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不久前曾介绍了左旋四咪唑在宿主体内对懒猴丝虫的效果。本文报告了该药在体外对懒猴丝虫感染期幼虫、微丝蚴和成虫的作用。感染期幼虫取自实验室纯系培养的骚扰阿蚊(在叮咬阳性动性12天后解剖),微丝蚴从宿主血液中分离,成虫在解剖阳性动物后获得。将上述三个虫期分别放置于含有  相似文献   

2.
人兽共患泡状(多房)棘球蚴病的病原种类,一向人们都认为只有多房棘球绦虫一种,其中包含分布在不同地区的2-3个地理株(或亚种)(Vogel,1957;KumaratilakeandThompson,1982;Miyazaki,1991;等)。但在我国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北麓呼伦贝尔草原,却存在着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multilocularisLeuckart,1863)的所谓三个“地理株(或亚种)”:欧洲的多房棘球绦虫、冻土地带的西伯利亚棘球绦虫和苏俄的多房棘球绦虫。它们在内蒙古不仅存在于同一流行区,而且成虫常混合感染于同一终宿主沙狐的体内。2001年,作者再次检查呼伦贝尔的沙狐151只,从中检出19只感染有泡状棘球绦虫成虫,其中有9只混合感染上述的不同形态的三虫种。观察了它们成虫的埋蜡连续切片的制片,说明它们的子宫是各有稳定不变的结构。这三虫种经人工感染数百只实验鼠,比较观察了各虫体幼虫期大量的埋蜡连续切片,再次证实此三虫种在中间宿主鼠类体内发育的幼虫期,是各有一定的结构和发育格式。本文着重介绍欧洲型多房棘球绦虫的成虫子宫结构和它幼虫期发育。  相似文献   

3.
人兽共患泡状(多房)棘球蚴病的病原种类,一向人们都认为只有多房棘球绦虫一种,其中包含分布在不同地区的2—3个地理株(或亚种)(Vogel,1957;Kumaratilake and Thompson,1982;Miyazaki,1991;等)。但在我国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北麓呼伦贝尔草原,却存在着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 Leuckart,1863)的所谓三个“地理株(或亚种)”:欧洲的多房棘球绦虫、冻土地带的西伯利亚棘球绦虫和苏俄的多房棘球绦虫。它们在内蒙古不仅存在于同一流行区,而且成虫常混合感染于同一终宿主沙狐的体内。2001年,作者再次检查呼伦贝尔的沙狐151只,从中检出19只感染有泡状棘球绦虫成虫,其中有9只混合感染上述的不同形态的三虫种。观察了它们成虫的埋蜡连续切片的制片,说明它们的子宫是各有稳定不变的结构。这三虫种经人工感染数百只实验鼠,比较观察了各虫体幼虫期大量的埋蜡连续切片,再次证实此三虫种在中间宿主鼠类体内发育的幼虫期,是各有一定的结构和发育格式。本文着重介绍欧洲型多房棘球绦虫的成虫子宫结构和它幼虫期发育。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一般都认为憎蚋(Simuliumdamnosum)体内的丝虫幼虫是盘尾丝虫。但近十多年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证明,在媒介蚋体内发现的许多丝虫可能不是盘尾丝虫。这种情况对早年根据媒介蚋的解剖来评定盘尾丝虫病的传播率提出了一些疑问。事实上在媒介体内正在发育的幼虫不可能全部被鉴定,第3期幼虫凭其形态仅能区分是否与盘尾丝虫相似,而不能鉴定虫种。近年来用组织化学方法鉴定盘尾丝虫病人的微丝蚴已取  相似文献   

5.
食蚊罗索线虫(Romanomermis culicivoraa Ross & Smith 1976)是蚊幼虫的体内寄生虫。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卵,虫卵沉于水底,卵渐发育为胚胎,其幼虫在卵内脱皮一次,卵期7天左右。幼虫自卵孵出后,在水中营自由生活,称寄生虫前期幼虫(pre-parasitic juvenile),为感染期。此期幼虫浮于水之表面,在孵化后1~2d内具有较强的感染能力,此间若不能钻入宿主体内,最多活3d便死亡。寄生前期幼虫钻入蚊幼虫体内后营寄生  相似文献   

6.
食蚊罗索虫(Romanomermis culicivorax Ross and Smith,1976)是一种专性寄生于蚊幼虫体内的索科线虫。自本世纪60年代在美国路易斯安那等地发现该线虫以来,经过大量的实验室和现场研究,证明是一种颇有前途的生物防制剂。1984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近期开发对象之一。但迄今为止,食蚊罗索虫的培养还只能采用体内培养的方法,即用寄生前期幼虫实验室感染蚊宿主幼虫,获得寄生后期幼虫。这种方法虽然不算复杂,但必需饲养蚊虫,需要  相似文献   

7.
1.检查本虫的终末宿主褐家鼠1,037只,发现29只有成虫寄生,感染率为2.8%,获成虫200条(雌虫136条,雄虫64条)。93.5%的成虫寄生于肺动脉,6.5%寄生于右心。2.检查本虫的中间宿主褐云玛瑙螺634只,平均感染率24.8%,检获第3期幼虫46,076条。检查皱疤坚螺180只,从郊区采集的174只均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掌握丽水市蚋虫种类和地区分布,评估蚋虫对丽水市旅游产业的影响,为蚋虫密度监测及蚋传疾病防控工作奠定科学基础。方法 在丽水市9县(区)开展研究,每县(区)选择2个乡镇,每乡镇选择1~2个旅游景区所在村作为现场进行调查。从不同生境采集蚋卵、幼虫和蛹,用人诱停落法收集蚋虫成虫。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民宿从业者(村民)和游客(导游)对蚋虫的知晓和侵害情况。建立风险评估指标和风险评估指数矩阵进行风险评估。结果 在丽水市庆元县五大堡乡西洋村的西洋殿景区发现蚋科蚋亚科蚋族蚋属杂色蚋组草海蚋分布,密度1.78只/人时。问卷调查122人中88.52%从未听过蚋虫,42.62%被蚋虫叮咬过,其中53.85%被叮咬2次以上,92.31%叮咬在下肢,被叮咬后主要表现为叮咬部位的痛、痒、肿胀,34.62%去就诊或自行购药。91.80%不知晓蚋虫传播疾病种类,86.89%不知晓避免被叮咬方法,被叮咬后100.00%会缩短在本景区旅游时间并不推荐亲友来丽游玩。因蚋虫叮咬减少旅游损失每年合计2.48万元。评估结果是丽水市蚋虫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可能性为“不太可能”,严重程度为“极低”。结论 丽水市蚋虫地区分布相对局限,...  相似文献   

9.
目的Rausch and Schiller(1954)在美国阿拉斯加白令海峡St.Lawrence岛从北极狐(Alopex lagopus)和雪撬狗(sledge dogs)发现西伯利亚棘球绦虫新种(Echinococcus sibiricensis sp.nov.),但诸多学者认为E.sibiricensis Rausch et Schiller,1954是欧洲的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 Leuckart,1863)的地理株(或亚种)(Vogel,1957;Skrjabin and Abuladze,1964;Kumaratilake and Thompson,1982;Meyajaki,1991等)。于1985-2002年间,作者在我国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麓草场多年进行泡状棘球蚴(alveolar Echinococcus)病原的野外调查和实验室鼠类的人工感染试验,结果发现该地区同地点存在有北美西伯利亚棘球绦虫、欧洲多房棘球绦虫及苏俄多房棘球绦虫三种不同"地理株",而且三种成虫常混合感染于同一终宿主沙狐(Vulpes corsac)的体内,它们的幼虫期也存在于当地的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2001年,作者再次检查当地沙狐151只,从中检出19只感染有泡状棘球绦虫成虫。含成熟虫体的13只阳性沙狐中,感染西伯利亚棘球绦虫有11只,其中2只单独感染此虫种,另9只还混合感染了欧洲多房棘球绦虫及苏俄多房棘球绦虫三虫种。在呼伦贝尔草原的泡状棘球蚴病原中,西伯利亚棘球绦虫是优势种,它在终宿主沙狐和中间宿主的感染率都高过其他虫种。本文着重介绍西伯利亚棘球绦虫的成虫子宫结构和它幼虫期在野外布氏田鼠及人工感染实验鼠体内的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RauschandSchiller(1954)在美国阿拉斯加自令海峡St.Lawrence岛从北极狐(Alopex lagopus)和雪撬狗(sledge dogs)发现西伯利亚棘球绦虫新种(Echinococcus sibiricensis sp.nov.),但诸多学者认为E.sibiricensis Rausch et Schiller,1954是欧洲的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 Leuckart,1863)的地理株(或亚种)(Vogel,1957;Skrjabin and Abuladze,1964;Kumaratilake and Thompson,1982;Meyajaki,1991等)。于1985—2002年间,作者在我国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麓草场多年进行泡状棘球蚴(alveolar Echinococcus)病原的野外调查和实验室鼠类的人工感染试验,结果发现该地区同地点存在有北美西伯利亚棘球绦虫、欧洲多房棘球绦虫及苏俄多房棘球绦虫三种不同“地理株”,而且三种成虫常混合感染于同一终宿主沙狐(Vulpes corsac)的体内,它们的幼虫期也存在于当地的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2001年,作者再次检查当地沙狐151只,从中检出19只感染有泡状棘球绦虫成虫。含成熟虫体的13只阳性沙狐中,感染西伯利亚棘球绦虫有11只,其中2只单独感染此虫种,另9只还混合感染了欧洲多房棘球绦虫及苏俄多房棘球绦虫三虫种。在呼伦贝尔草原的泡状棘球蚴病原中,西伯利亚棘球绦虫是优势种,它在终宿主沙狐和中间宿主的感染率都高过其他虫种。本文着重介绍西伯利亚棘球绦虫的成虫子宫结构和它幼虫期在野外布氏田鼠及人工感染实验鼠体内的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收集人工感染大鼠小肠内的成虫, 经研磨和冻融制备成虫可溶性抗原。采用体外培养的方法从培养液中提取旋毛虫成虫排泄分泌抗原。分别用两种抗原免疫小鼠, 间隔1 周共免疫3 次, 末次免疫后1 周, 每只小鼠攻击感染100 条旋毛虫感染性肌肉幼虫。感染后1 周检查小鼠小肠内成虫数量和雌虫生殖力, 感染后5 周检查肌肉幼虫负荷。结果 成虫可溶性抗原诱导的成虫减虫率、新生幼虫减虫率和肌肉幼虫减虫率分别为7955 % 、6225 % 和650 % 。成虫排泄分泌抗原诱导的成虫减虫率、新生幼虫减虫率和肌肉幼虫减虫率分别是9727 % 、8660 % 和900 % 。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和成虫排泄分泌抗原均能够诱导宿主产生较强的抗攻击感染的免疫力, 但后者的免疫原性更强。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因素及传播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探讨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因素和传播机制。方法我们调查了安徽淮北地区的犬、猫和野兔自然感染结膜吸吮线虫成虫和变色纵眼果蝇、家蝇自然感染结膜吸吮线虫幼虫情况,并用结膜吸吮线虫初产蚴喂饲变色纵眼果蝇、家蝇实验感染的观察。结果检查犬305只,阳性234只占76.7%;猫14只阳性4只占28.6%;野兔59只中阳性6只,占10.2%。检查变色纵眼果蝇(Amiotavariegata)737只,自然感染结膜吸吮线虫幼虫者12只占1.6%。于1989年我们证实变色纵眼果蝇为结膜吸吮线虫中间宿主,而家蝇并不是。幼虫在果蝇体内发育过程为:被食入的初产的24h内脱去鞘膜。第2—3d钻过胃肠壁入血腔,多数幼虫侵入雄果蝇睾丸或雌蝇血腔壁形成“虫泡囊”。在囊内经腊肠期、感染前期和感染期连续发育并蜕二次皮。感染期蚴钻破虫泡囊,移行到头部和口器。当感染的果蝇再次呼吸终宿主(犬、猫及人)泪液时,幼虫进入眼结膜囊内,经2次蜕皮发育为成虫。感染后35d,雌虫开始产出初产蚴。成虫寿命可达30个月以上。结论结膜吸吮线虫最重要的保虫宿主是犬,其中间宿主是变色纵眼果蝇,在流行区传播媒介为该种果蝇。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的抗蠕虫剂-Oxibendazole具有抗牛体内捻转血矛线虫、奥氏棕色胃虫、马毛圆线虫、蛇形毛圆线虫、古巴属线虫,及辐射结节虫等成熟期线虫的作用。此药对寄生于羊群中的上述寄生虫的幼虫及成虫也都有作用。本文报告了用Oxibendazole抗牛体内成熟线虫及抗幼虫期的试验结果。试验方法采用10只出生4个月的小牛,每头小牛一次混合接种下述线虫幼虫:17,000条捻转血矛线虫,180,000条奥氏棕色胃虫,12,000条马毛圆线虫,90,000条古巴属线虫,100,000  相似文献   

14.
旋毛形线虫 (Trichinella spiralis) (简称旋毛虫 ) ,寄生宿主十分广泛 ,包括人类在内 ,目前已知在 12 0多种哺乳类动物体内均可寄生 [1 ] ,引起旋毛虫病 ,是动物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之一。我国于 1881年首次在厦门市猪体中发现旋毛虫以来 ,分别又在其它省、市、自治区的狗、猫、鼠等哺乳类动物体内检查出此虫。196 4年西藏自治区首次报道我国人体感染旋毛虫的病例[1 ] 。旋毛虫的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和横纹肌内 ,主要致病阶段是幼虫 ,对人体危害很大 ,严重感染时常能致人死亡。近年来在西藏、云南、北京、吉林、内蒙古等 …  相似文献   

15.
结膜吸吮线虫的生物学特征及对家兔致病性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结膜吸吮线虫成虫移植在兔眼内后,虫的存活时间长达23个月。在20℃生理盐水内,成虫可存活58小时,但存活48小时的虫体已失去寄生能力。虫卵在子宫内发育为幼虫,并具有由卵壳演变而成的鞘膜,产于宿主眼结膜囊内。本虫植入兔眼后21个月,较移植前有明显增大,并在此期间不断产蚴,表明成虫通过移植,能寄生于家兔眼结膜囊内。  相似文献   

16.
微小膜壳绦虫 (Hymenolepis nana)又称短小绦虫 ,是鼠体内常见的寄生虫 ,亦可寄生于人体。该虫发育中除需昆虫(蚤、甲虫 )作为中间宿主外 ,也可在人、鼠体内直接孵出幼虫进而发育为成虫 ,造成人自体内重复感染。尤其在免疫力低下的人体内 ,可大量繁殖。关于该虫在终宿主体内是如何孵化 ,导致大量感染的报道较小。现将笔者试验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报道如下。方法及观察结果1 解剖小鼠肠管 ,从小肠上段向下逐段剪开 ,发现虫体后挑出 ,放入生理盐水中 1~ 3d备用。用小镊子从虫体末端夹取孕节少许 ,置玻片上 ,涮出虫卵在光镜下观察。结果如下。1…  相似文献   

17.
食蚊罗索虫是一种寄生于蚊类幼虫的索线虫,一般用体内方法进行大量培养。近来为了实验研究的需要,有人偶用体外培养技术。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体内试验包括控制宿主的饮食量和蛋白含量,确定营养不足对食蚊罗索虫寄生期发育的影响。实验方法:将埃及伊蚊1龄幼虫放入37×23×4cm的玻璃皿内与寄生前期线虫接触,两者比例为1:10~16/ml蒸馏水。感染后的蚊幼虫在27℃  相似文献   

18.
血吸虫成虫之所以能存活于免疫个体内,主要是由于其幼虫在移行时,从进入的皮肤处获得宿主样的表面抗原。尽管这种伪装的机制尚不清楚,但已使人怀疑人体的免疫是否有效。以照射过的幼虫作牛的疫苗用于现场试验,在苏丹和中国均获成功,但看来不能应用于人。好几组人员研究了幼虫、成虫  相似文献   

19.
血吸虫感染存在着伴随免疫的现象,其主要特点是宿主产生的免疫力仅针对再次入侵的幼小童虫,体内已存在的成虫通过获得宿主抗原,可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杀伤。童虫必需摄入宿主的红细胞方能在宿主体内继续生长、发育。早在70年代初即有学者报道在血吸虫的表膜上存在着特异性的宿主血型所决定的抗原决定簇。以后有学者进一步证实体外培养中的童虫表膜具有A,B血型抗原。作者用穿皮法制备曼氏血吸虫童虫。收集童虫后分置4个雷氏管中,加入等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近年来有关班氏丝虫动物棋型研究的进展,初步结果表明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接种啮齿类小动物,虽然多数虫体未能完成发育,但有1只沙鼠于接种后92天在肺部找到1条成熟雄虫,证明班氏丝虫能在啮齿类动物体内发育到成虫期。Disssnaike等以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接种1只切脾猕猴并注射甲基泼尼松龙醋酸盐,按种后231天剖检,找到雄、雌成虫11条。Cross等以感染期幼虫接种78只猕猴,29只回收到发育的幼虫和成虫,8只雄猴出现微丝蚴血症,总阳性率为47.44%。感染恒河猴和食蟹猴各3只,各有1只找到成虫。Palmieri等1978年首次从银叶猴体内发现吴策丝虫的自然感染,解剖20只微丝蚴血症猴有7只找到雄成虫。Harinata等以不同数量的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接种叶猴,剖检均发现成虫及微丝蚴。近年来研究结果证明,台湾猕猴和叶猴对班氏丝虫具有较高的易感性,可作为动物模型,为研究宿主-寄生虫-媒介相互关系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对丝虫病的病理学、免疫学、药物筛选、治疗以及发展丝虫疫苗等方面的探索研究。但这些猴类均属珍贵动物,来源有限,不适于一般实验室的应用。此外,很需要适当的动物模型以供研究发病机理和实验治疗之用。在今后丝虫病防治方面,对班氏丝虫动物模型的研究应列为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