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影响因素,为直肠癌术后发生肝转移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2月至2011年4月100例在我院进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为术后发生了肝转移,对照组为术后未发生转移。选择11个影响术后转移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病理分化程度、Dukes分期、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化疗、TNM分期、肠壁浸润深度、肠梗阻),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单因素检验和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检验,分别进行组间分析。结果: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记录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5),利用Logistic回归进行检验,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记录的数据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种方法中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病理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术后化疗、TNM分期、肠壁浸润深度、肠梗阻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影响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综合治疗直肠癌提供有力依据。方法: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顾性分析255例施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类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全组病例淋巴结转移率为39.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肿瘤位置与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肿瘤大小、大俸类型、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侵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相关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密切程度依次为:侵润深度〉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组织类型〉肿瘤大小〉年龄。结论:为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大体类型、组织类型、分化程度、侄润深度有关,侵润深度是转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肿瘤越大、侵度越深、分化越差、其淋巴转移率越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umor infiltratiing dendritic cells,TIDC)在胃癌组织中的分布及COX-2表达与预后相关因素的意义.方法:将S-100蛋白抗体作为TIDC的特异性标记物,对60例胃腺癌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TIDC进行定量计数分析,同时COX-2表达进行检测.结果:60例肿瘤患者中树突状细胞平均值为(10.16±7.84)/mm2.树突状细胞浸润密度与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无关,与肿瘤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树突状细胞浸润密度随临床分期的增加而明显减少(P<0.05),进展期胃癌较早期胃癌明显减少(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P<0.05),COX-2表达阳性的胃癌组树突状细胞浸润密度低于COX-2表达阴性的胃癌组(P<0.05).COX-2表达与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无关,与肿瘤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C0X-2表达在早期胃癌组明显低于进展期胃癌组(P<0.05),COX-2表达随临床分期的增加而明显增加(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P<0.05).结论:肿瘤树突状细胞的浸润密度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COX-2表达有明显相关性,检测胃癌组织内TIDC浸润程度及COX-2表达对判断胃癌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D68+、CD163+巨噬细胞对食管癌浸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食管癌组织标本84例、食管癌旁组织标本49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标本中CD68+、CD163+巨噬细胞浸润密度,并对患者预后进行分析。结果食管癌组织中CD68+、CD163+巨噬细胞浸润密度每视野(35.69±14.50)个和(29.78±12.36)个,中位数分别为32.8个和27.1个;癌旁正常组织中CD68+、CD163+巨噬细胞浸润密度每视野(4.26±2.30)个和(2.33±1.71)个,中位数分别为3.4个和2.2个。食管癌组织中CD68+、CD163+巨噬细胞浸润密度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均<0.05)。TNMⅢ期者、有淋巴结转移者、低分化程度者CD68+、CD163+巨噬细胞浸润密度明显高于TNMⅠ~Ⅱ期者、无淋巴结转移者、高中分化程度者(P均<0.05);患者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3%,67%,46%,中位生存时间为44.21个月。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D68+、CD163+巨噬细胞浸润密度与患者生存时间呈现负相关性(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CD163+巨噬细胞浸润密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食管癌患者局部病灶组织中CD68+、CD163+巨噬细胞浸润密度明显增高,CD163+巨噬细胞浸润密度增高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转移相关蛋白S100A4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和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肿瘤标本74份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经病理证实正常结直肠组织40份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S100A4蛋白表达情况,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中nm23H1、S100A4阳性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以及S100A4与nm23H1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 S100A4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且表达为棕褐色或棕黄色,研究组中S100A4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m23H1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且为棕黄色细颗粒,研究组中nm23H1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结直肠癌组织中,nm23H1阳性表达率与患者肿瘤大小、肝转移、年龄、组织分化程度、发生部位、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与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均有显著相关性(P均0.05),且与TNM分期呈正相关。在结直肠癌组织中,S100A4阳性表达率与患者肿瘤大小、肝转移、年龄、TNM分期、发生部位、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与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有明显相关性(P均0.05),且与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结直肠癌组织中S100A4表达与nm23H1表达存在负相关性(r=-0.432,P0.05)。结论 S100A4蛋白表达情况与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密切相关,其与nm23H1基因联合检测,有利于明确患者转移、浸润、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MT)和肺耐药蛋白(LR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8例术前未行化疗的癌组织切片中的LRP表达进行分析。结果54例胃癌患者中,MT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9.2%,MT蛋白表达与癌组织浸润深度和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LRP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4.13%,LRP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和癌组织浸润深度无关,MT和LRP两者无相关性。结论胃癌组织中MT与癌组织浸润深度和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LRP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并且他们可能以不同的途径参与胃癌原发性多药耐药。  相似文献   

7.
大肠癌辨证分型与肿瘤浸润转移相关性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大肠癌中医辨证分型与肿瘤浸润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大肠癌术前患者的辨证分型、病理类型、肿瘤浸润深度、侵犯周径、病理分期、转移情况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实证明显多于虚证(P<0.05);气血瘀滞型和肝肾阴虚型在分型中占的比例较大,且较其他证型分化程度差,浸润程度深,转移率较高,分期较晚;虚证较实证肿瘤浸润程度深,临床分期偏晚,但在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等方面两组并无显著差异;辨证分型与分期显著相关(P<0.05).结论:经前瞻性研究证明,大肠癌中医辨证分型与其肿瘤浸润转移之间有着显著相关性,辨证分型在判断大肠癌病理改变程度,分析预后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影响唇鳞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以各临床病理指标来研究与唇鳞癌预后有关的因素。结果:1.区域淋巴结转移:T1有5.4%,T2有6.5%,T3有41.7%的病例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0.01相似文献   

9.
目的:对miR–23a和E–cadherin在大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进行探究。方法:收集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外科手术切除的,经过病理诊断的大肠癌标本165例,配对的距离大肠癌5 cm以上的癌旁组织标本129例,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miR–23a和E–cadherin在165例大肠癌和129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miR–23a和E–cadherin的表达在年龄、性别、病理分化程度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表达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的表达在年龄、性别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的表在大肠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随着病理分化程度的降低,阳性表达率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23a表达增加和E–cadherin表达减少在大肠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miR–23a和E–cadherin具有作为结直肠癌诊断标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术前血清中CEA水平及肿瘤CXCR4表达水平与大肠癌的关系。方法:检测结直肠癌病人术前血清CEA水平,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病人结直肠癌组织CXCR4的表达水平,分别对术前血清CEA水平及CXCR4的表达水平与不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结直肠癌肿瘤组织CXCR4表达水平与大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大肠癌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无关,与肝转移、淋巴结转移和Ducke’s分期有关;病人术前血清CEA水平与与大肠癌患者年龄、性别、大肠癌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无关,肝转移、淋巴结转移和Ducke’s分期有关;结直肠癌病人血清CEA水平与结直肠癌肿瘤中CXCR4表达水平并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结直肠癌病人血清CEA水平及肿瘤CXCR4表达水平均是判断大肠癌是否复发或转移的标志之一。但结直肠癌病人术前血清CEA水平与结直肠癌肿瘤中CXCR4表达水平并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氟尿嘧啶栓用于直肠癌术前辅助化疗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直肠癌术前氟尿嘧啶(5-FU)辅助化疗更合理的给药途径,作者应用同位素ˉ(14)C标记的5-FU栓剂,经直肠腔内给药,进行了组织浓度和分布的测定?结果发现经直肠腔给药后,癌组织和肠系膜淋巴结的5-FU浓度较高,比传统的静脉给药为高,且持续时间较长,这将有利于破坏癌灶和淋巴结中的癌细胞,防止直肠癌复发和扩散?提示直肠癌术前采用5-FU辅助化疗,可减少Dukes'B和C期术后复发,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食管癌 X线片与 CT的对比研究 ,探讨诊断食管癌外侵的方法。方法 :选择资料完整的 395例患者 ,作 X线食管钡剂造影和食管 CT扫描 ,以相应外侵判断指标判读 ,测量病变长度、外侵深度、外侵范围、管壁厚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分别对比分析。结果 :二者相比 ,X线片病变长度超过 5 cm者外侵率 2 8.6 % ,超过 7cm者外侵率 31.3%。 CT片病变长度超过 5 cm者外侵率 5 3.6 % ,超过 7cm者 ,外浸率 5 3.1%。二者对比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CT对食管肿瘤外侵的检出率为 48.9% ,对纵隔内淋巴结转移检出率为 38.1%。而食管钡剂 X线摄片发现肿瘤外侵为 2 5 .9% ,对纵隔内淋巴结转移检出率为零。二者对比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结论 :食管癌手术前、放射治疗前常规作 CT检查可明确病变长度、宽度、外侵的程度、浸润方式、外侵部位及纵隔内淋巴结转移情况 ,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指导放射治疗视野有重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低位直肠肿瘤经肛门局部切除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肛门局部切除低位直肠良恶性肿瘤的效果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医院胃肠外科2000年1月—2006年2月经肛门局部切除的并获得随访的62例低位直肠肿瘤临床资料,评价其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62例患者中,良性45例,恶性17例。腺瘤43例,腺癌15例,类癌1例,间质瘤1例及其他2例。肿瘤直径3 cm40例,有2例(5%)复发;肿瘤直径≥3 cm 22例,有6例(27%)复发。2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腺癌病例中,13例T1期直肠腺癌,其中1例(8%)局部复发;2例为T2期直肠腺癌,均有局部复发。2者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距肛缘2~10 cm,距肛缘≤5 cm 45例,其中有3例(7%)复发;5 cm 17例,其中有5例(29%)复发。2者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肛门局部切除低位直肠肿瘤手术具有低并发症和肠道功能恢复快的优点,适用于治疗良性和早期恶性肿瘤的治疗。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局部治疗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Gong Hui  上海  )  龚惠  上海  )  陆文怡  上海  )  金玉华  赵爱民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1):1148-1149,1153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中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糖链抗原(CA-199)的表达及HPV16/18感染情况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意义。方法检测150例CIN和100例宫颈癌患者HPV、SCCA和CA-199表达情况,观察各指标与宫颈癌的不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组织分化、肿块类型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随着CIN分级的升高,HPV、血清SCCA和CA-199的表达逐渐增强,并且宫颈癌患者的HPV、血清SCCA和CA-199表达显著高于CIN患者。HPV表达与患者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组织分化、肿块类型和淋巴结转移无关。血清SCCA和CA-199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分化和淋巴结转移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与肿块类型无关,两者不同的是SCCA的血清表达与病理类型有关,而CA-199与病理类型无关。结论综合分析宫颈癌患者的血清SCCA和CA-199及HPV阳性率能为患者的辅助诊断、病情估计提供全面的指导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方法:对80例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使用双吻合器的患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5例,有72例患者的肿瘤下缘与齿状线之间相距5到8cm,8例患者是4到5cm。结果:手术中没有患者死亡,术后有3例患者发生了吻合口瘘,经治疗后均得到痊愈,另有3例患者的吻合口出现了狭窄,扩肛后得以痊愈。结论:双吻合器的使用,可以提高低住直肠癌保肛术的吻合成功率,并且可减少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锁骨上无瘤淋巴结对食管癌患者手术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别对 4 5例锁骨上有无瘤淋巴结和 73例锁骨上无肿大淋巴结的食管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对两组术后病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阳性率以及淋巴转移情况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1)。结论 对于锁骨上有无瘤淋巴结的患者 ,应加强淋巴结尤其是上段淋巴结的清扫 ,且不论术后病理情况如何 ,均应放疗 ,区域包括锁骨上淋巴结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的MRI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探讨MRI对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甲状腺癌的患者30例,术前均行颈部MRI检查,标记可疑转移淋巴结,按颈部分区定位。同期行颈清扫术并将淋巴结分区送病理,标记MRI所示可疑淋巴结做病理对照,分析其MRI表现及主要特点。记录术后颈清扫标本中转移淋巴结的数量,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RI标记淋巴结阳性率73.1%(98/134),阳性淋巴结检出率60.5%(98/162)。结论MRI检查能明确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及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等,对临床分期评价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周围型肺癌患者应用X线与CT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40例周围型患者的X线平片和CT检查的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X线检查所见早期局限性小斑片阴影,增大后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增高,边缘清楚呈分叶状,有印迹或毛刺,肺门淋巴结肿大;癌性空洞;胸腔积液、肋骨破坏。CT检查见早期呈小结节影,较大常呈分叶状肿块;2%~4%产生空洞。直径小于2cm内可见渺小充气的细支气管影,少数内可有偏心性钙化,肿块周围可有血管集中表现,左近胸膜出现胸膜凹陷征或胸膜皱缩征。左近胸壁受侵,产生骨质毁坏,常见于肋骨,局部可出现软组织肿块。胸膜受累或产生胸膜转移时,出现胸腔积液。晚期产生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和/或颅脑、肝、肾上腺等远处转移。结论:CT比X线平片诊断周围型肺癌的准确性高,二者联合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和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中医证及临床相关因素,探寻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中医病机相关因素及客观指标。方法采用前瞻性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分析研究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和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与是否脾虚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分型有关,其中溃疡性腺癌更易发生肝转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侵犯程度有关,侵犯浆膜下或无腹膜覆盖的结直肠旁组织更易发生肝转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淋巴结转移数有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血清CEA,CA242,CA19-9,CA50,CA724,CA125,CA153,血浆D-二聚体有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诊断效能:联合检测>血清CEA>血清CA242>血清CA199>血浆D-二聚体>血清CA125>血清CA724>血清CA50>血清CA125。结直肠癌与结直肠癌肝转移脾虚患者血清CEA,CA199,CA125,血浆D-二聚体诊断阳性率高于非脾虚患者(P<0.05)。结论中医辨证是否脾虚,以及年龄,肿瘤病理分型,侵犯程度,肠周淋巴结转移数,血清CEA,CA153,CA242,CA199,CA50,CA724,CA125,血浆D-二聚体与结直肠发生肝转移高度相关,几种肿瘤指标联合检测能增加诊断率,其中血清CEA,CA199,CA125,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结直肠癌与结直肠癌肝转移脾虚证量化指标,对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的监测、诊断及中西医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倪春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4):108-109
目的:探讨全身多个脏器恶性肿瘤的转移性淋巴结的声像图特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加以鉴别。方法:对29例通过CT、MRI、甲胎蛋白25(AFP)测定,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及手术治疗后确诊为恶肿瘤的患者应用Aloka,EOB-525,超声仪和DiasonicFX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检测。结果:29例恶性肿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转移。结论:正确认识转移恶性循环淋巴结肿大,早期发现恶性肿瘤的转移,对临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