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传蕙教授治疗尿路感染经验撷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正气不足与湿热瘀毒蕴结是尿路感染发病的关键。其病位以肾与膀胱为中心。湿热瘀毒蕴结下焦是主要病机。湿、热、毒可以互相化生,交相济恶,贯穿于淋证的整个病程。膀胱湿热,宜清热利湿,解毒通淋 ;肝胆湿热,宜清泄肝胆,解毒通淋;肝肾阴虚,宜滋阴清热,解毒利湿;气阴两虚,湿热恋滞,宜益气养阴,清热利湿解毒。强调治疗时祛邪为先,重视通利水道,注重活血化淤,使水道通畅,小便通利,以排泄湿热毒邪。  相似文献   

2.
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皮肤病 ,其起病急骤 ,皮肤上出现绿豆大小成簇的水疱 ,多伴有较明显的针刺样、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一般好发于春秋季节 ,无年龄限制 ,患病一次后 ,常可获得免疫。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 ,或因五志化火 ,致肝胆火盛 ;或因素体湿热、恣肥甘辛燥 ,致湿热内蕴 ,复感染毒邪而诱发。大抵毒邪与肝胆之火、胃肠内蕴之湿热 ,互相搏结 ,致经脉血络受阻 ,灼肌熏肤 ,而发为灼痛起疱之“火丹”。治疗方法局部水针注射法 :抽取 2 %普鲁卡因 4ml、醋酸泼尼松龙 2 ml、维生素 B12 5 0~ 1 0 0 μg混合 ;选疱疹聚簇较多的部…  相似文献   

3.
叶传蕙教授治疗尿路感染经验撷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正气不足与湿热瘀毒蕴结是尿路感染发病的关键.其病位以肾与膀胱为中心.湿热瘀毒蕴结下焦是主要病机.湿、热、瘀、毒可以互相化生,交相济恶,贯穿于淋证的整个病程.膀胱湿热,宜清热利湿,解毒通淋;肝胆湿热,宜清泄肝胆,解毒通淋;肝肾阴虚,宜滋阴清热,解毒利湿;气阴两虚,湿热恋滞,宜益气养阴,清热利湿解毒.强调治疗时祛邪为先,重视通利水道,注重活血化淤,使水道通畅,小便通利,以排泄湿热毒邪.  相似文献   

4.
肝胆湿热是一种带见证候,本文对其转归与证治进行了探讨。认为转归有:湿热蕴毒,邪入心营;温热留滞,化燥伤阴;热郁耗气,湿困中土;湿热阻滞,瘀血内停四种,对临床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1 急性发病,湿热毒邪由气入血急性肝炎多见于甲型肝炎,由于感染甲肝病毒而致,与古人所言外感“疫毒”或“湿毒”之邪有相通之处。肝炎病毒好犯肝胆脾胃,病理因素以湿热为主。湿热蕴脾,肝胆失于疏泄,证见发热、口苦、身黄如橘皮色、尿黄  相似文献   

6.
带状疱疹的病位在心、肝、脾三经,发病与湿、热、火、毒、瘀有关。其致病原因由湿热火毒之邪,阻滞经络,气血凝滞而成,日久可损及气阴。初期多为湿热所困,或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后期多因湿热毒邪损及阴血,经络瘀阻失养。临床辨证可分为:肝郁化火型、脾湿内蕴型、气滞血瘀型、火热伤阴型、气血两虚型。准确掌握各型辨证要点,临证加减,可达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7.
带状疱疹系病毒侵犯神经系统,以导致肝胆火盛或脾虚失运。湿热内蕴、外受毒邪而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64例,治愈41例,显效14例,好转9例,无效1例。  相似文献   

8.
湿热壅阻清肺胃澄源降浊臌胀初起,湿热毒邪侵害肝胆,殃及脾胃;或脾虚生湿,久郁化热,肝胆失疏,致湿热困阻中州,升降乖乱,清浊相混,停于腹内,而致腹大胀满,身目黄染,口苦溲黄诸症。治疗常在清利肝胆脾胃湿热邪毒的基础上,辅以清泻肺热,通腑降浊之品,药有葶苈子、桑白皮、黄芩、茵陈、焦山栀、大黄、枳实、苍术、泽泻、茯苓、半夏、川  相似文献   

9.
带状疱疹属中医"蛇缠腰","缠腰火丹"等范畴.病机为肝胆湿热,脾胃郁热,湿热内蕴.外感时毒之邪,湿毒相搏结,气血不利,不通则痛.热毒蕴于血分则发斑,湿热凝聚不得疏泄则有水疱.治疗多疏肝理气,清热解毒为主.对于年老体弱、气血不通较重者,应配以活血、凉血、化瘀通络之法.  相似文献   

10.
针刺法为主治疗带状疱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带状疱疹祖国医学又称火腰带毒、缠腰火丹、甑带疮、白蛇串、缠腰龙、缠腰蛇丹等,总称“蛇丹”。本病可因情志内伤,肝郁气滞,日久化火而致肝胆火盛,或因湿热内蕴,外受毒邪而诱发,毒邪与肝火、湿热相搏,致经络受阻,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我们以针刺法为主治疗此病,效果尚好,兹作介绍。1治疗方法1.1针刺疗法①取穴:病发于头、面、眼、耳、颈部者,取患侧合谷穴;病势凶险,疼痛剧烈者加耳麻穴‘可麻根”;病发于肩、背、胸、胁、腰部者,取患侧支沟穴;病发于腰、腹、臀、下肢部位者,取患例阳陵泉;发于大腿内侧、会朋部及生殖器…  相似文献   

11.
湿热疫毒瘀郁、肝胆疏泄失司是肝细胞性黄疸发生的主要病理环节,清化疏利是基本治疗大法。清化者,清解泄化疫毒湿热瘀血,祛邪以治本;疏利者,疏肝利胆退黄,引邪外出以治标。临床尚须辨清湿、热、瘀之孰轻孰重,疏肝与利胆的主次轻重,以及有无脾虚、肾亏、阴伤、血耗等,灵活组方用药。具体主要有清利肝胆湿热法、健脾疏肝化湿法、凉血化瘀解毒法、温补脾肾化湿法和软肝化瘀疏郁法。  相似文献   

12.
胡永芳  程清琳 《河北中医》2006,28(11):863-863,87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由于机体阴阳失调,脏腑蕴热,或五志化火,饮食不节,湿热内生,复感风寒湿热毒邪侵袭,内外相结,邪郁蕴毒;邪毒伤正,气血精液运行失常,痰瘀内生,蕴结化毒。邪毒痹阻经脉肢节,流注骨骱经隧,气血不通而发病。现代医学强调早期用药,不断探索联  相似文献   

13.
正带状疱疹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中医学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等。该病多因风火之邪客于少阳、厥阴经脉,郁于肌肤;或因外受毒邪,脾经内湿致湿热内蕴,壅滞肌肤营卫而致,毒热互结,郁蒸肌肤则红肿发疱;阻遏经络,经气不通则痛~([1])。从发病来看,本病与毒邪、湿、热、风、火郁于经络,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有关,正如《圣济总录》指出:"热毒之  相似文献   

14.
胡献国 《中医杂志》2006,47(8):634-634
答:带状疱疹是疱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属中医“蛇串疮”、“蜘蛛疮”范畴,多为肝胆火盛、外受湿热毒邪所致,当以清热疏肝、泻火解毒为治。一些中成药,对带状疱疹有良好的外治作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赵国荣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勇华 《中医杂志》2008,49(10):879-880
赵国荣教授从医30余年,在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领域学验俱丰.现将其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与治则 赵师认为,湿热疫毒是导致本病的基本病因.正虚不能抗邪,湿热疫毒隐伏血分而成肝著.其表现有湿热浸淫偏于上焦,或偏于中、下焦,或弥漫三焦,以及湿重、热重或湿热并重等证候.由于湿热疫毒隐伏血分,深侵胶固,所以往往迁延不愈.湿热困脾日久则生化无源,后天不济先天,则肾精不足;肝胆湿热,肝阴劫灼、肾水枯竭,甚至气阴两虚,故临床多见有脾肾两虚、肝肾两虚或气阴两虚而湿热毒邪未清等证型.其病位在肝,涉及脾、肾、胃、胆、三焦.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庄曾渊研究员对白塞氏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认为本病的病变部位多循行足厥阴肝经的路线,与肝胆相关,波及脾肾。多因阴液亏虚、肝胆火旺;或因外感湿热毒邪,引动内火而起。总结了庄曾渊研究员治疗白塞氏病的经验,遵循病证结合、分期论治的原则,急性发作期清热利湿,慢性期清肝凉血,缓解期通络清热、清除余邪,防止复发。同时对急性发作期或反复发作比较频繁或对激素有依赖性者口服雷公藤多甙片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以剧烈疼痛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临床常见的皮肤病。牛阳教授认为,带状疱疹的病机主要为肝胆湿热之毒,急性期治疗以清利肝胆湿热毒邪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后期后遗神经痛主要病机为瘀热互结,治疗以清热化瘀为主,方用清营汤加减。在临床中,虽然有诸多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疗效的报道,但单纯中药治疗后期后遗神经痛的研究却较为少见。现对牛阳教授的临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8.
答: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累及神经及皮肤的急性疱疹性病毒性皮肤病,以水疱带状分布和疼痛为特点.中医认为,此病由感受毒邪、湿、热、风、火,郁于肝、心、脾、肺,致经脉瘀阻,气滞血瘀,辨证分型以肝胆湿热、脾胃湿热、气滞血瘀为主,内服药物常用龙胆泻肝汤、参苓白术散、血府逐瘀汤加减,若配以中药外治法效果更好,兹总结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9.
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发生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乙型肝炎发生慢性化的主要机理与湿热毒邪持续存在,或正气不足,无力驱邪,或淤血阻滞等综合因素有关。初探如下; 湿热毒邪的持续存在慢性肝炎大都是急性期失治、误治,致使湿热未净,迁延不愈所致,这是形成乙型肝炎慢性发生的外因。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与热相合,蕴蒸不比,胶着难解,所以发病病程较长,病势缠绵难愈。湿热毒邪不仅见于病程之始终,且有轻重缓急之别。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叶天士说:“湿不与热合,势必孤矣”;湿热相搏,“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在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腹水证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幼波教授(北京中医医院):先父关月波老中医临床治疗此病甚多,疗效比较满意。结合其经验,经我个人临床实践,有以下体会。此病初患之时,多因湿热毒邪侵害肝胆,殃及脾胃,湿热困于中州,以致脾失健运;湿困日久而热蒸生痰,入于肝经,阻于血络,形成血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