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灌肠法是将中药药液从肛门灌入或点滴入大肠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早在东汉时期张仲景即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蜜煎导法、猪胆汁导法,开创了中医直肠给药的先河。因其给药方法不受病人吞咽功能和上消化道的影响,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而成为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特别是儿科中药灌肠替代口服给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有中药保留灌肠及中药直肠点滴法两种。  相似文献   

2.
中药直肠给药,属中医外治法之一。包括煎剂保留灌肠、直肠点滴、直肠透析、中药栓剂以及原药塞肛。最早源于《伤寒论》土瓜根及猪胆汁导法,近年中发展很快。现将临床应用近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直肠给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莉  唐建元 《中医研究》2002,15(1):58-60
直肠给药是把祖国医学传统的导药法与现代医学的灌肠法相结合的给药方法。它是将制剂注入直肠或乙状结肠内,药物经肠壁周围丰富的血管、淋巴管进入体循环,从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的作用。临床常用方法有中药煎剂保留灌肠、直肠点滴、直肠透析及中药栓剂或原药塞肛等。常用剂型有栓剂、明胶胶囊、保留灌肠液、微型灌肠液和泡沫剂等。因该给药方法与口服比较有吸收快、避免了肝脏的首……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导法的应用及其对医学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导法,即“导而通之”的治法,应属治疗八法中下法范畴。我们今天所谓导法,已超出“下”的范畴,是一种通过肛门、直肠给药的有相当的临床应用价值的给药途径,也是一种有深入研究价值的治疗方法。一、《伤寒论》开创导法治疗的先河我国最早有关导法的记载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公元前三世纪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但它对祖国医学导法发展的影响很难论证。历史发展至东汉末年,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明确指出了导法的适应症、药物及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5.
直肠点滴给药治疗急性热病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直肠给药中医学中古称导法。本文就直肠给药在中医急性热病中的应用进行了临床观察,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共选择体温在38℃以上,以急性发  相似文献   

6.
中药直肠给药属中医学外治法中导法的范畴,早在汉晋时代就用于临床。《伤寒论》中即有用蜜煎方、土瓜根方、大猪胆汁方灌肠治疗便秘的记载。其后历代医家亦有沿用和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医急诊学研究的深入,中药汤剂口服由于种种局限已不能满足急症治疗的需要,而中药直肠给药常作为一种简便实用的给药途径日益受到广泛重视。现就近年来中药直肠给药治疗内科危重症的临床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直肠滴注法在中风病急性期的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直肠给药法简便易行,运用中药直肠给药法治疗脑血管疾病,古今记载,不胜枚举,由于中风急性期常见痰热腑实证;易合并消化道应激反应;易见神昏、恶呕,口闭,口服给药困难,胃管鼻饲亦有并发症;中药直肠滴注的优势和科学性明显.大量文献表明:(1)直肠给药治疗脑血管病简便易行;(2)中医直肠给药治疗脑血管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①官窍-脏腑理论,②官窍--经络理论;(3)现代医学理论与实践证实直肠给药吸收好,疗效佳.所以中药直肠滴注可作为防治中风病的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林兴栋  李莉 《中医药学刊》2004,22(1):152-154
中医直肠给药法简便易行,运用中药直肠给药法治疗脑血管疾病,古今记载,不胜枚举,由于中风急性期常见痰热腑实证;易合并消化道应激反应;易见神昏、恶呕,口闭,口服给药困难,胃管鼻饲亦有并发症;中药直肠滴注的优势和科学性明显。大量文献表明:(1)直肠给药治疗脑血管病简便易行;(2)中医直肠给药治疗脑血管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①官窍-脏腑理论;②宫窍——经络理论;(3)现代医学理论与实践证实直肠给药吸收好,疗效佳。所以中药直肠滴注可作为防治中风病的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药直肠给药临床应用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直肠给药法,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药外治法,主要包括中药煎剂保留灌肠、直肠点滴、直肠透析以及中药栓剂或原  相似文献   

10.
王业龙 《光明中医》2004,19(1):59-60
倒邪法由伤寒论蜜煎导法和通下法演绎而来 ,不同于蜜煎导法 (只宜待其自便时 ,以蜜纳入谷道 ,因其势而导之 ,使大便排出 ) ,亦不同于西医灌肠法 (用于排便、排气、给药 ,补充营养及液体或清洗肠道 )而是在患者不能口服的情况下 ,通过对患者的辨证论治 ,处以对症方药 ,借直肠输注入药液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倒邪法或者说是中医通下法的变用 ,自内经提出下法之后 ,历代医家无不注重通下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东汉张仲景创大承气及其类方 ,《伤寒杂病论》在 36个方剂中使用了大黄等通下药物。华佗的《中藏经》载方6 2个 ,其中 1 5个方中有大黄。张子…  相似文献   

11.
中药灌肠剂治疗急症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药灌肠剂是将中药制成液体,直接灌入或消入直肠的一种剂型,起源于《伤寒论》的“导法”;“猪胆汁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这一剂型尚未在中医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笔者认为,中药灌肠剂不失为一种简便、速效、高效的给药途径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1 中药灌肠剂治疗急症的优势1.1 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高.中药灌肠剂系经直肠吸收,既避免了胃酸及消化酶对药物的破坏,也大大减小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对药效的影响.某些难以吸收的药效成分,还可通过加入直肠吸收促进剂(如EDTA、柠檬酸三钠等)的方法增加中药的吸收和利用度.1.2 吸收快、显效速.灌肠剂在吸收显效速度上比九、片、汤、栓及肌肉注射都快,甚至可与静脉注射相媲美.辜氏用麻黄汤煎剂直肠给药,治疗外感风寒型的支气管哮喘,给药15分钟后就汗出喘止.邓氏批较清瘟败毒饮口服与灌肠给药对家兔的退热作用,发现直肠给药解热时间较口服给药有显效快(P<0.05)的特  相似文献   

12.
导法,即“导而通之”的治法,应属治疗八法中下法范畴。目前所谓的导法,已超出“下”的范畴,是一种通过肛门、直肠给药的有相当高临床应用价值的给药途径,也是一种有深入研究价值的治疗方法,尤其在危重疑难病症中,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给药途径和抢救方法之一。现将导法的临床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导法,即“导而通之”的治法,应属治疗八法中下法范畴。目前所谓的导法,已超出“下”的范畴,是一种通过肛门、直肠给药的有相当高临床应用价值的给药途径,也是一种有深入研究价值的治疗方法,尤其在危重疑难病症中,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给药途径和抢救方法之一。现将导法的临床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医肠道给药的研究和展望(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蜜煎导法开创了中医肠道给药的先河,历代医家沿用和发展这一治法。近年来在中医肠道给药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探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一、理论研究幸氏[1] 认为:中药直肠点滴的机理是: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广肠)两个部分,其经脉络肺,直肠吸收药物后可通过经脉上输于肺,“肺朝百脉”,从而将药物通  相似文献   

15.
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技术研究──附溃结灌肠液治疗“溃结”41例临床资料南京市中医院(210001)谢英彪中药保留灌肠,是治疗全身及局部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中医导法的范围。作为传统剂型和给药途径,中医灌肠疗法最早的文献记载是汉代张仰景《伤寒论》蜜煎导...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的内容十分广泛,新的给药方法的改进是其一部分,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医治疗学,提高了疗效,也使中医急诊获得有力的武器。一、胃肠道给药:口服给药是中医的传统方法,但呕吐病人不宜用此法,可采用鼻饲法给药。二、直肠给药:较安全有效,特别适用于小儿病例及呕吐病例。以金黄散藕粉保留灌肠可以有效治疗盆腔感染。尿素症、结肠慢性炎症亦适用直肠点滴中  相似文献   

17.
浅谈中药直肠给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直肠给药,是把栓剂从肛门塞入,或把液体药物灌入、滴入直肠内,以治疗局部或全身性疾病的一种疗法。我们知道,传统的中药给药方式主要是口服,只有治疗痔疮、便秘及肛门直肠局部疾病时才经肛门给药。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这种传统的给药方  相似文献   

18.
直肠给药法在治疗前列腺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莹 《光明中医》2009,24(9):1771-1772
直肠给药是指通过肛门将药物送入肠管,通过直肠黏膜的迅速吸收进入大循环,发挥药效以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的给药方法.其主要方法有三:①保留灌肠法;②直肠点滴法;③栓剂塞入法.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直肠给药法治疗多种急、慢性疾病和疑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下窍给药法,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包括尿道给药法、谷道给药法、阴道给药法。尿道给药法:指直接将药物插入尿道中,或把药物研成粉末后吹入茎中,或把药物研成粉末,做成纸捻,插入茎中,应注意插入深度,一般为1~3寸之间,多用于治疗泌尿系疾病。谷道给药法:又称为...  相似文献   

20.
中药保留灌肠在妇科病中的应用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妇科病,已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且具有收效迅速,用药安全,操作简便等优点,近年来应用日趋广泛,现综述如下。1理论依据1.1中医论据中药保留灌肠起源于《伤寒论》中的"导法",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蜜煎导法"首开中药肛门给药之先河以来,历代医家对之均有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