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8例脑梗死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结果脑梗死组发现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29例,发生率为76.3%,对照组20例中有3例(15.0%)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组IMT(1.12±0.29)mm,对照组IMT(0.76±0.16)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为主,且表面多呈不规则型。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密切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简捷的方法,对临床预防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超声对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诊断效果。方法 6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使用颈动脉超声仪检测两组受试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态、大小与内部回声情况,探讨中脉粥样斑块和脑梗死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71.67%,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多为脂质型,形状以不规则型为主,劲动脉内膜中屋厚度(IMT)平均(1.42±0.42)mm;对照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18.3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多为钙化型,形状以规则型为主,IMT平均(0.64±0.25)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和脑梗死关联密切,超声可准确检查并确定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特点,其临床诊断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3.
彩超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多普勒彩超分别检测46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非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情况。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0%,,以低回声斑块为主。对照组斑块检出率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彩超能准确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3月,对观察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8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IMT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观察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76.2%,以软斑、混合斑为主;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38.8%,以硬斑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IMT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造成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准确显示斑块的形态、大小、位置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对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70例脑梗死患者与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斑块形态,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显著升高(77.1%vs 24.3%),并且斑块类型多为不稳定的软斑;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颈动脉IMT明显增大(1.3±0.3)vs(0.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密切相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明确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梁萍  胡长林  冉海涛  张茂惠 《重庆医药》2009,38(16):2027-2028,203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对212例患者(包括脑梗死患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及6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探查,测量颈总动脉后壁的内膜中层厚度(IMT),了解有无斑块形成,进行斑块质地判断。结果病变组IM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变组以软斑及溃疡斑为主,对照组以扁平斑、硬斑为主,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的好发部位以颈动脉窦部(BIF)处最为常见。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不稳定的软斑及溃疡斑为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病例分为脑梗死组及非脑梗死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intima—medium thickness 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101例脑梗死患者63例颈总动脉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4.2%;40例非脑梗死者6例颈总动脉IMT增厚.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32.5%,两组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密切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简捷的方法,对临床预防脑梗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血清胆红素、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62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有无颈动脉斑块,根据结果分成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和/或有颈动脉斑块)92例和无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且无颈动脉斑块)70例,同时测定血清胆红素、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两组间血清胆红素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血糖、血脂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斑块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尤其是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无斑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负相关,而血清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部位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发生部位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304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103例非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行颈动脉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测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大小、性状及部位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狭窄程度、IMT增厚、软斑和溃疡斑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这几项指标与脑梗死呈正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颈动脉超声检测在大脑半球梗死者中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脑干和小脑梗死者中的斑块检出率(P<0.01).两组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主要分布于颈总动脉分叉处(66.08%,68.97%),显著高于颈动脉主干及颈内动脉入口处(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狭窄严重程度、IMT增厚、软斑及溃疡斑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作为脑梗死的预测指标,对大脑半球的预测敏感性最高,在颈动脉超声检查中应全面监测之;特别注意观测颈动脉分叉处的粥样硬化斑块,它对脑梗死的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江艳丽 《中国医药》2009,4(5):358-360
目的探讨颈动脉作为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体表窗口的可行性及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有明确心绞痛症状但无心肌梗死病史患者、30例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和45例正常人用高频超声分别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心肌缺血组IMT平均为(0.88±0.24)mm,与心肌梗死组(1.08±0.19)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较对照组(0.65±0.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肌缺血组斑块发生率为58.3%(28/48),心肌梗死组为70.0%(21/30),对照组为13.3%(6/45)。结论本研究表明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斑块发生率与心肌缺血程度及病史长短有关联。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可作为监测冠心病患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程度与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5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有无颈动脉斑块,根据结果分成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和/或有颈动脉斑块)63例和无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且无颈动脉斑块)22例,然后根据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分为4组,同时测定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斑块组、无斑块组及不同程度斑块组间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差异。结果组间性别、年龄、血脂、血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斑块组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斑块程度的增加,血清纤维蛋白原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血清纤维蛋白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唐晓春  陈利民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4):2648-2648
目的:评价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92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检查38例同期住院的非心脑血管病患者做对照。结果:脑梗死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59.8%,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入口和起始处(96.7%),以低回声斑块为主(64.7%),92例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8.7%。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能确定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稳定性,能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24例首发脑梗死患者设定为研究组,并选择24例同时期非脑血管病患者设定为对照组,均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发生率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左、右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79.2%)显著高于对照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1,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在脑梗死组显著高于非脑血管病组,提示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脑梗死有明显相关性。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颈动脉检查,根据斑块形成情况采用不同的防治策略,在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脂血症的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选取1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无高脂血症的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行颈动脉超声及血脂检查。结果研究组中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值为(2.24±0.56)mm,颈动脉内径值为(6.67±0.65)mm,斑块指数为(1.04±0.88),斑块积分为(1.62±1.73)及斑块发生率为62.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99±0.16)mm,(7.05±0.84)mm,(0.21±0.53),(0.34±0.79),17.6%],P均<0.05。结论血清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水平异常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存在着相关性及临床危害性。高脂血症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黄忠卫  倪圣霞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3):1986-1987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对68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颈动脉斑块形成、性质及部位,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68例中59例(86.8%)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照组70例中16例(22.9%)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P<0.01),脑梗死组中不稳定性斑块比率(57.35%)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14.71%)(P<0.01);斑块位于颈总动脉(CCA)分叉处(66.67%)显著高于颈内动脉(ICA)(17.71%)(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多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且大多为不稳定性斑块.提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朱荣志  周英  李其英  崔贤炉  徐爱琴 《安徽医药》2015,19(10):1955-1956
目的:观察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方法选取该院神经内科2012年1月—2014年6月住院的154例资料完整的老年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将其设定为观察组;另外选择92例同期在该院体检中心无脑梗死病史的老年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同时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观察组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率、软斑发生率、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异常率、发生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05);观察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01)。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为斑块发生率及软斑发生率较高,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发生率及发生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率也较高;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正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97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本院体检的97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比较两组斑块性质、数目及斑块检出率,分析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人群,斑块数量及IMT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人群(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在软斑块及混合斑块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防止斑块的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脉压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本院门诊及病房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100例,年龄62~76岁。根据超声结果,将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的IMT≥1.0mm或/和颈动脉斑块者定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将IMT〈1.0mm和未见斑块形成者定为颈动脉正常组。根据动态血压计算出24h平均脉压和脉压指数。研究脉压(PP)、脉压指数(PP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脉压值为(69.32±12.51)mmHg,脉压指数(0.48±0.06);颈动脉正常组脉压值为(53.96±10.28)mmHg,脉压指数(0.37±0.04);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脉压及脉压指数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脉压和脉压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很好的相关性,是可以很好反映动脉硬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21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5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硬化斑块性质及位置分布等。结果观察组216例患者中检出粥样斑块211例(258块),斑块检出率为97.69%。对照组150例志愿者中检出粥样斑块22例(27块),斑块检出率为1.33%。观察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258个粥样斑块主要分布为BIF与CCA,对照组27个粥样斑块主要分布位置也为BIF与CCA。观察组258个斑块以混合斑与软斑为主,发生率分别为39.53%、54.26%,对照组27个斑块以软斑为主,发生率占74.07%,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分布、数量及类型与脑梗死之间有一定关系,并且随着脑梗死病情发展,粥样斑块类型会发生改变。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脑梗死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58倒高血压患者,观察其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的情况,并以52例无高血压的健康体健者作为对照组。结果高血压组IMT大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内径、粥样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频彩色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高血压患者防治脑血管疾病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