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大脑中动脉(MCA)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闭塞所致MCA不同供血区脑梗死的对比研究,为相关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由MCA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50%)和闭塞所致的新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将患者分为狭窄组(27例)和闭塞组(34例)。根据发病1周内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的结果,确定脑梗死的部位并进行对比。结果狭窄组和闭塞组单发性梗死分别为15例(55.6%)和8例(23.5%),多发性梗死分别为12例(44.4%)和26例(76.5%),P〈0.05。狭窄组和闭塞组单发性梗死中,小穿支动脉脑梗死为11例(11/15)和2例(2/8),P=0.039;多发性梗死中,穿支动脉脑梗死(PAI)合并皮质梗死(PI)为7/12和3/26(11.5%),P=0.005;多发性梗死中,PAI+PI+分水岭梗死为1例(1/12)和16例(61.5%),P=0.004;分水岭梗死分别为5例和23例,P〈0.001。结论MCA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闭塞所致的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差异,前者多引起单发性脑梗死,后者多引起多发性脑梗死。提示两者的发病机制存在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青年脑梗死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分布和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入院的首发急性青年脑梗死患者243例(年龄≤45岁),经影像学及其他病因学检查确定诊断的临床资料,依据TOAST(Trial of Org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标准,确定患者所属分型,经统计学分析其主要危险因素暴露情况。结果本组患者TOAST分型构成情况是,心源性脑栓塞占12.8%(31/243);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占22.2%(54/243);小动脉脑梗死占16.0%(39/243);其他原因引发的脑梗死占7.0%(17/243);原因不明的脑梗死占42.0%(102/243)。危险因素的暴露率最高的为高血压,占50.6%(123/243)、饮酒,占46.5%(113/243)、吸烟,占28.4%(69/243)、脑血管病家族史,占25.5%(62/243)。卒中分型的组间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性高血压(69.2%,Χ^2=17.18,P〈0.01)和血脂异常(48.7%,Χ^2=46.09,P〈0.01)在小动脉脑梗死分型中显著增高。结论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分型以原因不明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所占比例较高。危险因素以高血压、饮酒的暴露率高。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在小动脉脑梗死患者中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伴白质疏松的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伴白质疏松(LA)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头部CT或MRI表现,将其分为伴LA组(43例)和不伴LA组(173例),比较两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梗死部位和大小、病变血管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循环病变(OR=7.165;95%CI:3.072~16.714)、高血压(OR:3.135;95%CI:1.090—9.013)、高龄(OR=1.119;95%CI:1.067—1.174)是伴LA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②43例伴LA组患者中,梗死部位在基底核或皮质下白质的有27例(62.8%),腔隙性脑梗死为18例(41.9%);173例不伴LA组中,以上两种梗死分别为46例(26.6%)和18例(10.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③伴LA组前循环病变的有27例,不伴LA组为41例(Х^2=7.890,P〈0.05)。伴LA组有6例(22.2%)发生大脑前动脉病变,血管闭塞12例(44.4%);不伴LA组无大脑前动脉病变(P=0.003),血管闭塞的有37例(90.2%),两组比较P〈0.01。两组侧支循环开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小血管及前循环病变是伴LA脑梗死患者发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病原学和血清学检验方法在大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血吸虫病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方法在大山区流行区应用的效果,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在大山区血吸虫病未控制县抽取流行程度轻、中、重的1个自然村,每村抽取35户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孵化法及Kato—Katz法进行病原学检查,同时采用检测抗体的ELISA和DDIA法对受试者进行血清学检查。结果总感染率为8.26%(29/351),孵化法三送三检与Kato-Katz法三送十二检2种病原学检查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1,P〉0.05),孵化法一送一检与Kato-Katz法一送四检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313,P〉0.05)。不同流行程度村的查病结果Kato-Katz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88,P〉0.05),孵化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3,P〈0.05),DDIA和ELISA法在不同流行程度村的查病结果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936、36.282,P均〈0.01)。ELISA、DDIA2种血清学筛检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约登指数分别为65.52%、59.35%、0.25和44.83%、69.79%、0.15。ELISA法优于DDIA法(Χ^2=19.253,P〈0.01)。ELISA结果与粪检有关联,但一致性较差(Χ^2=5.772,P〈0.05,Kappa=0.076762),DDIA结果与粪检无关联(Χ^2=2.019,P〉0.05)。结论防治实际工作中采用收集一次粪便孵化或制作三张Kato—Katz片。分别有62.07%、72.41%的感染者漏检,必将严重低估病情现状。检测血吸虫抗体的ELISA和DDIA2种血清学筛查方法将漏检34.48%、55.17%感染者,成为血吸虫病病情反弹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中度和重度狭窄所致脑梗死的病灶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MCA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50%)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NCA主于的狭窄程度,分为中度狭窄组(狭窄率51%~69%,19例)和重度狭窄组(狭窄率70%~99%,32例),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病灶的分布情况。结果①MCA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发生单发性梗死分别为17例(89.5%)和10例(31.3%),多发性梗死分别为2例(10.5%)和22例(68.8%),P〈0.001。②MCA中、重度狭窄组的单发性梗死中,小的穿支动脉梗死(SPAI)分别为10例(10/17)和1例(1/10),P=0.018;皮质梗死(CI)分别为1例(1/17)和4例(4/10),P=0.047;分水岭梗死(BZI)分别为0例和3例(3/10),P=0.041。③重度狭窄组多发性梗死中以穿支动脉梗死(PAI)+CI、CI+BZI和PAI+BZI多见,分别为9例、7例和5例。④中、重度狭窄组脑梗死累及穿支动脉供血区分别为18例(18/19)和18例(18/32),P=0.041;其中表现为SPAI的分别为为11/18和4/18,P=0.041。⑤MCA中、重度狭窄组脑梗死累及皮质供血区分别有3例(3/19)和21例(21/32),P:0.001;梗死累及分水岭区分别为0例和16例(16/32),P〈0.001。结论MCA主干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所致脑梗死的梗死病灶分布特征有所不同,前者主要为穿支动脉供血区单发性梗死,后者以多发性梗死为主,提示两者致脑梗死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皮质下脑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rogressive motor deficits,PMD)的预测因素和发生机制。方法连续纳入发病24h内的急性皮质下脑梗死患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运动项目评分变化分为PMD组(5d内增加I〉2分)和非PMD组,比较两组间人口统计学、影像学资料和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筛选PMD的早期预测因素。对PMD组和部分非PMD组患者进行弥散加权成像复查,从影像学角度分析PMD的发生机制。结果共纳入117例发病24h内的急性皮质下脑梗死患者,其中PMD组26例,非PMD组91例。单变量分析显示,PMD组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的患者构成比显著性低于非PMD组(11.5%对31.9%;X2=4.206,P=0.040),糖基化血红蛋白(6.7%±2.0%对5.9%±1.7%;t=-2.206,P=0.029)和梗死层面数(3.7±1.4对3.0±1.6;t=-2.147,P=0.034)显著性高于非PMD组,放射冠部位梗死(73.1%对25.3%;X^2=20.081,P〈0.001)以及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或闭塞(76.9%对51.6%,X^2=5.279,P=0.022)的患者构成比显著性高于非PMD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放射冠梗死[优势比(oddsratio,OR)10.45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3.091~35.396;P〈0.001]与MCA狭窄或闭塞(OR4.036,95%CI 1.057~15.417;P=0.041)是急性皮质下脑梗死后PMD的独立预测因素。PMD组梗死灶扩大(50.0%对6.5%;X^2=13.830,P〈0.001)和梗死复发(38.5%对3.2%;X^2=11.273,P=0.001)的患者构成比显著性高于非PMD组,无任何改变(23.1%对90.3%扰。=26.566,P〈0.001)的患者构成比显著性低于非PMD组。结论放射冠部位梗死以及MCA狭窄或闭塞是急性皮质下脑梗死后PMD的重要独立预测因素,梗死灶扩大和梗死复发可能是PMD的主要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M2/t(8;21)的免疫学和遗传学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FAB形态学、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和临床治疗结果综合分析。结果:(1)95例M2中t(8;21)51例(53.7%),无t(8;21)44例(46.3%);(2)95例中表达CD19 28例,其中M2/t(8;21)25例(49.0%),无t(8;21)M2 3例(6.8%)(P<0.001);(3)M2/t(8;21)高表达CD19和CD34、低表达CD33;(4)M2t(8;21)中CD19^+/CD34^+20例(39.2%)、CD19^-/CD34^-4例(7.8%),无t(8;21)M2中CD19^+/CD34^+2例(4.5%),CD19^-/CD34^-19例(43.2%)(P<0.001);(5)M2/t(8;21)CR率68.7%(22/32),无t(8;21)M2为41.4%(12/29)(P<0.05);CD19^+M2为76.5%(13/17),CD19^-M2为47.7%(21/44)(P<0.05);CD19^+/t(8;21)CR率80.0%(12/15),CD19^-/无t(8;21)为40.7%(11/27)(P<0.05)。结论:t(8;21)是M2的特征性染色体异常,M2/t(8;21)高表达CD19和CD34、低表达CD33。CD19和t(8;21)密切相关,CD19配合CD34可预测t(8;21)核型。CD19和t(8;21)均是M2预后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白细胞介素-1基因族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α及IL-1β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110例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和11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IL-1α-889C/T、IL-1β+3953C/T及IL-1β-511C/T的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梗死组IL-1α-889C/T和IL-1β+3953C/T基因型的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35,P=0.023);梗死组IL-1α-889T、IL-1β+3953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3.2%和5.9%,与对照组的5.9%、1.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9,P=0.026);IL-1β-511C/T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891,P=0.634)。结论脑梗死患者IL-1α-889T及IL-1β+3953T等位基因频率增高,IL-1α-889C/T、IL-1β+3953C/T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DAM33基因他、S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对成人哮喘的遗传易感性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他、S2位点,对186名哮喘患者(病例组)和150名正常者(对照组)采用直接测序方法进行研究。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T2、S2位点的基因型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Χ^2=4.97,P=0.026;S2:Χ^2=7.729,P=0.021)。两位点均能增加哮喘发生的相对危险度(T2:P=0.027;S2:P=0.024),但在成人哮喘的病情严重程度上基因型构成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2:Χ^2=-0.13,P=0.897;S2:Χ^2=0.549,P=0.760)。结论ADAM33基因,T2、S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成人哮喘易感性相关,增加哮喘危险度,但与成人哮喘病情严重程度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症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大动脉闭塞性病变对小动脉的保护作用及其与LA的相关性。方法对108例脑梗死患者常规行头部CT、MRI、TCD和MRA检查,评估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率、程度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大动脉闭塞性病变与LA的相关性。结果108例脑梗死患者中,LA的发病率为50.9%,伴有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LA发生率为38%,无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为65%,两者比较P=0.004,而伴有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腔隙性梗死患者LA发病率为36%,单纯腔隙性梗死患者为73%,两者比较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与高龄(P=0.0001)、腔隙性梗死(P=0.004)明显相关,是L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脑梗死患者LA的严重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r=0.9384)。结论高龄是脑梗死患者LA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腔隙性梗死与脑梗死患者LA间的关系支持小血管病变是LA发生的最主要发病机制,而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存在对于小血管有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脑梗死分型与脑卒中后抑郁(PSD)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脑卒中急性期患者158例,脑出血35例,脑梗死123例(其中PSD患者55例,非PSD患者68例)。发病2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评分,并进行TOAST和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结果与非PSD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部分前循环梗死比较,PSD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部分前循环梗死PSD发生率明显升高(P=0.002,P=0.000),小动脉闭塞型和腔隙性梗死患者PSD发生率明显降低(P=0.002,P=0.003)。与非小动脉闭塞型、非腔隙性梗死患者比较,小动脉闭塞型、腔隙性梗死患者MMSE评分明显升高(P=0.021,P=0.038)。脑出血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比率大于脑梗死患者(34.3%vs 14.6%,P=0.013)。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PSD发生率较高,小动脉闭塞型和腔隙性梗死患者PSD发生率较低、认知功能受损程度轻;部分前循环梗死患者PSD发生率较高、认知功能受损程度重。脑出血较脑梗死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和随访,结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卒中的严重程度,探究磁共振DWI上新发生的卒中病灶位置与卒中后抑郁(PSD)之间的关系,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预防PSD方面提供帮助,从根本上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方法选择2013年5至1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三病房就诊且符合本试验入组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对其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文化水平等进行登记,给予适当的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及控制相关危险因素的治疗,并完善磁共振DWI及其他相关的实验室检查,院外要求继续相应的二级预防并对其进行相关临床资料的分析和随访(自入院起2周、1个月、3个月),观察并比较各时间点PSD的发病率及其与磁共振DWI上新病灶的关系。结果DWI上具有新病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3个月内PSD发病率比较:多发脑梗死(75.00%)>额叶梗死(50.00%)>边缘系统梗死(21.43%)>基底节区梗死(12.50%),且各组患者间PSD发病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时PSD发病率比较:多发脑梗死(50.00%)>额叶梗死(18.75%)>边缘系统梗死(7.14%)>基底节区梗死(0),且各组患者间PSD发病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上显示多发脑梗死的患者不同随访时间PSD发病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周时及3个月内PSD的发病率与DWI上新病灶之间有关,且DWI上显示多发脑梗死者PSD的发病率高于单个脑区梗死者;DWI上显示多发脑梗死者PSD的发病率与随访时间有关;DWI上显示单个脑区(额叶、边缘系统、基底节区)梗死者PSD?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脑前动脉(ACA)供血区梗死的危险因素、病因、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A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其危险因素、病因、梗死灶的分布和临床表现进行总结.比较其中栓塞组(心源性或颈动脉源性栓塞)和ACA粥样硬化组患者梗死灶的分布和临床表现.结果 共纳入44例患者进行研究,占同期住院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1家二级甲等医院(北京丰台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21例,以1家三级甲等教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同期收治的使用同样药物静脉溶栓6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静脉溶栓安全性及疗效指标的差异。主要安全性指标为溶栓后严重不良事件(症状性脑出血和死亡)发生率,主要疗效指标为发病14 d的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和出院时的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 (1)主要终点指标中,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出院时mRS≤2分的比率分别为71.4%(15例)和58.5%(38例);溶栓后14d BI≥60分的比率分别为61.9%(13例)和64.6%(42例),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主要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8%(1例)和6.2%(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次要指标,如早期再灌注率、血管再通率、溶栓后14 d神经功能改善比率和脑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患者转诊比率(9.5%,2例)低于对照组(27.7%,18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研究组和对照组的院外时间延误、院内时间延误和总体时间延误,平均时间分别为(75±33)和(102±50)min、(72±41)和(111±38)min、(147±41)和(212±4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选择的二级医院可相对安全有效地实施急性脑梗死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同时二级医院的静脉溶栓治疗可以减少患者转诊比率和缩短就诊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短期及1年期预后的差异。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行PCI治疗的75岁以上老年患者1 105例,其中男性739例,女性36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手术结局及临床预后。结果老年男性患者的吸烟率(20.3%比5.7%,χ2=39.670)、心肌梗死病史(27.9%比19.9%,χ2=8.156)及肌酐异常比例(20.2%比10.9%,χ2=14.718)均高于女性(均为P<0.01);而老年女性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73.2%比65.8%,χ2=6.284,P<0.01)、血红蛋白异常比例(20.5%比15.8%,χ2=3.702,P=0.054)均高于男性。老年男性患者采用血管内超声的比例高于女性(5.8%比1.9%,χ2=8.645,P<0.01),选用桡动脉路径的比例也高于女性(79.6%比73.2%,χ2=5.642,P=0.02)。老年女性患者的院内净不良临床事件率显著高于男性(7.7%比3.9%,χ2=6.946,P<0.01),主要源于穿刺点相关的大出血事件率的差异(3.0%比0.5%,χ2=11.100,P<0.01)。老年男性与女性患者1年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比7.9%,χ2=1.117,P=0.29);同时1年期的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事件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行PCI治疗的老年女性患者院内净不良临床事件率高于男性患者,主要为穿刺点相关的大出血事件的差异。对老年女性患者的穿刺点进行有效管理是提高PCI质量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伴有2型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血脂,病损程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情况和发生率的差异。方法筛选符合条件的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50例颈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不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收集两组患者常见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人院后的血压、血脂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和发生率,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常见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均以颈动脉分又处最多,且均以不稳定斑块为主;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斑块发生率高(X2=7.234,P=0.007);两组患者的收缩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15,P=0.006;t=6.686,P=0.000;t=~2.441,P=0.016;T=4000.00,P=0.039)。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斑块阳性率高,以不稳定斑块为主,多分布:在颈动脉分叉处,且多合并血压及血脂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头颅CT灌注成像(CTP)指导下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时机选择。方法采用开放性非随机的研究方法。18例发病3~6h临床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行CTP检查,有影像学改变且有缺血半暗带者进行溶栓治疗。评定病灶中心、病灶周边、周围正常脑组织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比较溶栓前、溶栓后2h、24h、7d、90d NIHSS的变化;溶栓后7h、90h Bather指数(BI)、mRS的变化。结果CTP检查,18例病人均出现灌注异常,病灶中心区域与周边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h、24h、7d 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90d 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d BI、mRS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90d BI、mRS与溶柃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P可以帮助选择病人,在有影像学支持的前提下,适当扩大溶栓时间窗,在发病6h内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刘蕾  马壮 《临床肺科杂志》2014,(10):1863-1865
目的评价荧光支气管镜在中央型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白光组和荧光组,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活检和/或刷检,比较两组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入组患者86例,白光组和荧光组分别为44例和42例,肺癌一次性检出率分别为52.3%和78.6%,有统计学差异(χ2=6.54,P=0.038)。镜下呈增生型病变的肺癌检出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χ2=0.34,P=0.84)。对于镜下呈非增生型病变,白光组检出率15.4%,荧光组为77.8%,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38)。对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检出率,白光组和荧光组分别为8.7%和24.2%,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荧光气管镜在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