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患者女,24岁,未婚,因“腹胀、恶心五天”于2012年8月27日来我院行“子宫附件”超声检查。超声表现:子宫形态大小正常,左侧附件区可探及一约58mm×43mm的实质性包块,形态不规整,无包膜,后方回声无变化。CDFI:异常回声区内可见细小血流信号穿行。肠畔间可见深约119mm的液性回声区,内见网状分隔光带,形似渔网状。肝胆胰脾肾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提示:1)盆腔偏左侧实质性占位性病变,多考虑来源与左侧卵巢。2)腹腔积液。2012年8月28日,我院CT扫描,结果与彩超提示相同,家属要求去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子宫腺瘤样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经手术切除物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子宫腺瘤样瘤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分析其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特点。结果:84例子宫腺瘤样瘤超声均显示实性回声,其中显示低回声78例(92.9%),中等回声3例(3.6%),高回声3例(3.6%)。病灶位于肌壁间64例(76.2%),浆膜下13例(15.5%),黏膜下2例(2.4%),5例具体位置不详(6.0%)。肿瘤直径0.5~6.0 cm,以1~3 cm多见,占65.5%(55/84)。彩色多普勒显示病灶内少许或无彩色血流信号。结论:超声检查对子宫腺瘤样瘤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宫腔镜诊断不孕患者子宫内膜强回声团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宫腔镜对不孕患者子宫内膜强回声团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2月至2007年5月在门诊就诊的B超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强回声团块的不孕患者213例,全部病例行宫腔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宫腔镜检查157例(73.7%)官腔内存在病变,151例(70.9%)有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敏感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假阳性率分别为97.4%、96.3%、2.6%、3.7%.不同大小和个数子宫内膜强回声团块的患者宫腔内病变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于B超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强回声团块的不孕患者,建议常规行宫腔镜检查,明确宫腔内有无病变并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4.
1病历报告患者57岁,孕5产4。子宫全切术后15年,因发现盆腔肿物1d,于2005-03-10入院。该患者于15年前,因月经量增多3个月,超声检查发现子宫肌瘤于1990-02-25入院。当时妇科检查:子宫如孕3+个月大小,质硬,活动。临床诊断:子宫平滑肌瘤。行全子宫及左侧附件切除术。术后送病理检查:全子宫及左侧附件切除标本,子宫大小14·0cm×4·0cm×3·0cm,子宫颈处见圆形肿物,直径9·0cm,切面灰白,呈编织状。病理报告:子宫奇异型平滑肌瘤。患者4个月前开始出现肛门右侧疼痛,呈阵发性,伴右下腹酸胀不适,无其他症状。在当地门诊静滴抗生素(名称不详)7d,症状好…  相似文献   

5.
宫腔镜检查生育期妇女异常子宫出血316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宫腔镜检查生育期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6例22~49岁异常子宫出血、经妇科检查、经腹B超及经阴道B超,提示宫腔回声异常或正常者进行宫腔镜检查,检查时间选择在月经周期的增殖早期,月经周期紊乱者在阴道流血停止或明显减少时。结果 宫腔镜检查生育期妇女异常子宫出血,子宫腔内病变阳性检出率为83.50%。宫腔镜检查与病理结果符合率平均为71.14%,其中子宫内膜单发或多发性息肉>1.20cm及子宫粘膜下肌瘤>0.50cm诊断准确,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0。01%~95.02%。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者仅为22.01%,宫腔镜检查呈息肉样增生时必须取内膜活检,依据病理作出临床诊断。结论宫腔镜检查适用于生育期异常子宫出血,并可明确出血的病因。对子宫内膜炎性病变及宫内节育器并发症,宫腔镜可观察到节育器在子宫腔内的形态、位置及宫内膜反应。另宫腔镜下选择性内膜定位活检或全面刮宫取材送病理,二者结合可得出正确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6.
1病例报告例1,32岁,G4P1,因孕23+3周发现前置胎盘于2007年6月5日入院治疗.既往史:12年前行剖宫产手术,有前置胎盘大出血史.超声检查发现:胎儿生长径线与孕周相符,胎盘附着于右后壁,厚4.5 cm,0级,回声极不均匀,内见多个不规则的无回声区,最大直径1.5 cm,胎盘下缘完全覆盖宫颈内口,胎盘内血流丰富,见图1.超声检查提示:宫内活胎;中央型前置胎盘;可疑胎盘植入.于2007年9月18日行剖宫产术,术中见:子宫前壁与大网膜广泛粘连,胎盘完全覆盖于子宫下段及宫颈内口,子宫下段肌壁菲薄,有胎盘植入肌层,植入的胎盘接近子宫浆膜层.术后诊断:中央型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瘢痕子宫;羊水过少.  相似文献   

7.
1 病例报告  患者 34岁 ,孕5产2 ,因诊断异位妊娠腹腔内出血于 2 0 0 1年11月 12日急诊入院并行剖腹探查术。术前查子宫如孕 8周大小 ,前壁突起 ,B超检查提示子宫前壁 4 0cm× 3 4cm大小稍强回声结节。开腹后诊断左侧输卵管壶腹部妊娠破裂 ,腹腔内出血约 80 0ml,行左侧输卵管切除。检查子宫见前壁近宫颈处有一 4cm× 3cm× 3cm肌壁间肿物 ,实性 ,质地偏韧 ,突向子宫浆膜层。考虑为子宫肌壁间肌瘤 ,遂行肿物剔除术。术中见肿物与子宫肌层界限不清 ,无包膜 ,切面略呈红色。剔除肿物时出血不多。术后病理检查 :镜下子宫肌壁内可见肿瘤组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角妊娠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减少误诊率。方法分析我院1998—2005年7年内收治的子宫角妊娠4例进行临床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术前误诊2例,其中1例因延误手术时机而死亡,1例术中才明确诊断;1例孕早期B超确诊后在B超监测下行人工流产;另1例发生破裂后B超诊断为官角妊娠行剖腹探查证实。结论 妊娠早期常规B超检查及引产前常规B超检查,提示胎盘是否位于子宫角部,可减少子宫角妊娠的误诊及破裂。该病极易与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相混淆。根据Jansen等对子宫角妊娠的诊断标准可与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病灶的分布特点以及腹腔镜用于诊断不同部位、不同类型内异症病灶的准确率及其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方法 对62例腹腔镜诊断的内异症病灶行切除术,对肉眼正常的腹膜随机进行活检,并均送病理检查。以病理诊断为标准,计算腹腔镜诊断不同类型、不同部位以及不同颜色内异症病灶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62例患者中,55例有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取得219份内异症腹膜病灶组织、54份肉眼正常腹膜组织以及71个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盆腔后半部腹膜内异症病灶占80.8%(177/219),左侧(58.0%,127/219)多于右侧(42.0%,92/219)。盆腔腹膜内异症病灶中蓝色病灶最常见,占39.3%(86/219)。腹腔镜诊断腹膜内异症与病理诊断比较,阳性预测值为67.6%,敏感度为93.7%,阴性预测值为81.4%,特异度为38.3%。其中以蓝色病灶和左侧宫骶韧带处病灶的病理诊断阳性率最高,分别为94.2%及84.7%。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中,左侧占43.6%(24/55),右侧占27.3%(15/55),双侧占29.1%(16/55),其中80.3%(57/71)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被病理诊断证实。肉眼正常腹膜活检54份标本中,10例(18.5%)病理检查阳性。结论 盆腔内异症病灶的分布呈非对称性,盆腔后部多于前部,左侧多于右侧;腹腔镜下所见的蓝色病灶及宫骶韧带病灶的病理诊断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患者30岁,住院号14586。孕2产1,停经63天,诊断早孕并卵巢囊肿,行人工流产术,吸出物只见蜕膜组织未见绒毛,遂行B超检查:子宫稍大,回声均匀,相当于子宫后穹窿处可见6.0cm×5.9cm混合状回声,其内可见妊娠囊3.8cm×2.6cm,并可见胎芽及胎心跳动。诊断宫外孕,可疑腹腔妊娠。于1991年11月23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该患为双子宫,均为鸭卵大小,左侧子宫妊娠,两子宫外侧均附有一正常卵巢及输卵管,两子宫于峡部合为单一宫颈。行左侧子宫次全切除术,左输卵管结扎术。切除宫体之宫腔内可见完整胎囊。该患第一胎为臀位,于1987年在某医院行子宫  相似文献   

11.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1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形成的原因、诊断与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月至2008年3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均在剖宫产术后1周左右B超检查发现子宫切口处低回声或无回声为主的混合性团状回声,提示子宫切口血肿.9例患者经抗感染、促宫缩并辅以中药活血化瘀等治疗后痊愈,3例患者行子宫切除.结论:剖宫产后子宫切口血肿形成有多种原因,应用B超检查能早期诊断.早期使用抗生素及中药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宫内妊娠合并异位妊娠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病例摘要例1:女,30岁,结婚6年,同居未孕,2002年5月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示:双侧输卵管通而欠畅。末次月经:2003年3月20日。2003年4月11日行取卵术;4月13日行胚泡移植(3个);6月24日超声检查:子宫66mm×61mm×53mm,宫内见一胚囊39mm×39mm×20mm,内见胚芽长13mm,见心管搏动,左宫角(间质部)见一胚囊23mm×23mm×24mm,内见胚芽长10mm,见心管搏动;当日18:50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如孕50d大小,左侧宫角部(圆韧带上方)外突一紫兰色包块50mm×50mm×40mm大小,左侧输卵管伞端与周围粘连,左侧卵巢及右侧输卵管卵巢无明显异常。遂行左侧输卵管及…  相似文献   

13.
1病历摘要 患者,46岁,1997年因诊断子宫腺肌病于当年行腹式子宫次全切除加左侧附件切除术。术后病检:子宫腺肌病。术后服用三苯氧胺。术后1年再次出现痛经、肛门肿胀、性交疼痛等症状,并呈进行性加重,于2003年5月21日入院。妇检:外阴(-),阴道畅,左侧穹隆可及5个黄豆大小硬性结节,宫颈直径4cm,表面光滑,宫口扩张约1.2cm.内见组织隆起不平,宫颈活动度差,宫体缺如,附件(-),左侧宫旁团块样增厚、质硬,右侧软。  相似文献   

14.
宫腔镜和B超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目的 对比分析宫腔镜与B超诊断子宫内膜息肉(EP)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2年8月因子宫异常出血(AUB)行宫腔镜检查的患者427例,对其中宫腔镜检查(HS)诊断为EP的87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全部病例均行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TCRP)YL病理检查,将病理结果与B超诊断和HS对比分析。结果 病理报告EP77例,宫腔镜诊断EP的敏感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假阳性率分别为100.00%、97.14%、0、2.86%,B超诊断EP分别为38.96%、98.29%、61.04%、1.71%。结论 B超是无创检查,可作为EP的筛查手段.但漏诊率高:HS更准确、直观、安全,是确诊EP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1 病例报告 例1,患者,23岁,未婚.因急性左下腹痛1天于2011年10月5日急诊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则,既往体健,否认性生活史.妇科检查:左侧附件区触及约直径10 cm包块,压痛明显.B超检查示:子宫左侧弱回声区,大小108mm× 101 mm×95 mm,部分呈中等回声,周边见彩色血流,提示子宫左侧囊性为主混合块,附件来源可能.肿瘤标志物血清学检测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前诊断:腹痛待查,左侧卵巢囊肿蒂扭转可能.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检查术,术中见子宫前壁下段宫颈峡部膀胱子宫反折腹膜处约直径10 cm大小囊性肿块,呈灰黄灰白色,局部见暗褐色陈旧性出血,双侧卵巢输卵管外观无异常.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女性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指子宫内膜的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常见于卵巢、盆腔腹膜表面或其他盆腔组织。报告1例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后15年发生阴道残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患者48岁,因不规则阴道出血伴腹痛3年、加重2个月就诊,全腹增强CT发现左侧髂血管旁不规则软组织,多学科会诊后拟诊断为阴道残端病变行腹腔镜探查术,根据术中所见行左侧阴道残端肿物切除术,切除组织经石蜡切片病理检查证实为阴道残端EMs。结合此病例讨论并复习相关文献,为临床上子宫切除术后出现阴道出血病例提供了诊疗思路,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手术后并发阴道残端EMs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阴式子宫切除术后并发阴道残端窦道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55岁,病例号:126306。因子宫脱垂Ⅰ度于2001年5月在外院行腹腔镜下阴式子宫切除术。术后反复不规则阴道流血、流液,虽经多次门诊治疗,但效果欠佳,于2002年6月18日入我院。妇科检查:阴道通畅,内见少许血污,阴道残端偏左侧见一宽1.5cm、深3.5cm窦道,内见脓苔及肉芽组织,有接触性出血。诊断:(1)阴道残端感染;  相似文献   

18.
一、病例摘要 患者女,47岁。因子宫全切术后8d,病理诊断葡萄胎1d于2010年10月10日转入本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周期5~6d/30d,末次月经2010年7月2日,停经2个月开始出现阴道少量出血,淋漓不尽。于2010年9月22日在当地卫生院行B超检查:子宫增大12.5cm×9.3cm×10.5cm,肌层回声不均,后壁见范围9.2cm×7.7cm稍强回声,考虑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可能。于2010年9月24日以"子宫肌瘤"收入当地医院。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病变经阴道超声诊断的效果。方法 选取80例疑似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经病理学检查后确诊。给予患者经阴道超声和经腹部超声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手段的诊断结果、诊断效能、子宫内膜病变类型诊断结果。结果 80例疑似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经病理学检查后确诊为子宫内膜恶性病变12例,良性病变68例。两种检查方式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超声与经腹部超声不同病变类型检出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表现:子宫内膜癌:子宫形态增大,宫腔增大。超声显示子宫内膜增厚,呈不规则低回声,回声不均匀,宫腔内出现息肉样肿物,边缘不光滑,回声不均匀及液体积聚。宫腔内有丰富的血流信号,这些信号为网状形式。血管形态分布不规则。子宫黏膜下肌瘤:超声图像清晰,黏膜下肌瘤是类圆形或扁椭圆形,宫腔内回声团较低。子宫内膜息肉:边缘有较高回声,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肌层分界清晰。结论 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诊断效果显著,诊断准确率高,在子宫内膜病变类型鉴别上具有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20.
患者 5 7岁 ,住院号 15 0 397,因腹部隐痛并盆腔包块 1年。于 1999年 1月 2 4日入院。绝经 1年 ,无阴道流血 ,无发热及咳嗽 ,无任何诱因下腹隐痛并自觉触及包块如手拳大 ,疼痛为持续性隐痛 ,无放射痛 ,无呕吐 ,粪尿正常 ,体重无改变。B超提示 :子宫肌瘤。体检 :下腹可触及包块 ,无压痛 ,质硬。妇科检查 :外阴正常 ,阴道通畅 ,宫颈光滑 ,子宫增大如孕 3个月大小 ,活动 ,质硬 ,双侧附件区未触及包块并无触痛。B超检查 :子宫后壁肌层内见一 12cm× 10cm× 8cm的低回声区。临床诊断 :子宫肌瘤。于 1999年 1月 2 6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