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对比经腹膜外放置自制简易双套管并持续负压冲洗法与传统腹腔引流方法防治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3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普通外科同一手术组实施的627例数据完整的开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70例采用自制简易双套管在术中放置于吻合口背侧,经左侧腹膜外穿出,并固定于腹壁皮肤进行引流(双套管组),257例经腹腔放置常规引流管(常规引流组)。对比两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以及手术干预率、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生活质量评分和半年随访时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结果全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为4.0%(25/627),其中双套管组14例(3.8%,14/370),常规引流组11例(4.3%,11/2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套管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后,经肛门在直肠内放置另一自制简易双套管进行持续低负压(50 mmHg)冲洗后治愈,无需再次手术干预。而常规引流组联合经直肠放置双套管冲洗,保守治疗半月无效后有5例进行了再次手术。双套管组和常规引流组引流管放置时间分别为(9.7±2.7) d和(16.4±3.6) d;住院时间分别为(15.7±4.3) d和(21.5±6.4) d;住院费用分别为(42470±3190)元和(53480±5630)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术后15 d双套管组总体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常规引流组(P<0.05)。结论尽管经腹膜外放置自制简易双套管并不能降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但该方法联合经肛门在直肠内放置另一双套管持续负压冲洗可以提高吻合口瘘保守治疗成功率,降低吻合口瘘手术干预的比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制双套管持续负压吸引对低位直肠癌经腹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防治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施行了106例低位直肠癌经腹前切除术,均采用自制双套管持续负压吸引,回顾性分析其预防和治疗吻合口漏的效果。结果本组106例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6例(5.66%),给予双套管持续滴注冲洗结合持续低负压吸引,同时给予全身抗感染、禁食、肠外营养或后期肠内营养处理。12-16d(平均14d)后患者的大便成型、冲洗液清亮,遂拔除引流管。其中1例为直肠阴道瘘,经保守治疗失败后行横结肠双腔造瘘术,于术后6周恢复,3个月后行造瘘口关闭术。结论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应用自制双套管持续负压吸引技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较低;其还能有效控制盆腔感染,从而促进漏口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引流方式治疗胃肠吻合口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采用两种不同引流方式治疗胃肠吻合口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双套管引流组(37例)住院时间、再手术例数、死亡例数、住院费用明显优于单管引流组(3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套管持续低压冲洗+负压引流技术治疗胃肠吻合口瘘,操作简便、经济有效,避免了再次手术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及高昂的医疗费用,明显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部持续负压引流装置治疗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瘘的价值。方法将98例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瘘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51例采用颈部持续负压引流装置治疗,对照组47例采用更换敷料治疗。对比2组吻合口瘘愈合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吻合口瘘愈合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颈部持续负压引流装置治疗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瘘,能有效缩短瘘口愈合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关腹前创新”即在已放置胰管外引流的前提下于关腹前留置胰肠吻合口空肠襻内引流管并术后持续负压引流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预防价值.方法 将该院从2003年1月到2012年12月连续10年共20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患者分为两组:A组136例,为已放置胰管外引流但未留置胰肠吻合口空肠襻内引流管者;B组64例,为已放置胰管外引流且附加了留置胰肠吻合口空肠襻内引流管并术后持续负压外引流者.对照两组术后胰肠吻合口漏的发生及其临床结局.结果 200例患者共发生严重并发症14例.其中围手术期因并发真菌性败血症或胃肠吻合口渗血肾功能衰竭共死亡2例(死亡率1%),胰肠吻合口漏12例(发生率6%),均发生于A组.10例胰漏经保守治疗康复,另2例漏后并发大出血,其中1例通过再手术并置入上述胰肠吻合口空肠襻内引流管并持续负压引流及介入栓塞肝总动脉而治愈,另1例通过两次介入并最终栓塞肝总动脉后治愈.B组未发生明显胰肠吻合口漏.结论 在已放置胰管外引流的前提下,通过关腹前留置胰肠吻合口空肠襻内外引流管并术后持续负压外引流这一所谓“关腹前创新”能有效防止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口漏的发生,达到少漏或不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强负压吸引结合肠外营养支持在甲状腺癌术后乳糜漏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5例甲状腺癌术后严重乳糜漏的病人,使用强负压吸引与肠外营养支持,记录治疗前、后颈部引流量及创口愈合情况。结果经强负压吸引与肠外营养支持及治疗,颈部淋巴液引流量迅速减少,4例经保守治疗成功,一例经再次手术治愈。结论通过强负压吸引与肠外营养支持与可有效地减少甲状腺癌病人术后颈部乳糜漏引流量,促进瘘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7.
探讨头端封闭引流管并追加吸引治疗在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淄博市中心医院就诊的41例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按不同的引流方式分为两组,其中头端封闭引流管并追加负压吸引组22例,19例采用双套管引流组。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拔管时间,C反应蛋白下降时间、换引流管次数及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结果提示,头端封闭引流管并追加负压吸引组在C反应蛋白下降时间、拔管时间及吻合口狭窄率等情况不差于双套管组,且更换引流管次数减少(P<0.05)。结果表明,头端封闭引流管并追加负压吸引在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治疗具有类似于双套管疗效,但价格低,应用方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食管癌、贲门癌病人3815例,术后确诊吻合口瘘320例,分析吻合口瘘发生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按照吻合口瘘保守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两组:内引流组(内镜直视下经瘘口放置引流管)38例,外引流组(胸腔闭式引流)282例。比较两组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及围手术期死亡率。结果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为8. 39%,死亡率为1. 88%,吻合口瘘与年龄、吻合口部位、术后前3天平均胃液引流量具有相关性(P 0. 05)。内引流组、外引流组拔管时间分别为(23. 50±18. 64)d,(30. 60±14. 08)d;住院时间分别为(32. 45±20. 60)d,(54. 12±25. 08)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死亡率分别为0和2. 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病人年龄60岁,主动脉弓下吻合,前3天平均胃液引流量多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低。内镜直视下经瘘口放置内引流,能快速改善病人症状,缩短拔管及住院时间,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改良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山东省肿瘤医院施行39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吻合方式分为2组:改良组235例,经典组161例.两组患者均由同一术者带领的医疗小组完成手术,消化道重建以Child吻合为基本术式.改良组采用改良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经典组采用经典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两组患者在术中及术后的处理均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胰瘘和住院时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胰瘘的分析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改良组和经典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383 ±56)ml、(7.2±1.0)h、(21 ±3)d和(381±39)ml、(7.0±0.5)h、(22 ±5)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8,1.680,± 1.835,P>0.05).396例患者均无手术死亡发生,胰瘘总发生率为7.6%(30/396).改良组患者术后无一例胰瘘发生,经典组患者术后发生胰瘘30例(胰肠吻合口瘘4例、单纯性胰瘘2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典组中发生胰瘘的患者通过保持引流通畅、使用生长抑素及胃肠外营养等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 改良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能显著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中使用自制滴水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联合生长抑素、营养支持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效果。选择2014年11月1日—2018年10月31日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546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术后出现吻合口瘘患者放置自制滴水双套管进行持续冲洗负压引流,并给予生长抑素、营养支持治疗。546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中共38例发生吻合口瘘,发生率为7.0%。经自制滴水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联合生长抑素、营养支持治疗后,患者均未再次手术,也未发生败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等,全部治愈出院。吻合口瘘愈合时间为15~48 d,平均25.8 d。出院随访3个月均未出现肠梗阻、吻合口狭窄、腹盆腔脓肿等并发症。自制滴水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联合营养支持、生长抑素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EN)支持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2 例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术中置空肠造瘘管术后常规EN方法,观察EN实施后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本组22例病人中,21例痊愈,1例死亡。痊愈患者中,未出现胰瘘和胃肠吻合口瘘,肠道功能均在 3~5d内恢复,并逐步恢复经口进食。术后出现胆瘘1例,经有效的引流后痊愈;肺部感染2例,经抗感染后治愈;1例死亡患者因胰瘘并腹腔感染致腹腔内反复出血而衰竭死亡。结论 采用空肠造瘘管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EN支持治疗,方法简单易于掌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镜辅助新三管法治疗食管切除术后严重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的价值。方法对13例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瘘口直径≥1.0cm)的患者,在胃镜辅助下经鼻置人瘘腔引流管,行负压吸引,充分引流脓液,同时配合胸腔引流管行闭式引流,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支持。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置管时间为5~9min,平均6min。12例患者痊愈,瘘口愈合时间16~78d,平均31.4d。1例患者死于严重肺部感染。结论胃镜辅助新三管法治疗严重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放胆肠内引流重建术治疗胆肠吻合口狭窄的安全性与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50例吻合口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39例)和开放手术(开放组,211例)。通过术前基线资料及术中是否行输入袢重建按照最邻近匹配法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卡钳值设置为0.01),评分匹配后分组为腹腔镜手术组(腹腔镜组,31例)和开放手术组(开放组,31例),比较两组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炎性指标(第1天及第5天C-反应蛋白、术后第1天降钙素原),术后并发症(出血、胆漏、切口感染、结石残留)]及出院后随访近期并发症(反流性胆管炎、吻合口再狭窄等)等相关指标。结果 腹腔镜组与开放组病人在手术时间[(332.58±118.77)min vs.(279.03±97.22)min,P=0.057]、术后住院时间[(12.00±5.16)d vs.(14.84±9.32)d,P=0.143]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腹腔镜组较开放组术中失血量较少[(107.10±10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盲肠插管造瘘术在预防结直肠术后吻合口漏的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研究组73例,其中因直肠癌行前切除术41例,乙状结肠癌并慢性不全性梗阻20例,均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性Ⅰ期切除吻合,因左半结肠癌合并急性梗阻行Ⅰ期切除吻合10例,成人巨结肠并梗阻2例,均行Ⅰ期切除吻合;对照组87例,其中因直肠癌行前切除56例,乙状结肠癌并慢性不全性梗阻31例,均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性Ⅰ期切除吻合。研究组均行经阑尾残端盲肠造瘘;对照组未予预防性插管。结果研究组术后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3.3±0.4)d和(20.2±4.0)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6±0.9)d和(29.1±5.5)d,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例(1.4%);对照组发生10例(11.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盲肠插管造瘘术在预防结直肠手术后吻合口漏方面具有简单、方便、有效、可行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胸内消化道瘘发生的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427例患者行食管癌切除术,术后26例发生胸内消化道瘘,其中7例行二次开胸手术,其余19例采用保守治疗。26例患者均常规留置十二指肠营养管,给予积极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并进行充分脓腔及胃液引流,以及持续的胸腔冲洗治疗。结果〓胸内消化道瘘发生率为6.09%(26/427),其中胃壁瘘6例,吻合口瘘20例。二次开胸手术7例患者全部临床治愈,无死亡病例。保守治疗19例患者中,治愈14例,死亡5例。二次开胸手术患者住院时间及瘘口愈合时间均低于本组平均水平。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3天以内发生的早期瘘,应争取二次开胸手术。胸内消化道瘘须进行充分脓腔及胃液引流、胸腔冲洗以及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The incidence of clinically relevant anastomotic leaks after uppe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is approximately 4% to 20%, and the associated mortality is up to 80%. Depending on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the treatment options include surgery, conservative treatment with or without external drainage or endoscopic treatment.Methods This report presents nine cases of anastomotic leaks or fistulae after surgery for uppe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that were treated by insertion of a Vicryl plug and sealing with fibrin glue. Under sedation, all nine patients underwent endoscopic lavage of the cavity at the site of anastomotic leakage. The entrance to the cavity then was filled with Vicryl mesh and sealed off with fibrin glue. After the procedure, the patients underwent endoscopy and a water-soluble contrast study for assessment of the result.Results Seven of the nine patients had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anastomotic leak or fistula after one to two endoscopic treatments. In one case, the treatment failed immediately because of a large and direct 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 Another patient experienced recurrent intrathoracic abscesses after initial technical success.Conclusions Postoperativ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fistulas or anastomotic leaks can be managed successfully with little morbidity by means of endoscopic insertion of Vicryl mesh with fibrin glue, thereby avoiding repetitive major surgery and its associated risk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乳糜漏的原因、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7年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状腺外科行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病人中14例术后发生乳糜漏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乳糜漏发生率为0.5%,出现在术后的第1~2 天,中位时间1.5 d;发生乳糜漏之前的引流量峰值为30~76 mL,中位数为49 mL;乳糜漏发生后,引流量进一步增多,最大值为30~135 mL,中位数为57.5 mL。乳糜漏病人淋巴结清扫区域:左侧中央区清扫3例(21.4%);右侧中央区清扫8例(57.2%),其中4例包含右侧喉返神经(rRLN)深面(rⅥb区)淋巴结清扫;双侧中央区清扫3例(21.4%,均不包含rⅥb区清扫)。淋巴结清扫数目0~14枚。发生乳糜漏后,2例经低脂饮食痊愈,7例经禁食水痊愈,剩余5例调整饮食效果不佳,辅以持续低负压吸引后痊愈。乳糜漏基本治愈时间为1~8 d, 中位时间3 d。结论 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乳糜漏发生率较低,引流量一般较少,术后1~2天引流量异常增多及性质改变时应警惕乳糜漏的发生,及时采取调整饮食或辅以持续负压吸引可在短期内治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口瘘的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肠吻合口瘘(均为C级胰瘘)的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其外科治疗效果。结果 8例均救治成功,术后均未再出现B级或C级胰瘘,腹部症状和体征逐渐消失,平均住院时间31.9 d。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严重胰肠吻合口瘘应当早期发现,及时进行手术处理;术中腹膜腔彻底的清洗、恰当的缝合、充分的减压与引流,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的疗效,探讨腹腔镜辅助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有效防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64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除外手术时即行预防性造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处理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334例术中经腹放置双套管于盆腔腹膜外吻合口旁,同时经肛门放置多侧孔粗胶管于吻合口上方作为肛门减压管用,设为双套管肛管组;另430例仅经腹放置双套管于盆腔腹膜外吻合口旁,设为常规引流组。对比两组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引流管放置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两组患者出现吻合口瘘后需二次手术率,以及术后半年复查出现吻合口狭窄情况。 结果764例患者中出现术后吻合口瘘36例(4.7%),其中双套管肛管组13例(3.9%),常规引流组23例(5.3%),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8,P=0.336)。在引流管放置时间上,双套管肛管组平均为(9.6±3.2)d,常规引流组平均为(15.2±4.8)d;双套管肛管组术后住院时间为(15.4±5.2)d,常规引流组为(20.3±6.6)d;双套管肛管组的平均住院费用为(43 572±3 234)元,常规引流组为(53 387±4 792)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382、13.494、32.170,均P<0.01)。双套管肛管组术后出现吻合口瘘再次手术者2例(2/13,15.4%),常规引流组为12例(12/23,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0,P=0.030)。术后半年复查双套管肛管组无吻合口狭窄,常规引流组出现5例。 结论腹腔镜辅助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使用双套管肛管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有利于降低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并有利于出现吻合口瘘后的非手术治疗,降低吻合口瘘再手术干预的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