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它是使用冬眠合剂和亚低低温治疗仪进行物理降温的方法,使机体处于冬眠和低温状态(33-35℃)及术后中枢性高热控制体温(36-37℃);大量的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证明[1]33-35℃的亚低温能显著减轻脑水肿,有效控制颅内压,降低脑细胞耗氧量,改善脑缺氧状态,有利于受伤脑细胞的恢复,减少继发性脑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有效的降低了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了愈后情况。  相似文献   

2.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它是使用冬眠合剂和亚低低温治疗仅进行物理降温的方法,使机体处于冬眠和低(33-35℃)及术后中枢性高热控制体温(36-37℃);大量的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证明[J]33-35℃的亚低温能显著减轻脑水肿,有效控制颅内压.降低脑细胞耗氧量.改善脑缺氧状态,有利于受伤脑细胞的恢复,减少继发性脑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有效的降低了致残率和死亡丰,改善了愈后情况.  相似文献   

3.
亚低温有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损伤,保护血脑屏障,降低脑能量代谢,减轻脑组织的乳酸堆积作用,它不仅能减轻脑组织的病理性损害,而且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大量实验证明,32~35℃低温能显著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从而有效地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残死率,改善预后[1].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月治疗6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接受 ICU治疗的临床效果和治疗价值.方法:通过对28例患者接受 ICU治疗,主要包括:机械通气、循环维持、颅内压监护、亚低温治疗.结果:治愈23例,死亡5例,死亡率17 8%.结论: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抢救中接受ICU呼吸循环支持,降低颅内压可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颅内压监测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 TB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南阳市唐河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00例s TB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入院后均进行对症处理,观察组加用亚低温治疗,控制直肠温度(RT)为32~34℃,对照组控制RT为36~37℃,均监测患者脑组织氧分压(PbtO_2)与颅内压(ICP),结果:入院时,两组ICP、Pbt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4 h、48 h、72 h、96 h,两组ICP、PbtO_2均降低,观察组入院不同时间点ICP、PbtO_2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CP监测下亚低温治疗s TBI可快速降低患者ICP,改善其神经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微创血肿清除术后行亚低温治疗的效果。方法:将82例老年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2例,术后3h时内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40例术后行常规治疗。监测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颅内压、血糖和电解质。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颅内压、死亡率和生存质量等。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死亡率、颅内压和并发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亚低温疗法术能够有效地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控制并发症,从而提高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颅脑损伤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 ,并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们生命与健康的常见创伤性疾患 ,这对颅脑损伤的临床救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90年代以来 ,低温这一传统治疗方法开始用于颅脑损伤的治疗 ,大量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证明 ,33~35℃的亚低温能显著减轻脑水肿 ,控制颅内压 ,促进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中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微创血肿清除术与中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78.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NIHSS评分与颅内压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清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BDNF)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出血量和水肿带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中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有效降低颅内压与减轻脑水肿、脑出血,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从而提高治疗疗效,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通过常规组(60例)和亚低温组(60例)2组对照比较,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伤后3~6个月根据GC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亚低温组比常规组病死率低,恢复良好率高,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及时、有效地采用亚低温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监测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监护重点和并发症防治。方法对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亚低温治疗前后比较及亚低温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明显改善,颅内压、体温明显降低,疗效明显增高。结论亚低温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在护理上总结了亚低温治疗的降温与复温方法,冬眠药物的作用与体温控制,监护重点及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曾筱青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2):M0007-M0007
目的:探讨脑部亚低温(SBC)治疗重型脑外伤病人期间的护理特点.方法:观察并记录了36例重型脑外伤病人应用SBC治疗前后脑温、肛温、颅内压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脑温、肛温、颅内压在SBC治疗应用前后均有明显降低,而在SBC治疗期间脑温和肛温存在"分离"现象.结论:SBC能有效地控制重型脑外伤病人体温,降低颅内压,并减轻低温对病人的不良影响.SBC对护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着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人工冬眠疗法,是用冬眠药物及物理降温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低温状态以降低机体组织细胞的代谢,特别是脑细胞代谢,减少能量消耗,从而达到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保护脑细胞、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功能的目的。重型颅脑损伤后,由于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障碍,颅内压增高、高热及呼吸功能不全、休克等多种因素造成脑组织缺氧,导致脑损害。早期采用亚低温治疗以降低脑组织氧耗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的主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早期选择性脑亚低温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对其脑保护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资料,所有患者深昏迷持续8h,伤后至入院时间3h,GCS≤8分,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伤后4h内行全麻下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照组术后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超早期选择性脑亚低温治疗,如入院后伤后3h内头颈部降温,辅以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冰袋降温。术中用18~20℃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硬膜腔及血肿腔。术后水循环式冰毯在4~8h内将鼻咽温降至32~34℃,并联合冬眠合剂持续静滴全身降温,颅内压降至正常24h后自然复温。术后第2天起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150 mg/kg,1次/d,连续3~4d。结果:治疗第5天时,两组患者Qmean、Vmean、CERO2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优于对照组;DR、Wv、NSE、NO、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程度更显著(均P0.05)。治疗后24h,对照组颅内压、血糖依次为(3.95±0.4)kPa、(9.5±4.4)mmol/L,分别显著高于观察组的(3.42±0.5)kPa、(5.8±2.1)mmol/L,直肠温度测定缺乏稳定性,平均温度(36.8±2.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36.0±1.2)℃,6例患者出现术后高热甚至高达39℃,及时物理降温后方转危为安(均P0.05)。术后48h时,观察组颅内压、血糖、直肠温度分别为(2.60±0.1)kPa、(4.0±1.4)mmol/L、(34.8±1.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4±0.3)kPa、(7.5±2.6)mmol/L、(36.6±2.2)℃,观察组经低温及黄芪中医联合治疗后,较对照组在改善脑部血液供应,增加脑血流量,有效脑保护方面优势更佳。治疗后3个月时观察组无死亡,对照组死亡10例。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7.8%(χ~2=37.09,P0.05)。结论:超早期选择性脑亚低温联合黄芪注射液对重型颅脑损伤有较好的疗效,可协同保护脑组织的作用,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破坏,减轻颅内高压,促进神经细胞再生与重塑,降低缺血性神经元的损伤,安全渡过脑水肿高峰期,降低致残致死率,提高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七叶皂苷钠辅助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sTBI)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时机选择。方法将84例sTBI患者按伤后至治疗时间不同分为A组(2 h)和B组(≥2 h)各42例,均予以七叶皂苷钠联合亚低温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颅内压、意识状况及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并对比2组脑水肿程度、临床预后及治疗安全性。结果 A组治疗后的颅内压明显低于B组(P0.05),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明显高于B组(P0.05)。A组和B组中重度脑水肿发生率分别为33.3%(14/42)和54.8%(23/42),A组明显低于B组(P0.05)。A组GOS预后良好率为52.4%(22/42),高于B组的31.0%(13/42)(P0.05)。治疗后A组脑Vs、Vm均明显高于B组(P均0.05),PI明显低于B组(P0.05)。2组治疗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1.9%(5/42),14.3%(6/4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TBI受伤后,早期开展七叶皂苷钠联合亚低温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脑血流动力学,且有利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对改善临床近远期疗效有积极价值,且治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可达30%~50%,而严重的脑挫裂伤和脑水肿所致的颅内高压是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亚低温(28~35℃)治疗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1999年8月-2000年4月我院应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部亚低温(SBC)治疗重型脑外伤病人的疗效及其护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重型脑外伤病人应用SBC前后脑温、颅内压的变化情况,总结其护理特点。结果:应用SBC处理前后脑温、颅内压均有明显降低,护理环节对预后有重要影响。结论:SBC能有效地控制重型脑外伤病人体温,降低颅内压。护理质量可以影响着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8例随机分成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实验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尽早采用亚低温治疗2~14 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高颅压、高体温更快得到控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死率低,恢复良好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有确切的脑保护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安全有效,监测颅内压变化对亚低温治疗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脑出血的现代医学及祖国传统中医学的主要治疗方法进行了总结及评价。文章介绍了现代医学脑出血急性期治疗中降低颅内压药物、控制血压药物、超早期止血药、亚低温治疗及神经保护剂的应用概况及评价,同时介绍了目前较大规模的中医药脑出血急性期临床试验研究及用药的系统评价,为脑出血急性期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亚低温结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 ;治疗组给予亚低温脑保护治疗并结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2组在治疗前后均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2组于治疗后神经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但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 05) ,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6 67%和73 33% ,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早期给予亚低温结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 ,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及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醒脑静联合亚低温冬眠疗法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3~8分)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包括依手术指征清除颅内血肿、去骨瓣减压术、脱水降颅内压治疗、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组同时合并使用醒脑静20ml,1天1次,共14d,并予亚低温冬眠治疗。2周后根据Glasgow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Glasgow昏迷评分(GCS)升高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亚低温冬眠疗法早期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失,提高临床疗效。治疗过程未见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