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淋巴结检出数和淋巴结转移度(LNR)对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507例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 507例患者共计检出淋巴结5801枚;转移淋巴结1122枚;淋巴结转移数与检出数呈正相关(r=0.171,P<0.01).淋巴结检出数大于或等于12枚与小于12枚的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0.5%和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Ⅲ期患者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LNR的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淋巴结转移区域的同一LNR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淋巴结检出数对Ⅱ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更为明显.为了获得更准确的分期及更好的预后,术中应尽量检出12枚/例以上淋巴结.LNR是Ⅱ~Ⅲ期结直肠癌的预后因素,用其评估患者预后时应兼顾淋巴结转移区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进展期低分化(G3级)胃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及淋巴结清扫数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07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并手术的484例进展期G3级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年龄、肿瘤浸润深度、肿瘤部位、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阳性数、淋巴结转移率和脉管癌栓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G3级胃癌患者清扫淋巴结数是否达到15枚对淋巴结转移数、淋巴结转移率、脉管癌栓、临床分期及5年生存率均有显著影响(均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转移率和脉管癌栓是其独立的预后因素(均P<0.05).进展期G3级胃癌淋巴结清扫大于或等于20枚/例组患者的预后优于少于20枚/例组(P<0.01).结论 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转移率和脉管癌栓是评估进展期G3级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淋巴结清扫数目应至少达到20枚以保证胃癌淋巴结清扫术的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合理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方法 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Cox模型及Kaplan-Meier法等对204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204例患者中淋巴结转移率为40.2%(82/204),转移度为7.57%(166/2193).相关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肿瘤长度及细胞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χ2=17.466,11.494.6.767,P<0.05);患者年龄、肿瘤部位与淋巴结转移无关(χ2=1.086,3.897,P>0.05).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个数<4枚组与≥4枚组1、3、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3,4.494,4.450,P<0.05);有淋巴结转移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易发生复发及转移(r=-2.060,-4.296,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术后辅助治疗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肿瘤长度、浸润深度及细胞分化程度与胸段食管鳞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有关,淋巴结转移状态及转移个数可影响预后.术后口服化疗药物对无淋巴结转移者生存有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度(LNR)与结直肠癌术后5年无病存活率和总存活率的关系。 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4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24例结直肠癌进行分析。将124例Ⅲ期结直肠癌依据LNR分为3组: LNR<0.167、LNR≥0.167~<0.562、LNR≥0.562,比较组间预后差异。分析诸临床病理因素与结直肠癌预后之间的关系。 结果 LNR和转移淋巴结数目均与结直肠癌术后5年无病存活率和总存活率相关,而LNR是总存活率的独立相关因素。对淋巴结病理检查数目未超过12枚的病例,LNR与5年无病存活率相关。 结论 LNR与Ⅲ期结直肠癌的预后相关;对伴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特别是淋巴结病理检查数目相对较少的病例,应考虑将LNR作为临床病理分期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前,临床根据TNM分期来判断Ⅲ期结肠癌患者是否进行辅助化疗。临床N分期越高,患者预后越差。有研究显示,淋巴结转移率比TNM分期能更好地预测患者预后。为了验证研究结论的正确与否,Schiffmann L等人收集了在2000~2009年期间接受根治术的142例Ⅲ期结肠癌患者的信息,并根据淋巴结转移率分成两组——低淋巴结转移率组和高淋巴结转移率组,分别与临床N1和N2分期患者比较无病生存率和癌症相关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对低位直肠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994年至2005年行根治性切除联合盆腔侧方淋巴结清扫的17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低位直肠癌患者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对其预后的影响.结果 全组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33例(18.8%),其中髂内及直肠中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占51.5%,闭孔淋巴结转移占39.4%.年龄≤40岁、浸润型癌、T3-4期、上方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全组5年生存率为64.1%,TNM分期Ⅰ、Ⅱ、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94.1%、79.1%、42.1%.癌灶大小、浸润深度、上方淋巴结转移、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低位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盆腔侧方淋巴结阴性患者5年生存率为73.6%,而侧方淋巴结转移患者为21.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低位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预后分析.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7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接受根治性手术并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65例,主要研究指标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手术方式、脉管内癌栓、癌结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出院后通过门诊、电话等方式随访,随访截至2017年4月.结果 所有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63.1%(41/65),各组淋巴结转移中,以第1、2、3、7、11和110组淋巴结转移频次最高,转移率分别为45.3%、32.5%、28.8%、22.5%、19.4%和8.2%;肿瘤最大径<2 cm淋巴结转移率为0,肿瘤最大径≥2 cm淋巴结转移率为71.9%(P=0.000);早期癌(T1)和进展期癌(T2 ~T4)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12.5%、69.0%和95.2%(P=0.000);分化型淋巴结转移率为45.2%,低于未分化型淋巴结转移率79.4% (P =0.009);33例患者合并脉管内瘤栓,其中28例(84.8%)伴有淋巴结转移(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类型及脉管瘤栓是影响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6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 ~45个月,平均18.81个月.生存分析显示,无淋巴结转移者3年总体生存率较合并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7),但较合并淋巴结转移者存在生存优势;肿瘤分期对于3年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29),但早期肿瘤较进展期肿瘤具有生存优势.结论 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淋巴结转移主要与组织学类型及脉管内瘤栓相关;其中第1、2、3、7、11和110组淋巴结转移率高,因而建议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D2淋巴结清扫术及常规清扫第110组淋巴结或清扫纵隔及食管裂孔周围淋巴结,对于合并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晚者,远期预后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影响胰体尾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64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胰体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腹部超声、CT检查及肿瘤标志物检测了解疾病情况,术前未接受新辅助化疗,采用根治性手术方案,术后进行化疗、生物治疗和放射治疗.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腰背疼痛、肿瘤部位、肿瘤最大直径、分化程度、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胰腺内神经浸润、胰腺外神经浸润、胰腺被膜浸润、脾动脉浸润、脾静脉浸润、腹膜后软组织浸润、小静脉浸润、TNM分期等指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情况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采用COX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64例患者均接受Ro切除,平均清扫淋巴结数目为15枚(12~22枚).64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胰液漏5例、胃排空障碍3例、腹腔感染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64例患者均为导管腺癌或囊腺癌,其中高分化9例、中分化35例、低分化20例;TNM Ⅰ A期4例、ⅠB期9例、ⅡA期17例、ⅡB期34例.44例患者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其中26例为局部复发、18例为远处转移.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2.2%、17.2%、15.6%,中位生存时间为19.0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腰背疼痛、肿瘤最大直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胰腺外神经浸润、脾动脉浸润和TNM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x2=10.658,8.371,18.910,6.605,28.382,14.571,19.476,32.155,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率、胰腺外神经浸润、脾动脉浸润、TNM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2.509,2.107,6.692,5.109,4.784,P<0.05).结论 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率、胰腺外神经浸润、脾动脉浸润、TNM分期是影响胰体尾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结肠癌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术后生存率以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寻找评价预后的简单有效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74例淋巴结转移的中晚期结肠癌住院资料和随访结果,调查了根治术D3式淋巴结清除术的阳性淋巴结率以及淋巴结转移阳性个数,以及术后生存率和病理参数特点。结果结肠癌根治术 D3式淋巴结清除术后总体5年生存率为35.6%(62/174)。阳性淋巴结率在1%~20%的5年生存率70.7%(29/41),大于20%的5年生存率为23.3%(31/133),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全组淋巴结转移阳性个数为(6.3±2.5)个,1~5个阳性淋巴结的5年生存率为66.0%(31/47),6~10个阳性淋巴结的5年生存率为28.8%(19/66),大于10个阳性淋巴结的5年生存率为19.7%(12/61),3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阳性淋巴结率以及淋巴结转移阳性个数与肿瘤部位无关。和瘤体直径介于0~4.0cm相比较,>4.0cm肿瘤的阳性淋巴结率以及淋巴结转移阳性个数明显增加(P<0.05)。和局限于黏膜的肿瘤相比,浸润肌层或穿透浆膜后,阳性淋巴结率以及淋巴结转移阳性个数明显增加(P<0.05),而肿瘤浸润肌层和穿透浆膜之间不存在差异。结论准确计算阳性淋巴结率及淋巴结转移阳性个数,结合肿瘤浸润深度来评定结肠癌病人的预后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十二指肠乳头癌(CPV)区域淋巴结转移特点与预后的关系,以指导CPV根治术中淋巴结的清扫.方法 回顾性分析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94例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CPV区域淋巴结转移特点,分析与其预后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 本组淋巴结转移率为46.8%,其中pT1、pT2、pT3和pT4期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4%(2/13)、62.7%(32/51)、80.0%(8/10)和100%(2/2).94例区域淋巴结中,胰十二指肠后组、胰腺钩突系膜组、肝十二指肠韧带组及肝固有动脉旁组淋巴结转移率依次为30.9%、21.3%、11.7%和6.4%.预后相关因素:肿瘤pT分期(P<0.01)、十二指肠壁浸润(P=0.001)、肝转移(P=0.001)、胰腺浸润(P=0.004)、淋巴结转移(P<0.01);各区域淋巴结转移:胰十二指肠后组淋巴结(P<0.01)、胰腺钩突系膜组淋巴结(P<0.01)、肝十二指肠韧带组淋巴结(P<0.01)、肝固有动脉旁组淋巴结(P=0.010);预后独立危险因素:胰十二指肠后组淋巴结转移(P<0.01)、胰腺钩突系膜组淋巴结转移(P<0.01)、十二指肠壁浸润(P=0.019).结论 钩突系膜组淋巴结和胰十二指肠后组淋巴结均是CPV转移的第一站,均可独立影响CPV术后生存率.术中应重视该区域淋巴结的清扫,特别是保证完整切除胰腺钩突及系膜组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切除术后生存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1998年12月716例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538例,女性178例;年龄24-78岁,中位年龄57岁.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比较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总的1、3、5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2.9%、44.3%、34.2%和25.7%.Ⅰ期、ⅡA期、ⅡB期和Ⅲ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0.0%、51.2%、19.7%和13.3%.术后复发转移151例,占21.1%;其中ⅡA期、ⅡB期和Ⅲ期复发患者3年内复发率分别为84.2%、91.7%和90.O%.单因素分析表明性别、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区域数、组织分化、手术切缘和肿瘤复发均为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和肿瘤复发是食管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有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和肿瘤复发.手术是Ⅰ-ⅡA期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法,ⅡB-Ⅲ期食管癌应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胰头恶性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淋巴结转移数及淋巴结转移率(lymph node ratio,LNR)对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151例病人因胰头导管腺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比较临床病理学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包括淋巴结转移数及LNR。结果:病人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0.3%和49.7%,5年78例总生存率15.4%。平均淋巴结检测数目为(7.4±5.7)枚,平均阳性淋巴结数目为(0.9±1.7)枚。在单因素分析中,发现有无淋巴结转移,LNR≥0.1,TNM分期p T和总分期均影响术后5年生存率(P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的因素.方法 将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行手术治疗并获随访的351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以及肿瘤部位、T分期、N分期、TNM分期和分化程度与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T分期、N分期和术后化疗是影响胃癌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肿瘤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率及术后辅助化疗是影响胃癌术后生存的重要因素.对于有淋巴结转移或处于TNMⅢ期的胃癌患者,术后化疗可以提高其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N0期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 检测62例行根治术的N0期大肠癌患者的548枚淋巴结中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CK20)mRNA的表达.结果 本组62例N0期大肠癌患者的548枚淋巴结中,有24例(39%)共55枚(10.0%)淋巴结中检出微转移.其中第Ⅰ、第Ⅱ、第Ⅲ组淋巴结微转移率分别是15.8%、5.0%和3.3%.微转移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和分化程度等尤关,但与肿瘤浸润深度相关(x2=5.462,P<0.05).结论 检测N0期大肠癌淋巴结中CK20mRNA的表达可对精确临床分期、了解淋巴结微转移分布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ⅡC期结直肠癌炎性浸润与癌性浸润患者的预后差异及目前临床病理分期的合理性.方法 回顾分析287例原发ⅡC期结直肠癌(结肠癌152例,直肠癌135例)、120例原发ⅡB期结直肠癌(结、直肠癌各60例)及140例ⅢA期无局部浸润结直肠癌患者(结肠癌80例,直肠癌6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152例ⅡC期结肠癌患者中癌性浸润组和炎性浸润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38.5%和59.4%,135例ⅡC期直肠癌患者中癌性浸润组和炎性浸润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2.1%和6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ⅡB期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ⅡC期炎性浸润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ⅢA期无局部浸润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则分别低于ⅡC期结肠癌和直肠癌癌性浸润患者(均P<0.05).原发ⅡC期结肠癌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分化程度、有无癌性浸润及术后并发症有关;原发ⅡC期直肠癌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及有无癌性浸润有关(均P<0.05).结论 原发ⅡC期伴癌性浸润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明显劣于ⅡC期炎性浸润者,其临床病理分期有待重新界定:局部有无癌性浸润可作为原发ⅡC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一个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下部癌D2根治术第13组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方法 收集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问行胃下部癌D2/D2+根治术治疗、经病理确诊为腺癌且随访资料完整的胃癌患者共379例,依据第13组淋巴结清扫与否将患者分为清扫组与未清扫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影响进展期胃下部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以及第13组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果 379例患者中清扫组100例(26.4%),清扫组中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9例(9.0%).清扫组与未清扫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分化程度、Borrmann分型、十二指肠浸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清扫组的5年生存率(46.0%)明显高于未清扫组(36.5%,x2=4.452,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x2=7.539)、第13组淋巴结清扫与否(x2 =4.452)、肿瘤最大径(x2=7.100)、十二指肠浸润(x2=9.106)、浸润深度(x2=7.428)、淋巴结转移(x2=45.046)、TNM分期(x2=57.008)与进展期胃下部癌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HR =0.500,95% CI:0.343 ~0.730)、肿瘤最大径(HR=0.545,95% CI:0.339~0.876)、十二指肠浸润(HR =5.821,95%CI:2.326~14.572)、肿瘤浸润深度(T4:HR=2.087,95% CI:1.283 ~3.394)是影响进展期胃下部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对TNMⅡ~Ⅲ期进展期胃下部癌患者行D2+第13组淋巴结清扫是必要且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Ⅲ期结肠癌患者不同区域淋巴结分级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建立其预后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在中国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行根治性手术的256例Ⅲ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根据与区域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各项指标.分别使用AJCC第7版中的pN分期、日本大肠癌临床处理规约(JGR)中的iN分期及基于Log-rank统计学计算得出的淋巴结比率(LNR)分期对纳入研究的患者进行淋巴结(N)分期。使用线性趋势xz检验、似然比xz检验和一致性指数评估各分期系统的同质性、单调性和判别力。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预后分析建立相关的预后预测模型.通过比较各模型AIC值得出最理想的预后预测模型。结果通过Log-rank检验对每个分割点进行检验.求得最优分割点为0.11和0.39.以其作为分割点进行LNR分期,分为LNRl(LNR小于0.11)、LNR2(0.11-0.39)和LNR3(大于或等于0.39)。经一致性检验,pN分期、jN分期及LNR分期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624、0.611和0.700,三者比较,LNR分期系统的异质性最小。通过Cox模型分别针对pN分期、jN分期及LNR分期建立预后预测模型,其AIC值分别为99.937、71.631和65.548。三者比较,LNR分期的模型预后价值最高。结论LNR分期(0.11和0.39为截点)对于Ⅲ期结肠癌患者而言,是最为理想的分期系统。其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优于现行的最新版AJCC的pN分期及JGR的jN分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972例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等因素的分析,探讨影响结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方法 对972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生存率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法.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围手术期输血、术前血清cEA(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e aIltigen)水平、肿瘤大体类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其他脏器转移、肿瘤局部复发、腹膜种植、病理类型、TNM分期及淋巴结廓清术式均为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术前血清CEA水平、肿瘤大体类型、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其他脏器转移、肿瘤局部复发、腹膜种植、病理类型、淋巴结廓清术式以及TNM分期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率(rN)对胃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0-2006年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接受根治性手术的71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淋巴结捡取数目将710例患者分为少于15枚组(327例)和15枚以上(含15枚)组(383例).按淋巴结转移率进行rN分期;按淋巴结转移数量进行pN分期.分别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来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少于15枚组和15枚以上组胃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4个月(95% CI:55.6~92.4个月)和96个月(95% CI:77.8~119.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rN分期既是少于15枚组(P<0.01,RR=1.225,95% CI:1.102~1.362),又是15枚以上组(P<0.01,RR=1.421,95% CI:1.269~1.592)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而pN分期仅仅是少于15枚组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RR=1.475,95% CI:1.168~1.863).采用rN分期系统,相同分期的两组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采用pN分期系统,在pN1期患者中少于15枚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短于15枚以上组(P<0.01).结论 淋巴结转移率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在判断胃癌预后中,按淋巴结转移率的rN分期不受检出淋巴结数目的限制,较pN分期系统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间行根治性切除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198例,其中行D3式淋巴结廓清术163例,D4式35例,用新鲜标本挤压触诊法行淋巴结捡取。按日本结直肠癌临床病理规约进行淋巴结分组、分站,按第7版TNM分期,N0、N1(1~3个)、N2(4个以上),分析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使用SPSS 19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198例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者93例,转移率47.0%,共捡取淋巴结3088个,有转移淋巴结361个,转移度11.7%。其中腺瘤恶变患者淋巴结转移率17.6%(3/17),非腺瘤恶变的结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49.7%(90/181),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 N1、N2、N3、N4站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8.6%(34/58)、52.6%(10/19)、33.3%(4/12)、0;TNM分期中N0、N1、N2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1.0%(85/105)、57.4%(39/68)、36.0%(9/25)。结论随肿瘤浸润深度增加,淋巴结转移率增高,肿瘤大于5 cm,淋巴结转移率增高;无腺瘤背景的结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腺瘤恶变患者,淋巴结转移是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