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难经》“脾裹血”浅探“脾统血”之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平 《天津中医》2002,19(5):37-38
  相似文献   

2.
大凡中医均知"脾统血"的功能,一般将其解释为: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内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浅谈脾统血及其临床运用苏州市虎丘医院(215008)刘扬佐[关键词]脾统血脾统血是脾的生理功能之一,对临床血证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脾统血的机理是通过脾气以统摄血液。五脏皆有气,何以独言脾统血?这就由脾、气、血三者特定的生理功能所决定。《难经·八难...  相似文献   

4.
经考证历史文献,结合临床实践,认为《难经》中提出的脾裹血是脾主统血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基石。脾裹血既是人体解剖与形态结构的集合体,又是人体生理功能的表达体。基于上述特征,脾裹血可释义到现代医学脾脏功能上,即脾储藏血液、滤过血液等,也间接延伸到人体毛细血管对血液的调节效应上。中医学脾裹血指脏形象结合的生命活动功能单位;而现代医学的脾脏仅指一免疫、储血器官,其微观的生理功能效应不能涵盖宏观的中医脾与脾裹血及其演绎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5.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本文在分析脾气本质的基础上,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认识其脾统血本质,明确其内涵。传统观点认为脾统血主要为脾气统血,是通过气摄血而实现的,实际上是气对血的统摄作用,又因脾有化生血液之功而间接统血。笔者通过对脾气概念分析,得出脾气为脾生理活动的基础,脾统血是自身生理功能的体现,又是通过脾自身气所化之气(营气,中气,脾阴,脾阳)来统摄血液。脾所化之气既能通过化生血液而统血,又发挥其自身特性来统摄血液的。其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恰当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脾统血理论源流及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理清“脾统血”理论源流。综述近几年国内相关临床和实验研究资料,证实脾不统血与凝血因子结构、活性改变,血管密闭作用减弱有关;并从现代研究角度揭示瘀血与出血的内在联系。结合现状,为今后“脾统血”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朱甜甜 《河南中医》2011,31(2):131-132
人体统血功能,主要与脾气对血的统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等作用有关。通过脾的统血、生血及行血,达到人体血液运行功能正常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西医学生理性止血、VitK的生物化学作用、消化系统对VitK的合成和吸收的影响,以及VitK联系消化系统与凝血系统等特性,揭示中医学脾主统血的机制与VitK有关。  相似文献   

9.
扶脾统血法治疗更年期“功血”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启梅 《江苏中医》1997,18(5):22-22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是因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在血管内形成进而引发的一种累及全身各动脉血管的增生性、退行性和炎性病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过食肥甘厚味、吸烟酗酒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它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医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脉痹”有相通之处,均病在血脉。中医“脾”具有生血、统血的生理功能,它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笔者以AS与“脾主统血”的相关性研究为切入点,主要探讨“脾主统血”的生理、病理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及采用中医药方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范晔  张炎 《北京中医》2006,25(8):499-500
本文从生理基础、病理机制、临床证候、用药分析及现代研究等方面对“脾主裹血”进行了阐述。认为临床诸多出血疾患为脾失裹血所致,并以出血、气虚、脾失健运、失濡等为特点,其中脾失健运症征是脏腑辨证定位标志;气虚和出血现象是病理性质及病理机转标志。提出脾与出血、凝血机制有关;脾虚失运失摄是脾失裹血病证的本质所在,对诸多出血性疾患当思责脾,以此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14.
从调营益卫法治疗出血性疾病探讨脾统血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营益卫法是治疗出血性疾病的有效方法,近年来运用此法治愈或缓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疾病杂志上有不少报导。本文试就调营益卫作为理论基础,进而探讨脾统血的实质,并提出如下看法,舛谬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5.
论“脾统四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出 :“脾者 ,土也 ,治中央 ,常以四时长四藏 ,各十八日寄治 ,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 ,常著胃土之精也 ,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故上下至头足 ,不得主时也。”强调了脾土之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地位 ,也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根据。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 ,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所得 ,认为“元气之充足 ,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 ,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气之本弱 ,饮食自倍 ,则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 ,此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因此提出 :“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方法:整理、归纳2009—2013年有关脾虚或脾实相关证型的文献,对病位、病种、脾脏象功能失调相关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05篇文献中呈逐年递增趋势,以胃肠道、内分泌和代谢、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为主,412种脾脏象功能失调相关指标的变化可能与NEI网络,物质代谢,凝血因子与微循环,胰脏,线粒体对物质转运、能量转换和信号转导等整合调控对脾脏象的影响有关。结论:通过现代文献研究,中医脾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已纳入现代医学的研究序列,进一步探索中西医结合脏象本质研究对中医的发展和提高临床疗效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紫斑是中医内科的一个常见病证。本实验通过紫斑脾不统血、血热妄行、脾气虚弱三证候及吐血黑便脾不统血证患者红细胞及血小板免疫粘附功能的测定,对相同疾病不同证候,相同证候不同疾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反映脾不统血证的免疫客观指标。现将实验工作总结如下。1 材料1.1 诊断准标 诊断和辨证根据第二届全国血液学术会议制定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标准》、全国血证急症研究协作组制订的《中医血证急症诊疗规范》、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拟订的  相似文献   

18.
金兆刚 《四川中医》1998,16(6):32-32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是一类较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笔者近几年来运用补脾统血法治疗本病刀例,收效较佳。现小结如下:【一般资料作组37例患者中,住院病人夫人,门诊病人对人。其中男性6例,女性对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55岁,平均36岁;病程三年以内者18例,l-8年19例,平均3.5年。所有病例初诊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如皮肤瘀点或瘀斑,鼻觑、齿龈出血及口腔粘膜出血,女性患者或有月经过多,化验PLT在5()l矿/L以下,并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t治疗方法〕基本方:炙黄茂sog,潞党参、白发各四g,焦白术、阿胶(烊…  相似文献   

19.
紫斑脾不统血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97例紫斑患者和32例吐血黑便脾不统血证患者进行了PAIgG、PAIgM、PAIgA3项免疫学指标的测定.紫斑患者3项指标都明显增高.各证候中以紫斑脾不统血证增高突出,3项指标中以PAIgG增高的阳性率大.联合测定3项指标可使紫斑牌不统血证患者阳性率达到90.3%.本文就相同疾病不同证侯间、相同证候不同疾病间其血小板相关机体都存在着差异的意义和对脾不统血特异性研究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7,(3):659-66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以血小板减少和皮肤粘膜出血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现代中医学家将ITP中医病名称为"紫癜病"。慢性ITP中医病机多与"脾不统血"密切相关,文章基于"脾统血"理论浅析从脾论治ITP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均提示从脾论治ITP具有良好的疗效,体现中医从脾论治ITP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