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CI)、脑外伤(TBI)、Parkinson’s病(PD)和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脊髓伤病6例,TBI3例,MS1例,PD1例,经骨髓穿刺采集白体骨髓222~350ml,分离提取MSCs后经静脉途径和/或蛛网膜下腔内一次性或分次注射。干细胞治疗前、后对患者神经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分别进行评价。结果 自体MSCs治疗脊髓伤病6例,5例有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改善。治疗TBI3例,2例运动功能明显改善,1例持续植物状态患者PVS评分由5分提高到8分。治疗PD和MS各1例,PD患者震颤减轻,肌张力明显降低;MS患者运动功能明显改善。症状和体征改善最早出现在治疗后2d,多数患者在治疗后2周有明显改善。MSCs移植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7/11例)、头痛(2/11例)、腹胀(1/11例);1例于蛛网膜下腔内注射时出现双下肢麻木、脑膜刺激征。结论 M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TBI、PD和MS等近期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较少,但其远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随访和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科住院的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每周1次,两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3、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同时观察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移植前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移植后3、6个月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移植术后3例出现低热,4例出现头痛,均未经治疗症状自行消失。结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脑梗死是安全可行的,可明显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为脑梗死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绞痛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绞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40例心绞痛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行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组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行二维超声、单光子体层扫描和动态心电图检测;在术中、术后3,6个月观察2组是否有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并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硝酸甘油用量、运动时间及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灌注缺损明显减小(P<0.01).2组均无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护理,通过总结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及扩张性心肌病患者20例的护理经验,提出术前完善的准备、术中娴熟紧密的医护配合,以及术后对心力衰竭加重、再次心肌梗死、心包填塞、血管迷走反射、造影剂肾病等的早期发现、及时处理,保障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院2003-06/2008-06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干细胞动员组、单纯干细胞移植组、联合组,30例/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单纯干细胞动员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 μg腹部皮下注射;单纯干细胞移植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经静脉移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6.2~51.3)×108;联合组综合上述3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4周、12周、6个月单纯干细胞动员组、单纯干细胞移植组、联合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分均显著好转(P<0.05或P<0.01):且联合组治疗效果最佳,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干细胞动员组、单纯干细胞移植组(P<0.05).②治疗后14 d内,单纯干细胞动员组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单纯干细胞移植组发热4例,体温均在38℃以下,且24h后体温恢复正常,轻微头痛3例,未行治疗24 h后缓解;联合组发热5例,体温均在38℃以下,且24 h后体温恢复正常,轻微头痛3例,未行治疗24 h后缓解.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近期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移植组及对照组,每组21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移植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自体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首先抽取患者骨髓并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待培养细胞达到治疗要求后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共进行4次细胞移植治疗,每次细胞移植间隔5~10d。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后3个月时分别采用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观察上述时间点2组患者外周血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情况。 结果经治疗4周及治疗后3个月时,发现移植组及对照组患者UPDRS评分[治疗4周时分别为(41.26±17.92)分、(47.13±18.35)分,治疗后3个月时分别为(33.67±17.77)分、(39.03±16.50)分]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下降,并且上述时间点移植组患者UPD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移植组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另外移植组患者在治疗4周及治疗后3个月时,其外周血液中VEGF及脑脊液中IL-10表达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强,脑脊液中TNF-α表达则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促进帕金森病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该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38例NYHA心功能Ⅱ~Ⅳ级、心肌存在灌注缺损且左心室射血分数<40%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20例,均通过冠脉动脉造影于冠状动脉内分别注入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生理盐水。随访3个月并记录不同时期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心肌灌注缺损面积等指标,并通过24hHolter方法记录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观察组术后1,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均较术前及同期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减小(P<0.05),对照组较术前增加(P<0.0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时均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较术前增加(P<0.05),与1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时降低(P<0.05),对照组较术前降低(P<0.05);2组恶性临床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后移植治疗糖尿病足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背景:国外动物实验表明体外扩增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效果较好.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后患肢移植的效果和安全性.设计:随机对照临床观察.对象: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06-10/2008-10住院确诊的糖尿病足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64.3±12.7)岁,按wagner分级2级8例,3级18例,4级14例.按查表法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22例,常规治疗组18例,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批准.方法: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降糖、降压、调脂、抗感染、抗凝、营养神经、扩张血管等药物治疗.局部常规换药,有坏疽者行截趾治疗;细胞移植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按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法分离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经流式细胞仪鉴定、染色体检测、细胞悬液皮试后,予肌肉注射法行扩增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主要观察指标:细胞移植后1个月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鉴定可能不良事件和副反应.结果:移植后1个月,细胞移植组患者肢体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均有所改善,踝肱指数明显升高,双下肢血管显像血流灌注有所增加,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移植后3个月随访患者均无异常症状体征出现,血、尿、便常规检测正常,心电图和肝肾功能无特殊改变,出凝血时间正常.结论:体外扩增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患肢治疗糖尿病足简便、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移植组,每组2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移植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自体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首先抽取移植组患者骨髓并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待培养细胞达到治疗要求时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共进行4次细胞移植治疗,每次间隔5~10d。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后3个月时分别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N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对2组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经治疗4周及治疗后3个月时,发现2组患者CNS、NIHSS、MBI、上肢FMA及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治疗4周及治疗后3个月时移植组患者CNS评分[分别为(26.20±1.39)分、(17.14±1.64)分]、NIHSS评分[分别为(11.52±1.23)分、(9.51±1.05)分]、MBI评分[分别为(53.55±1.75)分、(60.09±2.17)分]、上肢FMA评分[分别为(34.60±2.08)分、(48.49±2.76)分]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23.70±2.05)分、(30.41±2.32)分]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移植组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背景:将自体分选造血干细胞和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技术应用于临床,试图寻找一种新的治疗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可行方法.目的:探讨自体分选CD34+造血干细胞和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变性病的可行性.方法:入选神经系统变性病患者21例,其中运动神经元病15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6例.取4 mL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或自体分选干细胞液经腰穿注射到患者蛛网膜下腔,每次注射的细胞数1.0×107.于干细胞治疗后3个月进行评分.结果与结论:15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治疗前后的脊髓侧索硬化功能分级量表和自我评估问卷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6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患者,按ICARS评分,4例病情等级下降,治疗总有效率为77%.21例中4例有轻度低颅压性头痛(腰穿后),14例采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患者中2例在治疗后2 h出现短暂发热,其余患者治疗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果初步表明自体分选造血干细胞和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变性病临床疗效肯定,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异基因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红斑狼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异基因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MSCT)对难治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取相关供体(母亲)的骨髓,体外扩增,输注细胞数(MSC)≥1×10^6/kg。选择难治性SLE患者进行MSCT,比较移植前后临床表现的改善及实验室指标如24h尿蛋白定量、抗核抗体(ANA)、抗ds-DNA、血清补体G、血清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血像的变化,评价MSCT的疗效。结果2例女性难治性SLE患者在行MSCT后,随访3月。例1患者血清肌酐(Cr)、尿蛋白和ANA滴度下降,血红蛋白、补体G和肾小球滤过率上升;例2患者血清白蛋白、补体C3上升,尿蛋白下降,高血压得到改善。2例均无移植相关并发症。结论MSCT治疗难治性SLE安全有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异基因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MSCT)对难治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取相关供体(母亲)的骨髓,体外扩增,输注细胞数(MSC)≥1×106/kg。选择难治性SLE患者进行MSCT,比较移植前后临床表现的改善及实验室指标如24 h尿蛋白定量、抗核抗体(ANA)、抗ds-DNA、血清补体C3、血清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血像的变化,评价MSCT的疗效。结果2例女性难治性SLE患者在行MSCT后,随访3月。例1患者血清肌酐(Cr)、尿蛋白和ANA滴度下降,血红蛋白、补体C3和肾小球滤过率上升;例2患者血清白蛋白、补体C3上升,尿蛋白下降,高血压得到改善。2例均无移植相关并发症。结论MSCT治疗难治性SLE安全有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分析难治/复发髓系白血病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联合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haplo-HSCT)移植的临床疗效.回顾性总结2007年1月-2013年6月完成的36例难治/复发髓系白血病患者进行UC-MSC联合haplo-HSCT移植后的资料,分析移植后细胞植入、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和2年总生存情况.结果表明,36例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12 d及14 dⅢ-Ⅳ度aGVHD发生率为13.8%,cGVHD发生率为37.5%,广泛性cGVHD仅为6.25%,2年总生存为76.9%.结论:UC-MSC联合haplo-HSCT移植对难治/复发髓系白血病患者具有良好疗效,是用于有高危因素和无全相合供者患者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骨髓腔内注射(IBM)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MSC)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大鼠骨髓MSC重建的作用,研究供体MSC植入状态以探讨MSCs的作用机制,将雌性F344胎鼠及新生鼠外周血(FNPB)及雄性F344大鼠BrdU标记骨髓MSC共移植入经致死量^60Coγ射线预处理的雌性Wistar大鼠,其中FNPB均由IBM输注,MSC则通过IBM或尾静脉注射。观察受鼠存活状况、供体HSC植入水平及骨髓MSC恢复情况,并以PCR检测Y染色体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受鼠骨髓MSC的来源。结果显示:两个FNPB+MSCs共移植组大鼠移植后60天均100%存活,两组比较生存率和供体HSC植入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但明显优于单纯FNPB移植组;移植后30天时各移植组受鼠骨髓MSC的增殖能力均未达正常水平,但MSC骨髓腔共移植组集落数(66.0±10.6)明显优于MSC骨髓腔和静脉共移植组及单纯FNPB移植组(P〈0.01);移植后60天时,免疫荧光法检测供体BrdU标记的MSC显示仅在少部分受体发现供、受体源性MSCs嵌合,但两个共移植组存活受鼠均检测到供体MSC来源Y染色体。结论:异基因MSC输注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骨髓MSC恢复,尤以IBM输注为佳。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B-MSC)的衰老对其免疫调控能力的影响。从人脐带中分离MSC并进行传代培养,通过形态学观察其核质比的变化。分别选取第5代(对照组)及第13代(衰老组)MSC进行研究,运用细胞衰老特异性β-半乳糖苷酶检测试剂盒进行衰老检测,并采用CCK-8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MSC对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最后通过RT-PCR方法检测免疫调控相关基因在衰老MSC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随传代次数增加,MSC的长宽比增大,核质比减小。细胞衰老检测结果显示,第13代MSC的衰老细胞比例明显增加,但在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第13代MSC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与第5代相比明显增强(P<0.05),且第13代细胞免疫抑制相关基因表达增加,促炎相关基因表达减弱。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随体外培养代数增加而逐渐衰老,但免疫抑制能力逐渐加强。  相似文献   

16.
自体骨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9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局麻下选择髂后上棘为穿刺点多点穿刺抽取骨髓液,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并制备成细胞悬液。通过普通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或微导管置于冠状动脉开口处,直接将备用的细胞悬液缓慢注入,左冠状动脉注入2/3的细胞悬液,右冠状动脉注入1/3的细胞悬液。同期住院常规药物治疗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心脏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收缩末径(LVESD)及左房(LA)的情况。治疗组术后行心脏核素(SPECT)检查。结果:治疗组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9例患者胸闷、气急、浮肿情况得到改善,NYHA分级提高Ⅰ~Ⅱ级。心脏射血分数(EF)提高12%(P〈0.05)。治疗组术后EF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4%(P〈0.05)。移植后^99MTc心肌灌注显像较移植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崭新的生物学疗法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势必将为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植活患者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来源,选择临床上供受者性别不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临床植活的3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骨髓,进行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传代,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患者MSC的表面抗原表达特征,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患者MSC的釉基质基因表达情况以确定其性别来源,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进一步证实患者MSC的性别来源。结果表明:34例患者中有31例患者的MSC原代培养能达到融合,其中24例患者成功传代5代以上,且可进行PCR及FISH检测;FCM结果显示,第5代MSC的CD14^+CD45^+细胞表达低于0.04%;PCR结果显示,移植后患者的MSC源于患者本人;FISH结果显示,移植后患者的MSC 100%源于患者本人。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骨髓中的MSC仍源于患者本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同种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amal stem cells,BMSC)静脉输注对大鼠到小鼠胰岛移植物的功能保护和小鼠糖尿病状态改善.方法 全骨髓培养法获得C57BL/6小鼠BMSC.不连续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Sprague-Dawley(SD)大鼠胰岛,将300胰岛当量的胰岛单独或与BM...  相似文献   

19.
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控功能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成体干细胞的一种。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MSC具有低免疫原性,它可以通过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抗原呈递细胞分化成熟及功能发挥、抑制CTL形成、增加调节性T细胞比例等多种途径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体内实验证明,MSC输注能够延长狒狒异体皮肤移植的存活时间,可减轻小鼠实验性自体免疫性脑脊髓膜炎。在临床上,MSC应用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显著。本文对MSC的免疫学特性及其在体内外试验中发挥的免疫调控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