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因素。方法 69例T2DM合并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67例单纯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2组的血清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BP)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硬化斑块指数(PI)等,分析影响颈动脉IMT的因素。结果 2组血清学指标、MBP及颈动脉IMT、P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动脉IMT和P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与年龄、空腹血糖(FB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MBP呈正相关(P〈0.05)。结论 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较无糖尿病患者更为严重,颈动脉IMT与年龄、FBG、MBP、LDL-C呈正相关。良好的血糖、血压及血脂控制有利于减轻大血管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合并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根据有无合并脑梗死将80例T2DM分为合并脑梗死的糖尿病组(DMCI)22例,单纯糖尿病组(DM)58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测定两组受试对象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T2DM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平均IMT比无脑梗死组明显增厚(P〈0.05)。结论T2DM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脑梗死有明显相关,可以作为预知脑梗死发生、发展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经头颅CT证实的64例非糖尿病和58例2型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IMT、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性质。结果 糖尿病组中有56例检出斑块,43例为不稳定斑块,非糖尿病组中有48例检出斑块,23例为不稳定斑块,两组间有明显的差异(P〈0.01)。糖尿病组患者33例为双侧斑块,IMT平均为2.43±0.75mm,非糖尿病组患者21洌为双侧斑块,IMT平均为2.12±0.67mm,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糖尿病使颈动脉硬化程度明显加重,且以不稳定斑快为主,应用超声检测能很好显示颈动脉斑块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糖化白蛋白(G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56例住院的T2DM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检测GA及相关生化指标,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A组(无颈动脉斑块者,84例)和B组(有颈动脉斑块者,72例),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B组的GA水平显著高于A组, GA与IMT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 GA及糖化血红蛋白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GA与T2DM患者的颈动脉斑块之间关系密切,可以作为预测T2DM大血管病变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5.
范青云  方朝晖 《安徽医药》2013,17(9):1504-150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斑块形成的关系,以及影响IMT和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60例T2DM患者及50例正常人(NGT)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测,对颈总动脉IMT及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的斑块进行比较,并计算IMT厚度和斑块数量;同时比较两组BMI、FPG、HbA1c、TG、TC、HDL-C、LDL-C水平的差异.结果 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吸烟史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T2DM组颈动脉IMT高于NGT组(P〈0.01),两组血管狭窄及斑块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BMI、FPG、HbA1c、TG、LDL-C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结论 T2DM与颈动脉IMT增厚及斑块形成有显著相关性.BMI、FPG、HbA1c、TG、LDL-C是T2DM患者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黄勇 《江西医药》2022,(9):1241-1243
目的 探讨超声对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情况及评估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82例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临床资料作为颈动脉硬化组,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作为脑卒中组,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斑块稳定性、IMT、斑块总面积、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情况、颈动脉血流参数。结果 脑卒中组不稳定斑块占比(69.51%)显著高于颈动脉硬化组(37.80%,P<0.05)。脑卒中组颈动脉左侧、右侧IMT厚于颈动脉硬化组(P<0.05),斑块总面积大于颈动脉硬化组(P<0.05)。脑卒中组CCA、ICA、VA狭窄率及颈动脉RI、PI均高于颈动脉硬化组(P<0.05)。脑卒中组PSV、EDV低于颈动脉硬化组(P<0.05)。结论 与单纯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相比,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稳定斑块占比更高、颈动脉IMT更厚、斑块总面积更大、CCA、ICA、VA狭窄率及颈动脉血流阻力更高,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良好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0例T2DM,依据是否合并脑梗死分为T2DM合并脑梗死组(DMCI组)30例及单纯T2DM组(T2DM组)20例。所有患者均佩戴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72h血糖监测,同时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应用彩色高频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IMT,以IMT=0.9mm为切点,将DMCI组分为IMT正常组(IMT〈0.9mm)与IMT增厚组(IMT≥0.9mm)。比较DMCI组与T2DM组以及1MT正常组与IMT增厚组之间的血糖波动及血脂、HbA1c、血压水平,并将上述指标与IM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DMCI组与T2DM组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IMT、血压、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bA1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DMCI组中IMT正常13例,IMT增厚17例,IMT正常组与IMT增厚组MAGE、收缩压(SBP)、LDL、I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相关性分析:MAGE、SBP、LDL与IMT显著相关(r=0.912、r=0.851、r=0.850,P〈0.01),以IMT为因变量,MAGE、血脂、HbA1c、血压、病程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MAGE、LDL、SBP进入最终方程。结论T2DM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糖波动幅度明显升高,且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重,在高效降糖的同时应平稳降糖,以降低动脉硬化的风险,延缓心脑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吴正美  胡明  王甫香 《安徽医药》2010,14(12):1431-143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90例脑梗死患者,65例非脑梗死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探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两组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与形态。结果脑梗死组中71例患者颈动脉共有115块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78.9%,对照组中有15例共有15块斑块形成,发生率为23.1%;脑梗死组颈动脉IMT(1.26±0.27)mm和对照组IMT(0.53±0.25)mm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软斑块且不规则为主,而对照组颈动脉斑块以钙化型硬斑块且规则型为主。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与形态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早期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远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为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02年1月—2010年12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初诊 T2DM 患者531例,回顾统计病历资料,根据初诊有无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分为强化组(273例)和非强化组(258例)。2014年1月—2015年6月进行回访,检测相关临床指标,并采用 B 超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计算粥样斑块检出率。结果①初诊时两组年龄、男性比例、病程、血压、体量指数( BMI)、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空腹血糖( FPG)、颈动脉 IMT、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强化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显著高于非强化组(P ﹤0.05)。②回访时两组年龄、男性比例、病程、血压、BMI、TC、TG、HDL-C、LDL-C、FPG、HbA1c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强化组颈动脉 IMT 值、斑块检出率均低于非强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颈动脉 IMT 与年龄、HbA1c、LDL-C 呈显著正相关(r =0.092、0.235、0.295,P ﹤0.05、P ﹤0.01)。结论初诊 T2DM 患者早期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降低远期颈动脉 IMT,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降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3月,对观察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8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IMT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观察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76.2%,以软斑、混合斑为主;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38.8%,以硬斑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IMT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造成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准确显示斑块的形态、大小、位置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对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和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血浆水平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0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颈动脉IMT及斑块,脑梗死组根据斑块的性质,分为三组:颈动脉软斑组(n=39)、颈动脉硬斑组(n=24)、无斑块组(n=17),用ELISA法测定血桨MMP-3。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比对照组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偏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脑梗死组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其斑块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MMP-3的血浆水平在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伴有颈动脉软斑及混合斑的脑梗死组明显升高,与颈动脉硬斑、无斑块的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无斑块的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浆MMP-3水平的提高和颈动脉IMT及斑块的不稳定性及脑梗死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中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测定46例脑梗死患者及40名对照者的血Hcy水平并同时检测其血脂、血糖及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并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量和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结果脑梗死组的血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叶酸以及维生素B1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两组之间的血糖及血脂水平无差异。将脑梗死组按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斑块的数量分为无斑块组、单一斑块组和多个斑块组比较其血Hcy水平发现其组间有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Hcy水平与IMT值成正相关关系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与IMT值成负相关关系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形成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之一,也是导致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增厚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黄胜立 《中国药房》2012,(36):3419-3420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住院患者100例,按数字随机法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脑梗死基础治疗上,口服瑞舒伐他汀;对照组在常规脑梗死基础治疗上口服辛伐他汀。6个月后评定患者的血脂变化,并采用颈动脉超声观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治疗后,2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的甘油三酯(TG)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IMT厚度缩小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较辛伐他汀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冠心病早期筛查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有一支或多支病变.对照组随机选取本院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对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并比较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的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结果 冠心病组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颈外动脉起始处IMT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35±0.24) mm比(0.72 ±0.13)mm,(1.61±0.31)mm比(0.76±0.17)mm,(1.18 ±0.21)mm比(0.70 ±0.12)mm,均P<0.05];颈内动脉起始处IMT值和斑块积分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 ±0.22)mm比(0.68 ±0.12)mm,(2.2±0.6)分比(0.6±0.2)分,均P<0.01].结论 颈动脉IMT及斑块形成可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冠心病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庞洪波 《淮海医药》2005,23(5):349-35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双颈动脉硬化伴粥样斑块或单颈动脉硬化伴粥样斑块与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对65例经头颅CT或头颅MRI证实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及63例非脑梗死患者行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中有60例,非脑梗死组中有55例发生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脑梗死组绝大多数为双颈动脉梗化,且伴单侧或双侧粥样斑块形成,单颈动脉硬化绝大多数也伴有粥样斑块形成,而非脑梗死组绝大多数为单颈动脉硬化,仅2例伴粥样斑块,两组之间在双颈动脉硬化数、单颈动脉硬化伴粥样斑块数、双颈动脉硬化伴双侧或单侧粥样斑块数方面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双颈动脉硬化伴单侧或双侧粥样斑块,单颈动脉硬化伴粥样斑块与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王塑华  孙佳凡 《中国药房》2009,(35):2762-2764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5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1,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2组颈动脉斑块积分、血脂、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6个月、12个月复诊时的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血脂水平显著下降,6个月后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下降。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促进斑块消失,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硬化、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于我院治疗脑梗死患者76例(研究组)及76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研究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cy、叶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76例患者中44例出现颈动脉硬化,按照IMT、PSV将研究组患者分为颈动脉梗死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各组Hcy、IMT存在相关性,中度组及重度组Hcy、IMT水平均显著高于轻度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与动脉膜粥样硬化有一定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脑梗死进展和治疗情况。同时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干预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吴娟  Yang Jin 《中国药业》2008,17(14):24-25
目的研究脑梗死有关危险因素及其与脑梗死发病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178例急性脑梗死病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同时测定血脂及空腹血糖。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的IMT及MCP-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血脂、血糖水平亦有升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炎症反应及血脂、血糖等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120例首发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72例,女性48例;年龄34~86岁,平均年龄61.9岁。诊断标准:脑梗死的诊断采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血管病诊断标准。颈动脉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的标准由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及MSCTA检查确诊。纳入标准:①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检查证实;②首次发作脑梗死;③病程在48h内;④意识清楚,无智力、语言理解和表达明显障碍。排除标准:①发病后超过48h住院者;②患有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③伴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④血液病或肿瘤患者。将符合研究标准的分别行颈动脉超声、MSCTA检查,并分为稳定斑块组(68例)和不稳定斑块组(52例),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Scale,NIHSS)和Barthel指数量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结果 MSCTA与CDFI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比较影像学评价一致性为73.10%;不稳定斑块组NIHSS评分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4.45±2.56)分比(2.45±2.63)分,P<0.01];Barthel指数不稳定斑块组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65.35±28.92)比(78.56±24.35),P<0.05]。结论脑梗死伴不稳定斑块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较重,日常生活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