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书中云:"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1].就该篇所论,"藏象"的研究内容,见表1.  相似文献   

2.
郝军  郝纪蓉 《中医研究》2011,24(11):5-8
《内经》脾胃藏象辨证论治思想体现在:认为生理上脾胃内与其他脏腑、外与四肢百骸具有的密切的联系,病理上将多种病证的发病原因归结为脾胃,强调了对多种病证从脾胃进行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对后世医家产生论深远的影响,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内经》脾胃藏象病证论治思想指导下,对从脾胃治疗咳嗽、心悸、失眠、黄疸、水肿等病证分别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王平 《光明中医》2011,26(3):431-432
通过走医学与儒学融合的路子,《内经》形成了“脏居于内,形见于外”的藏象理论体系。其中对藏象理论影响最大的儒家理论是“三才观”和“中庸”思想。《内经》中大多数人体脏腑与天文历法气象对应的模型是“三才观”的体现。《内经》还运用中庸思想阐明了五脏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重视“执中而行”,追求“中和”,以和为贵。  相似文献   

4.
《内经》藏象体系研究思路之反思贵州550002贵阳中医学院刘可勋主题词《内经》,藏象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内经》中的藏象理论体系进行研究的基本思路是:藏象学说虽然散见于《素问》、《灵枢》有关各篇,但它们的学术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基本理论原则也是前后一贯的...  相似文献   

5.
对《内经》“藏象学说”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王进 《光明中医》2010,25(2):189-191
《内经》以分类方法认识病因,主要有病因的阴阳分类法、病因的三部分类法和病因的"藏象"分类法。"藏象病因"认识论是《内经》的一个最有特色的、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分类方法,是将病因的研究纳入"四时五脏阴阳"系统,与"藏象"紧密关联,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辨证思路和模式:分析病因,解析特性,"同气相求",归类五行,进而准确把握病位,洞察病机,诊治疾病,具有重要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内经》藏象理论的社会官制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以君臣相傅论脏腑,同中国社会制度的传统观念密切相关,中国古代官制源于传统文化,而官制文化又作为文化背景对藏象理论产生一定影响.如<论语·季氏>云:"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至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主张复周礼,维持君臣父子格局,提倡社会、家庭君主制、等级制,一切认识事物的方法、行为的准则均按此"礼"进行.这些认识在一定程度也影响到对人体本身的认识,促成了对人身之主宰、君主观念的建立.<素问·灵兰秘典论>有关"十二官"的论述,就是运用"社会关系模式"来类比说明脏腑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黄巧玲 《湖南中医杂志》2006,22(6):66-66,72
《内经》被奉为医家圭臬,然其文字古奥,艰深难懂。历代诠释《内经》医理者、训释词义者众,佳制亦多,然存疑亦多。笔者尝试用异文比勘、辞例归纳的方法来考释《内经》中1例有歧义的疑难词语:从容。(1)《素问·示从容论》云:“夫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肾,此皆工之所时  相似文献   

9.
10.
《内经》是中医药院校的理论提高课程,藏象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内经》课堂讲解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内经》各篇章论述切入的不同角度展开讲解;联系《内经》相关篇章,对藏象内容的梳理比较;关注《内经》对后世医家的影响和中医理论形成的意义;关注《内经》藏象理论的临床指导,结合实践运用进行讲解等,对《内经》藏象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12.
13.
古代形神观念与《内经》肾藏象理论发生的关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肾藏象理论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与之相关的发生学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从古文化角度论述古代形神观念与《内经》肾藏象理论发生的关系,着重阐明“肾应惊恐”这一命题的产生与古代形神观念的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14.
刘小霞 《河北中医》2008,30(4):447-448
《素问.六节藏象论》首先提出“藏象”一词,认为藏是指藏于人体内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脏腑器官组织;象是指内脏功能活动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藏是象的内在本质,象是藏的外在反应。因而,藏象是对人体生命的本质与现象诸种联系的高度概括。张景岳在《类经》中云“象  相似文献   

15.
《周易》取象类比的思维方法为《内经》理论所运用,河图象数含五行阴阳精义,藏象学说直接采用河图象数,据河图数理渗透于以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6.
对《内经》“藏象学说”的探讨(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刘春援 《江西中医药》2006,37(12):15-16
《内经》理论,不仅全面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而且处处为中医临床各科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仅就其中的“阳道实,阴道虚”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分析其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8.
练云明  陈琮 《光明中医》2007,22(12):1-2
通过中医经典著作<内经>的研读,归纳出<内经>"四时"理论在养生保健,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疾病等方面的论述.<内经>"四时"理论与"阴阳"、"五行"理论一样,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20.
解读《内经》之"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牛菲 《吉林中医药》2008,28(7):477-479
汗为人体"五液"之一,为心所主,是人体津液代谢的产物.通检<内经>中200处的论汗内容后不难发现,其对人体出汗之源、出汗的机理、汗与五脏、汗与津液、汗与血的关系有深刻揭示.<内经>从外感性和内伤性两方面论述了病理汗出,认为出汗是病理过程中的主要体征,可根据出汗辨疾病顺逆和病情发展.对<内经>汗法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和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