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比较互助献血者与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为无偿献血招募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 665人次互助献血者和32 108人次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结果 互助组总不合格率高于自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ALT不合格率互助组高于自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HBV不合格率互助组略低于自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V、HIV、TP不合格率互助组低于自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5,P<0.05,P<0.005).结论 互助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要高于自愿无偿献血者,要加强献血前筛查和管理,使之向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本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项目的分布,确定献血招募的目标群体,保证血液安全.方法 对滁州地区2010~2012年无偿献血者的检测结果,依据不同职业、年龄、性别、学历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2年无偿献血不合格主要以ALT不合格为主,占总献血人数的5.48%.学生、军人、医务人员的不合格率分别为2.85%、3.39%、5.49%,明显低于总体不合格率6.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30岁年龄段的献血人群为主要献血人群,占总体的41.15%,该年龄段的献血不合格率5.47%,明显低于总体不合格率.男性献血者不合格率9.48%,明显高于女性献血者不合格率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LT不合格是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的主要项目.学生、军人、医务人员血液检测不合格率较低;女性血液检测不合格率较低;上述人群所献的血液较为安全,应为血站主要献血招募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因丙氨酸转移酶(ALT)检测不合格而延缓献血的献血者与合格献血者献血筛查结果的比较分析,初步探讨现阶段继续开展ALT筛查对提高血液安全性的意义.方法 将2006年2月至2008年1月上海地区565 360名献血者中,参加过两次献血且两次献血间隔期在365天以内,ALT延缓献血者和合格献血者分成两组,比较分析两组第二次献血筛查的不合格率.结果 ALT延缓献血者人群在第二次献血筛查时,ALT、HBsAg、抗-HCV、梅毒筛查不合格率及总体不合格率分别为33.90%、0.38%、0.26%,0.32%和35.05%,显著高于合格献血者人群(P<0.01);抗-HIV筛查不合格率为0.06%,与合格献血者人群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核酸检测等新的检测技术应用于血液筛查以前,ALT血液筛查能部分检出酶免疫检测的窗口期漏检,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蚌埠地区无偿献血者检测不合格项目的分布,以及不同献血模式、不同年龄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方法对蚌埠地区2008~2010年无偿献血者中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以及不同献血模式的无偿献血人群的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军人、学生、教师的不合格率分别为4.1%、2.5%、4.5%,远低于平均不合格率5.7%;公务员、农民的不合格率分别为6.6%和8.9%(远高于5.6%)。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的献血不合格率为4.8%,专科以下的不合格率为6.3%,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个体自愿无偿献血者的不合格率为5.6%,与团体自愿无偿献血者的不合格率(6.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军人、学生、教师是相对较安全的献血者;个体与团体无偿献血招募模式对血液质量安全无显著影响;ALT异常是血液检测不合格最主要的因素;文化程度较高人群的血液相对较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了解佛山市禅城区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情况,为建立1支固定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提供科学决策和参考。方法对2011~2015年参与该血站无偿献血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1~2015年血液检测结果不合格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献血前未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筛查的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为8.65%,献血前进行ALT筛查的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为2.23%,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献血者与非固定献血者之间,除ALT检测项目外,其他检测项目的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做好献血前的ALT筛查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固定献血者队伍,提高血液检测的合格率,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浙江省江山市固定职业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项情况,为采供血点从固定职业人群中选择低危献血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0-2012年浙江省江山市7775名固定职业献血者,运用酶免疫分析系统检测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谷丙转氨酶(ALT),并进行分组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江山市近3年固定职业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为6.41%,2011年和2012年的不合格率比2010年显著降低(χ2=202.9,P0.01),其中固定职业献血者的ALT不合格率3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P0.01);男女献血者总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P0.01),其中男女组ALT和抗-HCV不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0.4和11.9,P0.01),其他项目男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T的不合格率占总不合格数的59.7%(298/499),各组年龄的ALT、抗-TP、HBsA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9.4、233.3和38.9,P0.01),各组年龄的抗-HCV、抗-HI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人群的ALT、抗-TP、HBsAg不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7.1、13.2和24.1,P0.01),抗-H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P0.05)。结论江山市固定职业献血者的血液不合格率高于总献血人群,献血前应针对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加强献血前征询和血液筛查,从低危的固定职业人群中采集血液,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金华地区互助献血与自愿无偿献血在献血后初复检5项血液检测结果,分析两组不同献血人群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方法对献血者进行征询体检初筛等献血前筛查,合格后再献血;在献血后分别对3 187例互助献血者与25 694例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进行初复检5项血液检测,所得数据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互助献血组在献血后初复检ALT、HBs Ag、TP不合格率均高于自愿无偿献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HCV、抗HIV不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项总不合格率高于自愿无偿献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愿无偿献血是献血事业的发展方向,互助献血只能作为一种过渡时期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安徽省17个血站2007~2011年5年间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检测不合格率的总体差异以及皖南、皖北地区与省会合肥市之间的区域差异和同一区域不同年度之间的差异分析,为无偿献血招募和血液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思路。方法通过安徽省血液管理信息系统获得全省血站2007~2011年5年间共1943725份血液检测结果,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年间全省血站共检测标本1943725人份,总体不合格率为4.29%,其中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不合格率分别为2.76%、0.59%、0.37%、0.13%和0.53%。全省5年间ALT、HBsAg、抗-HCV、抗-HIV的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TP不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年度内不同项目不合格率之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省5年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呈现上升趋势,提示血站要加强献血前健康征询,增加快速筛选项目,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加强血液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献血者在初次和重复献血时检验结果不合格的情况,了解重复献血对血液安全的影响,为开展献血人群的市场细分、组建固定献血者队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4~2010年无偿献血者为对象,对献血者初次和重复献血时的ALT、HBsAg、Anti-HCV、梅毒(SYP)、Anti-HIV5项指标的检验结果不合格情况和同期203 423人次献血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5项指标不合格率随献血次数增多呈逐步降低的趋势,第1次献血人群中不合格率最高。第3次和第4次献血人群ALT不合格率比较:χ2=16.82,P〈0.05;第1次和第2次献血人群HBsAg不合格率比较χ2=19.46,P〈0.05,第3次和≥第4次献血人群比较χ2=14.61,P〈0.05;第1次和第2次献血人群SYP不合格率比较χ2=62.55,P〈0.05,第3次和≥第4次献血人群比较:χ2=22.24,P〈0.05。ALT、HBsAg、SYP不合格多见于≤3次献血人群。第1次和第2次献血人群Anti-HCV不合格率比较χ2=51.30,P〈0.05;第2次和第3次献血人群比较χ2=13.35,P〈0.05。≤2次献血人群中Anti-HCV不合格率高。结论献血次数越多的重复献血者血液更安全,以献血≥4次的重复献血者组成固定献血者队伍,有利于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互助献血者与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探讨互助献血的安全性。方法对杭州地区2013年4-7月5 171人次互助献血者(互助献血组)和50 227人次自愿无偿献血者(自愿献血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X2检验。结果互助献血组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高于自愿献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互助献血组的血液核酸、HBSAg和梅毒抗体阳性率均高于自愿献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间抗-HCV、抗-HI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互助献血者血液检测指标相对风险较大,在献血前应加强宣传教育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成都市无偿献血者中脂肪血的人群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3月1日至2014年3月1日于成都市血液中心某采血组献血的13 726人次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比浊图片法判断献血者脂肪血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人体质量指数(BMI)]、献血季节、献血次数对脂肪血发生的影响.结果 本组13 726人次献血者所捐献血液中,脂肪血为990人次,脂肪血发生率为7.2%(990/13 726).其中,重度乳糜的脂肪血为351人次,占2.6%(351/13 726),中度乳糜的脂肪血为639人次,占4.7%(639/12 727).男性献血者脂肪血发生率为9.3%(632/6 799),高于女性的5.2%(358/6 927),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0.85,P<0.05);已婚献血者脂肪血发生率为10.4%(551/5 290),高于单身者的5.2%(439/8 436),并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127.17,P<0.05).不同年龄段、文化程度、职业、BMI、献血季节、献血次数的献血者脂肪血发生率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x2=24.37、61.91、23.53、101.39、10.41、11.52,P<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71,95%CI:1.48~1.91,P<0.05),年龄(OR=1.20,95%CI:1.09~1.33,P<0.05),职业(OR=0.96,95%CI:0.94~0.98,P<0.05),BMI(OR=1.71,95%CI:1.53~1.90,P<0.05)及献血季节(OR=0.91,95%CI:0.86~0.98,P<0.05)是献血者发生脂肪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成都市献血者脂肪血的分布具有明显倾向性,主要集中在男性、肥胖、35岁以上的献血人群,应针对这部分献血人群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的避免不合格血液采集,有效降低脂肪血的发生率,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山东省东营市无偿献血者梅毒螺旋体(TP)的感染情况,以指导本地区献血服务工作,避免输血引起的梅毒传播.方法 选择2004-2014年山东省东营市中心血站招募的215 976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献血者献血前体检及相关血液学检查结果,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的相关规定.按照献血者出生年份将其分为4个组:1950-1959年出生组(n=4 463)、1960-1969年出生组(n=38 113)、1970-1979年出生组(n=63 126)及1980年以后出生组(n=110 274),每组献血者再按照性别分为男性亚组和女性亚组.对于2004-2013年招募的192 221例献血者按照《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的相关规定,均采用2个不同厂家生产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TP特异性抗体;对于2014年招募的23 755例献血者,除按照上述规定检测TP特异性抗体外,再增加2遍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检测TP非特异性抗体.针对ELISA或TRUST试验的TP检测阳性结果,包括TP检测结果为弱阳性、阳性、强阳性的血清样品,再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进行阳性结果确证.采用统计学方法分别比较各个出生年份组,以及每组男性亚组和女性亚组献血者TP阳性率差异.4个不同出生年份组献血者的性别构成比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不同出生年份组中,不同性别亚组献血者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①2004-2014年献血者的TP总阳性率为0.42%(901/215 976),其中女性献血者TP阳性率为0.52%(324/62 599),显著高于男性的0.38%(577/153 377),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08,P<0.05).②本研究4个不同出生年份组献血者的TP总阳性率、男性及女性亚组献血者TP阳性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0.88、14.35、8.96,P<0.05).1970-1979年出生组献血者的TP阳性率最高,为0.56%(352/63 126),其中男性亚组献血者TP阳性率为0.50%(234/46 989),女性亚组为0.73%(118/16 173),分别与1980年后出生组献血者的0.36%(396/110 274)、0.32%(237/73 957)、0.44%(159/395 69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3.92、24.15、14.55,P<0.05).③1970年后出生组(1970-1979年出生组与1980年以后出生组)献血者TP阳性率,分别显著高于其他两组(1950-1959年出生组、1960-1969年出生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5.48、44.43、21.78、17.91;P<0.05).④同一组献血者中,女性亚组献血者TP阳性率均分别显著高于男性亚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1.26、34.00、74.38、25.42,P<0.05).结论 最近11年以来,东营市无偿献血者TP感染情况基本稳定,但女性献血者及1970-1979年出生的献血者TP阳性率较高,应引起足够重视,加强对这部分献血者的健康教育、TP筛查及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北京市街头无偿献血者人群结构,为本市采供血机构招募街头无偿献血者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街头采血车无偿献血的9 408例街头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街头无偿献血者填写的《无偿献血登记表》中的性别、年龄、无偿献血时间资料,以及血液初筛结果中的血型结果,采用Excel软件分别对不同性别、年龄段、ABO血型,以及献血月份的无偿献血者人数进行统计.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2013-2015年北京市街头无偿献血者的性别、年龄及ABO血型构成比.结果 ①2013-2015年9 408例北京市街头无偿献血者中,男性献血者为6 327例(67.3%),女性为3 081例(32.7%),男、女性献血者比例为2.1∶1;2013-2015年无偿献血者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0,P=0.316).②本组无偿献血者中,以年龄为18~40岁青、壮年无偿献血者为主,所占比例为77.3%(7 271/9 408),年龄为>50~59岁的老年无偿献血者构成比呈逐年增加趋势.2013-2015年,各年龄段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45,P<0.001).③本组无偿献血者中,O型、B型、A型、AB型无偿献血者所占比例依次下降,分别为31.1%(2 928/9 408)、32.7%(3 073/9 408)、25.9(2 433/9 408)、10.3%(974/9 408).2013-2015年,各ABO血型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73,P=0.347).④2013-2015年,每年3至5月为北京市街头无偿献血的高峰期,而每年1至2月为街头无偿献血的低谷期,6至9月街头无偿献血人数相对稳定.结论 北京市街头无偿献血者以青、壮年献血者为主,街头无偿献血呈“季节性”变化规律.建立适应无偿献血者人群结构特点的招募方法,在无偿献血高峰季积极组织各种献血活动,有利于推动街头采血工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情况,探讨影响献血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于东营市中心血站献血的45 628例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献血者一般资料,比较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无偿献血人群之间献血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本组45 628例无偿献血者中,共954例发生献血反应,总献血反应发生率为2.09%.男性与女性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5%(525/25 548)和2.15%(431/20 08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54,P>0.05);不同年龄段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8.99,P<0.01),其中18~25岁年龄段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最高,达3.58%(545/15 209);不同职业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46.20,P<0.01),其中学生献血反应发生率最高,达5.87%(520/8 854),军人献血反应发生率最低,为0.24%(10/4 120);不同学历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43,P<0.01),其中低学历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最高,达3.75%(92/2 454).结论 18~25岁年龄段、学生、低学历无偿献血人群发生献血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采血时应引起注意,给予减慢采血速度、心理疏导、口服葡萄糖酸钙、创造良好的采血环境等干预措施,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巴中市2006-2007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无偿献血者5项检验结果的分析,探求无偿献血管理的有效方法,从根本上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巴中市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的血液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无偿献血者血液检验总不合格率呈上升趋势,从2006年初的3.78%上升到2007年底的4.67%。抗-TP、抗-HIV、抗-HCV及ALT的不合格率呈上升趋势,HBsAg的不合格率呈下降趋势。检测项目不合格主要集中在抗-TP、HBsAg和ALT。结论无偿献血总不合格率呈上升趋势,但HBsAg的不合格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献血者不规则抗体检出率及分布情况,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东营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的175 587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献血者为121 682例,女性为53 905例.年龄为18~55岁,中位年龄为(33.2±6.5)岁.所有献血者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01或GB18467-2011)要求.所有血液的采集均取得献血者知情同意,并在知情同意一栏签字后献血.采用盐水凝集法对献血者不规则抗体进行筛查,并采用抗人球蛋白间接法和筛查谱细胞法对不规则抗体阳性结果进行确认.结果 本组175 587例无偿献血者中,共检出103例献血者存在不规则抗体,不规则抗体总检出率为0.059%.不同血型献血者不规则抗体检出率如下:O型为0.076%,A型为0.051%,B型为0.052%,AB型为0.060%;不同血型献血者不规则抗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3.34,P>0.05).不同年龄段献血者不规则抗体检出率如下:18~25岁为0.029%,>25~35岁为0.062%,>35~45岁为0.103%,>45~55岁为0.134%;不同年龄段献血者不规则抗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1.38,P<0.01).不同性别献血者不规则抗体检出率如下:女性为o.082%(44/53 905),男性为0.048%(59/121 682),女性献血者不规则抗体检出率较男性高,且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00,P<0.01).本组18例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的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示,Rh系统为9例(50.0%,9/18),MNS系统为7例(38.9%,7/18).结论 不规则抗体检出率随献血者年龄的增大而升高.不规则抗体以抗-E、抗-M抗体多见.35岁以上女性受血者应注意不规则抗体的筛查,以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成都市2010-2015年机采血小板捐献现状及其变化趋势,为制定机采血小板采集计划、献血者招募方案和指导临床用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0-2015年,于成都市血液中心捐献机采血小板的73 106人次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本中心血站信息管理系统查询、收集及整理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年龄、性别、献血人次等资料,计算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人次的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并且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不同性别及年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构成比差异.结果 ①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人次由6 798人次增加至17 684人次,累计绝对增加量为10 866人次,年平均增长量为2 173人次,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1%.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人次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22.4%、28.4%、31.1%、11.6%和13.2%,其中2012年和2013年环比增长速度较高.②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男性献血者为52 650人次(72.02%),女性为20 456人次(27.98%),各年男性献血者均多于女性,并且所占比例均>60%,其中2014年男性献血者所占比例最高,为76.88%(12 010/15 622).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91.483,P<0.001).③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各年均以18~25岁人群为主要机采血小板献血人群,其中2010年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18~25岁献血人群所占比例最高,为62.80%(4 269/6 798).2010-2015年,18~25岁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而>25~30岁和>30~35岁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所占比例均呈增加趋势.自2012年起,有年龄为>55~60岁献血者参与机采血小板献血,2012-2015年该年龄段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各年所占比例分别为0.46%(49/4 561)、1.09%(153/14 002)、1.42%(222/15 622)及1.19%(210/17 684).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同年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 542.556,P<0.001).结论 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人次呈逐年增加趋势,各年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均以男性多于女性,且以18~25岁人群为主要机采血小板献血人群.应根据成都市机采血小板捐献特点,制定科学的机采血小板采集计划和献血者招募方案,确保为临床提供充足、安全的机采血小板制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现阶段继续开展ALT筛查对提高血液安全性的意义。方法对2006年2月—2008年1月上海地区565 360名献血者ALT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对其中3 395名因ALT检测不合格而延缓献血的献血者第2次献血筛查时间间隔和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65 360名献血者中32 042名ALT检测不合格(5.67%);再次献血的3 395名延缓献血者中,2 205名(64.95%)血液筛查结果合格,1 190名(35.05%)血液筛查不合格,其中单纯ALT不合格者1 151名(33.90%),单纯梅毒、HBsAg、抗-HCV或抗-HIV检测结果转阳者分别为11(0.32%)、12(0.35%)、7(0.21%)和1(0.03%)人,ALT与HBsAg、-抗HCV或抗-HIV检测同时不合格者分别为1(0.03%)、2(0.06%)和1(0.03%)名;72.64%延缓献血者的献血间隔时间<半年,单纯特异性传染病指标转阳者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40(24—267)d,ALT与特异性传染病指标同时不合格者的献血间隔期为91—220 d。结论在核酸检测等新的检测技术应用于血液筛查以前,ALT血液筛查能部分检出酶免疫检测的窗口期漏检,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