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术中经皮空肠营养置管早期肠内营养对全胃切除胃癌患者的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13例胃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术中空肠营养管置入肠内营养组(66例)和肠外营养支持组(47例).两组均行全胃切除术,术后分别接受7d同等条件的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7d有关的实验室指标.结果 肠内营养组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肠外营养组[(4.1±2.2)d比(5.1±2.0)d,t=2.156,P=0.037];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相比,术后7d血清前白蛋白显著增高[(18±7)mg/dl比(14±7) mg/dl,t=2.370,P=0.022]、转铁蛋白水平明显增高[(205±45)mg/dl比(186±39) mg/dl,t=3.665,P=0.001];术后7d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相比,血清IgA[(2.3±1.0) g/L比(1.9±0.7) g/L,t=2.178,P=0.034]、IgM[(1.4±0.4) g/L比(1.0±0.4) g/L,t =2.124,P=0.039]、IgG[(9.5±1.9) g/L比(9.0±2.3) g/L,t =2.189,p=0.033]均显著增高;术后肠内营养组消化道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肠外组(3%比13%,x2=3.962,P=0.048).结论 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术中经皮穿刺空肠营养管置入予以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方便,营养状态及免疫水平改善均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2.
肝切除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对比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肝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59例肝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手术后分别接受肠内和肠外营养1周,观察两种营养支持方法对患者基础营养状况、肝功能、胃肠功能、术后白蛋白用量、死亡率、并发症率和营养支持的费用等方面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日均热卡及氮摄人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耐受性较好。术后第8天时,肠内营养组的白蛋白、体重、上臂围未恢复至术前水平,而肠外营养组只有前白蛋白恢复至术前水平。肠内营养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9±12)h较肠外营养组(38± 14)h短,营养支持的日均费用(235±46)元较肠外营养组(344±65)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肝切除患者而言,肠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围手术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入组2012年9-11月间福建省肿瘤医院胸外科收治的30例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15例)和肠外营养组(15例).两组于术前3d至术后8d期间分别给予肠内营养素(安素)和肠外营养支持.每日动态监测血糖;术前1d和术后8d检测患者的营养指标(白蛋白和前白蛋白);观察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统计营养支持总费用.结果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情况均较为满意:3餐前手指末梢血糖为5.0~9.0 mmol/L,3餐后2h手指末梢血糖为7.0~10.0 mmol/L,晚10时和凌晨3时的血糖波动于4.0~8.0 mmol/L;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低血糖(末梢血糖小于3.5 mmol/L).肠内营养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62.4±15.7)h,明显快于肠外营养组的(90.8±22.4) h(P<0.01).两组患者术后营养指标及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肠内营养组营养支持费用为 (650.8±45.8)元,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的(3016.5±152.6)元(P<0.01).结论 在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中,围手术期营养支持能在有效调控血糖的同时明显改善其营养状况.与肠外营养相比,使用安素进行肠内营养能加快胃肠功能恢复,并降低营养支持的费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对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正常大鼠肠内营养;B组肝硬化大鼠肠内营养;C组肝硬化大鼠肠外营养.3组大鼠行肝部分切除术后1 d分别进行等热量[690 kJ/(kg·d)]等氮量[1.22g/(kg·d)]营养支持,共5 d.术后6 d测定大鼠体质量、肝功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肝组织白蛋白(ALB)mRNA的表达及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A组大鼠体质量增加,B、C组体质量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6.16±3.28)g;B:(5.46±2.59)g;C:(6.13±3.21)g,P<0.05).术后B、C组大鼠肝功能与A组比较,血清AST、ALT、ALP升高,ALB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ALP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209±81)IU/L;C:(271:±92)IU/L,P<0.05).术后B、C组大鼠血清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与A组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比较,血清前白蛋白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161±37)mg/L;C:(133±29)mg/L,P<0.05].术后B、C组肝组织ALB mRNA表达水平比A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1.46±0.12;B:1. 07±0.14;C:0.84±0.18,P<0.05);B组与C组比较,C组肝组织ALB mRNA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肝组织Ki-67蛋白表达指数比B、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8.90±0.45;B:5.60±0.34;C:3.80±0.21,P<0.05);而B组Ki-67指数比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存在明显的肝功能不全和肝再生能力下降,虽经过积极的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其术后各项指标的恢复均明显差于无肝硬化的大鼠.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更能促进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脏蛋白质的合成代谢和肝再生,肠内营养途径可进一步降低与肠外营养相关的胆汁淤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前瞻性对照研究分析2007年12月至2010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60例患者营养支持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各30例),比较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的人体测量学,营养学指标,营养相关并发症及费用.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肠内营养组患者体质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Hb、转铁蛋白、Alb分别为(16.9±2.4)kg/m2、(10.6±2.5)mm、(24.2±2.5)cm、(106±15)g/L、(2.2+0.4)g/L、(39±3)g/L,肠外营养组患者分别为(16.6±2.1)kg/m2、(9.2±1.3)mm、(24.0±3.4)cm、(102±18)g/L、(2.0+0.4)g/L、(38±3)g/L,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2,1.72,0.05,0.93,1.94,1.29,P>0.05).但肠内营养组前白蛋白、氮平衡水平、肛门排气时间、每日相关费用、菌群失调、糖代谢紊乱、肝功能损害分别为(0.30±0.10)g/L、0.8±0.3、(29±10)h、(210±30)元、1例、2例、2例,肠外营养组分别为(0.25±0.09)g/L、0.4±0.2、(38±6)h、(700±50)元、9例、12例、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6.08,2.25,10.38,x2=7.68,9.32,13.87,P<0.05).结论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对患者实施营养支持可促进患者的恢复,而肠内营养疗效优于肠外营养,可作为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6.
早期肠内营养对肝切除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肝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59例肝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手术后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观察2种营养支持方法对患者基础营养状态、肝功能、肠道功能、术后并发症和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2(IL-2)等营养和免疫功能方面的影响. 结果 两组日均热量及氮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耐受性好.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8 d,两组患者血清前清蛋白均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但其他营养指标未能恢复.EN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59±14)h,较PN组(73±17)h短﹝P<0.01).早期EN还明显提高患者的淋巴细胞数和血清IL-2水平(P<0.05).结论 早期EN是肝切除术后可靠、有益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7.
围手术期联合营养支持在克罗恩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联合营养支持对克罗恩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总结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165例行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克罗恩病患者的资料.按营养支持方式的不同分为全肠内营养支持组、全肠外营养支持组、联合营养支持组,每组各55例,各组入院后除营养支持外其余治疗措施无明显差异,比较联合营养支持与全肠内营养支持、全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结果 与全肠内营养支持、全肠外营养支持组相比,联合营养支持组围手术期热卡供应较充足,短期内营养状况的改善较明显,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升高;联合营养支持组疾病缓解率为80.0%,高于全肠内营养支持、全肠外营养支持组的76.4%和74.5%;联合营养支持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0.9%,明显低于全肠内营养支持、全肠外营养支持组的25.4%和18.2%;联合营养支持组住院时间相对缩短,住院费用较少.结论 对于围手术期克罗恩病患者,联合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全肠内营养支持与全肠外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存在营养风险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手术后进行肠外营养支持的合适起始时间.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符合研究标准的胃肠道肿瘤患者80例,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术后第2天进行肠外营养支持,对照组术后第1天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指标的变化、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感染并发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术后营养支持相关费用及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疾病和手术类型等方面具有可比性.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提早[(3.33±1.10)d vs.(4.03±1.51)d,P=0.020],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发生率低(8/40 vs.17/40,P=0.030),术后住院时间短[(3.33±1.10) d vs.(4.03±1.51)d,P=0.020]和营养支持费用少[(2144.49±1210.96)元vs.(2915.99±1615.68)元,P=0.018].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营养指标和肠蠕动恢复时间以及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后第2天(24 ~48 h)开始肠外营养支持,有助于促进和加快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能够更好的节约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经皮经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aptic cholangial drainge,PTCD)减黄(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PBD)对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济南军区总医院行半肝切除术的33例HC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减黄组(n=16)和非减黄组(n=17)。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效果。结果减黄组患者的总胆红素水平[(26.4±7.5)μmol/L vs(308.6±145.2)μmol/L]和谷丙转氨酶水平[(60.1±26.4)U/L vs(525.8±257.5)U/L]显著降低(P0.05);且手术时间[(5.6±0.8)h vs(6.5±1.2)h]、术中出血量[(560.7±159)mL vs(685.3±188.2)mL]和输血量[(398.1±101.5)mL vs(523.5±139.3)mL]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降低(31.3%vs 100%),均P0.05。结论 PBD能显著改善术前肝功能,缩短行半肝切除术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输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采用肝蒂横断式肝切除术行解剖性肝中叶切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51例肝中叶原发性肝癌患者按频数匹配原则随机分为传统手术组(n=30)和肝蒂横断式肝切除组(n=21),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肝功能、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等情况。结果:肝蒂横断式肝切除组与传统手术组比较,手术时间短[(2.7±0.839)h vs.(4.5±0.952)h],术中出血量少[(406±33.182)mL vs.(793±29.677)mL],术后肝功能恢复快[术后7 dALT为(63.048±7.513)U/L vs.(323.667±12.939)U/L],住院时间缩短[(12.528±0.245)d vs.(16.733±0.338)d],并发症发生率低(14.2%vs.40.0%),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低[4.8%(1/21)vs.26.7%(8/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肝蒂横断式肝切除技术行解剖性肝中叶切除安全、有效、微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措施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总结在ERAS指导下的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营养干预、呼吸道管理、血栓预防等护理措施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5月到2020年7月肝胆外科收治的4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围手术期采用传统管理模式21例(传统组),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管理模式27例(ERAS组),护理上传统组采用普外科常规护理方法,ERAS组患者实施护患共享决策健康教育、围手术期营养管理、多模式镇痛、制定呼吸功能锻炼及早期活动计划等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ERAS组相比传统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3.3±1.4)d vs(6.3±2.4)d,P<0.05]、胃管拔除时间[(4.3±1.2)d vs(10.6±4.9)d,P<0.05]、第一次肠内营养时间[(3.8±1.0)d vs(10.0±4.7)d,P<0.05]更早,术后发热时间[(4.5±2.2)d vs(7.9±4.8)d,P<0.05]、术后使用抗生素时间[(10.6±3.3)d vs(20.0±6.6)d,P<0.05]、住院时间[(18.4±2.0)d vs(31.1±3.7)d,P<0.05]更短,住院费用更低[(9.57±1.47)万元 vs(15.12±2.83)万元,P<0.05]。ERAS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7.4%(2/27)vs 33.3%(7/21),P<0.05]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7%(1/27)vs 23.8%(5/21),P<0.05]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速康复外科措施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管理显著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了医疗费用,降低了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围手术期营养管理、疼痛管理、呼吸功能锻炼、深静脉血栓预防等护理措施,并促进了护患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统计胃肠外科手术患者营养风险发生概况,为临床更好地应用营养支持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采用定点连续抽样法,对山东省立医院胃肠外科2012年10月-2013年2月352例手术患者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进行统计研究,观察NRS2002的适用率、营养风险发生率及支持率、营养风险及不同方式营养支持对预后的影响.结果:NRS2002的适用率为98.3%,完全适用于我科临床.整体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25.72%.无营养风险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66% vs35.00%,P=0.018)、术后住院时间(15.25±5.37d治17.72 ±5.31 d,P=0.023)均优于存在营养风险组.通过营养支持手段,缩短了营养风险患者的住院时间(15.22±4.55 d vs 17.72±5.31 d,P=0.029)、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16.95%vs 35.00%,P=0.043).风险组整体与无风险组整体比较,术前白蛋白显著偏低(36.72±4.02 g/Lvs 39.37±5.31 g/L,P=0.000),预后无明显差异(预后指标P均大于0.05).术后及时合理应用肠内营养能缩短禁饮食时间(3.25±1.32 d vs 3.73±1.54d,P=0.027),减少肠外营养(PN)应用时间(6.35±2.21 dvs 7.13±2.10 d,P=0.007).术后较长时间应用PN对预后无明显影响,但显著增加住院费用(47385.32±8521.63元vs 49235±8374.52元,P=0.049).结论:对手术患者术前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十分必要,对于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合理地应用营养支持能有效地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内外营养治疗与单独肠外营养治疗对患者营养状态改善、手术并发症发病率、卫生经济学指标等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胰胆外科2010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病例资料.依据术后营养治疗方式分为肠内外营养组(治疗组)与单独肠外营养组(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相关性指标、肝肾功能指标、手术并发症发病率、住院时间及费用等.结果 (1)符合纳入标准治疗组207例,对照组92例;两组患者在术前NRS评分、手术方式、术后病理类型及术前各项临床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总胆红素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快(△TB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第1天比较,术后第7天和第10天前白蛋白水平治疗组较对照组恢复快(△PA7.1,△PA10.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手术并发症(胰瘘、出血、腹腔感染及胃排空障碍)发病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28±11)d和(32±18)d,中位住院时间分别为26 d、2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总费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独肠外营养治疗方法比较,肠内外营养治疗有利于肝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并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但在改善术后营养状态方面两者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疗效、应激反应及营养状况,以明确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相较腹腔镜手术在术中损伤控制、围手术期营养方面的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施行全胃切除术及Roux-en-Y吻合的2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2例行达芬奇机器人全胃切除术(RATG)及Roux-en-Y吻合(RATG组),117例行腹腔镜全胃切除术(LATG)加Roux-en-Y吻合(LATG组),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术后应激反应指标及营养状况。术后并发症根据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系统进行分析。结果:RATG组手术时间长于LATG组[(240.91±22.38)min vs.(230.34±37.39)min,P<0.05],清扫淋巴结数量多于LATG组[(46.05±11.33)vs.(39.52±9.33),P<0.05],术后通气时间早于LATG组[(2.67±0.96)d vs.(2.94±1.09)d,P<0.05],术后住院时间短于LATG组[(9.89±3.70)d vs.(11.66±4.65)d,P<0.05],术后Ⅲ级并发症少于LATG组。RATG组IL-6于术后第1天[(20.65±4.36)pg/dL vs.(26.26±6.99)pg/dL,P<0.05]、第3天[(10.14±1.30)pg/dL vs.(11.34±1.78)pg/dL,P<0.05]低于LATG组,术后第3天C反应蛋白[(15.39±1.45)mg/dL vs.(16.29±1.33)mg/dL,P<0.05]低于LATG组,术后第1天白细胞[(11.41±1.88)×109/L vs.(12.48±2.10)×109/L,P<0.05]低于LATG组。在术后短期营养方面,RATG组血清白蛋白第1天[(3.22±0.72)g/dL vs.(2.96±0.53)g/dL,P<0.05]、第3天[(3.14±0.76)g/dL vs.(2.90±0.78)g/dL P<0.05]高于LATG组。第3天营养预后指数[(40.57±3.84)vs.(39.66±2.39),P<0.05]高于LATG组。结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可有效控制术中损伤,进而改善进展期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联合营养支持疗法对轻中度营养不良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改善的效果。 方法运用患者总体主观评分法(PG-SGA)筛选轻、中度营养不良食管癌患者172例,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6例。观察组术前3 d进行肠内营养治疗,术后第1天给予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术后第3天给予肠内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营养状态(术后第7天)、胃肠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术后第7 d,观察组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分别为(34.33±3.32)g/L和(33.68±4.12)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23±3.41)g/L和(31.32±3.37)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61.53±6.37)h和(66.69±9.47)h,显著短于对照组的(82.31±8.24)h)和(113.24±12.3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4% vs 9.30%,P>0.05);观察组术后患者满意度优秀率为89.5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术前营养干预联合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能显著改善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状态,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加速康复外科技术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治疗过程中对机体免疫功能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36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非加速康复组(18例,采用常规围手术期处理方案)和加速康复组(18例,采用加速康复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案).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3、7天血清IgA、IgM、IgG以及CRP水平,同时记录患者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等指标.结果 加速康复组和非加速康复组术后第3天血清IgA、IgG和IgM分别为[(1.57±0.40)g/L比(1.27±0.49)g/L,P<0.05;(9.99±2.12)g/L比(8.53±2.15)g/L,P<0.05;(0.92±0.18)g/L比(0.78±0.20)g/L,P<0.05],加速康复组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加速康复组;加速康复组术后第1、3、7天的血清CRP均明显低于非加速康复组:[(56±10)g/L比(79±9)g/L,P<0.05;(140±15)g/L比(170±15)g/L,P<0.05;(52±11)g/L比(78±12)g/L,P<0.05].加速康复组术后发热时间[(2.4±0.9)d比(3.8±0.8)d,P<0.05]、排气时间[(3.1±0.8)d比(4.4±0.7)d,P<0.05]、住院天数[(6.3±1.2)d比(8.2±0.9)d,P<0.05]以及治疗费用[(25 260±2910)元比(30 651±3578)元,P<0.05]均明显少于非加速康复组,而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相比无差异,患者出院时生活质量评分为[(14.8±1.9)比(16.1±1.6),P<0.05],加速康复组明显高于非加速康复组.结论 加速康复外科技术能够减轻手术创伤对机体的免疫受损,加速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肠内营养支持对围手术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38例围手术期糖尿病病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病人术前均按糖尿病的营养治疗原则予饮食。术后开禁后对照组根据胃肠耐受性逐步选用流质、半流或普食。实验组口服补充含4%膳食纤维的糖尿病人专用型营养膳。两组病人能量摄入维持在84~105kj/kg?d。结果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术前空腹血糖分别为7.2±1.3mmol/L和7.2±1.6mmol/L,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第8天实验组空腹血糖水平为7.6±1.1mmol/L,显著性低于对照组(8.8±1.8mmol/L)。术后第8天实验组血清前白蛋白、血淋巴细胞总数均较营养治疗前显著增高,且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所有病例术后均无出现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结论 糖尿病围手术期患者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营养状况,促进病人术后伤口的愈合,防止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腹腔镜胆囊切除(LC)围术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80例行LC的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加速康复组(ERAS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围术期采用传统处理方案,ERAS组患者围术期采用加速康复外科处理方案。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术后首次下床活动、进食、通气时间、住院天数和总费用等计量资料用(x珋±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ERAS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8.8%比29.4%,P0.01];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9.3±2.1)比(15.3±3.2)h,P0.01]、进食时间[(20.5±7.8)比(31.3±9.7)h,P0.01]、通气时间[(10.6±4.5)比(12.9±5.1)h,P0.05]明显提前,术后住院天数显著缩短[(5.5±1.3)比(7.4±1.5)d,P0.01],住院治疗总费用显著下降[(10 573.4±568.1)比(11 702.1±1 179.3)元,P0.0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RAS技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术期应用安全可行,具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总费用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LCBDE)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145例老年患者(65岁以上)择期行LC联合LCBDE手术的临床资料,按围手术期管理方案分为ERAS组(55例)和传统组(9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 d和术后1 d的应激反应指标、肝肾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康复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与传统组比较,ERAS组术后1 d应激反应指标WBC [(10.83±2.06)×109/L vs( 11.94±1.68)×109/L,t=3.53,P<0.01]、CRP [(25.22±8.38) mg/L vs(28.42±9.29)mg/L,t=2.09,P=0.04]、血糖水平[(4.91±1.02)mmol/L vs( 6.01±1.10)mmol/L,t=5.99,P<0.01]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前1 d及术后1 d肝肾功能指标(ALT、TBIL及BU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组低(15/55 vs 71/90,χ2=37.6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ERAS组恶心呕吐(3/55 vs 18/90,χ2=5.83,P=0.02)、戳孔疼痛(2/55 vs 18/90,χ2=7.69,P<0.01)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术后ERAS组肛门排气时间[(1.2±0.4)d vs( 1.6±0.5)d,t=4.45,P<0.01]、住院时间[(7.2±1.1)d vs( 9.0±2.4)d,t=5.36,P<0.01]、住院费用[(1.75±0.31)万元 vs(1.96±0.26)万元,t=4.29,P<0.01]及患者满意度[(94.34±13.42)分 vs( 82.78±10.71)分,t=5.73,P<0.01]均明显优于传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RAS应用于老年患者LC联合LCDBE围手术期安全有效,可减轻患者应激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