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晓玲  朱然 《吉林医学》2010,(34):6290-6290
川崎病是一种非特异性全身血管炎性改变的疾病。80%发病在5岁以下,男:女为1.5:1。其发病趋势逐年上升,未经治疗其冠状动脉瘤的发病率可达15%-25%。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可造成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缺血性心脏病导致心肌梗死和猝死,成为该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我们对32例川崎病住院患儿临床表现、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及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且长期随访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是一种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后24h-8周之内,再次出现的心绞痛。提示冠状动脉病变较为严重或有多支冠脉病变。梗死后心绞痛除有冠状动脉闭塞病变外,尚有相应部位的冠状动脉缺血性病变。梗死后心绞痛是再梗死的危险因素。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大多患者在24h内胸痛停止。若在发病24h后或50天内发作心绞痛,称梗死后心绞痛(PIA)。其发生率较高,一般占全部急性心梗的20%~60%,其中,无Q波型患者占80%以上。PIA往往是发生梗死扩展或再梗死的先兆。因而应引起高度重视,并给予积极正确的治疗。[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冠状动脉管腔狭窄,使冠状动脉内血流减少致心肌缺血、缺氧。临床上表现为以心前区剧烈疼痛、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等症状。易患冠心病的患者主要是老年前期(45~60岁)和老年期(60岁以上)的患者,但老年期冠心病和老年前期冠心病在发病和病情严重程度上都有所不同。老年前期患病率为4%~7%,而老年期患病率为20%左右,远较老年前期高。1 老年前期冠心病发病主要表现为典型的心前区疼痛,以胸疼为主要症状,而老年期冠心病发病不典型,往往以无痛或胸闷、气短等不典…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oronary fistual,CF)是冠状动脉主干或其分支与某一心腔或血管间的间异常通道,是南于胚胎时期冠状动脉循环及心肌发育异常所致,为一种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尸检发生率0.29%,占魁心病的0.25%~0.5%。我院近期收治了1例CF患者,现将其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对不典型胸痛的诊断主要依靠有创冠状动脉造影,据统计,大约20%~28%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正常或轻微的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比例较高,并且其毕竟是一项有创伤性检查,许多病人不愿接受。64排CT为临床医生诊断不典型胸痛病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筛查手段,缩小了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人群范围,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无创检查方法。现将我院13例不典型胸痛病人的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心肌桥是一种常见冠状动脉解剖变异,冠状动脉通常行走于心外膜下结缔组织中,如有一段行走于心肌内,其上的一束心肌纤维即称为心肌桥。肌桥下的冠状动脉称之为壁冠状动脉。人群发生率约15%~85%[1],我国居民冠脉肌桥发生率为66.3%~85%[2-3]。以往心肌桥被认为是一种良性解剖变异,但近年来临床病例报道发现其与某些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4]。冠状动脉CT成像技术证实了这一相关性,心肌桥检出率也随之增高。由心肌桥导致心绞痛并心电图异常,引起了临床医生的重视。为防止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合理药物治疗和综合治疗。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并随访15例心肌桥并心绞痛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我和沈家麒医师于1982年6月13~17日出席了在西柏林举行的第六届国际动脉粥样硬化会议。会议就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学术报告和讨论。一、临床研究提出动脉粥样硬化是现代人类生活中的头号敌人。北欧、北美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高发病地区。但在七十年代后期,高发病国家中,特别是美国、澳大利亚、芬兰等,冠心病死亡率有显著下降,其原因被认为是:(1)改变生活方式;(2)控制危险因素;(3)进行二级预防;(4)改进治疗措施。对心肌缺血发作的发病机理,重视冠状动脉痉挛的作用,认为14~38%心肌梗塞与冠状动脉痉挛有关。钙离子拮抗剂与硝酸酯、β阻滞剂可视为治疗心肌缺血的三种主要药物;经皮腔内冠  相似文献   

8.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NOCAD)是指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为0~50% 的心血管疾病.NOCAD在临床中非常普遍,以往认为该类患者预后良好,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其较无冠状动脉狭窄者全因病死率显著增加.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NOCAD的发病机...  相似文献   

9.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coronaryarterydissection,SCAD)是一种少见的冠状动脉疾病,好发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40岁左右,80%发生于前降支,而男性则好发于右冠状动脉。发生原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是血管局部炎症、粥样硬化、胶原退行性变或中层囊性坏死等因素,导致冠状动脉内膜自发撕裂或冠状动脉壁内出血造成血管夹层,影响或阻断冠状动脉血流,使局部心肌缺血,临床可表现为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热病性的血管炎,在未经治疗的患儿中约有20%伴有冠状动脉瘤,如果能在发病的最初10d内接受免疫球蛋白的治疗,将会使冠状动脉瘤的发病率降至原先的1/5;当治疗延迟至发病的10d以后的话,则冠状动脉瘤的发病率将比早期获得治疗的升高至3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4a连续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发病6h内或发病6~12h仍有胸痛的STEMI127例,Judkin法选择性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多体位投照确定梗死相关动脉(IRA),经皮行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术(PTCA)、支架置入,PTCA导丝无法通过闭塞部位时,行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结果4例极高危及5例血栓自溶无残余狭窄患者仅作冠状动脉造影,其余118例分别行PTCA、支架直接置入术、PTCA加支架置入、冠状动脉内溶栓。以TIMI血流Ⅱ~Ⅲ级为成功标准,再通112例(112/118),成功率96.55%。结论STEMI直接PCI,成功率96.55%,有效降低STEMI死亡率,减少住院天数,是治疗STEMI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全身中小血管炎性综合征,主要累及冠状动脉,可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与闭塞性病变,甚至可导致心肌梗死,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病机制对预防及治疗KD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有积极作用。本文综述近年来对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经皮球囊导管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是一种非手术性的血运重建方法.自1997年Griientzig等首次应用PTCA治疗1树冠状动脉前降支狭窄病例取得成功以来,PTCA技术在各先进国家中迅速开展,并以惊人的速度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已成为冠心病患者的一种主要治疗手段.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经验的积累,PTCA的适应症在不断扩大,成功率在不断提高,并发症逐步减少,但其术后半年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仍高达25%~35%,尤其是在最初3个月内t’l,因此,探讨其发病机制及预防术后再狭窄,是近来…  相似文献   

14.
40岁以下年轻人急性心肌梗塞的冠状动脉病变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年轻人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探讨其病因,32例40岁以下年轻人AMI患者参加了本研究,在发病后4小时~4周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结果发现:8例(25.0%)CAG正常,且见于下壁AMI,24例(5.0%)共有33处冠状动脉病变,左前降支病变16例,左回旋支病变8例,右冠状动脉病变9例;其中单支病变16例(66.7%),双支病变7例(29.3%),三支病变1例(4.0%)。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多存在危险因素,特别是吸烟(100%)。本文提示,年轻人AMI的主要病因仍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次之,且见于下壁AMI。冠状动脉病变多单支受累,且以左前降支为多。  相似文献   

15.
史光鉴  蔡群 《重庆医学》1999,28(3):230-231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近年来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其原理是经皮穿刺血管,将球囊导管经主动脉道送入冠状动脉内靶部位,加压充盈球囊,使血管内阻塞物压缩成形,改变狭窄血管内径,从而达到有效改善心肌血供之目的[1]。我院于1996年6月~1999年2月,对63例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实施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现将导管的配合与护理总结如下。临床资料63例均为住院病人。男性51例,女性12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9岁,冠状动脉造影均为80%~99%的狭窄,单支病…  相似文献   

16.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和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大剂量国产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距溶栓6h内12例,6~12h8例,超过12h6例,应用大剂量国产尿激酶溶栓治疗发病6hx内的急性脑梗塞患者10例,结果:发病6h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为75%,发病6~12h再通率为50%,超过12h再通率为33.3%,急性脑梗塞发病距溶栓6h内基本痊愈率达70%。结论:在剂量国产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和急性脑梗塞有较好疗效。而  相似文献   

17.
支架血栓形成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极少见的一种并发症,支架植入后1年内其发生率为0.5%~4%。大多数血栓出现在植入后第一个月内,40%的患者导致死亡,80%的患者会出现大面积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血尿酸含量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和冠状动脉痉挛等因素致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坏死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征象,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展后期较严重的征侯群。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缺血性心脏猝死。ACS病死率较高,占心脏病病死者的50%~70%。有研究显示,血尿酸的变化与ACS的发病有内在联系。本文对30例ACS病人的血尿酸含量进行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概念不清的错误在医学文稿中也极为常见,现略举数例如下。一、发病部位以右冠状动脉-右室瘘为多见,其次是右心房和肺动脉。部位,意为位置。右心房和肺动脉,可以是发病的部位,右冠状动脉-右室瘘就不是部位而是病名了。病名怎么会是发病部位呢?这显然是作者没有把“部位”这个概念弄清楚。二、病原菌一般不耐药,疗程4周90~92%细菌学可治愈。细菌学治愈这一概念,指的是病人经过治疗后,其分泌物或排泄物中已不能查到病原菌。作者把“细菌学治愈”这个词分拆开,并在其中加了一个“可”字,就使“细菌学”成为“治愈”的对象,显然是不合理的。全句应该是:病原菌一般不耐药。疗程4周,90~92%的病人可获细菌学治  相似文献   

20.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从26年前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对治疗冠心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术后3~6mo再狭窄率高达30%~50%,支架植入后再狭窄仍高达10%~20%左右。所以,PTCA、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发病机制、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