年间于我院就诊的4例角膜屈光矫正手术后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依据患者提供的角膜屈光手术资料,分别采用临床病史法或角膜后表面曲率法计算矫正角膜曲率及人工晶状体度数。术后随访观察角膜情况、手术并发症、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屈光状态等。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稳定屈光度与手术前预留屈光状态比较误差范围为-1.00~+1.25D。结论:对角膜屈光手术后的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可行的。然而只有了解这类患者病情特点,掌握手术前后诊疗方法,准确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随着白内障摘除手术步入屈光性手术时代, 白内障患者对术后优质视觉质量的追求日益突显。如何为既往行角膜屈光手术的白内障患者设计合适的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方案是困扰眼科医师的难点。本文重点介绍角膜屈光手术后白内障患者的眼部生物学测量、人工晶状体类型选择及人工晶状体屈光力计算要点, 以期为最大程度提高角膜屈光手术后患者白内障摘除IOL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角膜屈光手术后的患者发生白内障并行人工晶状体置换手术时,如果按常规计算公式选择人工晶状体的度数,往往会在术后产生不同程度的屈光不正,主要来源于角膜屈光力的测算误差和计算公式的误差,以及眼轴长度测量和有效人工晶状体位置计算的准确性降低等方面的原因.因此,对于曾行角膜屈光手术的白内障患者, 术前应运用适当的方法估算角膜屈光力,并正确地选择合适的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公式,从而减少晶状体置换术后引起的屈光误差.  相似文献   

4.
角膜屈光手术后的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Liu HC  Xie LX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2):188-192
角膜屈光手术后用现行的角膜曲率检测方法测量角膜屈光力不精确,导致该类患者白内障手术时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偏低,术后呈较严重的远视状态。随着接受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人数的增加,此问题在未来将日益突出。围绕这一问题,不少学者提出多种修正方案,以期提高角膜屈光手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的准确性,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后,患者发生白内障需行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时,按常规方法计算人工晶状体屈光度往往会在术后产生远视,而这样的误差主要来源于角膜屈光力的测算误差和计算公式的误差,另外还有眼轴长度测量和有效人工晶状体位置计算的准确性降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因此,对于曾行角膜屈光手术的白内障患者,术前运用适当的方法准确估算角膜屈光力,并选择合适的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可以减少屈光误差.  相似文献   

6.
孟倩丽  杨晔  郑丹莹 《眼科》2008,17(2):137-140
角膜屈光性手术后白内障患者的角膜屈光力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引起此类患者人工晶状体(IOL)屈光度的计算误差,严重影响了患者白内障术后的视觉功能.国外学者根据不同的理论和经验,提出了多种计算矫正屈光手术后角膜屈光力的方法,以提高IOL屈光度的精确性、减少患者白内障术后的屈光偏差.在此基础上,根据国人的眼球解剖特点和临床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角膜屈光性手术后IOL屈光度的计算方法将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眼科,2008,17:137-140)  相似文献   

7.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后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后白内障吸出术中、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计算方法。方法对4例(4眼)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后的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采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及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的K值,分别应用第二代经验公式(SRKⅡ)计算所需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术后验光记录术眼屈光状况,与术前结果对比,评价所选择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准确性。结果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和角膜曲率计分别测量的角膜K值,以及所计算的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均有明显的差别。尽管按预留近视状态,选用角膜地形图测量的K值计算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术后仍然欠矫,平均产生远视+1.57D,较术前预留度数仍相差约+3.44D。结论采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的K值来计算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误差小,在预留的屈光度数基础上加3.50D来选择人工晶状体是较为精确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白内障治疗由复明手术向屈光手术转变,白内障患者术后在拥有良好远视力的同时其近视力也更加受到重视.研究人工晶状体眼调节机制对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近视力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为人工晶状体的设计和改进提供理论依据.目前认为人工晶状体位移、波前像差、景深、角膜散光、瞳孔直径大小、年龄等因素均对人工晶状体眼的调节有影响.本文就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眼调节机制及评价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杨军  张红  田芳 《国际眼科纵览》2010,34(4):313-316
随着白内障治疗由复明手术向屈光手术转变,白内障患者术后在拥有良好远视力的同时其近视力也更加受到重视.研究人工晶状体眼调节机制对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近视力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为人工晶状体的设计和改进提供理论依据.目前认为人工晶状体位移、波前像差、景深、角膜散光、瞳孔直径大小、年龄等因素均对人工晶状体眼的调节有影响.本文就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眼调节机制及评价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角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是角膜病医师经常遇到的问题.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三联手术,可以避免角膜植片遭受二期白内障手术的损伤,并能快速恢复视力,成为角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主流手术方式.由于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曲率不稳定且角膜形态不规则;导致三联手术后的屈光状态难以预测;而角膜缝线完全拆除后二期行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则可以精确测算人工晶状体的度数以减少术后的屈光误差.因此,也有许多临床医师倾向于先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二期行白内障手术.2种手术方式在手术安全性及术后效果等方面各具优势,其选择仍存在争议.近年来,随着眼科显微手术技术的提高及手术器械的发展,对角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策略有了新认识,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杨旭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9):1801-1802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下麻醉经颞侧施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效果。方法:对32例40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患者用倍诺喜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下注射20g/L利多卡因麻醉,行改良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手术的麻醉效果及手术后的治疗效果。结果:全部患眼均能达到理想的麻醉镇痛效果,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视力<0.1者5眼(12.5%),视力0.1~0.4者9眼(22.5%),术后视力≥0.5者26眼(65.0%),所有患眼术后视力与术前比较均有提高。结论: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下麻醉经颞侧施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是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有效的手术方式,手术操作简便,不需要昂贵的手术设备,适用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2.
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17眼)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伴有明显的白内障者实施了此联合手术。先行常规白内障囊外摘出术或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再行标准三通道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最后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术后随访2月~3年,平均13月。16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1眼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术后2月因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广泛视网膜冷凝后视力下降。术后早期16例(17眼)均有不同程度的角膜后弹力层皱褶,术后7~10d消失。2例(2眼)术后有一过性眼压升高。1例(1眼)术后2月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例(3眼)术后后囊浑浊,未影响视力。结论此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优点,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并要求有熟练的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13.
朱晓宇  杭春玖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1):2148-2149
目的:探讨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5例70眼,术后随访3~12mo,观察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术后患者视力≤0.1者2眼,>0.1~0.3者6眼,0.4~0.8者60眼,≥1.0者2眼,术后眼压在正常范围内(<21mmHg)者69眼,1眼术后出现浅前房,经治疗改善。
  结论: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成功率高,疗效佳,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儿童白内障手术后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白内障术后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了34例(41眼)儿童白内障手术后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5年记录。介绍了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的适应证,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方法。术前、术后视力、屈光不正。双眼状态和手术方法。结果 34例(41眼)儿童白内障手术后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其中8眼成功囊袋内植入,28眼睫状沟植入,余5眼行后房人工晶状体悬吊术。41眼中35眼(85.37%)有可测量的视力提高,有3眼视力降低2行。24眼(58.54%)与对侧眼的矫正屈光度差在 1.50D以内。31眼(75.61%)屈光度差在 3.00D以内。结论 对于不能耐受接触镜或眼镜的儿童无晶状体眼,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32例35只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联合手术后的临床效果,在术后随访的12~48个月中,分析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和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35眼中32只眼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其中20只眼在15mmHg以下,眼压由术前平均(28.16±2.63)mmHg降低至术后(16.32±3.45)mmHg,t=21.60,P<0.05;所使用的抗青光眼药物由术前平均(2.59±0.49)种减少至术后仅3只眼需1种.30只眼(85.7%)术后视力提高.并发症主要是短暂角膜水肿及虹膜睫状体炎.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时,能够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6.
手术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60眼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择2006-01/2010-01确诊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52例60眼,Ⅱ~Ⅲ级核47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Ⅳ~Ⅴ级核13眼,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糖尿病患者52例60眼白内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50眼(83%)术后1wk裸眼视力≥0.4。术中术后主要并发症经处理对术后视力无影响。结论: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采取恰当的术式,施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法小切口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因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行小切口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75例98眼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术前眼轴长度和术后视力、屈光度数及其与预期屈光度数的偏差值(屈光度数偏差值),观察手术并发症和术后眼部情况。术后随访6~12mo。结果:术前平均眼轴长度为32.05±1.78mm。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2者66眼(67.3%);≥0.5者43眼(43.9%),术后屈光度数偏差值<±1.00D者48眼(49.0%);<±2.00D者78眼(79.6%)。术中后囊膜破裂3眼。术中出现后弹力层部分脱离1例。术后角膜不同程度水肿21眼。术后6mo有13眼出现后囊混浊,经Nd:YAG激光切开后视力恢复。未见发现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黄斑囊样水肿、人工晶状体移位等并发症。术后2眼出现双眼干扰症状,经过3mo后行另一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症状消除。结论: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儿童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选择12岁以下的白内障术后患儿共43例(55眼),其中先天性白内障18例(30眼),外伤性白内障25例(25眼)。定期检查最佳矫正视力,双眼视功能,远期屈光状态和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3~12月。结果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外伤性白内障组≥0.6者17眼(68.00%),先天性白内障组≥0.6者13眼(43.33%),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葡萄膜炎,后囊浑浊,角膜水肿等。后囊浑浊是造成视力下降的主要因素。结论儿童白内障及时诊断、早期手术,采用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可以获得较好的视功能。后发障是主要的术后并发症。长期随访很重要。术后后发障等并发症和弱视治疗是获得良好视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先天性白内障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不同技术方法、效果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对27例(36眼)已行先天性白内障摘除的无晶状体眼患儿行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包括眼前节重建、后囊膜撕开或切开、前部玻璃体切除及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等技术。术后观察分析视力、人工晶状体及后囊膜情况及其他并发症。结果术后第3天视力>0.5者8眼,0.5以下者28眼;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0.5者12眼,0.5以下者24眼;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5者17眼,0.5以下者19眼。术后1个月发现残留后囊膜混浊10例,人工晶状体前纤维膜2例,人工晶状体位置良好,无夹持或脱位。观察6个月,无眼后节并发症,但屈光度的变化尚需长期观察。结论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2岁以上儿童无晶状体眼的最佳方法,需要熟练掌握处理复杂情况的显微手术技巧和经验。  相似文献   

20.
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术后并发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高度近视眼行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眼行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146例(232只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在术后随访的3年时间发生。所有眼均进行了详细的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眼底检查、A超眼轴长度测量。结果:15只眼发生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6.4%),均需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进行视网膜复位。从白内障手术到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平均时间为10±9个月(0.5~32个月)。视网膜脱离经手术治疗后视力为手动/10cm~0.06,12只眼(80%)最终视力低于白内障术前。术中后囊膜破裂与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显著相关(P〈0.01),60%(9/15)的视网膜脱离患者术中发生了后囊膜破裂。结论: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术后并发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为6.4%,其预后差。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患者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更高,对术中后囊膜破裂患者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