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本院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病人的结果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分析影响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RIA)监测地高辛的血药浓度,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在229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病人的结果中,位于治疗血药浓度范围内的有152例(占66.38%),低于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的有53例(占23.14%),高于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的有24例(占10.48%)。结论 地高辛吸收个体差异大,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及时监测血药浓度,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229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本院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病人的结果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分析影响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RIA)监测地高辛的血药浓度,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229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病人的结果中,位于治疗血药浓度范围内的有152例(占66.38%),低于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的有53例(占23.14%),高于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的有24例(占10.48%)。结论 地高辛吸收个体差异大,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及时监测血药浓度,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范燕 《淮海医药》2009,27(3):256-257
目的了解本院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患者的结果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分析影响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地高辛的血药浓度,结合临庆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325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患者的结果中,位于治疗血药浓度范围内的有207例次,占63.69%,低于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的有90例次,占27.69%,高于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的有28例次,占8.62%。结论地高辛吸收个体差异大,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及时监测血药浓度,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6574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本院1988年至2003年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FPIA法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对3 884例患者的6 574例次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6 574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测定值在治疗浓度0.5~2.0μg.L-1内的共4 676例次,占71.1%;低于治疗浓度范围下限(<0.5μg.L-1)的共1 106例次,占16.8%;高于治疗浓度上限(>2.0μg.L-1)的共792例次,占12.1%。性别对地高辛血药浓度无显著影响。随年龄增大,地高辛血药浓度呈增高的趋势。结论通过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说明本院应用地高辛基本合理。对高龄患者应适当减少地高辛剂量。  相似文献   

5.
儿童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对患儿个体化用药的作用.方法: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法(CLIA)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61例患儿中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0.8~2.0 ng/mL)为79例(占49.1%),小于0.8 ng/mL 74例(占46.0%),大于2.0 ng/mL 8例(占4.9%).结论:应从患儿个体的药效学、药动学出发,结合血药浓度监测及临床观察,在注重防止地高辛中毒反应的同时,使患儿的治疗达到有效、合理、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本院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2002年188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的目的、采血时间、血药浓度结果分布、病人临床情况以及临床对本部门所提用药建议的采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目的以诊断中毒为多,占54.3%;采血时间除个别外,大多数符合要求.血药浓度结果,低于0.5 ng/ml的有31例次(占16.5%);在0.5~2.0 ng/ml范围内的有123例次(占65.4%);高于2.0 ng/ml的有34例次(占18.1%).除少数病例外,临床疗效及毒性反应与浓度结果有较好的相关性.共提出个体化给药方案75项,有36项(占48%)被采纳.结论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对安全有效地应用地高辛十分必要.在判断中毒或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时,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2003-2009年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偏振荧光法对口服丙戊酸钠(255例)、苯妥英钠(33例)、卡马西平(48例)、地高辛(141例)的病人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丙戊酸钠的受检例数最多,在3种抗癫药物中占75.89%;苯妥英钠的受检例数最少。卡马西平达到正常血药浓度范围的比例为72.92%(35/48),位于3种抗癫药物之首。地高辛位于正常血药浓度范围的有114例,占80.85%(114/141)。结论:监测血药浓度具有重要作用,需结合临床表现来确定监测结果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临床需进行心脏修复手术的患儿安全、有效、合理使用地高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荧光偏振免疫法监测2007~2010年213例心脏外科小儿患者地高辛的血药浓度,研究其血药浓度与给药剂量、方法、患儿年龄、体重、临床疗效及中毒量的关系。结果低于治疗范围的有27例患者,均未出现中毒症状,13例心衰缓解,14例需调高剂量;在177例有效治疗浓度内有3例患者出现轻微中毒症状,占1.7%,5例需调高剂量;高于治疗范围的9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中毒症状,占22.2%;中毒的临床表现中2例为房室传导阻滞,5例均有消化道反应。结论临床药师必需与临床医师紧密配合,及时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并分析监测结果和患者临床症状,确保地高辛的临床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曹金娣 《淮海医药》2008,26(6):539-540
目的 通过对本院2003~2006年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FPIA法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对562例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62例地高辛血药浓度测定值在治疗浓度(0.5~2.0μg/L)内340例,占60.5%;低于治疗浓度范围下限(〈0.5μg/L)129例次,占22.95%;高于治疗浓度上限(〉2.0μg/L)93例次,占16.54%。结论 低于治疗浓度范围下限所占比例过高。  相似文献   

10.
心衰病人地高辛血药浓度与其疗效及中毒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衰病人血清地高辛浓度与地高辛临床疗效及中毒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360例住院病人的地高辛血药浓度,并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在地高辛治疗窗(0.5~2.0ng/mL)内的222例中,196例心衰缓解(88.28%),21例心衰未缓解(9.46%),5例(2.25%)出现中毒症状。血药浓度<0.5ng/mL的106例,只有16例出现心衰缓解(15.09%)。32例血药浓度>2.0ng/mL,有9例未出现中毒症状。出现中毒症状者有28例,占监测总例数的7·78%,其中血药浓度>2.0ng/mL的23例,血药浓度0.5~2.0ng/mL的5例。病人低血钾、血肌酐增高,合并使用西地兰、排钾利尿剂等药物时易导致地高辛中毒。结论: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需结合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来判断其疗效或中毒。  相似文献   

11.
<正>地高辛是临床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控制快速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心室率等的常用药物,由于其治疗安全范围小,个体差异大,故临床需对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调整给药方案,为医生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1]。本文选择我院应用地高辛200例,就其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2013年共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200例,门急诊患者161例(80.5%),住院患者39例(29.5%),男性95例,女性105例,年龄为10  相似文献   

12.
肖碧蓉 《中国药业》2013,22(7):14-15
目的促进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的50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数据。结果50例患者共监测89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在有效范围内(0.8~2.0 ng/mL)的61例次(68.54%),有6例次(9.84%)出现中毒症状;小于有效范围(<0.8 ng/mL)的17例次(19.10%),未发生中毒症状;大于有效范围(>2.0 ng/mL)的11例次(12.36%),有7例次(63.64%)出现中毒症状。中毒的主要原因为合并用药,地高辛血药浓度年龄越大的患者越高,与性别无关。结论地高辛血药浓度的监测对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具有重要作用,因其个体差异较大,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较多,对于有合并用药及年龄大的患者应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13.
刘俊 《中国药事》2013,27(2):235-237
目的 了解老年人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地高辛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对地高辛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并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老年人群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性181例次,女性162例次;男性、女性地高辛血药浓度无明显差异;80~94岁组地高辛血药浓度较高(P<0.05);位于地高辛治疗窗内的有147例次,占总数42.86%,有152例次(44.31%)和44例次(12.83%)分别低于治疗窗和高于治疗窗,与60~69岁组相比,70~94岁组地高辛血药浓度高于治疗窗的比例升高.结论 地高辛血药浓度影响因素复杂,应对老年人尤其是高龄人群进行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合临床疗效,进行个体化给药,降低老年人群的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14.
倪伟建  方焱  唐丽琴  沈爱宗 《安徽医药》2019,23(9):1886-1891
目的 探讨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与可能影响因素,为小儿地高辛的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因心脏功能异常等口服地高辛治疗的小儿病例资料56例,收集并筛选小儿个体信息、用药信息等,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测定小儿地高辛血清浓度,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血药浓度变化的可能因素。结果 小儿使用地高辛的临床给药剂量为(9.35±4.28)μg·kg-1·d-1,小儿地高辛血药浓度处于有效浓度(0.5~2.0 ng/mL)为46例,占82.14%;大于2.0 ng/mL为3例,占5.36%;小于0.5 ng/mL为7例,占12.5%。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变化与性别因素无相关性(P>0.05),与年龄和体质量因素呈负相关(r=0.182;r=0.105,P<0.01),与疾病种类、联合用药和地高辛用量呈正相关(r=0.098;r=0.243;r=0.196,P<0.01),因抽血时间基本一致,暂未纳入血药浓度影响因素分析范围。结论 小儿地高辛的个体化药学指导应从小儿个体的药效学、药动学出发,结合血药浓度监测及临床观察,在注重防止地高辛中毒反应的同时,促进小儿的治疗安全、有效、合理。  相似文献   

15.
陆帅  陆明荣  金萍 《海峡药学》2012,(12):268-269
目的对我院2010年1~2012年4月期间常规监测的地高辛血药浓度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强心苷类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对监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监测的205例使用地高辛的临床病例中,其血药浓度>2.0ng·mL-1的有18例(8.78%),0.8~2.0ng·mL-1的有155例(75.61%),共有15例(7.32%)出现中毒症状,<0.8ng·mL-1的有32例(15.61%)。结论及时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对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确保临床疗效,减少毒性反应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本院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2年188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的目的、采血时间、血药浓度结果分布、病人临床情况以及临床对本部门所提用药建议的采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目的以诊断中毒为多,占54.3%;采血时间除个别外,大多数符合要求。血药浓度结果,低于0.5ng/ml的有31例次(占16.5%);在0.5~2.0ng/ml范围内的有123例次(占65.4%);高于2.0n/ml的有34例次(占18.1%)。除少数病例外,临床疗效及毒性反应与浓度结果有较好的相关性。共提出个体化给药方案75项,有36项(占48%)被采纳。结论 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对安全有效地应用地高辛十分必要。在判断中毒或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时,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促进苯巴比妥(PB)在临床癫痫治疗中科学、合理应用。方法:利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对135例癫痫病人进行PB血药浓度监测,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PB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在经典有效血药浓度范围(10μg/mL~40μg/mL)内的占72.6%(98/135),低于经典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的占25.2%(34/135),高于经典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的占2.2%(3/135),总的无效率为24.4%(33/135),有效率为71.9%(97/135),中毒发生率为3.7%(5/135)。结论:PB血药浓度监测在临床癫痫治疗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崔梅  徐建华  于凡 《中国药业》2012,(20):79-80
目的了解地高辛临床使用情况,以利其使用更安全、有效。方法分析医院88例患者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相应的临床资料。结果 88例患者中,首次检测地高辛血药浓度在0.80~2.00 ng/mL范围内者51例,占57.95%;血药浓度超过2.00 ng/mL者22例,占25.00%;血药浓度低于0.80 ng/mL者15例,占17.05%。血药浓度超过2.00 ng/mL者,有部分出现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心律失常等中毒症状,其中合并用药对地高辛血药浓度影响很大。结论应加强对地高辛血药浓度的监测,使用地高辛时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用药情况进行个体化给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地高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13年127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年龄、性别、日计量以及肾功能对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多数患者(65.4%)地高辛血药浓度范围在一般参考范围内;年龄的增长、肾功能的减退、日剂量增加均可升高地高辛血药浓度,女性患者的浓度比男性患者略高,合并用药对地高辛血药浓度也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地高辛的血药浓度监测能较好的反映其临床疗效,但监测结果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实施个体化给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蒋艳  邹素兰  夏宗玲 《海峡药学》2011,23(6):245-247
目的分析地高辛血药浓度的监测结果,为临床个体化给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对我院541例患者886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进行监测。结果监测结果在一般参考治疗浓度范围内的占72.01%,平均浓度为(1.10±0.39)ng.mL-1,达中毒浓度的占12.75%。女性患者的浓度比男性患者的略高,年龄对浓度的影响不大。结论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需进行个体化临床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