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心病(CHD)合并心力衰竭一直是临床上一个难题,本研究旨在观察高位胸段硬膜外阻滞对CHD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CHD患者40例,均符合1978年WHO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60~75(平均65)岁。劳力型心绞痛17例,非劳力型心绞痛10例,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13例。心功能分级:级9例,级15例,级16例。1.2 治疗方法40例入院后均行高位胸段硬膜外阻滞,硬膜外穿刺部位为T3~4或T4~5,阻滞平面为T1~5,阻滞药物为0.5%~0.75%利多卡因,每次6~8ml,每2~4h推药一次,用药时间为15~28d。用药期间所有患者均口服小剂量阿…  相似文献   

2.
局部麻醉     
552475 高血压病人硬膜外阻滞107例分析/毛昌河//中华麻醉学杂志。-1985,5(6)。-358~60 对107例施行外科腹部、肾及输尿管手术的高血压病人行硬膜外阻滞进行分析。年龄2(1/2)~81岁,  相似文献   

3.
李敏  高春华 《山东医药》2003,43(15):21-21
198 5年 6月至 1998年 6月 ,我院共收治胆管炎引起胶冻样胆汁患者 6例 ,经“T”管引流、反复冲洗和抗炎等综合治疗痊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6例均为女性 ,年龄 5 0~ 60岁。其中有胆囊炎、胆管炎发作史者 4例。血白细胞增高 ,血总胆红素5 4~ 76.6nmol/L ,直接胆红素 3 0~ 62nmol/L ,血清谷丙转移酶 5 4~ 10 8U。胆总管脓液培养 3例检出大肠杆菌 ,2例检出大肠杆菌 +肺炎克雷杆菌 ,另 1例检出绿脓杆菌 ,脓液均未检出肿瘤细胞。B超和CT扫描示肝肿大 ,胆总管扩张伴炎症。均行胆囊切除、胆总管“T”管引流术。吸尽胆汁并冲洗干净…  相似文献   

4.
李春光 《山东医药》2013,(34):59-61
目的 观察肢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并与硬膜外阻滞进行比较.方法 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分别行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肢神经阻滞(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及硬膜外阻滞.记录麻醉前(T0)、手术开始(T1)、剥离骨膜(T2)、手术结束(T3)等各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手术时间、上止血带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阻滞效果以及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P均<0.05);麻醉起效后对照组患者在T1、T2、T3各时间点的HR快于术前T0(P均<0.05),MAP均低于术前(P均<0.05).对照组患者术后24h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结论 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肢神经阻滞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镇痛完善且并发症少,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比重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阻滞用于高龄下肢手术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80~97岁行下肢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Ⅰ、Ⅱ、Ⅲ组各20例,均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蛛网膜下腔用药分别为0.75%布比卡因1 mL+注射用水0.5 mL、0.75%布比卡因1 mL+脑脊液0.5 mL、0.75%布比卡因1 mL+10%葡萄糖0.5 mL,记录各组感觉平面、运动阻滞情况及麻醉效果;分别于麻醉前(T0)及给药后5 min(T1)、10 min(T2)、20 min(T3)、30 min(T4)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及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指数(SVI)、全身外周血管阻力(SVR)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与T0相比,三组SVI和SVR在T1~T4各时点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或0.01),HR在T1及T2升高,MAP下降(P<0.05或0.01);Ⅱ组和Ⅲ组CO及CI在T1~T3下降明显(P<0.05或0.01),而Ⅰ组仅有轻微下降(P>0.05)。结论轻比重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阻滞用于高龄下肢手术患者具有阻滞范围较小、运动神经阻滞程度较轻、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在高位硬膜外麻醉中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以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乳腺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常规于T3-4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向头端置管.A组用0.25%罗哌卡因行硬膜外麻醉,B组用0.25%布比卡因行硬膜外麻醉.分别于麻醉前(T0)、麻醉后10 min(T1)、30 min(T2)、60 min(T3)及术毕(T4),测定心率、血压、潮气量、呼吸频率、分钟通气量、阻滞时间和镇痛效果等指标. 结果 40例麻醉效果均佳,两组在T2、T3时心率、血压较麻醉前均有下降(P<0.05),各项呼吸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在T2、T3时A组HR下降幅度小于B组,呼吸频率较B组变化更小(P<0.05).结论 罗哌卡因能明显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对感觉神经阻滞完善,镇痛效果好,对循环、呼吸功能影响小,用于高位硬膜外麻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急性肺栓塞的心电图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心电图在诊断急性肺栓塞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两年收治的 13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入院时、溶栓后及治疗 2~ 4周后心电图的变化。 结果  (1)入院时心电图变化 :心动过速 8例 ,右束支阻滞 3例 ,V1 导联T波、V1 ~V2 导联T波、V1 ~V3导联T波、V1 ~V4 导联T波、V1 ~V5导联T波、V1 ~V6 导联T波倒置为 10、 6、 4、 3、 2和 1例 ,SⅠ >0 1mV、TⅢ 、QⅢ 、SⅠQⅢTⅢ 分别为 7、 7、 9和 7例 ;(2 )溶栓后心电图变化 :心动过速消失 7例 ,右束支阻滞消失 1例 ,胸前导联T波倒置加深 4例 ,SⅠ 变浅 ,QⅢ 减小或消失 ,TⅢ 倒置变浅或直立 3~ 4例 :(3)治疗 2~ 4周后心电图变化 :心动过速消失 ;胸前导联T波直立数增加 ,ST段回基线 ,QⅢ 进一步减小或消失 ,TⅢ 倒置变浅或直立。 结论 急性肺栓塞心电图变化是多变的 ,需动态观察并密切结合临床加以识别。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0例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20~62岁,平均为41岁。病程1~5年者46例,5~10年者14例,60例患者治疗前后均经B超检查确诊,16例经过CT检查确诊。1.2 诊断标准 以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胆系疾病第二次经验交流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内支(iSLN)阻滞应用于老年高血压病人围气管拔管期的效果。方法纳入择期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高血压病人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超声引导下行双侧喉上神经阻滞组(U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30例。于胆囊被分离出之际,U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喉上神经内支阻滞,每侧注射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2 mL;C组未行喉上神经阻滞,两组病人均符合拔管指征后拔管。分别记录拔管前(T0)、拔管即刻(T1)、拔管后1 min(T2)、拔管后5 min(T3)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并分别测定不同时间动脉血浆皮质醇(Cor)、多巴胺(DA)、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浓度。结果 C组T1~T3时SBP、DBP、HR、Cor、DA、E和NE均明显高于T0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U组比较,C组病人T1~T3同时刻SBP、DBP、HR、COR、DA、E和NE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双侧喉上神经内支阻滞可有效抑制老年高血压病人围气管拔管期的应激反应,使合并有高血压疾病的老年病人更加安全、平稳地度过围气管拔管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上胸段硬膜外阻滞(TEA)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对32例病人行胸段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方法是在胸椎2(T2)~胸椎4(T4)间隙穿刺,置管3~4cm(向头侧),以无菌纱布固定备用。首次量:1%利多卡因5ml,阻滞平面T1~T5;维持量:每5~7/小时1%利多卡因4ml,心绞痛发作时可追加1%利多卡因4ml。结果:32例病人治疗后自觉症状均明显减轻。心绞痛发作从治疗前5.72±2.15次/天降至治疗后1.10±1.37次/天,发作时持续时间从治疗前10.64±8.10分降至治疗后1.14±1.25分,收缩压从治疗前150.25±11.58mmHg降至治疗后的137.15±10.06mmHg,差异显著(P<0.05)。结论:上胸段硬膜外阻滞是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对全麻下老年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中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结直肠癌手术的老年患者40例,年龄60~70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腹横肌平面阻滞组联合全麻组(T组)与全麻对照组(C组)各20例。麻醉诱导后,T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腹横肌平面阻滞,每侧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C组仅做全身麻醉不做神经阻滞。记录切皮前(T0)及切皮后1 min(T1),切皮后10 min(T2),切皮后30 min(T3)患者的血压、心率以及术中舒芬太尼的总用量。结果与C组相比,T组切皮时血压、心率波动明显减少,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的腹横肌平面阻滞定位准确、效果确切,能有效增强老年患者结直肠癌术中镇痛的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相似文献   

12.
老年胆系急症手术,多病情危重,常伴有感染、中毒性休克,给麻醉带来许多困难,我科自1985年以来共遇37例。现将有关麻醉问题探讨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16例,女21例,年龄60~78岁。均系急诊手术。术前合并休克23例(62%),低血钾16例(43%),心电图不正常18例(49%),黄疸8例(22%),发热6例(16%),并存糖尿病2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T型引流术13例,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十二指肠引流术9例,单纯胆囊切除术12例,胆囊造瘘术3例。本组病例采用气管内全麻9例,连续硬膜外辅助小量氯胺酮麻醉27例,局麻十氯胺酮复合麻醉1例。本组病例无一人死亡。  相似文献   

13.
<正> 本文对60岁以上住院病人,经心电图检查证实心律失常的335例进行分析,以期初步探讨老年人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335例中男性212例,女性123例,年龄60~90(平均67.5)岁。心律失常的类型居前11位者依次为:心房颤动(Af)68例,室性早搏(VPB)64例.窦性心动过缓(简称窦缓)60例,房性早搏48例,窦性心动过速42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23例、病窦综合征(SSS)16例、左前分支阻滞12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双束支阻滞以及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分别为10例。原发疾病有:冠心病147(43.9%),慢性肺心病49例(14.6%),高血压病和高血压心脏病46例(13.8%),风湿性心脏病14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老年病人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脑双频指数(BIS)的影响,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前臂手术的老年病人50例,随机分为2组: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组(RD组)和罗哌卡因组(R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RD组阻滞药物为0.375%罗哌卡因29 mL+右美托咪定1 mL(50μg),R组阻滞药物为0.375%罗哌卡因29 mL+生理盐水1 mL。记录并比较2组病人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维持时间,记录阻滞后即刻(T0)、10 min(T1)、20 min(T2)、30 min(T3)、40 min(T4)、50min(T5)、60 min(T6)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呼吸频率,BIS和不良反应。结果与R组相比,RD组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较短,维持时间较长(P0.05)。与T0相比,RD组的HR、MAP、BIS在T1~T6时较低(P0.05)。RD组T1~T6时的HR、MAP、BIS较R组低(P0.05)。RD组有3例(12.0%)病人发生心动过缓。2组病人均未出现低血压、缺氧、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右美托咪定50μg复合0.375%罗哌卡因用于老年病人臂丛神经阻滞可有效缩短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阻滞维持时间,具有良好的镇静和稳定血流动力学作用,但可能会导致心动过缓。  相似文献   

15.
60例急黄肝ECG检查发现41例次,各类异常占68.3%,多以束支阻滞和ST—T改变为主,其中ST—T改变居多占31.7%,24例急黄肝ECG正常者QRS波群多粗钝,切迹以影响终末向量为主,这类患者待肝炎治愈后ECG形态变的非常规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连续脊麻、腰硬联合麻醉和连续硬膜外腔阻滞在70岁以上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效应。方法60例71~98岁择期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体格情况评级Ⅱ~Ⅲ级〕分为连续脊麻组、腰硬联合麻醉组和硬膜外腔阻滞组,每组20例。采取0.5%布比卡因分次小量给药的方法使麻醉无痛平面达胸椎10(T10)。结果各组麻醉效果良好;连续脊麻组运动阻滞评级高于硬膜外腔阻滞组;布比卡因用量以连续脊麻组〔(8.0±1.8)mg〕最小,腰硬联合麻醉组的〔(13.7±9.7)mg〕稍大,硬膜外腔阻滞组〔(39.4±16.6)mg〕最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平均动脉压最大抑制程度,连续脊麻组(-7%)明显低于腰硬联合麻醉组(-23%)或硬膜外腔阻滞组(-22%);腰硬联合麻醉组的心脏指数最大下降幅度(-22%)大于连续脊麻组(-5%);使用麻黄素患者比例连续脊麻组(5%)低于硬膜外腔阻滞组(20%)或腰硬联合麻醉组(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组间术中估计出血量、输血量和补液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分次小量给药的方法,连续脊麻、腰硬联合麻醉和连续硬膜外腔阻滞均可应用于70岁以上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其中以连续脊麻血液动力学影响最为轻微。  相似文献   

17.
胆结石是我国乃至世界人口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胆结石致心血管系统表现 ,早已引起人们注意 ,近年来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 ,总结我院半年来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为胆结石 ,且无心脏病史 90例病人心电图变化如下。1 资料与方法取自我院 2 0 0 0年 6月~ 12月间住院病例 ,男 3 0例、女 60例 ,年龄 2 2~ 66岁 ,所有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胆结石 ,准备住院手术。所有病例均为窦性心律 (SR) ,其中ST -T改变 45例 ,窦性心动过缓 (SB) 2 9例 ,U波改变 3例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2例 ,房性早搏 3例 ,窦性心动过速 3例 ,肢体导联低电压 4…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骶管阻滞用于小儿泌尿系统疾病全麻手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择期行泌尿系统疾病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行七氟烷吸人全麻,观察组加行骶管阻滞。观察两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人手术室时(T0)、切皮时(T1)、术毕时(T2)、人PACU5min(T3)及10min(T4)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结果观察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各时点HR和MAP均低于对照组;余指标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骶管阻滞能显著降低七氟烷吸入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使术中及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更平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椎旁阻滞对肝癌切除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2014年3月~2017年3月我科治疗的110例肝癌患者被随机分为椎旁阻滞麻醉55例和硬膜外阻滞麻醉5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肝叶切除术治疗,监测阻滞前(T0)、阻滞后20 min(T1)、阻滞后60 min(T2)、术毕(T3)循环参数,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结果 椎旁阻滞组T1、T2和T3时相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显著快于或高于硬膜外阻滞组(P<0.05);椎旁阻滞组术后48 h外周血CD4+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分别为(39.57±7.12)%和(1.24±0.22),显著高于硬膜外阻滞组的 【(36.83±6.63)%和(1.09±0.19),P<0.05】,CD8+细胞百分比和循环肿瘤细胞数分别为(32.29±5.81)%和(18.61±3.35)×10-5,显著低于硬膜外阻滞组的 【(34.61±6.23)%和(20.59±3.70)×10-5,P<0.05】;椎旁阻滞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显著少于或短于硬膜外阻滞组(P<0.05)。结论 椎旁阻滞可以保证肝癌切除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促进术后免疫功能的恢复,减少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数,可能降低了肿瘤侵袭或转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脊神经阻滞术应用复方倍他米松镇痛液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及不同剂量复方倍他米松镇痛液引起血糖变化。方法选择有脊神经阻滞术适应证的老年患者104例,按照是否有糖尿病史分组,C组26例,无糖尿病史者,应用的镇痛液中含1 ml复方倍他米松;T1组26例,控制空腹血糖7 mmol/L的糖尿病患者,应用的镇痛液中含1 ml复方倍他米松;T2组26例,控制同T1组的糖尿病患者,应用的镇痛液中含0.5 ml复方倍他米松;T3组26例,控制空腹血糖7.0~10.0 mmol/L的糖尿病患者,应用的镇痛液中含0.5 ml复方倍他米松。记录各组脊神经阻滞术前3 d、术后5 d每天的空腹及中餐后2 h血糖。并记录每日血压、疼痛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各组阻滞术后第1天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明显升高,与阻滞术前相比,各组脊神经阻滞术后第1天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均明显升高(P0.05)。阻滞术后的NRS评分下降明显(P0.05)。阻滞术前后血压无明显变化(P0.05);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神经阻滞术患者应用复方倍他米松镇痛液后引起血糖升高,其升高差值、升高持续时间与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及应用糖皮质激素(GCs)的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