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次全子宫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残端宫颈病变特点及切除残端宫颈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分析次全子宫切术后再次行残端宫颈切除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行次全子宫切除术时患者平均年龄41.7岁,手术原因包括子宫肌瘤、产后出血、手术困难等;残端宫颈切除的主要病因是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肌瘤、卵巢病变等。结论:行次全子宫切除术前需常规仔细检查宫颈,排除子宫颈及内膜病变,术后严密随访;切除残端宫颈应注意盆底解剖结构,防止出血和副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次全切除术后经腹或经阴道行宫颈残端切除术的适应证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及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市第三临床医院收治的行宫颈残端切除术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行宫颈残端切除术的患者中,28例行经阴道宫颈残端切除术,其中17例宫颈残端脱垂、5例宫颈残端肌瘤及6例宫颈CINIII级;52例均行经腹宫颈残端切除术,其中11例宫颈残端鳞癌(IA~IIA期)、18例宫颈残端肌瘤、16例CINIII级、4例卵巢肿瘤和1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2例子宫内膜腺癌(IA期)。患者均未发生术后并发症。经阴道与经腹宫颈残端切除术相比,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残端脱垂是经阴道宫颈残端切除术的主要适应证,而宫颈残端癌、宫颈残端肌瘤及CINIII级是经腹宫颈残端切除术的主要适应证。经阴道行宫颈残端切除术并发症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与传统经腹子宫全切除术、次全子宫切除术3种手术方式的比较,探讨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的优越性。方法选择同期施行的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100例,经腹子宫全切除术120例,次全子宫切除术60例,观察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及术后恢复情况(住院天数、术后阴道出血、阴道残端息肉)等并进行比较。结果3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及住院天数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阴道出血,传统的经腹子宫全切除术较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次全子宫切除术略多,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残端有小宫颈宴体,无息肉形成,传统的经腹子宫全切除术有9例残端息肉形成。结论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取传统经腹子宫全切除术和次全子宫切除术的优点,手术创面小,手术难度降低,不破坏盆底结构,减少术后残端出血及残端肉芽的发生,并且由于切除了宫颈内膜及移行带,消除了次全子宫切除术式发生宫颈残端癌的顾虑。因此,在良性子宫疾病需切除子宫时该术式值得推崇。  相似文献   

4.
2143例子宫肌瘤术式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我院1974~1989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子宫肌瘤2143例术式。发病最高年龄在41~50岁组,占60.0%。以肌间肌瘤为最多,占66.2%。分析70年代和80年代各年龄组间不同术式的分布及演变,得出31~40岁、41~50岁、≥51岁各年龄组间在全子宫切除、全子宫单附件切除、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及次全子宫切除术中,不同年代两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个不同年代,不同年龄组的手术中对卵巢及宫颈的去留观点有所演变,即存在着从切除到保留的过渡。本文随访了次全子宫切除2年以上100例,未发现1例残端癌,有5例次全子宫切徐术后发生宫颈残端肌瘤。  相似文献   

5.
残余宫颈切除术3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次全切除术是子宫体良性病变的常用术式。但保留之宫颈仍有发生恶性肿瘤的可能 ,有些隐匿癌术前检查不充分 ,未及时诊断以致错误选择子宫次全切除术为初治手段而导致近期子宫颈残端恶性肿瘤 ,更有甚者 ,将本为恶性肿瘤的病人做了部分子宫切除 ,宫颈残余癌成为近期治疗后果。本文总结我院以残余宫颈切除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的 31例病人的治疗结果。1 材料与方法1 1 资料来源 我院自 1985年 1月至 1998年 2月间共收治妇科恶性肿瘤患者 4790例 ,其中宫颈残端恶性肿瘤 5 8例 ,31例具备或在辅助治疗后具备手术条件 ,以不同程度的残余宫颈切除…  相似文献   

6.
腹壁横切口筋膜内子宫全切术98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 ,因良性病变切除子宫保留宫颈的患者渐多 ,从而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应用增多。此术式取筋膜外子宫全切和次全切之优点 ,能预防宫颈残端癌 ,保持盆底组织及阴道的完整性。 1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11月我们共做此手术 98例 ,并与同期筋膜外子宫全切除术 6 0例做对照分析。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患者均为子宫良性病变有子宫切除指征者 ,子宫大小约为妊娠 8~ 12周 ,诊断明确 ,无恶性肿瘤倾向 ,根据术式不同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 98例 ,行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 ,对照组 6 0例 ,行传统经腹全子宫切除术。两组年龄 ,子宫大小和…  相似文献   

7.
子宫切除术为治疗子宫良性病变的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常规的手术方式有全子宫切除术和次全子宫切除术两种,目前临床工作中全子宫切除术占大多数,次全子宫切除术的比例很少,因为认为同时切除宫颈可预防残端癌的发生,但近来有关资料证实宫颈残端癌的发生率及其在宫颈癌中所占的比例是很低的。且19世纪80年代早期有研究显示次全子宫切除术对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性功能的恢复更有利。近期又有大量临床资料表明两种术式对盆腔器官功能影响并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子宫次全切除术后残留组织梗死一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90年代,腹腔镜技术开始用于子宫切除。随着宫颈细胞学检查及阴道镜的应用,可早期发现宫颈病变;组织粉碎器的问世。可经腹壁切口将子宫分解逐块取出。腹腔镜子宫次全切除术的应用日益广泛。腹式子宫次全切除术,是指切除子宫峡部以上的宫体;高位子宫次全切除术,是指切除子宫峡部1cm以上的宫体。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时,先缝扎、切断子宫血管,于同一水平切除宫体后,缝合宫颈残端,宫颈残端上方无缺血、坏死组织。目前,腹腔镜子宫次全切除术尚无统一规范,手术范围基本遵循腹式子宫次全切除术的标准,但宫体切除的水平,随阻断子宫动脉的方法而不同。阻断子宫动脉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子宫峡部电凝切断子宫动脉,宫体自子宫峡部切除,与腹式子宫次全切除术相似,宫颈残端上方无缺血、坏死组织。二是,用手术缝线在子宫峡部套扎勒紧,闭锁子宫动脉,用组织粉碎器自套扎线上方切除宫体,为防止套扎线滑脱引起出血,在套扎线的上方需保留一段子宫体组织,因这部分组织无血液供应,术后逐渐缺血、坏死、液化吸收。在子宫峡部套扎线上方保留多少组织,一般以套扎线不致滑脱为宜,大约保留0.5~1.0cm组织,旋切宫体时使保留组织的形态呈蘑菇头样,中间高,周边低,这样残端的套扎线不易滑脱。国内外尚未见此术式术后发生宫颈残端组织缺血、梗死的报道。该文报道腹腔镜子宫次全切除术后宫颈残端组织缺血、梗死1例,经手术证实其宫颈残留组织上方有长约4cm的梗死区,显微镜下可见组织呈凝固性坏死,这显然是套扎线上方残留宫体组织过多所致。因目前尚无文献资料可以借鉴,诊断较为困难,该患者经2个多月才在宫颈残端切除后得以治愈。现将该患者病例资料刊登于后,供同道们讨论、借鉴。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女性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指子宫内膜的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常见于卵巢、盆腔腹膜表面或其他盆腔组织。报告1例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后15年发生阴道残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患者48岁,因不规则阴道出血伴腹痛3年、加重2个月就诊,全腹增强CT发现左侧髂血管旁不规则软组织,多学科会诊后拟诊断为阴道残端病变行腹腔镜探查术,根据术中所见行左侧阴道残端肿物切除术,切除组织经石蜡切片病理检查证实为阴道残端EMs。结合此病例讨论并复习相关文献,为临床上子宫切除术后出现阴道出血病例提供了诊疗思路,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手术后并发阴道残端EMs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子宫全切除术后发生输卵管脱垂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全切除术后输卵管脱垂的诊断、处理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1983年1月至2005年8月行各类子宫全切除术7949例患者的资料,其中行开腹子宫全切除术6229例,行阴式子宫全切除术780例,行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除术940例。结果手术后共发生阴道残端输卵管脱垂9例,发生率为0.11%(9/7949)。其中开腹子宫全切除术后发生5例,发生率为0.08%(5/6229);阴式子宫全切除术后发生4例,发生率为0.51%(4/780);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除术后无一例发生输卵管脱垂。9例患者子宫全切除术后均放置了阴道引流管,其中5例子宫切除后未行阴道残端腹膜化处理。9例患者中,3例无任何症状;6例有症状的患者中,1例出现左侧腰背部痛,5例出现阴道排液。妇科检查,3例阴道残端发现输卵管伞端,6例阴道残端可见类似肉芽样组织。9例患者均经阴道切除,局部烧灼脱垂的输卵管,切除组织经病理检查证实均为输卵管组织。之后随诊1-59个月无异常发现。结论输卵管脱垂是子宫全切除术后的一种少见并发症,输卵管脱垂一般发生于子宫全切除术后放置阴道引流管的患者,经正确的诊断和治疗预后良好。行子宫全切除术时,应将附件固定在骨盆侧壁或行输卵管切除。  相似文献   

11.
子宫颈锥形切除术后全子宫切除9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子宫颈锥形切除术(宫颈锥切)后全子宫切除的指征,重点探讨宫颈锥切后腹腔镜子宫切除(LH)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手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2007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开展的95例宫颈锥切后全子宫切除术的手术指征、手术时间、出血量、残余宫颈病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1)95例宫颈锥切后全子宫切除中,80例为LH,15例为开腹子宫切除(AH)。患者年龄43.2±5.9岁,术前诊断包括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及以下18例(18.9%)、CINⅢ累腺35例(36.8%)、宫颈原位癌(CIS)23例(24.2%)、宫颈浸润性鳞癌ⅠA1期19例(20.0%);(2)15例AH和25例LH是在宫颈锥切6周后施术,55例LH是在宫颈锥切后72h内。LH组和AH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0.8±17.1min和88.0±19.8min(P<0.01),术中出血分别为54.3±24.4ml和103.3±48.1ml(P<0.01)。LH组和AH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为4.5±1.1天和5.8±1.4天(P<0.01);(3)子宫切除标本的阴道断端边缘均未见病变,但残余宫颈中48例(50.5%)存在持续性病变(39例为CINⅡ及以下病变,4例为CINⅢ,3例为CIS,2例为浸润癌);(4)全组无1例需术中/术后输血,无膀胱、输尿管和肠道损伤发生。LH组患者无1例中转开腹,但4例放置专用举宫器困难,其中1例发生子宫穿孔但未引起并发症;(5)宫颈锥切后72h内行LH的55例中,7例(12.7%)术后出现发热(超过38.5℃),宫颈锥切6周后行LH或AH的40例中,仅1例(2.5%)术后发热。LH组1例患者术后发生阴道残端出血。结论:全子宫切除是某些诊断性宫颈锥切患者锥切后再处理措施之一。对于宫颈锥切后全子宫切除,LH具有优势和特点,其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正确放置LH专用举宫器最大限度地上举子宫、锐性分离子宫膀胱腹膜返折是减少锥切后LH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阴式子宫次全切除术42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对非脱垂、良性病变的子宫实施阴式子宫次全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对42例患良性子宫疾病,且为非脱垂子宫,并排除宫颈恶性疾病,要求保留宫颈的患者,实施阴式子宫次全切除手术。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和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性生活情况。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60min,平均出血量85mL,平均住院时间是5d。3例术后发热,6例术后有阴道少量血性分泌物,持续3~5d自行好转。21例术后12个月随访性生活满意。结论 非脱垂、良性病变子宫小于10孕周大小者,实施经阴道次全子宫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子宫肌瘤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96,自引:1,他引:95  
手术治疗仍是有症状肌瘤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法.目前采用的术式包括全子宫切除术、次全子宫切除术、肌瘤挖除术、内窥镜下的肌瘤挖除和子宫切除以及"保留子宫内膜的手术”.全子宫切除能彻底去除病灶,但切除了性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次全子宫切除较全子宫切除相对简单,但所留宫颈有"残端癌”之忧且仍然破坏了H-P-O-U轴的完整性;肌瘤挖除保留了月经和生育功能,但术后复发率高为其严重弊端;子宫肌瘤的内窥镜手术使患者免于腹部大切口,达到了"微创”,但应用有局限性,技术要求及手术花费高;"保留子宫内膜的手术”去除了好发肌瘤的大部分宫体,保留小部分内膜,从而保留了性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且术后肌瘤复发的可能性极小,但仍有影响卵巢血运的问题存在.  相似文献   

14.
子宫切除术后宫外孕致休克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 39岁 ,住院号 979330。末次月经 1997年 9月 2 0日 ,9天净。因患子宫多发性肌瘤于 1997年 10月 8日入院 ,次日在硬麻外麻醉行子宫切除术。术中见子宫增大似孕 4月 ,双侧附件正常 ,行子宫次全切除 ,术后病检报告为子宫平滑肌瘤 ,术后 8天出院。术后 10天开始阴道反复点滴出血 ,误以为是宫颈残端肠线脱落所致。 11月 2 0日晚 5时因突发下腹痛、恶心、呕吐伴晕厥 2次 ,面色苍白 ,BP 9/6kPa ,P 10 0 /min ,呈休克状态急诊入院。移动性浊音阳性 ,即腹穿抽出不凝血 10mL ,在抗休克的同时行剖腹探查 ,术中发现右输卵管壶腹部妊娠破…  相似文献   

15.
改良式处理子宫全切宫颈残端50例体会范春仙,周潘梅(浙江省武义第一医院)子宫全切除术后,患者常有腰酸、下腹坠胀不适感、阴道残端出血、息肉形成等;有些患者因术后阴道缩短,致使性生活不满意、性功能减退。有鉴于此,1993年2月起我们于子宫全切除术处理宫颈...  相似文献   

16.
正阴道断端裂开是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因某些外力作用或愈合不良而发生的裂开,是全子宫切除术后罕见的并发症,国内此类报道较少。国外报道无论经何种子宫切除途径,阴道断端裂开的总体发病率在0.14%~0.31%[1-2],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裂开多发生于术后3个月内。本文收集我院近2年收治的4例宫颈癌根治性全子宫切除术后、辅助放疗后远期阴道断端裂开病例,对其发生的原因、诱因、治疗及预防进行分析及探讨。一、病例摘要病例1:患者43岁,2009年在我院诊断为宫颈鳞癌Ib1期,行广泛性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  相似文献   

17.
血管平滑肌瘤是一种罕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多发生于下肢,女性生殖系统少见,阴道残端血管平滑肌瘤更是十分罕见。报道1例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妇科收治的阴道残端平滑肌瘤患者,该患者2015年因子宫肌瘤于外院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现阴道间断出血约5个月,2023年5月入院行开腹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肿物来自阴道残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提示血管平滑肌瘤。结合该病例进行以子宫血管平滑肌瘤为主的女性生殖系统血管平滑肌瘤文献复习,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女性生殖系统血管平滑肌瘤的认识与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良性病变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并发盆腔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方法及抗凝加溶栓治疗时并发阴道残端出血的处理。方法1996年1月至2004年1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回顾性分析12例全子宫切除术后并发DVT的治疗方法及3例并发阴道残端出血的处理。结果12例在常规剂量的尿激酶、速避凝的溶栓治疗下,静脉复通,下肢局部水肿消退。12例溶栓治疗后3例发生阴道残端出血,2例局部止血后继续行抗凝减量溶栓治疗,未再出现阴道出血;1例局部处理有效后未行溶栓治疗,仅单纯抗凝治疗,结果DVT复发。结论DVT溶栓治疗并发阴道残端出血局部处理有效情况下,减量应用速避凝加尿激酶抗凝溶栓治疗,可取得安全、有效的溶栓效果,预防DVT复发。  相似文献   

19.
全子宫切除术后输卵管脱垂四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病例摘要 病例1:患者43岁,于2005年3月因多发性子宫肌瘤于外院行开腹全子宫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给予抗炎治疗,患者术后体温正常。术后1个月逐渐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粉色,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检查:阴道断端可见肉芽样组织。于2005年5月在腰麻下行阴道断端肿物切除术+阴道残端修补术,术中探查肿物为输卵管,完整切除后可见输卵管组织充血水肿。  相似文献   

20.
腹腔镜下嵌入宫颈套扎法子宫次全切除术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我院采用体外自制嵌入宫颈组织线圈套扎法完成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术(laparoscop ic supracervical hysterec-tomy,LSH)55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3年5月至2004年10月我院收治有子宫次全切除术指征的子宫良性病变患者55例,年龄34~46岁,平均40.5岁,术前诊断:子宫肌瘤39例、子宫腺肌病9例其中合并粘连4例、卵巢异位囊肿2例。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肌瘤7例,单发肌瘤4例,余均为多发肌瘤,最大的肌瘤为9.25 cm×7.45 cm×6.12 cm。术前常规行宫颈刮片及阴道镜检查,排除恶性病变,3例有剖宫产术史,所有患者均无其它内科合并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